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第五单元核心考点清单16太阳读准字音摄(shè)氏度治疗(liáo)繁殖(zhí)粮(liánɡ)食煤炭(tàn)杀菌(jūn)写对字形摄:左窄右宽。
右下部的第一个“又”的捺要变成点。
殖:左右结构,左部是“歹”,不是“夕”。
菌:下部的里面是“禾”,“禾”的末笔捺变点。
同音字摄(摄影) 殖(繁殖)炭(煤炭)shè zhí tàn慑(威慑) 值(值日) 碳(碳酸)多音字xì(联系) jiē(结实)系结jì (系鞋带) jié( 结束)词语积累寸草不生摄氏度繁殖粮食煤炭飘浮地区杀菌治疗重点句段1.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太阳作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巨大。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太阳放出的能量大。
4.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里共有三句话。
(1)第一句话是从正面说明太阳发挥的作用。
太阳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是因为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
(2)第二句是从反面说明地球上需要阳光。
地球上的“黑暗”“寒冷”都与太阳的发光、发热有关。
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太阳,如果没有动植物,人也不能生存。
(3)第三句话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太阳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
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通过感悟课文,在自觉自愿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通过情境化的研究方式,深入、生动地讲解本单元语文知识点。
3. 培养学生们热爱研究、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游戏,引入课文《玩儿命乒乓》,唤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2. 分组演绎、阅读、分析、感悟和对比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乒乓球,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乒乓球的乐趣和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运动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意义,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良好,学生通过感悟课文,积极参与活动,提升了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是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
细节和教学步骤的掌控。
3. 教学效果好,学生表现出对于乒乓球的热爱,对运动健康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简单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探究了运动健康对人身心健
康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生命素养,取得了实效明
显的教学成果。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同步阅读课教案

题目: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同步阅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草的心愿》和《小草的家》两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书面表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故事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对文章的感情倾注的理解。
教学难点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倾注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并进行适当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课文的幻灯片展示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文的文本材料,以便跟随课堂讲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用图片和短小的故事情节导入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
2. 阅读:教师发放课文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解释生词和词组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阅读,相互讨论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小草的心愿和家的变化。
4. 表达: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从故事的导入到阅读再到表达,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进行了合作讨论和表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一些互动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节课将会针对这一点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草的心愿》和《小草的家》为题,写一篇感想文,发表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要求200字以上。
七、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场景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并进行课堂展示。
八、教学反馈通过作业和课堂展示,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共28张)

《太阳》和《松鼠》两课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太阳和松鼠。
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之一是:首先 要有明确的说明对象,所介绍的事物 或者事理就是它的说明对象。
《太阳》和《松鼠》两课说明对象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太阳》一课介绍了太阳距离远、体积 大、温度高的特征。
《松鼠》这篇课文突出了松鼠漂亮、 驯良、乖巧的特点。
说明性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性的文章,同样是向大家介绍一种事 物,张姞民介绍太阳,与布封介绍松鼠,有什么不一样吗?
文体
说明角度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太阳》
平实性 说明文
介绍太阳的特点 和作用
使用打比方、列数 字、举例子、作比 较等说明方法
精炼平实
《松鼠》
文艺性 说明文
介绍松鼠的外形 采用打比方、摹 特征和生活习性 状貌
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并且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抽象复杂的事物介绍得 通俗易懂。
说明性文章通常是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 进行具体说明;其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表达 时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和《松鼠》这样的 说明性文章,那什么才是说明性文章呢?
说明性文章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 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 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 类、成因、功能、关系、范围、类别、来历 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 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最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太阳》 《松鼠》
语文要素
《太阳》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介绍了 太阳远、大、热以及与人类关系密切等四 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朴实。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含解析)

