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命运

合集下载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摘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了梳理,随后展开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其基本及基本意义观点,接着对三大流派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指出三大流派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三者是相通的,其基本观点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1 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科学哲学”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研究科学的哲学”,在这层意义上说,它与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同一层次的学科,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第二层意义是“科学化的哲学”,哲学要以科学为准绳加以改造,这层意义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哲学”自从有科学起就存在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对科学的本性有极为深刻的思考;而“科学化的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既是西方现代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哲学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必然结局。

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起源于经验论哲学传统深厚的英国,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则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

两种科学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两大主流——英国的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本质关联,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就是对这种态势的总体反映。

当然,实际上还应该加上第三大思潮——宗教哲学思潮才是对现代西方哲学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把握,因为三大思潮并立的格局如果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正是西方文化和哲学两大传统,即富有理性精神、来源于希腊的古典文化传统和富有宗教精神、来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所共同造就,科学主义思潮更富有希腊特色,宗教哲学思潮更富有希伯来特色,人本主义思潮则介于两者之间,不过就人本主义所普遍具有的非理性特色和人本主义共同具备的对深层意识的体验而言,它更接近希伯来,虽然人本主义并不把上帝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2 西方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转变看清楚西方哲学的战略格局,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第四节(续1)
• 四、对表象主义的批判和语言转向的超越 反表象主义是罗蒂的反基础主义立场在认识论 上的表现。表象主义把心灵当做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把知识当做这种反映的系统化和精确化, 把哲学当做知识的最高系统。后者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系统,为获得知识提供指导,为鉴别知识 提供标准。表象主义是一种镜像哲学。然而罗蒂认为,人心作为自然之镜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在罗蒂看来,镜像论、表象主义是一种把视觉思维绝对化的视觉中心论,而传统西方文化正是为 视觉中心论所支配的文化,都包含了视觉隐喻。他对所谓视觉思维的偏见作了大量批判。罗蒂的 批判实际上是对以心物二分为前提、以获取符合对象的主观表象(精确表象)的传统认识论的批 判,其目的是为他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开辟道路。 罗蒂把语言的转向看做是通向新的哲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他认为语言的转向并不就 是哲学发展的方向,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作出了语言的预设, 语言转向所要实现的哲学变更并未取得成功。为了实现这种变更,必需超越语言转向而继续前进。 后来他把问题由哲学领域引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实践领域,认为不要为语言提出预设,而要 把人的语言和思想看做由人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但不存在语言和思想是否与环境和实在相符合的 问题。人们不必考虑如何去测定这些语言和思想的精确性,而只应关心它们在人群中的应用。罗 蒂由此引入了实用主义的工具主义,即强调语言和思想的工具性和人为性。 五、新实用主义与后哲学文化 罗蒂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等的批判是他的新实 用主义的反传统哲学立场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的体现,其结果是走向他所谓“后哲学文化”。他 揭示和批判了先辈实用主义者的不彻底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和科学主义的残余。他的新实用主义 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反”之外,还有以下重要的几点。第一,进一步超越各种哲学流派和 思潮的对立。第二,否定哲学在各种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取消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第三,崇尚不 确定性、相对性、描述性。第四,以教化哲学代替系统哲学。第五,后哲学与新解释学。罗蒂的 后哲学文化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称它为新解释学。他认为哲学的基本活 动是对话、沟通,其任务是促进不同的 文化、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在不同学科之间从事调停。 他的新解释学根就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对传统理论加以解构的方式。但罗蒂对传统哲学的 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往往使他走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另一个极端,不仅未能为现代西方哲 学克服矛盾、走出困境指出正确方向,反而将其引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来自•第三节(续1)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作 者】莫伟民
【作者简介】莫伟民 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后现代主义哲学这个称谓的含义颇为含糊,许多人认为后现代这个词表示的是一个特定时期或阶段。笔者以为后现代应该是一种可以表示具有几个方面思想特征的理论态度。这是因为同一个人在此方面可能是前现代主义者,在彼方面可能是现代主义者,而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后现代主义者。显然,后现代主义哲学指的是对发轫于笛卡尔并把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当作哲学中心问题的现代哲学作了批判和超越的哲学。其目的是从多元文化角度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哲学作番梳理和综合扬弃工作,来寻找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哈贝马斯指责当代法国哲学家们采纳了一种不恰当的后现代立场,即它隐匿了一种向前现代返回的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怀旧。利奥塔辩驳了哈贝马斯把前现代与后现代混为一谈的做法,并认为后现代主义既不是对前现代的重复,也不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本身固有的一个要素,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任何想要超越现代主义的人都处于现代主义内部。
福柯强调不存在绝对哲学,存在的是哲学活动。人们努力地、不确定地和梦幻般地用来摆脱陈见、改变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的活动,在福柯看来,就是哲学。福柯在1980年4月的一次对话中预料今后30 年将是一个具有较强哲学活动的时期,并认为哲学的生命在于人的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庶几可以说,福柯与德里达、德勒兹和利奥塔等人一起完成了具有厚实的现代基础的法国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在现时代,与人的观念携手并进的是连续的历史观念。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福柯创造了一种无历史的历史。实际上,这主要是就福柯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并批判历史的进步性和先验性而言的。因为历史观念不仅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且还是进步观念的基础。福柯不仅不承认历史的进步,而且也不主张历史的怀旧。这是因为如果导源于启蒙运动的进步元叙事消失了,那么,后现代主义思想就感觉不到任何怀旧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发现:能够不带任何怀旧心情而思考,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们得以超越那个始终依恋在并渴望回到前古希腊之在的海德格尔的主要原因。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我们便可推断:如果人类不存在必然的历史进步,那么,我们可以料到后现代主义不能并且不会象现代主义那样标榜自己比以前的一切更美好、更进步和更切实可行。

