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一、二、三章

合集下载

材料物理性能及测试-作业

材料物理性能及测试-作业

第一章无机材料的受力形变1 简述正应力与剪切应力的定义2 各向异性虎克定律的物理意义3 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有哪些?4 试以两相串并联为模型推导复相材料弹性模量的上限与下限值。

5 什么是应力松弛与应变松弛?6 应力松弛时间与应变松弛时间的物理意义是什么?7 产生晶面滑移的条件是什么?并简述其原因。

8 什么是滑移系统?并举例说明。

9 比较金属与非金属晶体滑移的难易程度。

10 晶体塑性形变的机理是什么?11 试从晶体的势能曲线分析在外力作用下塑性形变的位错运动理论。

12 影响晶体应变速率的因素有哪些?13 玻璃是无序网络结构,不可能有滑移系统,呈脆性,但在高温时又能变形,为什么?14 影响塑性形变的因素有哪些?并对其进行说明。

15 为什么常温下大多数陶瓷材料不能产生塑性变形、而呈现脆性断裂?16 高温蠕变的机理有哪些?17 影响蠕变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18 粘滞流动的模型有几种?19 影响粘度的因素有哪些?第二章无机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1 试比较材料的理论强度、从应力集中观点出发和能量观点出发的微裂纹强度。

2 断裂能包括哪些内容?3 举例说明裂纹的形成?4 位错运动对材料有哪两方面的作用?5 影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6 Griffith关于裂纹扩展的能量判据是什么?7 试比较应力与应力强度因子。

8 有一构件,实际使用应力为1.30GPa,有下列两种钢供选:甲钢:sf =1.95GPa, K1c =45Mpa·m 1\2乙钢:sf =1.56GPa, K1c =75Mpa·m 1\2试根据经典强度理论与断裂强度理论进行选择,并对结果进行说明。

9 结构不连续区域有哪些特点?10 什么是亚临界裂纹扩展?其机理有哪几种?11 介质的作用(应力腐蚀)引起裂纹的扩展、塑性效应引起裂纹的扩展、扩散过程、热激活键撕裂作用引起裂纹扩展。

12 什么是裂纹的快速扩展?13 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有哪些?14 材料的脆性有哪些特点?通过哪些数据可以判断材料的脆性?15 克服材料脆性和改善其强度的关键是什么?16 克服材料的脆性途径有哪些?17 影响氧化锆相变的因素有哪些?18 氧化锆颗粒粒度大小及分布对增韧材料有哪些影响?19. 比较测定静抗折强度的三点弯曲法和四点弯曲法,哪一种方法更可靠,为什么?20. 有下列一组抗折强度测定结果,计算它的weibull模数,并对该测定数据的精度做出评价。

材料的性能第一章材料的性能

材料的性能第一章材料的性能

同的标准。称为标尺A、标尺B、标尺C。洛氏硬度实验是现
今所有使用的几种普通压痕硬度实验的一种。三种标尺的初
始压力均为98.07N(10Kgf),最后根据压痕深度计算硬度值。
标尺A使用的是球锥菱形压头,然后加压至588.4N(60Kgf);
标尺B使用的是直径为1.588mm(1/16英寸)的钢球作为压头,
(3)布氏硬度适合于测试成品材料的硬度,维氏硬度可测试整体材料的硬 度;
(4)塑性材料零件可用屈服强度作为设计指标,脆性材料应用抗拉强度作 为设计指标。
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
使用性能:材料在使用过程
中所表现的性能。包括力学
神 舟
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一 号
工艺性能:材料在加工过程
飞 船
中所表现的性能。包括铸造、
锻压、焊接、热处理和切削
性能等。
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状和尺寸变化,称 为变形。
外力去除后能够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钢球压头与 金刚石压头
HRB用于测量低硬度材料, 如 有色金属和退火、正火钢等。
HRC用于测量中等硬度材料, 如调质钢、淬火钢等。
洛氏硬度的优点:操作简便, 压痕小,适用范围广。
缺点:测量结果分散度大。
洛氏硬度压痕
洛氏硬度(HR)测试当被测样品过小或者布氏硬度(HB) 大于450时,就改用洛氏硬度计量。试验方法是用一个顶角 为120度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mm/3.18mm的钢球, 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深度求出材料的硬 度。根据实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不同标度来表示:
A<Z 时,有颈缩,为塑性材料表征

第三章 (1) 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三章 (1) 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热胀温度敏感型水凝胶指水凝胶的体积在某一温度附近随温度升高而突然增加这一温度叫做较高临界溶解温度ucstuppercriticalsolutiontemperatureucst以上大分子链亲水性增加因水合而伸展使水凝胶在ucst以上突然体积膨热缩温度敏感型水凝胶则是随温度升高大分子链疏水性增强发生卷曲使水凝胶体积急剧下降体积发生突变的温度叫较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lowercriticalsolutiontemperature
19
(ii)pH敏感水凝胶 :pH敏感性水凝胶是体积随环境pH值、 离子强度变化的高分子凝胶。这类凝胶大分子网络中具有可解 离成离子的基团,其网络结构和电荷密度随介质pH值的变化而 变化,并对凝胶的渗透压产生影响;同时因为网络中添加了离 子,离子强度的变化也引起体积变化。 一般来说,具有pH值响应性的水凝胶都是含有酸性或碱性侧 基的大分子网络,即聚电解质水凝胶。随着介质pH值、离子强 度的改变,酸、碱基团发生电离,导致网络内大分子链段间氢 键的解离,引起不连续的溶胀体积变化。
18
热可逆性水凝胶 有些聚合物水溶液在室温下呈自由流动的液态 而在体温下呈凝胶态,即形成热可逆性水凝胶(TGR)。这一体系 能够较容易地对特定的组织部位注射给药,在体内环境下很快形 成凝胶。而且这种给药系统的制备较简单,只需将药物与聚合物 水溶液进行简单地混合。 如:聚环氧乙烷(PEO)与聚环氧丙烷(PPO)嵌段共聚物是已被批 准用于药用辅料的高分子,商品名叫普流罗尼(Pluronic)或泊洛沙 姆(Poloxamer),依据其结构和浓度,这类聚合物存在两个临界相 转变温度,即溶液-凝胶转变温度(相当于LCST)和凝胶-溶液转变 温度,在这两个温度之间其水溶液呈现凝胶状态。利用这类共聚 物水溶液低温溶液状态混合药物,尤其是生物类药物,注人体内 形成凝胶,从而实现控制药物释放同时保护药物活性的功能。

