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水肿,休克,黄疸,昏迷,炎症等等。

*健康 (Health)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 (disease)在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当前医学模式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病因学):研究引起,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科学。包括:原因、条件、诱因。

(1)*原因即病因,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种因素: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营养性因素;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性因素;⑦精神和社会因素。

(2)*条件—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外因素。

(3)*诱因—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加强病因作用的因素.

3.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1.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 2.自稳态的紊乱; 3.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4.因果转换; 5.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联。

4.疾病的转归 (Fate of disease )-康复或死亡(recovery or death )

*脑死亡(Brain death) :指大脑半球和脑干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经15min以上人工呼吸仍不能回复自主呼吸;(2)不可逆性昏迷,外界刺激无反应;(3)脑电波消失;(4) 颅神经反射消失;(5)瞳孔散大或者固定。

第二章水和电介质代谢障碍

1、体液的含量与分布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它是由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所产生的渗透效应形成的,取决于溶质的微粒数,与微粒的大小无关。

(血清钠130-15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成人体液约占身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毛细血管壁将细胞外液分为,血浆5%和组织间液15%。体液的含量因年龄、性别胖瘦不同而异。年龄越小体液占体重比例越大;成年男性体液比女性多6%;脂肪较多的肥胖者叫相同体重的肌肉发达者体液含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血浆蛋白质分子所产生的渗透压。

特点:1、产生的渗透压是1.5 mmol/L。2、在维持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和血容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微粒(主要是电解质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

特点:1、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2、在维持细胞内外体液交换方面起重要作用。

2、水和电介质的平衡

每日最低尿量500ml 生理需水量: 1500ml/day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体内、外水交换)

3、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1、口渴中枢(粗调节):a、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 b、有效血容量的减少 c血管紧张素II的增多。

2、抗利尿激素(ADH) 又称血管加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合成,有神经垂体储存释放,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

3、醛固酮(ALD) 在肾上腺皮质合成,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保水,排钾,排氢.

4、心房钠尿肽(ANP)又叫心房肽,是一组由心房肌细胞产生的多肽。有利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

作用。其生理性刺激包括:血容量增加、心房扩张、血钠增高及血管紧张素增多。

低容量血症又称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容量血症:水中毒、钠中毒、水肿。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患者失水>失钠,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细胞内液减少更明显。原因: a、水摄入不足; b、水丢失过多(经肾: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渗透性利尿,肾脏浓缩功能降低;经呼吸道:过度通气;经皮肤:发热、甲亢、出汗;经胃肠道:腹泻、呕吐。)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2、细胞脱水;3、尿的改变(早期ALD不增多→尿钠↑,晚期ALD ↑→尿钠↓);4、休克倾向,不易发生休克;5、脱水热,小儿易发生。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患者失钠>失水,血清钠<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伴有明显的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视脱水低渗的程度可减少、不减少或轻度增加)。原因(前提:大量体液丢失后,只补水)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晚期口渴;2、细胞水肿;3、尿的改变(早期尿量正常, 晚期ALD升高,晚期尿量减少);4、休克倾向,最易出现休克;5、脱水外貌,三种脱水中最为明显。

等渗性脱水:指患者钠水等比例丢失,血清钠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Osm/L,细胞外液减少。晚期口渴,尿量减少,休克倾向中等,脱水外貌中等。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致体液容量增大,细胞内液增多,伴有血清Na+<130mmol/L,总钠量不减少,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的状态。

水中毒原因: (1) ADH分泌过多, (2)肾排水不足, (3)低渗型脱水治疗不当.

1.细胞外液透压增高时首先会引起哪一项变化----A

A.ADH↑

B.醛固酮↑

C.心钠素↑

D.细胞内外钠交换↑

E.血管内外钠交换↑

2.大量体液丢失后滴注葡萄糖液会导致----B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慢性水中毒

E.血清钾升高

3.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A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D.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E.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5.哪一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导致脑内出血

A.等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低钠血症

E.低钾血症

钾的平衡: 快速、准确地维持细胞外液的钾浓度。基本机制:泵-漏机制和肾调节。(泵:指钠-钾泵,泵:即Na+-K+-ATP 酶,将K+ 泵入细胞内;漏:指钾离子顺浓度差通过各种K+通道到达细胞外) 。血清钾的正常值为3.5~5.5mmol/L。低钾血症 (Hypokalemia):指患者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的状态。

原因和机制:(1). 摄入不足:长期不能进食(多摄多排、少摄少排、不摄也排) (2).钾进入细胞内过多(急性碱中毒;胰岛素使用过多;β-肾上腺素受体活性增强;钡中毒,棉籽油中毒;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

(3).钾丢失过多:经胃肠道失钾(是低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经肾脏失钾,经皮肤丢失钾。

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1). 对神经和骨肌肉的影响: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超极化阻滞 (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横纹肌溶解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肌传导性降低、心肌自律性增高、心肌收缩性先增强后减弱;心电图的改变-----QRS波:增宽,幅小--------ST段:压低,缩短--------T波:增宽,低平-----U波:明显增高,与复极化有关。

(3). 对胃肠道的影响;(4).对肾脏的影响(多尿、低比重尿);(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6)代谢性碱中毒(低钾性碱中毒)。

