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古文标点在古书中,句子经常重复。
前人阅读时,需要自己断句。
破译句子时,用“,”或“O”标记。
句子中的停顿标记在单词下面,句子末尾的停顿标记在单词旁边,这就是句子阅读。
《说文》:“知识的终结。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古人注释古籍,不分断句,但注释一般都在该断句的地方。
大多数笔记都是断句。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正确。
古籍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书写和传播方式有关① 口头流传成书(如彝语)② 口语和听力教学与传播(如诗歌)3这与中国古典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崇古之风②训诂之风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①对称性在古代,四极被遗弃,九州被分裂,天空没有覆盖,地球没有负载。
火会燃烧但不会熄灭,水是巨大的但不会停止。
野兽吃壮族人,猛禽捕食老年人和弱者。
(淮南子兰明篇)② 许多虚词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君子之道与恶人之道(《论语》《颜渊》)君子之道与恶人之道(孟子第一任滕公)③ 节奏清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④押韵如果春天是宁静的,风景是明亮的,波浪是平静的,天空是晴朗的,沙鸥是丰富的,锦鳞是游泳的,海岸是忧郁的和绿色的。
(范仲淹岳阳楼)标点不等于标点断句正确不等于文义理解无误兴元年间,一位名叫法金的僧人住在景山,他的路很高。
兴元年间,当人们称他为景山长老(唐玉林上卷)a时,一位名叫法金的僧人住在景山上,他的路很高。
当时,人们称之为“老道山”。
B在兴元,一个叫法金的和尚。
有了公路,它就住在景山。
当时,人们称它为景山长老。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A陛下也被建议向自己寻求建议,以便理解好的方式,遵守和接受优雅的话语,并深入执行前皇帝的最后法令。
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
①对称性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淮南子·览冥篇》)
②多虚词 ❖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
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 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商务《万有文
库》)
❖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 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同上,人民文学1962)
❖ 张守节《正义》:“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 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 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 例一:是谓全德之人哉!(《庄子·天地》) //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 策》)
❖ 例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 哉、兮:位于句末,表感叹语气。可使用感叹号 (!)。“兮”作叹词比较特殊,多位于分句末尾, 则应用逗号。
❖ 例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古文标点 与 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
❖ 古书一般不断句,前人读书时需要自己断句。断 句时,用“、”或“o”作标记,句中停顿标于字 下,句末停顿标于字旁,此即句读。《说文》: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 古人给古书作注,虽然不管断句,但注文一般都
是在应该断句的地方。有注之处多为断句之处。 ❖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二)盡可能採用直譯 切忌增字為訓。譯文要做到不增不減,增字為 訓,不但有失原書本義,而且有害譯文的意思 表達。例如: 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高呼萬歲。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 陸賈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從來都沒有不 稱好的。傳給左右的大臣看,他們都歡呼萬歲。 譯文加進了“向高帝”、“從來都”、“傳給 左右的大臣看”等詞語,反而顯得拖泥帶水。 “陸賈每次上奏一篇(奏摺),高帝沒有不稱 好的。群臣歡呼萬歲。”
3 、以特定文例为参考。古人写作往往有自己 特定的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比如整齐的句式, 丰富的修辞(特别是对偶、排比、反复、互文 等),掌握这些行文规则和语言风格,可以帮 助断句。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昔 泣 乎 失 一 文 用 更 主 以
周 涕 對 時 遇 文 老 為 始 未
人 於 曰 是 也 德 用 武 立 嘗
有 途 吾 以 對 成 老 武 好 一
仕 者 仕 泣 曰 就 主 節 用 遇
數 人 數 也 吾 始 亡 始 少
不 或 不 人 年 欲 後 就 年
遇 問 遇 曰 少 仕 主 武 吾
年 之 自 仕 之 宦 又 主 年
老 何 傷 奈 時 人 用 又 又
白 為 年 何 學 君 武 亡 老
首 泣 老 不 為 好 吾 少 是
《论衡 逢遇》: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塗 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 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 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 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 ,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 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 遇。”
古书的标点

这里的“国”与下文的“直”、“贼”押韵。这
