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教案-《明辨是非》教案

合集下载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七章“明辨是非”,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何为是非”,第二节“明辨是非的标准”,第三节“如何做到明辨是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何为是非,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标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讲解教材内容,分析何为是非,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探讨如何明辨是非。

六、板书设计1. 何为是非2. 明辨是非的标准3. 明辨是非的方法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是非问题,并说明你是如何判断的。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是否应该帮助陌生人、是否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是否应该诚信考试。

答案:根据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答案:明辨是非是道德判断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明辨是非的标准和方法,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道德伦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明辨是非”,第一课时“明辨是非善恶”。

教材主要围绕明辨是非的内涵、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如何明辨是非等主题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明辨是非的定义、明辨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的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辨是非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含义、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明辨是非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现实生活中是非善恶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引发学生对明辨是非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辨是非的定义、方法及其重要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分析问题。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案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明辨是非的原则,并提出解决方案。

6.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7. 课后拓展学生课后搜集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现象,进行分析,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明辨是非1. 定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 方法:逻辑推理、辩证分析、道德评判等。

3. 重要性: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明智选择、维护社会和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案例一:小明在课堂上偷看同学试卷。

案例二:小红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和体会。

2. 作业答案:(1)案例一:是非善恶;解决方案:劝说小明改正错误,并向同学道歉。

1.2明辨是非教案

1.2明辨是非教案

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明辨是非”,内容包括:1. 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2. 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3. 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判断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是非;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道德冲突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概念(10分钟):介绍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实例,讲解判断是非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判断是非。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主要内容: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判断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认为在生活中容易产生道德冲突的场景,并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2. 答案:(1)场景示例:作弊、抄袭、说谎等。

判断方法:从道德原则、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判断是非方面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非,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024年《明辨是非》教案2

2024年《明辨是非》教案2

2024年《明辨是非》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九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

第一节“何为是与非”主要介绍了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明辨是非的方法”则从实际操作层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分析等手段辨别是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是非观念,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增强法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辨是非。

教学重点: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以及明辨是非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道德与法治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其中的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何为是与非:讲解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阐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明辨是非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辨别是非。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是非观念的定义、来源。

2.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案例:某校学生在校门口捡到一部手机,内有失主的联系方式。

学生在归还手机时,失主没有表示感谢,学生感到很不高兴。

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立场。

答案:此案例中,学生捡到手机并归还失主,体现了诚实守信的品质,值得表扬。

然而,失主没有表示感谢,可能是因为失主自身的素质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为失主的态度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

明辨是非教案正式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思想品德》教材第八章“明辨是非,正确选择”中的第一节“明辨是非”。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什么是是非观念,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是非观念,认识到是非观念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道德观念,提高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是非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 讲解新课:(1)什么是是非观念?(2)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选择?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4.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选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谈谈你对是非观念的理解。

(2)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明辨是非,作出正确选择的?(3)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1)个人理解,简要说明是非观念的含义和作用。

(2)结合个人经历,描述事件及自己的处理方式。

(3)从案例中提炼出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2. 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2明辨是非教案

1.2明辨是非教案

1.2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章《成长中的我》第二节“明辨是非”。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学会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道德与法治学习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什么是是非观念,明辨是非的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方法辨别是非。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2. 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列举一个你认为的正确和错误行为,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正确行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原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错误行为:抄袭作业;原因:违反学校纪律,损害他人利益,不利于个人成长。

2. 作业题目: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爱心捐赠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环节;2.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环节1. 案例选择: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教案

《明辨是非》为主题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是非观念。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判断是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辨是非的方法和重要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讲故事或播放视频,引入“明辨是非”的主题。

讲解是非观念的含义
解释什么是是非观念,以及为什么明辨是非很重要。

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是非问题,如诚实、友善、公平等。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明辨是非的方法
讲解一些明辨是非的方法,如观察细节、分析后果、参考他人意见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这些方法。

情境模拟
模拟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判断是非。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判断依据和结果。

总结
总结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和方法。

作业
让学生在一周内记录自己遇到的是非问题,并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八年级政治教案-《明辨是非》教案2

八年级政治教案-《明辨是非》教案2

《明辨是非》教案2《明辨是非》教案课题明辨是非课型体验课,新授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正义善良的人作为人生榜样,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的人。

能力目标1、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2、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知识目标1、什么是良知2、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3、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你能告诉老师这句古语的含义吗?那你有正确的是非观吗?二、新课讲授(一)“透视自我”以下行为,你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不能简单归为正确或错误应作具体分析的打“○”。

1、小志虽然很健谈,但晚睡铃响后从不和别人聊天谈心。

2、小志的好心给人误解后,发誓再也不做这种“好心没好报”的事情3、小志看不起小权,因为小权常常取笑别人的不足。

4、值日生误登了小志的名字,认为他违反纪律,小志偷偷把自己的名字擦了。

5、小志猜想老师今天可能不会检查卫生,所以没有打扫课室清洁。

6、在公园里,小志看见一个小孩把饮料罐扔在地上,心想:“这小孩真没教养”。

以上题目1为√,2、4、5为×,3、6为○。

如果你全对,说明你的是非善恶观还是很强的。

提问:(1)什么是“是非善恶观”?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想法做法是否合理等。

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一件事情是正确的(是)还是错误的(非),要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板书)一、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DD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也就是“良知”。

过渡:既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正确的是非善恶观,那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王云海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辨是非》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
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活动进入课程内容,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一节,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做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是非判断。

通过“探究园”中的“新闻透视”活动,实践与评价的“透视流行”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

学习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结合阅读与感悟的《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的第三节前半部分,认识有正确的是非观必须知行一致,落实到行动上,突破内心与外部的障碍,不做错事。

认识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影响,不追随别人做坏事。

结合“阅读与感悟”中的《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一文,学习心灵导航最后一小段,深刻领悟美好理想对于培养正确是非观的意义。

鼓励学生坚持理想,坚持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作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教学策略:教法选择讲授与活
动相结合学法引导:观察法、讨论法、角色扮演课堂组织形式: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教具媒体:组合应用投影
(第一课时)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

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

”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
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

第一场就真的赢了
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

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

小龙无奈,只好照办。

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明辨是非。

先请同学们看教材“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朋友之间”。

活动一:朋友之间(1)活动目的认识到校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存在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

同学朋友之间不能不讲原则,不分是非。

通过活动学会理性分析,懂得做人的良知是正确的是非观,要铸造自己良知的标尺,学会判断是非,与同学以正确方式交往。

(2)活动内容分析周立与王云海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情说明,这两个朋友做事有是非不分的倾向。

“等价交换”――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他们各自的责任,应该自己完成,不能作为利益互相交换。

“打抱不平”――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不能“以牙还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