*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时,细胞外K浓度降低,细胞内K外出而细胞外H内移使细胞外液成代谢性碱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升高,使肾小管K-Na交换减弱,H-Na交换增强,尿排H增多,排K减少,尿液呈酸性。

低钾血症的后果; 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和酸性尿。

低钾血症的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钾原则:(见尿补钾, 禁止静推)①最好口服②不宜过早(尿量500ml/d 以上,才静滴)③不宜过浓(<40mmol/L)④不宜过快(10~20mmol/h)⑤不宜过多( <120mmol/D)

高钾血症 (hyperkalemia)患者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的状态。

原因和机制:1、钾输入过多;2、肾排钾减少(主要);3、钾移出细胞外过多(酸中毒、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细胞受损、高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药物)。

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1). 对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影响(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疼痛、肌肉震颤、肌肉软弱无力、迟缓性麻痹);(2).对心脏的影响(最要的危险是心脏毒性作用,可引起心室纤颤和心跳骤停,最为凶险。心肌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减弱)心电图改变:T波高尖、Q-T间期缩短、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室纤颤、心脏停搏;(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排出碱性尿,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时细胞外K浓度升高,细胞外K内移而细胞内H外出使细胞外呈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升高,H浓度降低,使肾小管K-Na交换增强,H-Na交换减弱,尿排钾增多,排氢减少尿液呈碱性。

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1、消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2、促进钾进入细胞内;3、用钙盐拮抗钾的心脏毒性;4、限制钾的摄入;5、促进钾的排除。

第三章水肿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也称为积水(Hydrops)或者积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

(一)、水肿的分类

波及范围:全身性水肿、局部性水肿;

发生机制: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炎性水肿;

部位:脑水肿、皮下水肿、肺水肿;

外观表现:凹陷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

(二)水肿的特点

1、体重增加:敏感、简单,有价值;

2、水肿液的性状特点;

3、水肿的皮肤特点皮下组织水肿是全身或者是体表局部水肿的重要特征。;

4、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下垂部位水肿(心性水肿)、眼睑、颜面部水肿(肾性水肿)、腹水(肝性水肿)。

第二节、水肿的基本发病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分布异常)

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组织液生成>回流)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4、淋巴回流受阻-----------------------组织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静水压的数值较小,一般不会成为水肿的原发因素。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钠水潴留)

引起钠水潴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强

1、肾血流重分布皮质肾单位血流↓近髓肾单位血流相对↑

2、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 球—管失平衡(2)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ALD ↑(分泌增加,灭活减少)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

几种常见的水肿及其特点: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1、左心衰→心源性肺水肿

2、右心衰→心性水肿(下垂性水肿、静脉压升高、肝肿大、腹水、双下肢明显水肿)

3、肾性水肿(renal edema)特点:首先发生在眼睑等组织疏松部位

4、肝性水肿(hepatic dropsy)特点:腹水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细胞营养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炎性水肿的抗损伤作用;循环血量过负荷的缓冲池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Acid-base balance):指生理情况下,机体能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即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

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酸碱超负荷或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从而引起酸碱平衡紊乱。

酸(Acid):能够释放H+的化学物质;包括挥发酸-----经肺呼出(酸碱的呼吸性调节)和固定酸经肾排出 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一)体液的缓冲作用:

1. 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 由弱酸及其共轭碱构成的具有缓冲酸或碱能力的缓冲对。HCO3-/H2CO3

含量最高,缓冲能力强,为开放性缓冲系统,HCO3-与H2CO3的浓度比决定血pH高低,只能缓冲固定酸和碱不能缓冲挥发酸。

2、细胞内液的缓冲作用细胞内液的缓冲体系:碳酸氢盐,磷酸氢盐、蛋白

(二)肺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运动

(三)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肾是人体排泄固定酸和碱性化合物的主要器官。

1、肾小管排泌H+、重吸收NaHCO3

2、肾小管产NH

3、排泌NH4+ 3、酸化磷酸盐

(四)、骨骼的缓冲作用(非生理性):Ca3(PO4)2+4H+---------------3Ca2+ +2H2PO4-

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缓冲作用不持久。

细胞的缓冲:作用强,3-4h起作用,但易造成电解质紊乱

肺的调节:效能最大,30min达高峰;但仅对CO2有作用。

肾的调节:对排固定酸及保碱作用大;但起效慢

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1.*pH概念:溶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正常值:动脉血pH 7.35~7.45

意义: pH↓:失代偿性酸中毒pH↑:失代偿性碱中毒。pH主要取决于HCO3-与H2CO3 浓度比值(7.4时为20/1)。

它只是反映酸碱度的指标,不能完全判断是否有酸碱平衡紊乱的存在及其类型.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概念: 溶解在动脉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正常值: 5.32kPa(40mmHg)意义:唯一的呼吸性指标。PaCO2原发性变化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PaCO2 ↑H2CO3 ↑通气不足3.*标准碳酸氢盐SB概念: 标准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 浓度。正常值: 24 mmol/L

标准条件:38℃、Hb完全氧合、PCO2 40mmHg

4.*实际碳酸氢盐(AB)概念:实际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正常值:24 mmol/L