工程材料 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

工程材料 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
4. 硬度与工艺性能之间有联系,可作为评定材料工艺性能的参考。
5. 硬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材料的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可用来检验原材料和 控制冷热加工质量。
2020/12/11
一、力学性能
§1.2 材料的使用性能
硬度测试方法:
1. 布氏硬度 GB231-1984 2. 洛氏硬度 GB230-1991 3. 维氏硬度 GB4342-1984
2)磨粒磨损:是指滑动摩擦时,在零件表面摩擦区内存在硬质磨粒, 使磨面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磨料嵌入和被磨料切割等过程,以致磨面材 料逐步磨耗。
2020/12/11
一、力学性能
§1.2 材料的使用性能
粘着磨损示意图
2020/12/11
粘着磨损磨痕
一、力学性能
§1.2 材料的使用性能
磨粒磨损示意图
2020/12/11
§1.2 材料的使用性能
2020/12/11
一、力学性能
§1.2 材料的使用性能
2020/12/11
一、力学性能
§1.2 材料的使用性能
(六)韧性——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的全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 力,它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
韧性不足可用脆性来表达。 韧性高低决定是韧性断裂,还是脆性断裂。
2020/12/11
2020/12/11
§1.3 材料的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零件的一般加工过程
2020/12/11
§1.3 材料的工艺性能
1. 铸造性能:包括流动性、收缩、疏松、成分偏析、铸造应力、冷热裂纹倾向。 2. 锻造性能:通常用材料的塑性和强度及形变强化能力来综合衡量。 3. 焊接性能:包括焊接接头产生缺陷的倾向性和焊接接头的使用可靠性。 4. 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用材料的切削的难易程度、切削后表面粗糙度和刀具寿 命等方面来衡量。 5. 热处理性能:包括淬透性、淬硬性、耐回火性、氧化与脱碳倾向及热处理变 形与开裂倾向。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1.1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 1.1.1物理性能
• 定义:材料在各种物理条件下表现出来的 性能,包括密度、熔点、导热性、热膨胀 性、磁性等。
1.1.1物理性能• 1Biblioteka 密度。材料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
• 2)熔点。金属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称 为熔点。
• 3)导热性。导热性是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用热导率λ来表征。 • 4)导电性。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称为导电 性。 • 5)热膨胀性。热膨胀性是指材料在温度变 化时,体积发生膨胀或收缩的性能。
1.2材料的力学性能
•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承受各种外加载 荷(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冲击、交变 应力等)时所表现出的力学特征。
• 常用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包括强度、硬度、 塑性、刚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
力-伸长曲线
• 1)弹性形变阶段(oe)。弹性变形是指外 力去除后能恢复的变形。
• 2)微量塑性变形和屈服阶段(es和ss’)。试 样继续发生变形,但除去外力后,只能有 部分变形恢复,而另一部分变形不能消失。 • 3)均匀塑性变形阶段(s’b)。此阶段整个试 样均匀变形,直到b点载荷达到最大值。 • 4)局部塑性变形阶段(bk).b点以后,塑性变 形开始集中在试样某一局部进行,发生颈 缩现象,直至k点断裂。
• 6)磁性。材料能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 1铁磁性材料 2弱磁性材料 3抗磁性材料。
1.1.2化学性能
• 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室温或高温下, 抵抗各种介质化学作用的能力。 • 1)耐腐蚀性。耐腐蚀性是指材料抵抗各种 介质腐蚀破坏的能力。 • 2)抗氧化性。抗氧化性是指材料抵抗高温 氧化的能力。