三个字我们现在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但它们在上古 的时候都属于“职”部。 从行文上看,这首歌基本上都是四字句,“兮” 字前面四个字,“兮”字后面四个字。“我无忠 诚兮何故”这一句在“兮”字后面只有“何故” 两个字,也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同。所以正确的标 点应该是: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 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 贼。’”
去 者 何 与 药
(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 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 不祥?”成与之。后十八岁,成病竟 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Hale Waihona Puke 再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自通 鉴》卷三十七)
这是不近情理的。兵士投水是为了逃命,淹死并 不出于自愿。“投水”后面应该加逗号,意思就 清楚了。这就是说兵败之后,士卒们争着投水逃 命,但在水中淹死的有十余万之多。正确的标点 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一般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 参乘居右。
四匹马拉的独辕车
我国上古时期,一般人乘车时都是立乘, 从车的后面登车,站立在车厢里 。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
辕门
1.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 入之处,仰起两车,并两车辕以表示门,称辕门 2.领兵将帅的营门。 3.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755d45508a1284ac9504311.png)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 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 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 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标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今译: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 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 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 偷窃。”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例如: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但是第二句就讲不通了。
原来,“相与”两字是上一个句子的“脚”,给安到第二个句子的“头”上来了。
“相与”的“相”,就是贾谊《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动作的。
“与”是“给予”,“相与”等于说“给你”,标点者对于“相与”的意义不清楚,所以误把它和下一句连在一起,使得下一句讲不通了。
子厚前时少年。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
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这句话正确的标点应是“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顾藉”是“爱惜”的意思。
韩愈这几句话是含蓄地批评柳宗元年轻时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认为柳宗元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名誉。
标点者没有弄清“顾藉”的词义,把它连到下一句去了,结果使下一句无法讲通。
类似这样的标点错误,其实是不难避免的。
因为象“相与夫街谈巷说”、“顾藉自谓功业可立就”之类的句子,显而易见是讲不通的。
哪里讲不通,哪里就可能有标点错误。
“顾藉”和“自谓功业可立就”连在一起怎么讲?恐怕标点者自己就不清楚。
这就不妨去查查有关的工具书。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就有“顾藉”条:“顾藉,犹言顾惜或照顾也。
”弄懂了“顾藉”的意思,就可以把错误的标点改正过来。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所谓符合情理,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
否则,标点就有问题。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
二是没有把句子点破,但对句子间得关系理解不正确,因而标点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先讲第一种情况。
例如: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这样的标点,就每一句话孤立地看,都能讲通。
但仔细一想,就会觉得两句话有问题:一,“颇工弈棋观戏”。
我们可以说某人善于下棋,但不说某人善于“观戏”。
二,前面说“颇工弈棋观戏”,后面又说“常若未解”,前后矛盾,而且中间也没有转折。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标点不正确,把句子点破了。
正确的标点是“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
两句意思是说;他下棋下得很好,但在看别人下棋时,却好象一点不懂的样子。
这正是他“忧喜不见于色”的具体表现。
这样标点,就符合情理了。
从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古汉语的词汇,对正确地标点古书有很重要的意义。
象“相与”、“顾藉”、“称贽”、“观戏”这些词或词组,如果不了解它们的意义,标点就必然出错。
把不该断开的句子断开了,是标点的错误;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一句,也是标点的错误。
下面就是该断而不断的错误,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泉府”是管理钱的政府机构,下面说的是泉府的职责。
粗看起来,“收不售与欲得”似乎很好讲,“收”的是“不售”和“欲得”两者。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这样标点出来的句子不符合情理。
这几句是讲“泉府之官”在买卖方面起调节作用。
“收不售”,把市场上卖不出去的东西收购过来,这是合乎情理的。
但如果是连“欲得”(想要得到的东西)也收购进来,就不符合情理了。
参考《汉书》颜师古的注,可以知道“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
