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时间的脚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的脚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的脚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脚印”。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探讨时间的意义与价值,感悟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属性和流转方式。

2.了解时间在人类文明和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悟时间对人类的挑战与启示。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正确规划自己的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时间的定义与属性通过讲解时间的概念与属性,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间的测量方法、流转方式等。

2. 时间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意义通过阐述时间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时间对人类文明的推进、时间对人类生命的限制等,让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3. 文学作品感悟时间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刻感悟时间的意义和价值,如《岳阳楼记》和《劝学》等作品。

4. 时间管理通过讲解时间管理和规划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学会珍惜时间。

第一步:导入环节1.常识问答:引导学生回忆时间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视频短片播放:“时间的脚印”,唤起学生对时间的重视和珍惜。

第二步:时间的定义与属性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图表形式分析时间的属性和测量方法。

2.小组讨论:探讨时间对人类文明推进的重要意义。

第三步:时间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意义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介绍时间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谈话分享: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生命的限制和挑战。

第四步:文学作品感悟时间1.阅读文学作品《岳阳楼记》和《劝学》等,引导学生感悟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五步:时间管理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和管理。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时间规划和管理方法。

第六步:总结1.搜集班级学生的时间管理经验,总结出时间管理的“五步骤”。

2.安排时间管理实践,让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前提测评及导入新课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在世界上还没有钟表,甚至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用什么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呢?,人类又是如何知道的呢?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1、查字典,掌握本课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汉字的意义和组合关系,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3、联系已学过的词语,会说话造句。

4、掌握词语例释里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1、通过词语学习,掌握重点词语:填充、磨损、沉积、渗等重点词语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正确区分词语的词性,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手段教材、教案、黑板、粉笔、现代汉语词典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对话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1、读词语(个别读、齐读、纠正读音)2、词语讲解1、山麓(名):山脚下2、帷幕(名):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3、烘烤(动):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4、砂轮(名):天然沙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用以磨快刀具或使物件成形或磨光。

5、平卧(动):平躺6、鹅卵石(名):小圆石,尤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

7、法子(名):方法、办法。

8、低洼(形):比四周低的地方。

9、生成(动):(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10、浑浊(形):不清洁,不新鲜,浑浊。

11、填充(动):填补(某个空间)。

12、海枯石烂(组):直到海水干枯,岩石风化成土。

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

13、腐蚀(动):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14、磨损(动):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15、沉积(动):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16、转眼(动):形容极短的时间。

17、坚固(形):坚固;结实。

18、经受(动):承受;禁受。

19、渗(动):液体慢慢地透过或漏出。

20、缓慢(形):不迅速;慢作业1、抄写所学词语,并造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间没有脚,它走过的痕迹,藏在树的年轮里,藏在凝固的琥珀里,藏在沧海桑田的变化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世龙的脚步,走进课文,看看时间留下了哪些脚印。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简单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作者作品的科普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腐蚀()浑浊()海枯石烂()山麓()粗糙()铜壶滴漏()掸去()垫高()覆盖()楔形文字()崩落()刨刮()沟壑()龟裂()海枯石烂:_____________________腐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龟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课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教师提示学生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多数起到总结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这一类的句子,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3.划分课文的结构。

学生根据找到的单句成段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划分课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在划分层次的时候学生如对这部分有疑问,教师适当指导说明。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为梳理课文的逻辑顺序做铺垫。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讲述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时间的脚印,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语文的前几册内容,对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基本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科学文体的文章阅读较少,对于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深入理解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该篇文言文是由鲁迅先生所写,通过对时间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主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时间的珍贵,让他们更好地珍惜现在,认真对待生命。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认识他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点。

2.学习本文的文言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主题。

3.了解时间的概念,感受时间的流逝,珍视生命,懂得把握时间。

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细心、认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以及良好的价值观。

5.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懂得如何找到、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正确信息。

三、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意象及艺术背景。

2.帮助学生正确领悟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和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们对时间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懂得珍惜和利用时间。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以特定的文艺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意义的认识。

2.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节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接触法3.探究法4.阅读演练法5.思维导图法6.小组合作探究法六、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更客观的理解,对时间有了更恰当的认识,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时间,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七、教学内容1.鲁迅《时间的脚印》读课,引导学生读懂课本注解,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以及他的文学思想。

2.鲁迅简介课,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文学意义。

3.文言文语言学习,学生通过对语言和文学技巧的分析,理解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4.阅读理解练习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珍贵和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
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一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一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

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

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

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