材料性能学课后习题与解答

材料性能学课后习题与解答

绪论1、简答题什么是材料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提示材料的性能定量地反映了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的行为;解:材料的性能是指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可定量测量的行为表现;包括错误!力学性能拉、压、、扭、弯、硬、磨、韧、疲错误!物理性能热、光、电、磁错误!化学性能老化、腐蚀;第一章单向静载下力学性能1、名词解释: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弹性极限弹性比功包申格效应弹性模量滞弹性内耗韧性超塑性韧窝解:弹性变形:材料受载后产生变形,卸载后这部分变形消逝,材料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塑性变形:微观结构的相邻部分产生永久性位移,并不引起材料破裂的现象;弹性极限:弹性变形过度到弹-塑性变形屈服变形时的应力;弹性比功: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包申格效应:材料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的现象;弹性模量:工程上被称为材料的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实质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滞弹性:快速加载或卸载后,材料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内耗: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变形功大于卸载是材料释放的变形功,即有部分变形功倍材料吸收,这部分被吸收的功称为材料的内耗;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呈现非常大的伸长率约1000%而不发生缩颈和断裂的现象;韧窝:微孔聚集形断裂后的微观断口;2、简答1 材料的弹性模量有那些影响因素为什么说它是结构不敏感指标解:错误!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E高,分子键E低原子半径大,E小,反之亦然;错误!晶体结构,单晶材料在弹性模量在不同取向上呈各向异性,沿密排面E大,多晶材料为各晶粒的统计平均值;非晶材料各向E同性;错误!化学成分,错误!微观组织错误!温度,温度升高,E下降错误!加载条件、负载时间;对金属、陶瓷类材料的E没有影响;高聚物的E随负载时间延长而降低,发生松弛;2 金属材料应变硬化的概念和实际意义;解:材料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随着变形量增大,形变应力不断提高的现象称为应变硬化;意义错误!加工方面,是金属进行均匀的塑性变形,保证冷变形工艺的顺利实施;错误!应用方面,是金属机件具有一定的抗偶然过载能力,保证机件使用安全;错误!对不能进行热处理强化的金属材料进行强化的重要手段;3 高分子材料的塑性变形机理;解:结晶高分子的塑性变形是由薄晶转变为沿应力方向排列的微纤维束的过程;非晶高分子材料则是在正应力下形成银纹或在切应力下无取向的分子链局部转变为排列的纤维束的过程;4 拉伸断裂包括几种类型什么是拉伸断口三要素如何具体分析实际构件的断裂提示:参考课件的具体分析实例简单作答解:按宏观塑性变形分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按裂纹扩展可分为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按微观断裂机理分为解理断裂和剪切断裂;按作用力分为正断和切断;拉升断口的三要素:纤维区、放射区和剪切唇;对实际构件进行断裂分析首先进行错误!宏观检测:目测构件表面外观;低倍酸洗观察;宏观断面分析;错误!扫描电镜分析错误!X射线能谱分析错误!金相分析错误!硬度及有效硬化层测定; 3、计算: 1 已知钢的杨氏模量为210GPa,问直径,长度120mm 的线材承受450N 载荷时变形量是多少 若采用同样长度的铝材来承受同样的载荷,并且变形量要求也相同,问铝丝直径应为多少E Al =70GPa 若用WE=388 GPa 、钢化玻璃E=345MPa 和尼龙线E=呢解:已知:E=210GPa , d= , 1L =120mm , F=450N ;/F S σ=ε/L L ε∴=∆ 164.5L ∴∆=∴ 2.5Al d mm ==∴ 2.5W d mm =∴ 2.5d d mm ==钢化∴ 2.5d d mm ==尼龙 2 ,直径13mm,实验后将试样对接起来后测量标距81mm,伸长率多少若缩颈处最小直径, 断面收缩率是多少解:已知:050L mm = 013d mm = 81K L mm = 6.9K d mm =∴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第二章 其它静载下力学性能 1、名词解释: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剪切弹性模量 抗弯强度 缺口敏感度 硬度解:应力状态软性系数:不同加载条件下材料中最大切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剪切弹性模量:材料在扭转过程中,扭矩与切应变的比值;缺口敏感度:常用试样的抗拉强度与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的比值;NSR硬度:表征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一般认为一定体积内材料表面抵抗变形或破裂的能力;2、简答 1 简述硬度测试的类型、原理和优缺点至少回答三种解: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肖氏硬度;布氏硬度:原理是用一定大小的载荷,把直径为D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试样表面,保持规定时间后卸载载荷,测量试样表面的残留压痕直径d,求压痕的表面积;将单位压痕面积承受的平均压力规定为布氏硬度;优点是压痕面积大反映较大区域内各组成相的平均性能,适合灰铸铁、轴承合金测量,实验数据稳定,重复性高;缺点是不宜在成品上直接检验,硬度不同要更换压头直径D和载荷F,压痕直径测量较麻烦;洛氏硬度:原理是通过测量压痕深度值来表示硬度;优点是采用不同的标尺,可以测量各种软硬不同和厚薄不一样的材料的硬度,压痕小,可对工件直接进行检验,操作简便迅速;缺点是压痕小,代表性差,重复性差、分散度大,不同标尺的硬度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不能互换;不宜在极薄的工件上直接进行检验;肖氏硬度:原理是将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有金刚石或合金钢球的重锤从一定高度落向试样表面,用重锤的回落高度来表征材料的硬度;优点是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可测现场大型工件的硬度;缺点是实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测量精度低;2 简述扭转实验、弯曲实验的特点渗碳淬火钢、陶瓷玻璃试样研究其力学性能常用的方法是什么解:扭转实验的特点是错误!扭转实验的应力状态软性系数较拉伸的应力状态软性系数高;可对表面强化处理工艺进行研究和对机件的热处理表面质量进行检验; 错误!扭转实验时试样截面的应力分布为表面最大;错误!圆柱试样在扭转时,不产生缩颈现象,塑性变形始终均匀;可用来精确评定拉伸时出现缩颈的高塑性材料的形变能力和变形抗力;错误!扭转时正应力与切应力大致相等,可测定材料的切断强度;弯曲试验的特点是:错误!弯曲加载时受拉的一侧的应力状态基本与静拉伸相同,且不存在试样拉伸时试样偏斜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用来由于太硬而不好加工拉伸试样的脆性材料的断裂强度;错误!弯曲试验时,截面上应力分布表面最大;可以比较和评定材料表面处理的质量;错误!塑性材料的F—fmax 曲线最后部分可任意伸长;渗碳淬火钢、陶瓷玻璃试样研究其力学性能常用的方法是扭转实验;3 有下述材料需要测量硬度,试说明选用何种硬度实验方法为什么a. 