现代哲学形态的演变趋势

现代哲学形态的演变趋势

现代哲学形态的演变趋势
1. 分析哲学的兴起:分析哲学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兴起是由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

2. 实证主义的流行: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思想在20世纪初期流行。

3.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它认为现代主义思想建立在理性和统一的基础上,并且对各种分离和异质性的问题视而不见。

4. 非西方哲学的兴起:20世纪后半期,非西方哲学逐渐被认为是哲学学科的一部分。

5. 思维科学的兴起: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维科学的发展。

6. 解构主义的流行: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文化和语言的批判,强调对意义的多元解释和多元性,这种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盛行。

7. 发展哲学的兴起:发展哲学强调关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性,它在20世纪末期兴起。

8. 新唯物主义的兴起: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实在性和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它在21世纪初期开始流行。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

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现代主义哲学,就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从“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一词的构成来看,它包含两个部分,即“后现代”和“主义”。

“后现代”(Postmodem )之“后”(post)具有歧义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不同态度。

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是指“非现代”(not —modem),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后”(post)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

无疑,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

在第二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被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m),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第三是在一种非常吊诡的意义上来谈论“后现代”。

按照“后现代”大师利奥塔的说法,所谓“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是与“元叙事”相冲突。

对利奥塔来说,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 ——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政法系 严磊
一、新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新史学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历史学界的一个新的发 展潮流,新的发展趋势。它对国内外的历史学研究都产 生了重要影响。
1.新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兰 克开创现代史学的传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于 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新史学。
兰克史学存在着以下三个明显的缺陷:第一,从内 容上看,兰克史学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的狭隘的政 治史;第二,从方法上,主要强调对史料的鉴别,而对 其他学科的发展知之甚少;第三,在认识论上,认为只 要对史料进行真正的深入挖掘,便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 公正历史事实,而对研究者主观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
2.新史学的开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如:德国的
早在1979年,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就极其敏感 地指出,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出现了一股要将历史学研究 拉回传统叙事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西方一些 历史学家开始使用更为清新的语言,更为完整的故事吸 引了大批读者的关注。事实上,《蒙塔尤》、《奶酪与 蛆虫》(金兹伯格)《马丁盖尔的归来》(娜塔莉·泽 蒙·戴维斯)都是属于新文化史。其他如劳伦斯·斯通写 的《16至19世纪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阿利耶斯的 《私人生活史》,林·亨特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 罗曼史》等都ry today)、法文的 《历史》等刊物,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使历史 学研究重新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2)新政治史
新政治史是在对传统政治史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
统的历史学研究中,政治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史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早 年的政治学、政治史是设在历史系下的。但是,当二战结束后, 由于大学扩招、历史学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对政治兴趣的下降, 使得政治史的研究一度变得非常边缘化(20年左右)。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