“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
应该点成“收不售,与欲得”。
意思是卖不出去的东西,泉府收购进来,如果有人想要,官府就卖给他。
这样就合乎情理了。
(三)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有的标点错误,是因为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不了解,例如: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侨”指公孙侨,即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着名的政治家。
孔颖达在这句话下面作疏时说:“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
言事大国易,养小国难。
’”意思是服虔认为应该把“非不能事大”和“字小之难”看作两句。
上面的标点,就是按服虔的意见断的句。
孔颖达不同意这种断句,他批评服虔说:“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尚未能离经辨句,复何须注述大典。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服虔这样断句,就成了子产认为事大国易,养小国难,但事实上郑国并不是担心不能养小国。
(按:《左传·昭公十六年》载:晋国的大臣韩宣子向郑国要一个玉环,郑国有的臣子认为晋是大国,不能得罪,不如给他算了。
子产不同意,说了这一段话。
从文意看,子产的意思不是说事大国易,养小国难,而是认为事大字小都不难,担心的是不能按礼节来定国的地位。
)而且说,服虔连断句都断错了,怎么还谈得上给《左传》作注!这两种意见哪一种对呢?孔颖达的意见是对的,从语法上看,“字小之难”不能成句。
特别把前后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无礼以定其位之患”是宾语前置的格式,“患”是动词,“无礼以定其位”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
而“不能事大字小之难”的结构也是一样,“难”是动词,“不能事大字小”是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
照服虔的断句,是把一个前置宾语拆成了两截,所以是错误的。
下面是因为不懂音韵而造成的标点错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
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
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汉书·高五王传》)赵王友是刘邦的儿子,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把吕氏家族的一个女子嫁给赵王为妃。
后来这个妃子诬陷赵王,使他被禁闭起来饿死。
这里根据的是颜师古的断句。
颜师古在“何故”后面作注说:“谓不能明白之也。
”在“自贼”后面又作注说:“悔不早弃赵国,而快意自杀于田野之中。
”这就表明,他认为“何故”下面应该断句,“弃国”与“自快中野”应该连读。
他大概认为“故”和“恶”、‘寤’押韵,其实不是。
正确的断句应是“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
”“国”与下文“直”、“贼”押韵(在上古都是职部)。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蒯通(汉初时的一个谋士)在劝韩信反叛刘邦时说的话。
意思让韩信当机立断,不要错过时机。
上面的标点当然可以讲得通,但这样的标点没有考虑到音韵方面的问题。
正确的标点应是“时乎时,不再来。
”“时”和“来”上古同属之部,是押韵的。
这样标点就能使蒯通劝说韩信时的神情跃然纸上。
第七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读书的时候,要自己边读边断。
古人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的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句读。
一句话完了,就在字的旁边加一个园圈,为句:一句话没完,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古人十分重视句读,把明辨句读作为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学记》中云:“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也。
”刻书加上句读,从宋代开始,但加句读的书是极少数。
句读两字的出现,在汉代。
汉高诱《淮南子叙》说:自诱之少,从故待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唐代和尚云: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句读的水平,体现了古书的学识水平。
唐代有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
我国有古文献八万多种,经过整理的仅四千多种,大多数并未加标点。
《说文》:、,(zhu)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二、标点致误的原因1。
词汇方面。
由于不了解词汇意义而造成的。
如:(其年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市)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狱有两义:官司和监狱。
这里指案件和官司。
正确的标点: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吏执入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2、语法方面。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正确的标点: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古书中,夫与唯常连用。
3.音韵方面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迭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天明、由余、徐姚,皆双声也。
”正确的标点应是:与夷、犁来、涛涂、弥明--。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正确的标点: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古代“时”与“来”同属“之”部。
4.符合情理,能讲得通(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心疾闻上不罪而赏之)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
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