渗碳层的硬度分布,b. 淬火钢,c. 灰口铸铁,d. 硬质合金,e. 仪表小黄铜齿轮,f. 高速工具钢,g. 双相钢中的铁素体和马氏体,h. Ni基高温合金,i. Al合金中的析出强化相,j. 5吨重的大型铸件,k. 野外矿物解:a、e、g、i使用维氏硬度;b、c、d、f、h可使用洛氏硬度;b、c可使用布氏硬度;j使用肖氏硬度;k使用莫氏硬度;第三章冲击韧性和低温脆性1、名词解释:冲击韧度冲击吸收功低温脆性韧脆转变温度迟屈服解:冲击韧度:一次冲断时,冲击功与缺口处截面积的比值;冲击吸收功:冲击弯曲试验中,试样变形和断裂所吸收的功;低温脆性: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时,材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韧脆转变温度:材料在某一温度t下由韧变脆,冲击功明显下降;该温度即韧脆转变温度;迟屈服:用高于材料屈服极限的载荷以高加载速度作用于体心立方结构材料时,瞬间并不屈服,需在该应力下保持一段时间后才屈服的现象;2、简答1 缺口冲击韧性实验能评定哪些材料的低温脆性哪些材料不能用此方法检验和评定提示:低中强度的体心立方金属、Zn等对温度敏感的材料,高强度钢、铝合金以及面心立方金属、陶瓷材料等不能解:缺口冲击韧性实验能评定中、低强度机构钢的低温脆性;面心立方金属及合金如氏体钢和铝合金不能用此方法检验和评定;2 影响材料低温脆性的因素有哪些解:错误!晶体结构,体心立方存在低温脆性,面心立方及其合金一般不存在低温脆性;错误!化学成分,间隙溶质原子含量增加,韧脆转变温度提高;错误!显微组织,细化晶粒课是材料韧性增加;金相组织也有影响,低强度水平时,组织不同的刚,索氏体最佳;错误!温度,在某一范围内碳钢和某些合金可能出现蓝脆;错误!加载速率,提高加载速率韧脆转变温度提高;错误!试样形状和尺寸,缺口曲率半径越小,韧脆转变温度越高; 3、计算: 某低碳钢的摆锤系列冲击实验列于下表,a. 绘制冲击功-温度关系曲线;b. 试确定韧脆转变温度; 解:有K A —t 图知,20NDT =-℃ FTP=40℃c. 要为汽车减震器选择一种钢,它在-10℃时所需的最小冲击功为10J,问此种钢适合此项应用么 解:c:此种钢不适合;第四章 断裂韧性1、名词解释: 应力场强度因子 断裂韧度 低应力脆断 解:应力场强度因子:反映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的参量;断裂韧度:当应力场强度因子增大到一临界值,带裂纹的材料发生断裂,该临界值称为断裂韧性;低应力脆断:在材料存在宏观裂纹时,在应力水平不高,甚至低于屈服极限时材料发生脆性断裂的现象; 2、简答 a. 格里菲斯公式计算的断裂强度和理论断裂强度解:理论强度m σ=格里菲斯断裂强度g σ= b. Kl 和KlC 的异同解:I K 是力学度量,它不仅随外加应力和裂纹长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和裂纹的形状类型,以及加载方式有关,但它和材料本身的固有性能无关;而断裂韧性IC K 则是反映材料阻止裂纹扩展的能力,因此是材料本身的特性;c. 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解:错误!外因,材料的厚度不同,厚度增大断裂韧性增大,当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断裂韧性稳定;温度下降断裂韧性下降,应变速率上升,断裂韧性下降;错误!内因;金属材料,能细化晶粒的元素提高断裂韧性;形成金属化合物和析出第二相降低断裂韧性;晶粒尺寸和相结构,面心立方断裂韧性高,奥氏体大于铁素体和马氏体钢;细化晶粒,断裂韧性提高;夹杂和第二相,脆性夹杂和第二相降低断裂韧性,韧性第二相提高断裂韧性;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可以通过错误!亚温淬火错误!超高温淬火错误!形变热处理等方法实现; 3、计算: a. 有一材料,模量E =200GPa, 单位面积的表面能γS =8 J/m 2, 试计算在70MPa 的拉应力作用下,该裂纹的临界裂纹长度若该材料裂纹尖端的变形塑性功γP =400 J/m 2,该裂纹的临界裂纹长度又为多少利用格里菲斯公式和奥罗万修正公式计算解:由格里菲斯公式得由奥罗万修正公式得 b. 已知α-Fe 的100晶面是解理面,其表面能是2 J/m 2,杨氏模量E =200 GPa,晶格常数a 0=,试计算其理解:m σ==c. 断裂韧度66MPa ·m 1/2,用这种材料制造飞机起落架,最大设计应力为屈服强度的70%,若可检测到的裂纹长度为,试计算其应力强度因子,判断材料的使用安全性;提示:假设存在的是小的边缘裂纹,采用有限宽板单边直裂纹模型,2b>>a; 若存在的是穿透裂纹,则应用无限大板穿透解:错误!^61/21.12 1.120.7210010145.9I K MPa m ==⨯⨯⨯=⋅第五章疲劳性能1、名词解释:循环应力贝纹线疲劳条带疲劳强度过载持久值热疲劳解:循环应力:周期性变化的应力;贝文线:疲劳裂纹扩展区留下的海滩状条纹;疲劳条带:略呈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槽状花样,与裂纹扩展方向垂直,疲劳断裂时留下的微观痕迹;疲劳强度:指定疲劳寿命下,材料能够承受的上限循环应力;过载持久值:材料在高于疲劳强度的一定应力下工作,发生疲劳断裂的应力循环周次;热疲劳:机件在由温度循环变化产生的循环热应力及热应变作用下,发生的疲劳;2、简答a. 比较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疲劳断裂的特点解:金属材料的裂纹扩展分两个阶段错误!沿切应力最大方向向内扩展错误!沿垂直拉应力方向向前扩展;疲劳断口一般由疲劳源、疲劳区、瞬断区组成;有贝文线宏观和疲劳条带微观;陶瓷材料裂纹尖端不存在循环应力的疲劳效应,裂纹同样经历萌生、扩展和瞬断过程;对材料的表面缺陷十分敏感,强烈依赖于K、环境、成分、组织结构,不易观察到疲劳贝文线和条带, I没有明显的疲劳区和瞬断区;高分子材料在高循环应力作用下出现银纹,银纹转变为裂纹并扩展,导致疲劳破坏;低应力条件下,疲劳应变软化;分子链间剪切滑移产生微孔洞,随后产生宏观裂纹;循环应力作用下温度升高,产生热疲劳失效;复合材料有多种损伤形式,如界面脱落、分层、纤维断裂等,不会发生瞬时的疲劳破坏,较大应变会使纤维基体变形不协调引起开裂,形成疲劳源;疲劳性能和纤维取向有关;b. 疲劳断口宏观断口和微观断口分别有什么特征解:宏观断口有三个特征区:疲劳源、疲劳裂纹扩展区、瞬断区;错误!疲劳源是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多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等缺陷及内部冶金缺陷有关,比较光亮,表面硬度有所提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错误!疲劳裂纹扩展区断口较光滑并分布有贝文线,有时还有裂纹扩展台阶,断口光滑是疲劳源区的连续,程度随裂纹向前扩展而逐渐减弱,贝文线是最典型的特征;错误!瞬断区断口粗糙,脆性断口呈结晶状,韧性断裂在心部平面应变区呈放射状或人字纹,边缘应力区有剪切唇存在;一般在疲劳源对侧; c. 列出至少四条提高金属疲劳性能的措施解:错误!喷丸处理错误!表面热处理错误!复合强化错误!次载锻炼3、计算: a. 某材料的应力幅和失效循环周次如下:最少疲劳寿命105次,则许用的最大循环应力是多少 解:由图知,疲劳极限=250MPa设计寿命最少^510时,最大需用循环应力为275MPa; b. 某压力容器受到升压降压交变应力△σ=120MPa 作用,计算得知该容器允许的临界裂纹长度2ac =125mm,检查发现该容器有一长度2a =42mm 的周向穿透裂纹,假设疲劳裂纹扩展符合Paris 公式,假设疲劳扩展系数C =2×10-10,n =3,试计算该容器的疲劳寿命和循环10万次后的疲劳裂纹长度是多少 解:设裂纹为无线大板穿透裂纹,则由Paris 公式()nIda C K dN =∆得解得N=3016当N=10万次时2a=第六章磨损性能1、名词解释:磨损接触疲劳解:磨损:物体表面相互摩擦时,材料自表面逐渐减少时的过程;接触疲劳:两材料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使得材料表面疲劳磨损,局部区域出现小片或者小块材料剥落而产生的疲劳;2、简答a. 简述常见的磨损类型和特点如何提高材料的耐磨粒磨损抗力解:常见的磨损类型和特点有错误!