实际条件:隔绝空气、实际血氧饱和度、PaCO2

SB: 代谢性因素,AB:呼吸因素+代谢性因素,AB-SB:呼吸因素

AB=SB 正常;AB>SB CO2蓄积;AB

5.缓冲碱(buffer base BB) 概念: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量。正常值:48 mmol/L

6.碱剩余(base excess BE)概念: 标准条件下,将1升全血或血浆滴定到pH

7.4所需的酸或碱的量。正常值:0±

3 mmol/L

7.* 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概念: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AG = UA – UC

意义: AG实际上反映血浆中固定酸含量的指标,正常范围10~14mmol/L,区分代酸的类型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以血浆 [HCO3-] 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原因和机制:————酸多, 碱少

1、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酸多,消耗HCO3- :除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所致的代酸;因AG↑,

Cl-正常,又称血氯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a.固定酸产生↑: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b.酸的排出↓:严重肾衰体内固定酸排出↓

c.外源性酸摄入过多:水杨酸中毒、含氯的成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d. 高血钾:细胞外H+ ↑, 使HCO3- ↓

2.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_————碱少:HCO3-浓度↓,同时伴Cl-代偿性升高所致的代酸;因Cl-代偿性升高,又称血氯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a.消化道HCO3-丢失↑

b. HCO3-重吸收↓

c. 血液稀释性HCO3-↓

代谢性酸中毒-----酸碱指标的变化形式:

1、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如SB、AB、BB、CO2CP)均降低,BE负值增大;

2、反映呼吸因素的指标PaCO2可因机体的代偿活动而减小;

3、PH<7.35(机体失代偿)获在正常范围(酸中毒得到机体的完全代偿)。

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1)心律失常:与高血钾有关;(2)心肌收缩力下降;(3)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

酸中毒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是什么?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抑制:嗜睡、意识障碍、昏迷。

(1)、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2)、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

3、骨骼系统:造成骨质脱钙。

补碱:1.5%NaHCO3或1/6 M乳酸钠或Tris————补碱时注意防止纠酸后的低血钾与低血钙发生。

二、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以原发性PaCO2(或血浆H2CO3)增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呼吸性酸中毒:酸碱指标的变化————PaCO2↑↑,HCO3-↑,AB↑,SB↑或N,BB ↑或N ,AB>SB,BE正值加大或N

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1. 心血管系统:类似代酸(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 中枢神经系统:比较突出,肺性脑病:持续头痛,焦虑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昏迷。

呼吸性酸中毒防治原则:一般不补碱,以免加重病情;通气功能改善后也可慎用碱

第五章缺氧(Hypoxia)

*缺氧(hypoxia):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使机体的代谢、功能、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常用的血氧指标(Parameters of blood oxygen)

1.*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指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PaO2 80~110mmHg(100mmHg,13.3kPa)PvO2 37~40mmHg(40mmHg,5.33kPa)

影响因素:①大气中的氧分压②外呼吸功能(通气: 气管、支气管异物、炎症、肿瘤——换气: 呼吸膜)2.*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指100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所能携带氧的最大值。正常值:20ml/dl 影响因素:Hb的质和量

3.*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CO2)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氧量。

包括两部分:与Hb结合的O2和物理溶解的O2

正常值:CaO2 19ml/dl CVO2 14ml/dl 影响因素:①Hb的质和量或CO2max ②PO2

4.*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指Hb与O2结合的百分数。

正常值: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溶解氧量)/血氧容量*100%

影响因素:PaO2

5.*动-静脉氧差(Da-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单位体积),意义:说明组织对氧的消耗量.。

影响因素:组织代谢率;血氧分压;血流速度; ODC

血红蛋白氧合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上段相当于PO2 60~100mmHg,是Hb与O2结合

的部分

意义:PO2≥60mmHg →CO2≥90%

中段相当于PO2 40~60mmHg,HbO2释放O2的部分

下段相当于PO2<40mmHg,Hb与O2解离部分,代表O2的储备

影响因素:2,3-DPG、[H+]、CO2含量、温度

↑→Hb与O2亲和力↓→ODC右移

↓→Hb与O2亲和力↑→ODC左移

各型缺氧的发生机制:

氧利用的四大基本环节:摄入(外呼吸)、携带(主要是血红蛋白和氧结合)、运输(血循环)、利用(细胞氧代谢)。

一、*乏氧性缺氧(hypoxic hypoxi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学氧分压下降,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的缺氧,

又称为低张性缺氧症。

原因和机制: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分流如动脉血

血氧代谢的特点:1、氧分压降低2、血氧容量正常3、血氧饱和度降低4、血氧含量降低5、发绀

二、*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指由于血红蛋白的量减少或血红蛋白的性质发生改变,致使血液携带氧的

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供氧不足。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原因和机制:1、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即氧化剂中毒,如亚硝酸盐等导致的“肠源性发绀”4、Hb氧离曲线明显左移。

血氧代谢的特点:动脉学氧分压正常、血氧容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缩小、与Hb相关的肤色特点。

三、循环型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组织供血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原因和机制:1、缺血性缺氧、2、淤血性缺氧

