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

合集下载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设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后浇带是现浇钢筋砼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施工缝,是为克服温度收缩、砼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不利因素而设置的。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doc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doc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结合最新基础后浇带浇筑施工情况,现阶段,我国对基础后浇带浇筑施工有什么规定?以下是后浇带浇筑时间基本介绍: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基本规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

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

后浇带在设计和作用上分为两种:一种叫伸缩后浇带,一种叫沉降后浇带。

伸缩后浇带在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以后浇筑。

沉降后浇带在主体结构封顶以后2个月浇筑。

柱和墙板的后浇带模板在浇筑后2至3天就可以拆模,梁和顶板的后浇带底模一般不准拆除。

后浇带处第一次浇筑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性措施,顶部覆盖,围栏保护,防止缝内进入垃圾、钢筋污染、踩踏变形,给清理带来困难。

后浇带两侧的梁板在未补浇砼前长期处于悬臂状态,所以在未补浇砼前两侧模板支撑不能拆除,在后浇带浇筑后砼强度达85%以上一同拆除,砼浇筑后注意保护,观察记录,及时养护。

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一般小工程常用的是用14天左右,赶工或工程要求才7天,大工程自建民房常用28天或者一个月左右。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相关延伸:1、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施工过程中,抑制由于温度、收缩等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

并保存一段时间〔假设设计无要求那么至少保存28天〕后再浇筑,将构造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做法:后浇带是作为超长建筑不留温度伸缩缝及高层建筑高层局部与裙房之间不留沉降缝的技术措施。

因后浇带的缝宽与墙、板的厚度密切相关,在设计后浇带的缝宽时应作如下考虑,对墙板厚度小于200mm的缝宽取800mm;大于200mm的,缝宽取不超过1000mm,对地下室的底板,缝宽一般取1000mm,当底板厚度超过1000mm,小于1500mm时,缝宽取1000mm,底板厚度大于1500mm时,缝宽取1200mm即可。

对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应根据墙板厚度具体情况进展处理。

一般对厚度小于300mm的墙板可做成直缝;对厚度大于300mm(但不超过6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形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对厚度大于600m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形式。

后浇带内的钢筋处理,钢筋断开贯穿与否,在于后浇带(缝)的类型。

对于沉降后浇带,钢筋应贯穿,对伸缩缝浇带,钢筋应断开,对梁板构造,板筋断开,梁筋应贯穿。

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板筋断开,梁筋应贯穿,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后出现在规定部位以外的裂缝,从而降低了构造抗拉承载的能力。

根据标准对钢筋的接头容许断面百分率,要设置后浇带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断面上,不同断面上的后浇带应曲折连通。

同时,后浇带宜设置在构造内力较小的部位。

后浇带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混凝土灌实。

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的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一样或提高一级。

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按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选择不同的浇灌时间。

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

后浇带浇筑时间规范

后浇带浇筑时间规范

温度影响:后浇带浇 筑时间应考虑温度变 化的影响,以避免因 温度变化导致的结构 开裂。
沉降差异:后浇带浇 筑时间应考虑沉降差 异的因素,以避免因 沉降差异导致的结构 开裂。
后浇带浇筑时间确定方法
根据混凝土收缩曲线确定后浇带浇筑时间,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2-3个月内进行。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确定后浇带浇筑时间,确保后浇带施工不会影响其他工序的进行。
后浇带的含义
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施工 缝
后浇带用于解决沉降差和 收缩差
后浇带可以消除温度收缩 影响
后浇带在构件中预留一定 时间后浇筑
后浇带的作用
减少收缩应力 解决沉降差 缓解温度应力 方便施工
后浇带的分类
时间后浇带:用于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低层裙房的沉降差异 收缩后浇带:用于解决混凝土收缩开裂问题 温度后浇带:用于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应力 沉降后浇带:用于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低层裙房的沉降差异
根据后浇带的位置和跨度确定浇筑时间,跨度较大或位置重要的后浇带应尽早浇筑。 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确定后浇带浇筑时间,避免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浇筑,以免影响混 凝土质量。
后浇带浇筑时间规范要求
混凝土浇筑时间规范要求
后浇带浇筑时 间应在主体结 构施工完成后
进行。
浇筑前应确保 后浇带两侧混 凝土达到设计
强度等级的 70%以上。
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度为20层。
后浇带设计:为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问题,设计采用后浇带技术,将楼层划 分为若干个施工段,各施工段之间设置后浇带。
浇筑时间规范:根据规范要求,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封顶后浇筑,且需满足一 定的养护时间。具体实施时,需根据工程进度和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浇筑时间。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令狐采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本地下室长度超出伸缩缝最年夜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规模内以及剪力墙邻近,其标的目的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品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取无收缩混凝土,高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取有效的构造办法和施工办法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办法可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更影响较年夜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办法,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取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取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取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散布较均匀,避免呈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更影响的有效办法。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其实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隔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干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年夜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二篇)