粘着磨损,特点是机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疤;错误!磨粒磨损,摩擦面上有擦伤或明显犁皱纹;错误!腐蚀磨损,氧化磨损,磨损产物为氧化物如红褐色的三氧化二铁;错误!接触疲劳磨损,出现许多豆状、贝壳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凹坑;提高磨粒磨损的抗力可以选用高硬度韧性好的材料或使用表面硬化的材料;b. 试从提高材料疲劳强度、接触疲劳、耐磨性观点出发,分析化学热处理时应注意的事项;解:化学热处理过程中采用球化退火处理和高温回火,减小碳化物粒度并使之分布均匀;采取适当的去应力退火工艺使材料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残余应力,提高疲劳强度和耐磨性;c.述非金属材料陶瓷、高分子材料的磨损特点解:陶瓷材料对表面状态极为敏感,当气氛压力下降时,磨损率加大;高分子材料硬度虽然较低,但具有较大柔顺性,在不少场合下显示较高的抗划伤能力;对磨粒磨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就范性和埋嵌性;第七章高温性能1、名词解释:蠕变蠕变极限持久强度应力松弛解:蠕变:金属在恒温、恒载荷下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蠕变极限:金属材料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对塑性变形抗力指标;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下,达到规定实验时间而不发生断裂的应力值;应力松弛:在规定温度和初始应力条件下,金属材料中的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少的现象;2、简答a. 列出至少四个提高金属蠕变性能的措施解:错误!加入合金元素,形成固溶强化错误!采用正火加高温回火工艺进行热处理;错误!控制晶粒尺寸错误!控制应力水平b. 高温蠕变变形的机理有哪几种解:主要有位错滑移蠕变机理、扩散蠕变机理、晶界滑动蠕变机理、粘弹性机理;3、计算:稳态蠕变即蠕变第二阶段的本构方程ε=A·σn·exp-Q/RT,某耐热钢538℃下的蠕变系数A=×10-24,n=8,激活能Q=100kcal/mol,R为摩尔气体常数mol·K,试计算该钢在500℃时应力150MPa下的蠕变速率;解:由ε=A·σn·exp-Q/RT得=第八章耐腐蚀性能1、名词解释:电化学腐蚀缝隙腐蚀电偶腐蚀钝化解:电化学腐蚀:金属表面与电解质溶液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破坏;缝隙腐蚀:金属部件在腐蚀介质中,结合部位的缝隙内腐蚀加剧的现象;电偶腐蚀:异种金属在同一种介质中,由于腐蚀电位不同而产生电偶电流的流动使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溶解增加造成的局部腐蚀;钝化:电化学腐蚀的阳极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受到强烈阻滞,使腐蚀速率急剧下降的现象;2、简答a. 为什么说材料的腐蚀是一个自发过程解:因为腐蚀是物质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变的过程,所以腐蚀是一个自发的过程;b. 原电池和腐蚀原电池的区别是什么解:原电池可以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电流通过并能对外做功;腐蚀原电池是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但并不能对外做功的短路原电池;c. 应力腐蚀断裂的条件和特征是什么解:应力腐蚀具有以下特点:错误!应力;必须有拉应力存在才能一起应力腐蚀,压应力一般不发生应力腐蚀;错误!介质;一定的材料必须和一定的介质的相互组合,才会发生腐蚀断裂;错误!速度;应力腐蚀断裂的速度远大于没有应力时的腐蚀速度;错误!腐蚀断裂形态;应力腐蚀断裂时仅在局部区域出现从表及里的裂纹;d. 简述材料氧化腐蚀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解:测量方法有:错误!质量法错误!容量法测量仪器:质量法采用热重分析仪;容量法采用量气管及及其他装置;e. 列出至少四种防止金属材料腐蚀的措施;解:错误!金属电化学保护法错误!介质处理错误!缓蚀剂保护法错误!表面覆盖法错误!合理选材第九章电性能1、名词解释:电介质、极化强度、铁电体、压电效应、热释电效应、热电效应解:电介质:电场下能极化的材料;极化强度:电介质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程度,单位体积内的感生电偶极矩;铁电体:就有铁电性的晶体;热释电效应:晶体因温度均匀变化而发生极化强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晶体的热释电效应;热电效应:温度作用改变材料的电性能参数;贝塞克效应、帕尔帖效应、汤姆逊效应;压电效应:没有电场作用,有机械应力作用而使电介质晶体产生极化并形成晶体表面电荷的现象;2、填空题a. 从极化的质点类型看,电介质的总极化一般包括三部分:__位移极化__、__松弛极化__、__转向极化__ ;从是否消耗能量的角度看,电介质的极化分为____弹性极化____和____非弹性极化____两类,其中___位移极化___是弹性的、瞬时完成的极化,不消耗能量;而___松弛极化___的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是非弹性的,消耗一定的能量;b.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损耗的形式主要有__电导损耗____和____电离损耗___两种;当外界条件一定时,介质损耗只与tg有关,而tg仅由___δ____决定,称为____介质损耗角____;c. 电介质材料在电场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会发生介质的击穿,通常击穿类型可分为___电击穿____、__化学击穿___、___热击穿___三类;d. 铁电体具有__电滞回线__、居里点和__临界特性___三大特征;e. 测量电阻常用的方法有双电桥法、电位差计法、安培—伏特计法和直流四探针法;f. 金属的热电现象包括贝塞克效应、帕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三个基本热电效应;3、简答题:a. 简述电介质、压电体、热释电体、铁电体之间的关系;解:电解质包括压电体、热释电体、铁电体;压电体和热释电体都是不具有对称中心的晶体;热释电体和铁电体都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自发极化;b. 为什么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减小解:金属属于电子到电机制,温度升高,电子运动自由程减小,散射几率增大导致电阻增大;半导体导电取决于电子-空穴对数量多少,温度升高,电子-空穴对数增多,导电阻减小;c. 表征超导体性能的三个主要指标是什么目前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应用的主要弱点是什么解:三个指标是:错误!临界转变温度T错误!临界磁场C H错误!临界C电流密度目前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应用的主要弱点是错误!超导体材料的氧化物制备困难错误!材料加工困难错误!临界温度难以维持e. 一般来说金属的电导率要高于陶瓷和聚合物,请举例说明这个规律并不绝对正确;解:PAN、第十章磁性能1、名词解释:磁化强度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磁导率和磁化率剩余磁感应强度磁畴趋肤效应解:磁化强度:物质在磁场中被磁化的程度,单位体积内磁矩的大小;矫顽力:去掉剩磁的临界外磁场;饱和磁化强度:磁化强度的饱和值;磁导率:表征磁介质磁性的物理量;磁化率:表征物质本身的磁化特性的物理量;剩余磁感应强度:去掉外加磁场后的磁感应强度;磁畴:磁矩方向相同的小区域;趋肤效应:交变磁化时产生感生电动势,使得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沿样品界面严重不均匀,好像材料内部的磁感应强度被。