血氧变化特点:

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

血氧饱和度正常。

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加大;

3、发绀。

四、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是指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降低,生物氧化不能

正常进行而发生的缺氧。

原因和机制:

①组织中毒:如氰化物中毒。

②线粒体损伤;

③呼吸酶辅酶的严重缺乏。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一、缺氧时呼吸系统的变化: a、代偿性通气增强:PaO2↓→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呼吸深快;

b、高原性肺水肿:患者表现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肺部有湿罗音,

皮肤黏膜青紫色等;

c、呼吸中枢衰竭:常见于PO2<30mmHg时。

二、缺氧时循环系统的变化:a、代偿性心功能增强:心排出量增加;

b、器官血流量的变化; 血流重新分布;

c、缺氧相关的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高原性心脏病)

1) 肺动脉高压2) 心功能障碍

三、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a、红细胞RBC↑, 血红蛋白Hb↑————肾脏近球细胞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

b、氧离曲线ODC右移

高原居民适应慢性缺氧的机制;————血红蛋白增多

氧疗:通过增加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升高PaO2以改善缺氧。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症和CO中毒性缺氧的效果最好,对其它个型缺氧亦有一定的益处。对合并有CO2潴留着,吸氧浓度一般不宜超过30%。

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可出现的损伤效应,主要表现为肺泡膜的损伤,脑损伤和红细胞损伤、溶血。原因是高浓度吸氧时产生大量活性氧。

第十章休克(shock)

*休克(shock):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微循环功能障碍,使器官及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重要器官和细胞代谢功能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一、按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二、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 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

三、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微循环障碍。

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流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血管容量扩张,

血管源性休克:心泵功能障碍。

休克的发病过程和发病机制

一、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一)微循环的改变及组织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缺血、缺氧

(二)微循环缺血的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体液因子的作用

(三)微循环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意义:1、损伤作用组织缺血缺氧心脏负荷加重

2、代偿作用(有利于维持动脉BP):

(1)血量的维持:a、维持动脉血压稳定:自我输血、自我输液;

(2)外周血管阻力增加,维持血压;

3、血液重新分布

临床表现: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脉搏细速、脉压减少、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二、休克期

(一)微循环的改变及组织灌流特点: 多灌少流,灌大于流

(二)微循环淤血的机制:1、酸中毒2、局部扩血管物质堆积3、内毒素的作用4、体液因子的作用

5、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血粘度升高)

(三)微循环淤血对机体的影响:(1) 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2) 微循环障碍进行性恶化

(3) BP进行性↓(4) 重要器官供血↓、障碍

休克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容量降低(—). 三、休克晚期

(一)微循环的改变及组织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休克肾(shock kidney):休克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休克肺(shock lung):休克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临床上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休克一期血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心脏

第十一章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各种病因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泵功能降低,心排出量绝对或者相对减少,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病因(causes):1. 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2、心脏负荷过重 3.心室舒张受限 4. 严重的心律失常(但多数情况下,心律紊乱常作为心力衰竭的诱因出现。)

*心脏收缩时承受的负荷称为压力负荷——后负荷;心脏舒张是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容量负荷——前负荷。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1.全身感染 2. 心律失常 3.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酸中毒、高钾血症)

4. 妊娠、分娩

5. 其他(过多过快输液、情绪激动、过度运动、气候剧变)

心力衰竭按心排出量的水平分类:a、低排出量型: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

B、高排出量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妊娠、重度VitB1缺乏症、动静脉瘘。

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与心肌肥大的区分:

心肌肥大是心脏维持心功能的重要代偿方式;

但在病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过度肥大的心肌可因心肌重量的增加与心功能的增加不成比例即不平衡生长

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的机制:1、心脏交感神经元轴突

2、线粒体数量

3、毛细血管的数量

4、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

5、肌浆网钙处理能力

心力衰竭的代偿

1. 心脏的代偿反应(1)心率加快(快速)代偿→失代偿

(2)心脏扩张(意义:急性,不持久,不伴有能量产生的增多)

(3)心肌肥大意义:收缩力↑,心输出量↑,降低室壁张力,降低耗氧量(最经济,

持久,有效的代偿方式,形成较慢,伴有能量产生增加)

2. 心外的代偿反应血容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增强

心衰的临床表现: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

肺循环淤血————左心衰竭时,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一)呼吸困难:

1. 呼吸困难机制(肺淤血、肺水肿)

(1)肺顺应性降低,(2)低氧血症,(3)气道阻力增大,(4)肺内感受器兴奋性增高

2、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

(1)劳力性呼吸困难;

(2)端坐呼阿吸(orthopnea):心衰病人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惊醒,端坐咳喘用力呼吸后缓解。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机制:

(二)肺水肿————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

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1、毛细血管压升高;

2、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

体循环淤血—————全心衰竭或右心衰竭时,

表现形式:1、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2、心性水肿(全身性水肿)3、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异常

心力衰竭最具特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输出量不足;(症状:晕厥;皮肤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

疲乏无力、失眠、嗜睡;心源性休克)

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最主要见于:右心衰竭

酸中毒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1.竞争性抑制钙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2.抑制钙内流;

