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课后作业设计
《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背影》朱自清详细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课时安排:5课时4. 教学对象:八年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朱自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2)写作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写作背景;(2)准备相关资料,如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关于《背影》的评论等。
2. 第一课时:引入新课(1)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写作背景;(2)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2)品味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4. 第三课时:写作训练(1)以“背影”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3)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给予指导。
5. 第四课时:拓展学习(1)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体会其写作风格;(2)观看与《背影》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2)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情况;(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背影》;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课文的感悟;3. 推荐一篇朱自清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优秀12篇)

背影教案设计《背影》教案(优秀12篇)《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为大家带来的是《背影》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下面的12篇《背影》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背影》教案篇一助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有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榜样作品。
(板书课题:背影)二、学生自助: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较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较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明线:父亲的“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较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三)情感目标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叙事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文中主要叙述了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表现手法,只是采用朴实的词语真实地再现了父亲的背影。
本文以“背景“为线索贯穿全篇,表现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人教版中这篇散文放在初二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中,这是一个“爱”的单元,前一篇是鲁迅的《阿长<山海经>》,这是一篇抒写父子之间真挚感情的名篇。
现在的孩子被认为是“抱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虽享受幸福,却往往体会不到幸福。
因此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父爱的情感氛围中自然就走进《背影》。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父子情深、欣赏语言美。
3、语文实践活动法:对教学重点的突破,设计语文活动“真情面对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父亲》,营造父爱的情感氛围。
【百度搜索】/m?word=%D1%D6%CE%AC%CE%C4 +%B8%B8%C7%D7&lm=-1&f=ms&tn=baidump3&ct=134217728 &lf=&rn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2、简介作者【百度搜索】/question/224157462.html?fr=qrl&cid=218&i ndex=5&fr2=query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百度搜索】/programs/view/f7iR8rZAc6k/1、听一听名家朗读,注意把握:a语速和停顿b感情的把握字词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背影》教案(精选9篇)

《背影》教案(精选9篇)朱自清《背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父爱。
2、仔细研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同学们,谈及亲情,最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谁?确实,母亲感情细腻,柔情似水,而父亲则是一部深奥厚重的书,年少的我们常读不懂,今天,让我们跟随着朱自清饱含深情的笔墨走近一位父亲,继而走近我们的父亲。
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品味父爱——父爱,是一首含蓄的诗。
1、昨天已让同学们预习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父亲为儿子送行,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同学们从这次寻常的送别中品味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品读父爱,用诗意语言诠释父爱。
①老师示范: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②展示品读要求:标出你感悟到的父爱的句子;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每位同学至少写一句。
③同学朗读自创的诗歌。
三、品味细节,走近背影。
——父爱,是一幅感人的画。
赏析凝聚的感情最深重、最浓烈的画面——买橘子时的背影。
1、请同学们按要求来品味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画面。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背影的?②你从这些刻画中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背影?采用“这不仅是买橘子时的背影,还是的背影”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明确:体态——肥胖的背影衣着——沉重的背影走姿——蹒跚的背影攀爬月台——艰难努力的背影③找出作者感受的句子。
④听电视散文朗诵,再一次感受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所聚集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父爱!四、激情碰撞,抒写赞歌——父爱,是一首悠远的歌。
回顾父亲曾为自己做的一些事,截取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写一个最感人的片段。
五、布置作业,感恩父母。
歌手屠洪纲曾在《感谢》中唱到:“感谢我的爸爸/感谢我的妈妈/感谢您们/当初决定把我生下/感谢您们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把我辛苦养大/还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课后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您们,我爱您们!”《背影》教案篇二长久以来,上课、编制初中语文背影教案、辅导学生、业务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日常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
《背影-朱自清作业设计方案