简论西方科学哲学的流派和基本观点作者:宋立军张鑫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26期[摘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进行了梳理,随后展开科学哲学三大流派的其基本及基本意义观点,接着对三大流派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指出三大流派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实际上三者是相通的,其基本观点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科学哲学;科学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186-031 科学哲学的两层基本含义“科学哲学”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研究科学的哲学”,在这层意义上说,它与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同一层次的学科,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第二层意义是“科学化的哲学”,哲学要以科学为准绳加以改造,这层意义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哲学”自从有科学起就存在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对科学的本性有极为深刻的思考;而“科学化的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既是西方现代科学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哲学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必然结局。

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起源于经验论哲学传统深厚的英国,哲学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则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

两种科学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两大主流——英国的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具有本质关联,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就是对这种态势的总体反映。

当然,实际上还应该加上第三大思潮——宗教哲学思潮才是对现代西方哲学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把握,因为三大思潮并立的格局如果从更为宽广的视野来看,正是西方文化和哲学两大传统,即富有理性精神、来源于希腊的古典文化传统和富有宗教精神、来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所共同造就,科学主义思潮更富有希腊特色,宗教哲学思潮更富有希伯来特色,人本主义思潮则介于两者之间,不过就人本主义所普遍具有的非理性特色和人本主义共同具备的对深层意识的体验而言,它更接近希伯来,虽然人本主义并不把上帝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

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古典时期、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

古典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1600年)是以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为代表。

在古典时期,科学和哲学并没有被明确区分开来,全人类还停留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例如如何知道真相以及人类处于宇宙、自然和神的关系等问题。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成立了一种以感官为基础的自然哲学,认为任何东西都是有目的、有规律的。

而中世纪哲学又被称为基督教哲学,以神学为中心,认为真理只能从上帝而来。

现代时期(公元1600年-20世纪中叶)是著名的科学革命时期,发展出了实验科学、新科学方法和数学物理学。

在这一时期,自然哲学和科学分离并开始单独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自我反思和纯粹的逻辑推理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哲学问题的唯一方法。

笛卡尔提出了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思想和知识都是从机体中接受的感官经验获得的。

另外,早期的实证主义也是现代科学哲学的一个定义。

当代时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逻辑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科学现实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到50年代)是主要关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的。

“验证性条件”成为理论解释真实的唯一方法。

但这种方法被批评为过于狭窄和基于经验的知识太“浅薄”。

后实证主义/科学现实主义(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关注的是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的历史和社会情况。

这种方法认为,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是否为真实合理的判断,不仅需要考虑其实证检验的可行性,还需要考虑其在实践中的效果和范围,以及其对其他科学理论的关系。

总之,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当代哲学的转换。

这个过程中,科学以及人类知识的发展逐渐鼓励了哲学家使用更加系统化和逻辑化的方法来探索未知的领域,并在探索的同时回答了一些根本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命运摘要:本文对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演变作了历史的考察和评析。

作者认为:(1 )科学主义的兴衰与科学哲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2)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当代科学哲学的真正出路;(3)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所发生的两次重大转变,实质上只是重大主题的转换;(4 )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即如何理解和研究当今时代的科学,依然应该是当代科学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

在60和70年代,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经历了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到本世纪末,又面临着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历史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生的这两次转变表明,不但科学主义已经趋于衰落,而且正在走向它的反面——非科学主义或反科学主义。

于是,人们自然要问:难道这就是科学哲学的命运?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是当今科学哲学的真正出路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生的这两次转变的实质是什么?本文试图循着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演变的思想脉络,在评析逻辑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来回答上述问题。