材料物理性能课后习题答案_北航出版社_主编

材料物理性能课后习题答案_北航出版社_主编

材料物理习题集第一章 固体中电子能量结构和状态(量子力学基础)1. 一电子通过5400V 电位差的电场,(1)计算它的xxxx 波长;(2)计算它的波数;(3)计算它对Ni 晶体(111)面(面间距d=2.04×10-10m )的布拉格衍射角。

(P5)12341311921111o '(2)6.610 =(29.1105400 1.610) =1.67102K 3.7610sin sin 2182h h p mE m d d λπλθλλθθ----=⨯⨯⨯⨯⨯⨯⨯=⨯==⇒=解:(1)=(2)波数=(3)2 2. 有两种原子,基态电子壳层是这样填充的,请分别写出n=3的所有电子的四个量子数的可能组态。

(非书上内容)3. 如电子占据某一能级的几率是1/4,另一能级被占据的几率为3/4,分别计算两个能级的能量比费米能级高出多少kT ?(P15)4. 已知Cu 的密度为8.5×103kg/m3,计算其(P16)5. 计算Na 在0K 时自由电子的平均动能。

(Na 的摩尔质量M=22.99,)(P16)6. 若自由电子矢量K 满足以为晶格周期性边界条件和定态xx 方程。

试证明下式成立:eiKL=17.d h r K K cos r /2θϕ=*hkl *hkl 已知晶面间距为,晶面指数为( k l )的平行晶面的倒易矢量为,一电子波与该晶面系成角入射,试证明产生布拉格反射的临界波矢量的轨迹满足方程。