第五单元《语文要素及写作策略》【单元写作策略】学写说明文【阅读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阅读策略】第一步第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
1.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
如,《太阳》一文中写太阳离我们的距离,具体数字前面用上“约”“差不多”等词,表达十分准确。
又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一句中的“如果”,用词严谨,突出了太阳的重要性。
2.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可以是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
如,《松鼠》一文运用了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方法进行说明,显得生动传神,更具有文学色彩。
描写松鼠的外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多么有趣、可爱。
第二步诵读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体会写法的好处。
如,《太阳》中“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用一个巨大的数字直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直观、具体;“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一句举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让人有直观鲜明的感受。
又如,《松鼠》一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准确、形象地写出松鼠的特点,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一句,运用打表现出松鼠的可爱、比方的说明方法描写松鼠进食的姿势和动作乖巧。
【精选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太阳<节选>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五单元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五单元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五单元主要围绕着课文《飞鸟与蝉》展开教学。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飞鸟和蝉之间的对话,展现了飞鸟的自由与蝉的固执之间的对比,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性格特点。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飞鸟和蝉这两种形象塑造,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不同选择与态度。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新的词语和成语,比如“空中楼阁”、“白发苍苍”等。
通过这些词语的学习,我们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在写作时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除了语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
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小组阅读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写作训练。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些写话题作文的任务,如《我最喜欢的动物》、《我的梦想》等。
通过写作训练,我们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连贯性,尽量避免语法错误和逻辑不清晰的情况。
总的来说,五年级上册的语文五单元,不仅让我们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综合能力。
通过课文的学习、词语的积累、阅读的拓展、写作的训练,我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主要围绕“四季”这一主题展开。
本单元包括《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课文内容解析《古诗三首》本课选取了三首描绘四季景色的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渔歌子》。
这三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四季之美》本课介绍了四季的特点和变化,以及不同季节带来的感受。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季节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鸟的天堂》本课介绍了“鸟的天堂”这一自然景观。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点和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月迹》本课介绍了作者在童年时期与月亮有关的一段经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知识点解析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四季展开的,学生需要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理解诗歌意境:在学习《古诗三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的方式加深理解。
了解自然景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学生需要了解“鸟的天堂”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和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了解月亮文化:在学习《月迹》时,学生需要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四、学习方法指导朗读背诵法:在学习《古诗三首》时,可以采用朗读背诵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12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12篇)一、课内阅读。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用“”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2.这几段话写了太阳的三个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自然段中的“其实”与第2自然段的“_______”相近。
4.把“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舒适()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又……又……既……又……2.选文在描述松鼠搭窝时用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这样写的好处是()。
A.表现松鼠搭窝快B.说明松鼠动作连贯C.条理清楚地写出了松鼠搭窝的过程3.选文第1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和窝口的特点来表现(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练习(人教版)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
..,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
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
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
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将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
..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约6公里外腾空而起。
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岛。
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
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
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
术支撑。
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达4000余艘。
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这一点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
港珠澳
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
..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阶段,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对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1.【整体感知】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正确的是()(多
选)
A.外海快速筑岛技术
B.“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
C.“搭积木”的建造方式
D.岸上工厂整件制造和拼装
2.【方法探究】对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
有”造出的两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岛。
(作诠释、列数字)
B.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
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列数字、作比较)
C.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
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列数字、作比较)
D.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将
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作诠释)
3.【词句辨析】下面对词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中的关联词“无论……都……”照应了前面的“全部”一词,强调了港珠澳大桥
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B.“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指的是由于这座大桥的建立,港珠澳三地的车程缩减了2
个小时,极大地方便了出行者。
C.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中的难中之难是外海人工建岛和满足机场航行的限高要求。
D.从“远眺、俯瞰”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本文是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4.【主题升华】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福建省泉州市,古代建筑的各类桥梁共609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仅有100余座,比如“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洛阳桥,横跨洛阳江入海口处,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在一千多年前造这样一座跨海大桥,不仅需要有雄厚的财力,还必须有精湛的技术。
洛阳桥首创了“筏形基础”的造桥技术。
针对江流湍急的自然条件,在建桥时先向江底沿桥梁中线抛掷大石块,形成一条江底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础。
然后在此基础上用一排横一排竖的条石砌筑桥墩,有效地防止桥墩基础被急流冲走。
这种船形的桥墩不仅造型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分流海浪,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浪对桥梁的损害。
洛阳桥独创了“种蛎固基法”。
在桥下大量种植海蛎,利用海蛎无孔不入地在海边岩礁间密集繁殖的习性,把松散的矮石堤与桥墩石胶结成一个整体以加固桥基。
可以想象桥墩处布满海蛎,海蛎壳像坚硬的保护层,令这些船形桥墩抵御了海浪千年的冲击。
这种方法比过去采用腰铁或铸铁连接基石的方法来得简单而科学。
洛阳桥还最先采用了浮运架梁法,把重达七八吨的石梁置于木排之上,利用海潮的涨落,把石梁架在桥墩之上。
古人称之为“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
这是世界上浮运架梁的先例。
【材料二】安平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畔与南安水头镇交界处,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
安平桥东西走向,全长2255米。
卧木为基,条石纵横相间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
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处;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
双边船形墩共计362个,上架1300余条石板,每间6~7条不等,最大净跨达8.6米。
“桥绳直抵平”,上置三亭,两侧筑有护栏,并雕有狮子、蟾蜍栏柱。
桥两侧水中建有四方石塔4座,圆塔1座,桥首与中亭存有护桥石将军4尊,并有历代维修碑记14方,中亭石刻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桥的入口处筑砖塔1座,高20.55米。
1.【词句理解】读材料一,“不仅需要有雄厚的财力,还必须有精湛的技术”一句中“精湛的技
术”不包含下列哪项技术?()
A.“筏形基础”的造桥技术
B.圆弧拱形式建桥
C.种蛎固基法
D.浮运架梁法
2.【分析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座桥有什么共同特征?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都采用了一样的建造技术,毫无区别。
B.都是跨海拱式大石桥。
C.都是梁式石桥,都采用了船形桥墩。
D.桥梁长度都差不多。
3.【写法比较】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同样都是介绍桥梁的说明性文章,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
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BC
2.A
3.A
4.示例: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港珠澳大桥项目和科
技工作者的赞美。
如,“宛如蛟龙”“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创造了世界纪录”,等等。
群文阅读
1.B
2.C
3.相同:两篇文章的描述都很准确、清楚、有条理。
不同:材料一的语言形象、生动,抓住建造洛阳桥的精湛技术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材料二则通过具体的数字介绍安平桥的外形、结构等内容。
同样是说明性文章,前者语言表
达细致、生动,后者语言表达简洁、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