1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兴起在20年代后期,维也纳学派发表《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这一宣言书,掀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科学的哲学”运动。

这场哲学运动有一个科学主义的强纲领,那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哲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有两个基本点:(1)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然科学,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它种类的科学。

关于这一点,洪谦先生在《维也纳学派哲学》一书中说得很明白:“科学之为自然理论的体系,之为实际真理的系统,在原则上仅有一种,就是自然科学。

”[1] 所谓精神科学根本不成其为基本科学,它只是“文化生活的体验方法”[2]。

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或者说精神科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倘若确有精神科学存在的话,那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上而言,还是属于自然科学范围内的。

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主张一种物理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物理学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这就是说:科学的任何领域内的语言可以保存原来的内容翻译成为物理学语言。

因此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内并无在原则上不同的对象领域,因此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不是分裂的。

这就是统一科学的论点。

”[3](2)强调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它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视野里,科学与非科学文化分别对应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叫做认识世界,另一个叫做体验世界。

科学以认识世界为对象,试图通过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的方法,建立起各种世界秩序的体系;而一切诗歌、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则以体验世界为目的,采用的则是丰富的想象与兴奋的情绪,追求一种身临其境、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他们认为,在科学与非科学文化之间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区别:①从性质上看,存在着知识与体验的区别。

“知识是事实的证实的认识,体验是感觉的所与性的了解;知识是以形式构造为对象,体验则以主客观世界的一致为对象;知识是科学的基础,体验则是生活的方法。

”[4] ②从依据上看,存在着事实与价值的区别。

科学的依据是事实(或观察陈述),理论必须由事实来判决,如果理论与已知的事实完全一致,那么它将得到证实(或确认),如果理论与已知的事实相违背,那么就会遭到拒绝。

因此,科学是客观的,与价值保持中立。

相反,象伦理学、美学等非科学文化依据的则是价值陈述或价值判断。

③从语言上看,存在着表述与表达的区别。

科学的语言具有表述作用,它们表述的是经验事实,可以得到经验的证实或证伪,因而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

相反,各种非科学文化往往采用的是表达性语言,这种语言虽有表达个人感情和理想的作用,并能以此感染别人,但是并没有表述任何经验事实,因而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是建立在上述科学观基础之上的。

概括地讲,它们有三个要点:(1)强调哲学是科学范围内的活动。

逻辑实证主义者不仅确定了哲学的性质,而且也规定了其活动范围。

在他们看来,哲学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动。

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能与科学并列或超越科学,而是属于科学范围内的活动。

一个哲学家若要建立他的“世界观”,则必须以科学的“世界图景”为根据。

哲学不能从任意思辨中构建它的“世界观”,它必须从经验科学中得来。

(2)强调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

哲学的任务并不在于建立哲学命题,而是对科学作逻辑分析,使科学命题的意义精确化、明朗化。

而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与物理学)所运用的逻辑的分析方法就是哲学的方法,要求概念明确,分析严密,观察精细和证据确凿。

(3)拒斥形而上学。

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形而上学不过是“概念的诗歌”,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陈述全都是无意义的”[5]。

所以,应当予以彻底清除。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在这样的科学观和哲学观驱动下,逻辑实证主义者不仅将科学主义的浪潮推到了历史的最高点,而且也将科学哲学带进了最繁荣辉煌的时期:类似于科学研究,科学哲学也成了一种智力追求,成为一门相当严密和精深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里,聚集着许多颇有才华的科学家和精通科学的哲学家,不少人毕生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

原因很简单:因为科学不仅是文化的中心,而且是唯一“有意义”的文化;而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说明科学,因此,科学哲学也成了唯一“有意义”的哲学。

但是,另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也是科学哲学日后陷于困境的一个重要根源。

这种科学观和哲学观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①只承认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排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②用非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把它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③将哲学限定为是科学范围内的活动,这种主张也经不起推敲。

人们自然要问:为什么哲学不可以是道德范围内的活动,或艺术范围内的活动?④至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确定的哲学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于科学哲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