8. 试用布拉格反射定律说明晶体电子能谱中禁带产生的原因。

(P20)9. 试用晶体能带理论说明元素的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导电性质。

答: (画出典型的能带结构图,然后分别说明)10. 过渡族金属物理性质的特殊性与电子能带结构有何联系?(P28)答:过渡族金属的d 带不满,且能级低而密,可xx 较多的电子,夺取较高的s 带中的电子,降低费米能级。

补充习题1. 为什么镜子颠倒了左右而没有颠倒上下?2.只考虑xx 力学,试计算在不损害人体安全的情况下,加速到光速需要多少时间? 3. 已知下列条件,试计算空间两个电子的电斥力和万有引力的比值4. 画出原子间引力、斥力、能量随原子间距变化的关系图。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一、二、三章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一、二、三章
19 2013-5-14


试样质量m、温度T2 量热器热容q、 水的质量m0、比热容c0 、测量前水温T1 、 混合温度T3
测量时将试样投入量热器的水中,忽略量热 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按照热平衡原理
m0 c0 q T3 T1 C mT2 T3
2013-5-14
(1-15)
E T
CV ,m
C 上式表明, V,m 依指数规律随温度而变化,而不是从试验中 得出的按 T 3 变化的规律.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爱因斯坦采用了 过于简化的假设.
E 3R e T
2
E T
(1-12)
忽略振动之间频率的差别是此模型在低温时不准确的原 因.德拜模型在这一方面作了改进,故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1)对于固体材料,热容与材料的组织结构 关系不大,见P141图 8-3 (2)相变时,由于热量的不连续变化,热容 出现突变。 (3)在室温以上不发生相变的温度范围,合 金的热容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一旦发生 相变,热容偏离直线规律,向下拐折。


