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平阳县概况

平阳县概况

平阳县情一、县情介绍平阳县地处温州南部,是全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县,全县陆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辖10镇1民族乡,总人口86万。

平阳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人辈出。

在建县1700多年历史的大地上,不仅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孕育出了大批杰出人才。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清朝思想家宋恕、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誉中外。

尤其是南宋期间,出了3名文状元,1名文榜眼,2名文探花,406名文进士;产生14名武状元,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平阳当时被誉为武状元之乡。

平阳的革命地位突出。

是革命老根据地县,被誉为“浙江延安”,是中共浙江省委的发源地,1939年浙江“省一大”在平阳凤卧召开,曾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红军挺进师的活动中心,刘英、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军挺进师在这里打过三年游击战争。

平阳的旅游资源丰富。

集蓝色、绿色、红色与文化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蓝色游有“贝藻王国”和“碧海仙山”美誉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①之①1.西沙群岛,以永兴岛东岛等为代表(南海),2.涠洲岛(广西北海),3.南沙群岛以永暑礁太平岛等为代表(南海),4.澎湖列岛以澎湖岛为代表(台湾海峡),5.南麂岛(浙江温州),6.庙岛列岛(山东长岛),7.普陀山岛(浙江),8.大嵛山(福建福鼎),9.林进屿、南碇岛(福建漳州),10.海陵岛(广东阳江)。

一的南麂列岛,绿色游有以“儒、道、佛”三教荟萃而闻名的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等一批特色景区,红色游有浙江平阳革命根据地群被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文化游有苏步青故居、棋王碑林、顺溪古建筑群等。

平阳的产业特色鲜明。

形成了机械机电、皮革皮件、塑料包装、服饰服装、家居家具、商务礼品、食品加工、汽摩配等特色产业,取得了“中国皮都”、“中国塑编生产基地”、“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中国马蹄笋之乡”等国家级“金名片”,是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简介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简介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简介2011年01月30日11:09:00 住在杭州网鳌江新貌瓯南大桥一、前言因港口而兴的鳌江,曾因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成为联络周边地区的枢纽。

北宋时期,鳌江由渔人聚集成市,清朝初期设置了海关,1923年,建成鳌江港,港口开辟了至湛江、汕头、上海、基隆、大连等航线,历来是鳌江流域对外开放的商埠、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出海口。

1933年,鳌江正式建镇,时携渔业与船运之便,成为浙南著名商埠,时称“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

这种自古就有的优势,使鳌江人倍感自豪。

除了商业的规模,港口规模仅次于温州,民国廿一年左右,中国银行、浙江地方银行还在鳌江设立过分支机构。

抗战爆发后,温州和福州港相继封锁。

唯有鳌江港仍在通航,因此又开辟了许多新航线,民国廿七年荷兰、英国3200吨商船开进鳌江经商。

鳌江因此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为浙江省五大港口之一。

其中,近代鳌江镇的开拓和繁荣,乡绅王理孚及其子王文川具体负责的王广源商号,贡献最大,功不可没!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鳌江港定为二类口岸,并设立了海关、商检、海事、边防、海警、口岸办等相应机构及台湾渔轮停泊点,使鳌江镇具备了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

2003年鳌江镇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百强镇;温州市经济强镇第五位,2007年,名列温州强镇第十,鳌江港对平阳、苍南两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鳌江镇现辖面积102平方公里,其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其中外来人口5万),下设7个办事处,辖8个社区、59个行政村,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值130.55亿元,同比增长30.48%;财政收入7.20亿元,同比增长18.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2亿元,同比增长48.89%。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00元,同比分别增长22.07%和7.81%。

二、骄傲的鳌江在整个浙南区域经济里,鳌江镇和鳌江人过去历史是值得骄傲的,应该可以这么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和老平阳未分县前,除了温州市区,其他地方在鳌江人眼中,都好像都是乡下地方,根本不值一提!连瑞安、乐清、的城关也都不在话下,1981年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脯育老平阳160万人民的鳌江贯穿横阳大地上,作为地理上和经济上的中心的鳌江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的经济吸引了当时老平阳一半以上人口范围,在鳌江流域,鳌江镇作为中心城市(镇)的出现和发展,是依靠浙南闽东北广大腹地的存在和支撑,腹地越广,这个城市(镇)的地位就越牢,周边地区的人口越多,他的辐射力也会水涨船高地愈强大。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变迁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变迁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变迁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资源约束的趋紧,环境污染的严重,生态系统的退化,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对此,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战略高度,温州市委针对十八大“美丽中国”做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决定并将其确定为温州市“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鳌江作为现阶段温州重点建设城镇,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紧跟脚步,建设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小城市。

关键词:小城市双核发展一体化城市化鳌江,作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之一,因海水涨潮时,江口的波涛状如巨鳌负山,故称鳌江。

鳌江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圈辐射范围的叠合区域,同时又位于浙江沿海经济带、福建沿海城市发展带与鳌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口,是温南地区最重要的枢纽节点,经济、文化、信息等要素在此汇集,使鳌江始终充满活力。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温州大都市今后几年将根据中心聚集,南北伸展的规划要求发展根据规划,市域南部的鳌江流域下游的城镇作为温州市域南部中心发展区。

近几年,作为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城市之一的鳌江,凭借小城市培育试点和昆鳌一体发展的平台实施,已开始战略崛起。

一、新的机遇,鳌江雄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市南部平阳鳌江错失了两次重大的战略机遇。

平阳县鳌江镇镇长陈先夏说,从原来的领跑者掉队成为追赶者,近年来经过共同努力和艰难爬坡,再一次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迎来新一轮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小城市培育试点抢占制高点2011年,我省确定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包括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的温州4个镇开始向小城市进军。