3.抑制肌浆网释放钙;

4.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5.可并发高钾,抑制钙内流、降低传导性;

6.微循环障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包括——-——A B C D

A.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

B.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C.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E.前负荷增加

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重————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高血压病

C. 肺动脉高压

D.室间隔缺损

E.心肌炎

心力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和血流速度减慢可引起缺氧,肺淤血和水肿又可引起缺氧。

第十二章呼吸功能不全(Respiratory Failure)

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在静息时PaO2低于60mmHg,

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泡通气不足

1. 限制性通气不足(主动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

(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肌运动障碍(3)胸廓或肺顺应性降低

2. 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导致的通气障碍)

(1)中央大气道阻塞(气管分叉以上的气道阻塞)胸外阻塞→吸气性呼吸困难胸内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2)外周小气道阻塞(内径<2mm的小支气管)呼气性呼吸困难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一)、弥散障碍(由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二)、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最常见最重要的机制)

1、V A/Q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V↓,Q N,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又称:静脉血掺杂;

病因:支气管哮喘、COPD、肺气肿、肺水肿、肺纤维化等程度:功能分流占肺血流量30%~50%。

2、V A/Q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Q: ↓,V : N,又称:死腔样通气;

病因:肺动脉栓塞、炎症、收缩、肺内DIC等程度:死腔样通气占潮气量60%~70%。

(三)、解剖分流增加(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肺静脉,称解剖分流。)病因: 支气管扩张症、肺内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严重的肺实变和肺不张。

真性分流是:指部分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解剖分流与功能性分流鉴别————吸纯氧15min

肺源性心脏病:肺的慢性器质性病变在引起呼吸衰竭的同时,可引起右心负荷增加,进而引起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急性呼吸性窘迫综合症ARDS病人引起呼吸衰竭的机理是什么?

解剖分流增加、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泡通气不足、弥散功能障碍

ARDS时形成肺水肿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

B.肺微血管内静水压升高

C. 血液中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肺淋巴液回流障碍

E.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是: D

A.上呼吸道急性感染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

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氧疗护理;凡是呼吸衰竭必定存在缺氧,应尽快将PaO2提高到8Pa(60mmHg)以上。

I型呼吸衰竭只有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

II呼吸衰竭患者只宜系较低浓度的氧(30%左右),流速为1—2L|min.

十三章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

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指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肝性脑病与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肝性昏迷是最后阶段。病因:1.严重肝脏疾患:肝脏不能处理、毒性代谢产物

2.门-体分流:毒性产物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

根据原因分类:

1、内源性肝性脑病:由急性严重肝细胞坏死引起,毒性物质在通过肝脏时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无诱因,预后差。

2、外源性肝性脑病(门-体型肝性脑病):多由慢性肝脏疾患引起,毒性物质通过分流绕过肝脏,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有诱因,有反复,病程长。

分期与临床表现:第一期(前驱期)轻微的性格及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学习、定向障碍

第二期(昏迷前期):嗜睡期,精神错乱、肌张力增高、扑翼样震颤

第三期(昏睡期):昏睡期,精神错乱、易怒、暴躁

第四期(昏迷期):昏迷期,神志丧失、不能唤醒

发病机制(Mechanism)假说 (Hypothesis):

(一)氨中毒说(肝性脑病的发病与血氨浓度增高密切有关)

1. 血氨水平升高的原因 1 、氨清除不足

2. 氨的产生过多

2. 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1) 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2) 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3) 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4) 刺激大脑边缘系统氨中毒说的局限性:1.只能解释80%病人中的部分人群。2.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需要超高浓度的NH3。

用氨中毒假说论述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二)假性神经递质说

1. 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相似,但传递信息的生理功

能却远较去甲肾上腺素为弱,故称假性神经递质。)

2. 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性脑病

脑干网状结构内的上行激动系统对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具有特殊作用。如网状结构中正常神经递质减少或被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将导致神经冲动传递障碍,皮层不能维持清醒状态而发生昏迷。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说

(四)γ-氨基丁酸说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一)胃肠道出血, (二) 酸碱平衡紊乱, (三) 镇静药、麻醉药使用不当

(四) 腹腔放液, (五) 感染(六) 其它

第十四章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 (renal failure)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因代谢终产物和毒性物质不能充分排出体外,以致产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泌尿功能在

短期内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可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和代谢产物的蓄积的综合症。

病因:(一)肾前性ARF ————由于肾灌流量急剧下降所引起的ARF(功能性)。

(二)肾性ARF————由于肾脏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ARF.(急性肾实质损伤).

(三)肾后性ARF (尿路阻塞)————指从肾盂到尿道外口任何部位的尿路急性梗阻所引起的ARF。

ARF根据发病后尿量的多少不同分:少尿型和非少尿型

(一)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少尿期:最危险———无尿:每日尿量在100ml以下

尿的变化————少尿,无尿,尿比重降低,尿钠增高,蛋白尿,管型尿。

2. 多尿期:意义:尿量的进行性增加是肾功能逐渐恢复的信号。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多尿的机制是什么?