事实上,人们最终发现光靠逻辑分析并不能说明科学理论的意义,更不能说明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诸多的缺陷,逻辑实证主义这种“正统的”科学哲学既遭到外部人文主义者的有力抨击,又受到内部“非正统的”科学哲学即历史主义的严重挑战。

2历史主义:科学主义的衰落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对科学主义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

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立,历史主义的科学观的基本点是:(1)不但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而且甚至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也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用劳丹的话来说,叫做“分界问题的消逝”。

理由是“习惯上被视为科学活动和信念都具有明显的认识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提醒我们注意,寻找分界标准的认识形式可能是无效的”。

[6] 因为人们无法找到某种“认识的不变量”可以当做划界标准,因此,分界问题是一个虚假的问题。

(2)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

历史主义者十分注重对科学理论作整体的评价而不是单个理论的评价,他们把“范式”(库恩)、“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研究传统”(劳丹)或“背景理论”(费耶阿本德)这样的“大理论”当作分析科学的基本单元,强调“特定理论是更大的传统或…大理论‟的部分,而后者以往的成功或失败关系到特定理论在经验上能否妥善建立”。

[7] 因此,在历史主义者看来,科学的依据并不是(或不只是)经验事实,或者说除了经验事实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处于某个“大理论”核心代表该“大理论”的根本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标准。

劳丹甚至明确指出,科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事实、探求真理,“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8] 由此释可见,在关于科学的依据是事实还是价值的天平上,历史主义者似乎更倾向于价值而不是事实。

与上述科学观相适应,历史主义的哲学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从哲学的性质来看,历史主义者的活动已经大大超越了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规定的自然科学的范围,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广泛领域,有些哲学家又开始重视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理论评价中的作用。

(2)从哲学的任务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关心的是“科学的逻辑”,而历史主义者则关注的是科学的实际发展,试图建立历史的模型。

(3)从哲学的方法来看,历史主义者主张一种与逻辑主义完全不同的历史方法论。

他们认为,“理论如同人类社会和生物种群一样,是历史的实体。

它们特殊的个体性(更不必说它们的理性评价)都要求一种深入的历史考察。

这种考察的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它揭露了对理论进行的传统解释的缺陷”。

[9]显然,历史主义的科学观和哲学观把科学看作是人类历史的活动,强调科学与其它文化的联系,强调科学的时代性或历史性,强调科学活动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及其作用,这些见解无疑是深刻的,是发人深思的。

历史主义者所主张的历史方法论在本质上是辩证的,要比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科学的逻辑”宽阔得多。

但是,历史主义者过分强调科学的价值性,甚至否定科学的真理性,也为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

费耶阿本德就是从这里“告别理性”,走向后现代主义的。

当然,可以说绝大多数历史主义者还都是理性主义者,他们中有许多人(象拉卡托斯、劳丹、夏皮尔等)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科学进步和合理性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变到历史主义,不仅对科学主义是一种强有力的遏制,而且对科学哲学学科本身也构成巨大的威胁。

原因有两个:第一,自然科学的地位已经明显下降,因此,科学哲学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第二,历史主义者强调科学的历史和实践,甚至将理论的基本点移到了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或科学心理学那里,这样一来,似乎科学哲学失去了作为专门学科的资格。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历史主义者竭力倡导历史方法论,但从整体上来说他们的哲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分析哲学的基本框架,科学主义的色彩依然很浓。

他们对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典型的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的方法,而依然是抽象的逻辑分析的方法。

例如,库恩对科学进步问题的阐述只是停留在对“范式”概念的抽象的分析上,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寻和考察“范式”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类自身进步等诸多因素。

而劳丹对真理问题的否定,所依据的只是对诸如“近似真理”、“指称”和“成功”这几个概念的逻辑分析,也并没有把真理问题真正看成是一个历史的问题。

(参见[10],第五章)其实,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片面夸大科学中的价值因素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分析哲学与历史主义的冲突:分析哲学讲究的是数学式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而历史主义的方法在本质上则是辩证的。

3后现代主义:非科学主义的崛起如果说历史主义使科学主义从此走向衰落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则意味着科学主义将遭到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