“十八大”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为小城市培育带来新机遇,下一步,省委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鳌江也将按照城市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繁荣发达、服务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培育要求,尽快实现由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跨越转型。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要求,我县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经过有关部门与规划修编技术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经编制完成,并依法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浙政函〔2010〕22号)。

为了增强全社会依法依规划用地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现将规划公告,请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平阳县国土资源局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平阳县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前言平阳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位于飞云江与鳌江之间地带,辖区土地总面积1042.26平方千米。

目前,平阳县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形势日趋严峻,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特别艰巨。

从长远和全局看,建设“浙南、闽北的重要工贸旅游城市、港口城市,温州副中心城市龙鳌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总体目标,必须从县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合理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合理调控各类用地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

•规划‣本着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原则,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县土地利用战略构想和总体目标,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平阳县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要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性作用,严格依据•规划‣,从严审查各类建设规划中的用地行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落实•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关于平阳县的土地利用任务,适应土地管理新形势,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合理发展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平阳郑家墩村改方案

平阳郑家墩村改方案

平阳郑家墩村改方案第1篇平阳郑家墩村改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平阳县郑家墩村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现制定本改造方案。

二、改造目标1.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 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宜居乡村。

4. 促进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三、改造原则1. 合法合规:确保改造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 公开透明:项目全过程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3. 人本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权益。

4. 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四、改造内容1. 基础设施改造- 道路交通:拓宽村道,改善交通条件,增设公共交通设施。

- 供水供电:升级供水供电设施,确保村民生活需求。

- 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 通信网络:完善通信网络设施,提高网络覆盖率。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改善村内学校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 医疗设施:增设村卫生室,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 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体育设施:增设健身器材,提高村民身体素质。

3. 生态环境改善- 河道整治:清理河道,提高水质,美化河岸景观。

- 绿化工程:加大绿化力度,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 环保设施: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水平。

4. 产业发展- 农业发展: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值。

- 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村民收入。

- 产业扶持:引导企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实施步骤1. 调查研究:深入了解郑家墩村现状,收集村民意见,为改造方案提供依据。

2. 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详细改造方案。

3. 方案审批:将改造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确保合法合规。

4. 项目实施:按照审批通过的改造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列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协调发展所体现的制度优势

列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协调发展所体现的制度优势

列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协调发展所体现的制度优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将列举几个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并探讨协调发展所体现的制度优势。

一、深圳市深圳市是中国开放的窗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进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地区之一、深圳市在开放初期,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等方式,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深圳市还大力推行城乡土地一体化,将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进行整合,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深圳市的成功经验表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扶贫政策、城乡土地一体化等制度安排,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浙江省平阳县平阳县是中国农村的试点地区之一,通过创新、产业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平阳县通过发展“Leifeng花布”等农村特色产业,吸引了外来就业人口,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

平阳县的经验表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在农村产业和城市产业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等方式,使农民能够从中受益并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来,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湘西自治州是中国贫困地区之一,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湘西自治州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村具有了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前往湘西自治州旅游和投资。

湘西自治州的经验表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重发展农村旅游等乡村产业,通过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以上案例展示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和效果1.政策引导作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浙江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16年)

浙江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16年)
1368.92 659.69
6258.06 958.62 905.06 337.87 215.94 141.67 152.63 120.28
2743.99 810.90 163.24 352.24 461.22 180.06 191.58
1125.99 43.73
422.80 422.71 168.68 206.11 247.87
1406 2311 1789 1214 2049
658 1312 1747 1105 1047 1568
918 1195 2354 2019 1097 2231 1143 1034
325 97
1536 836
2171 378
1072 1426 1992 1502 3059 2493
984 1898 1494 2539 1406 1949
79.03 117.67
68.81 38.49 113.53 35.67 56.51 83.34 128.04 74.94 35.93 41.82 17.89 82.54 47.47 24.68 24.79 36.71 88.08 20.36
7.36 194.40 137.00 104.70
62.90 34.00 39.80 35.20 47.43 23.65 35.03 11.39 13.75 36.51 19.02 18.94 10.78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年末常 住人口 (万人)
生产总值 (亿元)
4876 1163 1222 1808 3124 2364 1780 4452 3730
814 1268 1501 1361 1382 1843 1311
231 1350 1385 2677 1042 1253 1296 1768

林下经济致富典型实例

林下经济致富典型实例

林下经济致富典型实例
林下经济致富典型实例有很多,以下是部分内容:
1. 在浙江省平阳县,当地的毛竹林下种植竹荪,成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竹荪种植与毛竹林下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带动毛竹林下经济发展,提高竹农收益。

2. 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当地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养鸡产业,采取林下养殖的方式,利用森林资源放养鸡只,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而且鸡只在林下生长健康,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

同时,林下养鸡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致富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地资源条件进行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平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形成了皮革制革、塑料包装、机械电子、服装服饰、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全县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5%以上、产值占全县的98.1%。

规模工业迅速发展,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00万元的企业94家,超500万元的企业138家,企业集团13家。

2001年,拥有国家、省、市级在建技改项目62项,总投资9.08亿元。

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30多个。

开放型经济势头强劲,出口产品8个大类、近30个品种,产品销往54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70余家,2000年出口商品交货值达13.1亿元。

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萧江塑包科研生产园区、平阳经济开发区鞋业园区、昆阳服饰工业园区、水头皮件制革工业园区相继建成投产,给平阳的工业经济注入强大的发展后劲。

2000年以来,平阳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中心集聚、生态优化、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六大战略,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主基调,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总产值335.2亿元,同比增长15.7%;外贸进出口总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财政总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24.7%;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77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4元,分别同比增长8.2%和10.8%。

2006、2007连续两年跻身全国最具潜力中小城市(县)百强和全国中小城市(县)综合实力百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