1、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

2、肾小管阻塞解除;

3、重吸收功能不完善;

4、渗透性利尿;

5、肾脏代偿性排出多余的水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指各种疾病造成肾单位慢性、进行性破坏,以致肾脏泌尿和内分泌功能严重障碍,从而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及内分泌异常的综合症。

CRF分期:1、肾储备功能降低期;2、肾功能不全期;3肾功能衰竭期;4尿毒症期CRF尿量的变化,早期出现夜尿、多尿,晚期出现少尿。

多尿的机制:代偿性血量↑→GFR↑;

流速快,重吸收减少

重吸收减少,溶质渗透性利尿

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

髓质高渗环境破坏→浓缩功能↓(慢性肾盂肾炎)

CRF造成的内环境紊乱;钙、磷代谢障碍:高血磷低血钙

CRF造成的器官功能障碍:

1、肾性高血压;a、钠水潴留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c、肾分泌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

2、肾性贫血

机制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②血液中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

③红细胞破坏加速(还原性谷胱甘肽减少)④肠道吸收铁及营养物质减少⑤出血

3、出血倾向

4、肾性骨营养不良

①钙磷代谢障碍

②维生素D代谢障碍

③酸中毒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温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诱因: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渗性脱水: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高渗性脱水:失Na+小于失水,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 压>310mmol/L。 脱水貌:低渗性脱水中,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 间隙液体向血管内转移,组织液减少,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 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卤门凹陷”的症状。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中,由于细胞内脱水造成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受到影响,使得机体体温升高。 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积聚过多的液体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 用手指按压可有凹陷出现。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的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 原体重的10% 超极化阻滞:急性低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去极化阻滞:急性高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引起的兴奋性降低。 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02为40mmHg温度为38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阴离子间隙(AQ:血浆中为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曾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减少、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的酸性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H+曾多,尿液呈酸性。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 化的过程。 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 澄青紫色。 肠源性青紫: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

病理生理学各章节习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E.形态学观察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循证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问答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 1、通过肾丢失以及肾外丢失的三条途径导致细胞外液丢失 2、细胞外液丢失导致细胞内为高渗透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转移,细胞外液减少。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虽然缺水,但不能很快的通过喝水补充体液。 4、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极速分泌少,早期多尿,更加重了集体的缺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特点: (1)失水多于失钠 (2)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3)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水肿,休克,黄疸,昏迷,炎症等等。 *健康 (Health)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 (disease)在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当前医学模式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病因学):研究引起,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科学。包括:原因、条件、诱因。 (1)*原因即病因,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种因素: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营养性因素;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性因素;⑦精神和社会因素。 (2)*条件—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外因素。 (3)*诱因—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加强病因作用的因素. 3.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1.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 2.自稳态的紊乱; 3.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4.因果转换; 5.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联。 4.疾病的转归 (Fate of disease )-康复或死亡(recovery or death ) *脑死亡(Brain death) :指大脑半球和脑干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经15min以上人工呼吸仍不能回复自主呼吸;(2)不可逆性昏迷,外界刺激无反应;(3)脑电波消失;(4) 颅神经反射消失;(5)瞳孔散大或者固定。 第二章水和电介质代谢障碍 1、体液的含量与分布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它是由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所产生的渗透效应形成的,取决于溶质的微粒数,与微粒的大小无关。 (血清钠130-15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成人体液约占身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毛细血管壁将细胞外液分为,血浆5%和组织间液15%。体液的含量因年龄、性别胖瘦不同而异。年龄越小体液占体重比例越大;成年男性体液比女性多6%;脂肪较多的肥胖者叫相同体重的肌肉发达者体液含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血浆蛋白质分子所产生的渗透压。 特点:1、产生的渗透压是1.5 mmol/L。2、在维持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和血容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微粒(主要是电解质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 特点:1、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2、在维持细胞内外体液交换方面起重要作用。 2、水和电介质的平衡 每日最低尿量500ml 生理需水量: 1500ml/day 正常人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体内、外水交换) 3、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1、口渴中枢(粗调节):a、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 b、有效血容量的减少 c血管紧张素II的增多。 2、抗利尿激素(ADH) 又称血管加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合成,有神经垂体储存释放,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 3、醛固酮(ALD) 在肾上腺皮质合成,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保水,排钾,排氢. 4、心房钠尿肽(ANP)又叫心房肽,是一组由心房肌细胞产生的多肽。有利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 作用。其生理性刺激包括:血容量增加、心房扩张、血钠增高及血管紧张素增多。

2015年暨南大学病理生理学试题示例,考研笔记,复试真题,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1/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218840214.html, 1 2015年暨南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脑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了解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掌握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脑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考查内容】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 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218840214.html, 2 病理生理学实验 【考查目标】 掌握病理生理学各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着重动手能力和训练独立从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考查内容】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考查要点】 各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 Ⅳ试题示例 1、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试题示例: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病理生理学笔记!