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二篇)

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后浇带作为超长建筑不留温度伸缩缝及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房之间不留沉降缝的技术措施,已经普遍使用。

但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些环节注意不到,往往会使后浇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给施工带来不便,给结构造成隐患。

结合我们近十年来施工高层建筑工程后浇带的做法,就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谈几点体会。

1.模板支撑系统要独立作为温度后浇带,一般要求砼浇注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0天;沉降后浇带要求高层部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注砼,间隔时间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

在这期间,后续工程还要往上施工,已施工过的后浇带两侧面的梁板结构就变成了悬挑构件,且要承受上部其他结构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单靠正常施工的模板支撑系统远远不够。

因此,后浇带下及其两侧各1m范围内的模板及支撑必须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经过计算独立设置,确保受力和稳定。

否则,可能会造成梁板上部裂缝或后浇带部位下挠,顶板面不平下沉等质量事故。

这部分支撑尽量采用上下可调支撑,待结构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逐根卸荷随即再旋紧撑牢,以避免原支撑层层满负荷往下传力,致使最下层无支撑结构受力和挠度过大的不合理情况。

1.1后浇带两侧保留受荷支撑不少于两排,排距不大于1m(包括梁板支撑均应保留)。

该部分模板支撑系统要相对独立,以便于其他模板及支撑的正常拆除和周转。

1.2被后浇带断开而形成悬臂的结构梁,要留有早拆支撑,以备其他支撑拆除后留作受荷支撑(其他支撑的拆除时间以该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0%和上一层梁砼强度≥75%设计值为准)。

早拆支撑的间距应以计算确定,计算时可考虑扣除该悬挑梁所能承担的荷重,其他荷载(包括本层结构部分荷载和上一层结构施工荷载)由早拆支撑承担。

如果一般φ48壁厚3mm普通钢管受力不够(或间距过密时),应换撑120×120或150×150方木。

1.3后浇带保留的支撑,水平方向应可靠拉结,以防失稳。

1.4对地下室较厚底板、大梁等属大体积砼的后浇带,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模板和支撑,以防止砼漏浆而使后浇带底部断不开。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在解决超长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时,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方法。

施工后浇带对防止结构出现变形裂缝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一般用来解决高层主楼及低层裙楼沉降差异、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及减少温差应力等同题。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一般来讲是越迟越好,但又不可能无限期推迟。

因此设计上一般要求混凝土在主体结构完成60d后在予以浇筑。

此时,主体结构的变形量基本达到70%左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其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足以由建筑物自身承担,使结构不至于产生裂缝或少产生裂缝。

某些建筑物的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还要求“浇筑时的气温应尽量低于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的气温”,这对工期的要求就更严格了。

一些工程招标时尤其是那些中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常常忽视混凝土结构这些特点,他们以市场需要为名,不顾科学规律,一味强调缩短工期。

例如,某住宅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层,建筑物长160m,宽13m,建筑面积约为6250m2。

由于建筑物较长设计时设置了一道沉降缝、二道后浇带;设计单位在结构总说明中特别强调:“后浇带混凝土捣制必须在60d后进行。

这些说明和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可是,建设单位对这些合理要求视而不见,在招标时不顾设计要求,将工期确定为90d,比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规定的该类住宅的定额工期235d少了61.7%。

若按该工期要求实施,建成的住宅恐怕会留下许多质量隐患。

现实生活中就有类似的教训。

由于主体混凝土的浇龄期太短,主体混凝土的收缩大部分尚未完成就仓促浇筑后浇带混凝土,使后浇带失去了应有尽有的作用,在强大的结构与收缩应力作用下,梁板被拉裂。

招投标工作中,有关单位忽视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这一特点,盲目强调工期,给建筑物留下难以治愈的质量隐患,这个教训应该记取。

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其合理的施工工期还是以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规定的工期为准。

在该定额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后,适当提前3%-5%还是允许的。

如果抛开建设部《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的规定,别出心裁地另搞一套工期,而且还要投标单位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缩短工期”,其结果,只会给建筑物留下质量隐患。

有些施工企业为了揽得施工项目,也违心地接受建设单位的工期要求,竣工后往往会因工期问题引起合同纠纷,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带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通常在设计中,我们是写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作法如下:后浇带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天的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大于等于0.015%,后浇带中梁、板钢筋跨内均增加20%,后浇带应待主体结构完成60天且沉降稳定后再用较相邻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注。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5.2.4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24d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