17 2013-5-14
1.2热容的测量、热分析法的应用
将精确称重的待测试样由细线吊挂在加 热器中加热.加热后将待测试样迅速投入量 热器中进行测量.
混合法测量固体材料的比热容原理: 温度不同的物体混合之后,热量将由高温 物体传给低温物体.如果在混合过程中和 外界没有热交换,最后达到均匀稳定的平 衡温度,在此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的热 量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平 衡原理.
10 2013-5-14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摩尔热容如下图1-1(P139图 8-2)所示,是随温度而变化的.
图1-1 NaCl的摩尔热容—温度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2020/10/27
三.影响材料热容的因素
(1)对于固体材料,热容与材料的组织结构 关系不大,见P141图 8-3
(2)相变时,由于热量的不连续变化,热容 出现突变。
(3)在室温以上不发生相变的温度范围,合 金的热容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一旦发生 相变,热容偏离直线规律,向下拐折。
17 2020/10/27
比热容沿着AB线上升的过程是有序减少和 无序增大的共存状态,曲线上升得越剧烈,转 变为无序状态的数量愈多。
31 2020/10/27
2020/10/27
第一章作业
1.概念
热容 比热容(质量热容) 摩尔热容 平均比热 容 比定压热容 比定容热容
2.固体材料的两个经验定律及其内容:杜隆—珀替定 律、柯普定律
14
2020/10/27
2.德拜模型
德拜考虑到了晶体中原子的相互作用。 晶体中对热容的主要 贡献是弹性波的振动。由于声频波的波长远大于晶体的晶格常数, 就把晶体近似视为连续介质,所以声频支的振动也近似地看作是
连续的,具有频率从0到 的 m谱ax 带。
由这样的假设导出的热容表达式为 :
式中: Dhma x 4.8 CV1,m 101ma3xR为fD德拜TD特征温度;
随温度升高便逐渐转变为无序。这样的转变
为吸热过程,用比热容测量对CuZn合金的有
序-无序转变进行研究,测得的比热容曲线见
下图。
29
2020/10/27
2.热分析的应用
30 2020/10/27
若合金在加热过程中不发生相变,则比热 容随温度变化应沿着AE呈直线增大.
由于CuZn合金在加热时产生了有序-无序 转变,其真实热容是沿着AB曲线增大,随后再 沿着BC下降到C点,温度再升高,CD曲线则 沿着稍高于AE的平行线增大。
26 2020/10/27
曲线1:无组织转变,比热容呈直线变化. 由于加热过程发生组织转变,在不同
温度区间产生3种不同热效应. ➢ 热效应Ⅰ:淬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 ➢ 热效应Ⅱ:残余奥氏体分解引起
➢ 热效应Ⅲ:碳化铁转变为渗碳体
27 2020/10/27
预先将试样在250℃回火2h,使残余奥氏 体发生分解,再用上述方法测量比热容,则得 图1-4所示的比热容曲线2.
fDTD3TD0TD eexxx142dx 为德拜比热函数;。
根据式(1-13)还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13)
(1)当温度较高时,即T»θD,CV,m≈3R这就是杜隆—珀替定律。 (2)当温度很低时,即T«θD,则经计算:
CV,m
1
254RTD
3
(1-14)
15
这表明当 T 趋于0K时,CV,m 与 T 3成比例地趋于零,它和实验 结果十分符合,温度越低,近似越好。 德拜理论在低温下不能完全符合事实,由于晶体毕竟不是一个连 续体。
19 2020/10/27
➢ 试样质量m、温度T2 ➢ 量热器热容q、
➢ 水的质量m0、比热容c0 、测量前水温T1 、 混合温度T3
测量时将试样投入量热器的水中,忽略量热 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按照热平衡原理
Cm0cm 0 T2q T T33T1
(1-15)
20 2020/10/27
2.电热法测固体的比热容 电热法测量固体材料的比热容是在两圆柱
2020/10/27
图1-1 NaCl的摩尔热容—温度曲线
在高温区,摩尔热容的变化很平缓;在低温 区,CV,m 、C P ,m ∝ T 3 ,温度接近0K时,CV,m、C P ,m =0。
由此可见,经典的热容理论在低温下是不适用的, 热容随温度的变化只能用量子理论来解释。
11
1.1 表征热学性能的基本参数及热学性能
(1-19) 22
二 热分析方法的应用
1.热分析方法
热量
材料组织结构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量
体积
产生变化
热分析方法有差热分析及差动分析、热重 分析、热膨胀分析等。
(1)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简称DTA )测量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温差(∆T) 随温度(T)或时间(t)的变化关系.
hi
CV,m
3NAk
hi
kT
2
e kT
hi
2
e kT 1
(1-9)
式中 v i —谐振子的振动频率;
2020/10/27
v 适当的选取频率 ,可以使理论与实验吻合。又因为 RNAk
令 E
h。则式(1-9)可以改写成
k
CV,m
3RE
T
2
E
eT
E
2
3RE fTE
eT 1
(1-10)
式中:
3.两个热容模型:爱因斯坦模型、德拜模型(重点是假
设前提、结论,了解推导过陈即可)
4.热容的测量方法:混合法、电热法
5.说明下列符号含义? E 、θD、 并写出 E 、 θD的表达式。
fE
E、
T
fD
D T
6.热分析的应用:
含w(C)=0.74%钢回火时比热容曲线分析
32
7.热分析的应用:如何利用比热研究CuZn合金加热 过程中的有序、无序转变?
曲线2: 热效应Ⅰ已完全消失,表明马氏体已转变为
回火马氏体.
热效应Ⅱ显著减少,意味250℃回火已使部 分残余奥氏体分解,尚未分解的继续分解。
与曲线1相同的热效应Ⅲ表明,250℃回火对 碳化铁转变为渗碳体不产生影响。
28 2020/10/27
2.热分析的应用
应用2:研究有序-无序转变
当Cu-Zn合金成分接 近CuZn时,形成具有 体心立方点阵的固溶体, 它在低温时为有序状态.
(1-4) (1-5)
6
对于固体材料的热容,在上世纪已发现了两
个经验定律:
恒压下元素的
原子热容等于
元素的热容定律——杜隆—珀替定律 25J/(K·mol)
2020/10/27
化合物分子热容等于 化合物热容定律——柯普定律 构成此化合物各元素
原子热容之和
8
经典热容理论
在固体中用谐振子来代表每个原子在一个自由度的振动
2020/10/27
CuZn合金加热过程中比热容的变化曲线
33
第二章电阻分析
2.1金属的导电性及其物理本质、合金的导电性 2.2 电阻的测量、电阻分析的应用
34 2020/10/27
第二章电阻分析
➢材料的导电性与材料的结构、组织、成分等 因素有关.
➢ 研究材料的导电性,可以通过电阻分析研 究材料的相变及组织转变等.
35 2020/10/27
一、电阻与导电的基本概念
当在材料的两端施加电压V时,材料中有电流I流 过,这种现象称为导电.
2020/10/27
电流I值可用下式表示,即 : I=V/R
(2-1)
式中:R为材料电阻,与材料的性质、长度L及
截面积S有关,
RL S
(2-2)
是电阻率
RS L
(2-3)
研究材料导电性时,还常用电导率,电导率表达式
形待测物的中间夹上加热器之后,置于量热器 中,如图1-3(P144图8-6)所示
2020/10/27
图1-3 用电热法测定热容的装置示意图
21
2020/10/27
待测物的周围注入蒸馏水,插入温度计并联结电路。
电流强度 I
电压V
在秒间加热器放出热量J
这些热量传给量热器及其中各物体,使其温度从T1升
到T2,假定量热器与外界无热交换得
(1)经典电子理论
V m I m 0 c 0 c m 1 c 1 q 1 q 2 T 2 T 1 (1-18)
被测物质量m、比热容c 水的质量m0、比热容c0 量热器的质量m1、比热容c1 加热器热容q1 温度计插入水中部分的热容q2
变换式(1-18)可得 :
cm 1T2 V T I1m 0c0m 1c1q1q2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
主讲教师:韩立影
2020/10/27
1
第一章 热学性能分析
材料及其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将对不同的温度作 出反映,表现出不同的热物理性能.
本章讨论 热容的物理概念 物理本质 测量方法 热容测量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金属组织变化 产生热效应
从热效应可以 确定出组织转 变的类型,转 变温度和进行
二、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假设前提:
而且振动 能量是量 子化的.
2020/10/27
在热容量子理论的数学模型中,爱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 型与实验较为相符,下面将作简要介绍. 1.爱因斯坦模型
爱因斯坦模型认为:晶体中每一个原子都是一个 独立的振子,原子都以相同的频率振动,这样就推导 出如下的热容温度关系式
12
的情况
2 2020/10/27
第一章 热学性能分析
1.1 表征热学性能的基本参数及热学性能 1.2热容的测量、热分析法的应用
3 2020/10/27
比定压热容和比定容热容的表达式
2020/10/27
比较比定压热容和比定容热容的大小?
cP cV
式中: Q 为热量,
E为内能, H为焓。
c V 可以直接从系统的能量增量来计算.
但是在低温下,T«
E,时.e
E T
»1,故式(1-10)得到如下形式:
CV,m
3RE
T
2eTE
(1-12)
上式表明,CV,m 依指数规律随温度而变化,而不是从试验中
得出的按T 3 变化的规律.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爱因斯坦采用了
过于简化的假设.
忽略振动之间频率的差别是此模型在低温时不准确的原 因.德拜模型在这一方面作了改进,故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