(一)细胞外液容量不足(低容量血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肾外丢失呕吐、腹泻,烧伤等 (2)经肾丢失1)急性肾衰多尿期 2)某些慢性肾脏疾患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4)长期使用利尿药 2. 低容量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心输出量下降- ↓ 血压降低 ↓ 交感神经兴奋 ↓ 心输出量恢复 治疗等张盐水0.9%NaCl 半张盐水0.45%NaCl (二)细胞外液容量过多——水肿 病因 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病综合症, 肾功能衰竭,饥饿或营养不良等 2 水肿发生的机制 (1)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2)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强 ANP(房钠肽) 减少 ANP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 3)远曲小管重吸收增强醛固酮增多 ADH增多 (2)血管内外液体分布异常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1)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加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4)淋巴回流受阻 3 治疗: 限制钠水摄入 选用适当的利尿药 (一)低钠血症<130 mmol/L 1.病因及发病机制—水潴留或钠丢失 (1)水过量—稀释性低钠血症或水中毒 饮水过多或ADH分泌过多 (2)钠丢失—消耗性低钠血症 1)肾性失钠 主要见于长期使用利尿剂且低盐饮食者 2)肾外失钠呕吐腹泻等

2 对机体的影响 轻度:味觉减退,肌肉痉挛,头疼,恶心等 重度:(<120mmol/L)昏迷,反射,消失等 3. 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稀释性低钠血症限水 消耗性低钠血症补钠 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 (二)高钠血症>150mmol/L 1 原因和机制 (1)水的丢失超过钠的丢失 1)肾外丢失发热,过度通气,大量出汗, 严重呕吐和腹泻等 2)经肾丢失ADH产生减少或作用减弱, 渗透性利尿,糖尿病,甘露醇。 (2)钠的摄入超过水的摄入误服食盐等 2. 对机体的影响 渴感,皮肤潮红,口舌干燥等 脑细胞脱水—疲乏,嗜睡,昏迷, 3. 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单纯水丢失补水 血容量减少先给等渗液补充血容 量,再给低渗液纠正 高渗状态 血容量增加利尿剂和5%葡萄糖 第三节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3.5mmol/L 1.原因和机制 (1)饮食摄入减少 (2)排出过多1)经胃肠道丢失 2)经肾丢失 3)经皮肤丢失 (3)钾分布异常钾向细胞内转移 1)急性碱中毒 2)大剂量胰岛素和葡萄糖 3)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 4)甲亢、钡中毒等 2.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萎靡,淡漠,昏迷 (2)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 (3)骨骼肌无力甚至瘫痪 呼吸肌麻痹 —低钾血症主要致死原因(4)胃肠道胃肠运动减弱 (5)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多尿 3.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轻度:进食含钾丰富的事物纠正 严重:见尿补钾,最易口服

病理生理学重点

绪论、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基本病理过程: 疾病: 健康: 原因 条件 问答题 1.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 什么是病理过程? 3. 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4.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 5.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 当今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什么 7. 常见的疾病原因有哪些?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二、名词解释 1. 脱水 2. 脱水热 3. 低渗性脱水 4 、高渗性脱水 5. 低钾血症 6. 高钾血症 7. 反常性酸性尿 8. 反常性碱性尿

三、问答题 1. 何谓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 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失水的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 何谓低钾血症?何谓高钾血症? 6.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有何影响?机制是什么 ? 7.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都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制是什么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 酸碱平衡 2. 酸碱平衡紊乱 3. 标准碳酸氢盐 4. 实际碳酸氢盐 5. 碱剩余 6. 代谢性酸中毒 7. 呼吸性酸中毒 8. 代谢性碱中毒 9. 呼吸性碱中毒 10. 反常性酸性尿 11. 反常性碱性尿 12.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三、问答题 1.pH 在 7.35-7.45, 血液的酸碱状态有哪几种可能 ? 2 . 试述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途径。 3. 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4.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 5. 酸中毒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 机制何在 ? 6. 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常是失代偿的 ? 7. 剧烈呕吐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 为什么 ? 8 、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缺氧 1 、缺氧 2 、血氧分压 3 、氧容量 4 、氧含量 5 、血氧饱和度 7 、低张性缺氧 8 、大气性缺氧 9 、呼吸性缺氧 10 、血液性缺氧 11 、循环性缺氧 12 、组织性缺氧 13 、肠源性紫绀 14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5 、发绀 思考题 1 、缺氧有几种类型?各型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 2 、试述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 3 、简述肠源性紫绀的形成及发生缺氧的机制。 4 、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是什么? 5 、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生理学笔记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二)地位桥梁学科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 (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 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 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 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 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 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 (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 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 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病理生理学笔记及重点

病理生理学笔记及重点

病生老师上课口述重点笔记 黄家珍1.分子病的类型? (1)没缺陷所致的疾病 (2)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3)受体病 (4)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 2.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的状态,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3.应激反应的概念? 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除了引起与刺激因素直接相关的变化外,还可以引起一组与刺激因素的性质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 4.应激时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5.应激性溃疡的概念? 患者在遭受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重伤

等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严重时可致穿孔和大出血。 6.和应激性溃疡有关的因素? (1)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 (2)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 (3)其它(酸中毒、胆汁逆流) 7.糖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多是应激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8.全身适应综合症的概念? 是指烈性应激园持续作用于集体,集体所表现出的一个动态的连续反应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分成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9.急性期反应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的。 10.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主要通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激素作用。 11.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1)口渴中枢 (2)ADH(通过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传入下丘脑) (3)レニン—アギオテンシン—アルドステロイド