《背影-朱自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对父爱、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朱自清简介及《背影》背景介绍;2. 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分析;3. 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4. 课文赏析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听课、讲解;2. 教室讨论、互动;3. 小组合作、展示;4. 个人写作、表达。
五、教学过程:1. 朱自清简介及《背影》背景介绍(15分钟)-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分析《背影》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 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分析(20分钟)- 分析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 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和主题。
3. 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20分钟)- 分析父爱、亲情在小说中的表现;- 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
4. 课文赏析和讨论(25分钟)- 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关键段落;- 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互相交流、分享心得。
六、作业设计:1. 阅读《背影》全文,写读后感;2. 分析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 以“父爱”为主题,写一篇感人的散文。
七、评判方式:1. 作业成绩占评分的50%;2. 参与教室讨论和表达的积极性占评分的30%;3. 课后思考和感悟的深度占评分的20%。
八、教学资源:1. 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和著作;2. 电子版《背影》全文;3. 资深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解读视频。
九、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进修《背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亲情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在作业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背影》作业设计

7、《背影》作业设计花沟中心校张军一、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蹒跚()()2、解释下列词语。
交卸:__________ 狼藉:___________颓唐:__________ 琐屑: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惨淡B.凄惨C.暗淡(2)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颇踌躇了一会。
A.牢靠B.妥帖C.可靠4、这是一篇____ ,它以_____ 为线索,表现父亲的____ 。
【课内探究案】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课文后,请你用“文章_________最感人,因为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3、二、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请你深情朗读。
第六段对父亲进行了哪些描写?找出动词,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选取“背影”这个表现角度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背影-朱自清作业设计方案》

《背影-朱自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及其代表作品《背影》。
2.理解《背影》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亲情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中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3.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珍贵。
三、教学内容:1.朱自清的生平介绍及其代表作品《背影》的背景。
2.《背影》的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
3.《背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里世界。
4.《背影》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背影》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法:老师讲解《背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背影》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背影》中的片段,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背影》的相关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和兴趣。
2.讲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3.分组讨论《背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4.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背影》中的情节和情感。
5.总结教学内容,强调亲情的珍贵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参与讨论和表演的积极性和表现情况。
2.作业评判: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作文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背影》的理解和感受。
3.考试评判: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背影》的理解水平和文学常识。
七、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
2.教学资料:包括朱自清的生平介绍、《背影》的文本材料等。
3.教室活动设计: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作业安置等环节。
八、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背影-朱自清作业设计方案》

《背影-朱自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2. 理解小说《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掌握小说《背影》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朱自清及其代表作介绍;2. 小说《背影》的主要情节分析;3. 小说《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 小说《背影》的人物形象分析;5. 小说《背影》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小说《背影》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小说《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背影》中的情感表达;2. 分析小说《背影》中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介绍背景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解读法:逐段解读小说《背影》,分析人物形象;4. 分组阅读法:分组阅读小说《背影》,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形式介绍朱自清及其代表作,引起学生兴趣;2. 进修:讲解小说《背影》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部分小说《背影》,并做重点摘录;4. 讨论分享:每组分享自己的摘录和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5. 整合总结:老师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6. 教室作业:安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稳固学生对小说《背影》的理解。
七、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等;2. 作业成绩:包括课后阅读任务、写作任务等。
八、延伸拓展:1. 邀请专家讲解:邀请文学专家或作家讲解《背影》的文学价值和意义;2. 创作小说:让学生模仿《背影》的风格,创作自己的小说作品;3. 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背影》的情节,体验文学作品的生动性。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背影》作业设计及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注音、写字
迂()腐举箸()簌簌()颓()唐
chān()扶踌chú()蹒shān()suǒ()屑
2.《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中“聪明”一词的意思应该是,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提高
1.《背影》一文中“车站买橘”一节中,前后两次写父亲过铁道,为什么前一次详写而后一次略写?
2.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
[]
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文中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
其用意是_____ ___。
4.散文中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感情于字里行间)请从文中各找一例略加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yūzhùsùtuí搀躇跚琐
2.朱自清父子深情
3.太幼稚或太不理解父亲反语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二、能力提高
1.第一次去时详写的是背影,扣题,更能突现中心。
第二次是人物正面描写,因而略写。
2.C
3.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如此操劳,反衬出父亲对“我”关怀细致周到。
4.例如: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及文尾的一段文字分别体现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分析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