(4)心房钠尿肽 (5)水通道蛋白 12.体液渗透压正常范围:280—310mmol/L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失Na>失水,血钠<130,血浆渗透压<280,细胞外液量减少,又称低渗性脱水。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失Na,血钠>150,血浆渗透压>310,细胞内外液量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 13.水肿的概念?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聚集。 14.水肿发病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过多(全身) ?有效滤过压(20mm汞柱)增加——静脉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清蛋白减少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Na水潴留(局部)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 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 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 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 <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

12.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 13.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 等渗性脱水 ( isotonic dehydration ):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 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5.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 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 16.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7.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称为低钾血症。 18. 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19.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称为高钾血症。 20. 假性高钾血症: 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21. 去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细胞内钾与细胞外钾比值减小,

疾病概论学习笔记

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水肿,休克,黄疸,昏迷,炎症等等。 健康(Health)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disease) 在病因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当前医学模式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病因学:研究引起,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科学。包括:原因、条件、诱因。 (1)原因即病因,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种因素: ①生物性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性因素; ④遗传性因素; ⑤先天性因素; ⑥免疫性因素; ⑦精神和社会因素。 (2)条件 —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外因素。

(3)诱因 —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加强病因作用的因素. 3.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 1.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 2..自稳态的紊乱; 3. 3.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4.因果转换; 5.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联。 4.疾病的转归(Fate of disease )-康复或死亡(recovery or death ) 脑死亡(Brain death) :指大脑半球和脑干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经15min以上人工呼吸仍不能回复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昏迷,外界刺激无反应; (3)脑电波消失; (4) 颅神经反射消失; (5)瞳孔散大或者固定。

病理生理学笔记

病理生理学笔记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规律活动。包括:①病因;②自稳调节紊乱;③出现症状和体征。 分子病:DNA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基因病: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是脑死亡的标准。 基因病: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 分子病:由DNA的遗传性变异所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肿的定义: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为积液。 水肿的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声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纳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4.低纳血症的三种情况比较 (1)低容量年个低纳血症(低渗性脱水) 1)概念:失纳多于失水,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2)原因与机制:肾内、肾外丢失大量液体或液体聚集在“第三间隙” 3)对机体的影响:易休克;无口渴感;明显失水体征;经肾失纳者,尿纳增多,肾外因素所致者,尿纳减少。 (2)高容量性低纳血症(水中毒) 1)概念:水摄入过多,潴留体内,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纳总量正常或增多。 2)原因与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且输液不当。 3)对机体的影响: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3)等容量性低纳血症 1)概念:血清纳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一般不伴有血容量的明显改变。 2)原因与机制:血管升压素(ADH)分泌异常综合症 3)对机体的影响: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枢系统功能障碍。 5.高纳血症三种情况的比较 (1)低容量性高纳血症(高渗性脱水)

病理生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个单选题,分;个简答题,分;一个论述题,分。 疾病概论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休克、缺氧、发热、水肿都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因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遗传性因素; .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包括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分子机制中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分子病包括: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受体病、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细胞膜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水电解质紊乱

.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 .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低镁血症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特点是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 ..丝虫病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淋巴回流受阻。 .水肿的发病机制(简答)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

病理学笔记电子版 全

病理学整理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器官先天的部分性和完全性未发育所导致的体积小,分别称为发育不全和不发育,应注意与萎缩的区别) 顺序:脂肪,骨骼肌;平滑肌肌肉,脾,肝;心,脑。 2.细胞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多胞质浓缩,核深染,可见褐色颗粒,称为脂褐素。 3.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体积增大,细胞器增多 4.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只能转化为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鳞状上皮化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肠上皮化生见于萎缩性胃炎 5.细胞水肿(颗粒样变性,混浊肿胀)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 6.细胞水肿严重时细胞体积增大更明显,称为水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增加为原来的2-3倍,形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之称。(病毒性肝炎) 7.肝细胞最宜脂肪变性 三大原因是:脂质大量输送至肝脏(例如饥饿和糖尿病);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内质网被破坏);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线 粒体异常)。 8.心肌脂肪变性(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产生虎斑心。(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心肌红色相间而形成的)。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缓进行或良性高血压时在细动脉内膜层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型动脉的内膜层 10.纤维素样变性(名为变性,实为坏死,又被称为纤维素样坏死)在恶性高血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细动脉壁 11.组织间质内出现类黏液(黏多糖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积聚,称为黏液样变性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12.坏死细胞核的变化,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3.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在一段时间内仍隐约可见。干酪样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常见于结核病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速发生分解,液化成浑浊液体状。常见于脑组织坏死,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渗出性炎症),阿米巴原虫感染(变质性炎症)15.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称为坏疽。干湿性坏疽的主要区别 干性坏疽湿性坏疽 部位四肢末端淤血四肢,与外界相通内脏 原因及条件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动脉阻塞,静脉回流差, 组织结构疏松,含水较多 形态特点病变部位干燥,皱缩 质地坚实,黑褐色与 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楚 臭味轻,发展慢病变部位肿胀,湿润,质地软乌黑,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恶臭,发展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