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课题: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时间,时间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以钟表读时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以钟表读时和计算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读时和计算时间。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钟表和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场景图片。
2. 学生准备好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有关时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
2. 提问:你们平时怎么度过一天的时间?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之前,你们都会做些什么?3. 引导学生思考:每一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步骤二:探究时间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时间?2. 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的概念和特点。
3. 教师出示不同时刻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上显示的时间,并提醒学生观察小时和分钟的显示方法。
步骤三:钟表读时 (20分钟)1. 教师出示钟表图片,教学生如何读时。
2. 教师以钟表为例,依次引导学生学习读小时、读分钟、读整点时间等。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练习读时,并选出代表给全班展示。
步骤四:计算时间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时间场景图片(如学生上学、做作业、上体育课等),让学生估算每个场景所花费的时间。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差。
3. 教师以具体例子教学生计算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步骤五:时间管理 (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时间管理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2. 教师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展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计划,讨论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步骤六:总结 (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的培养。
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教案1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3分钟)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
(拟人)(痕迹、印迹、踪迹)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变化的科普文章。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山脉、化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展示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如“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时间的脚印在哪里?”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概念。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留下的时间痕迹。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的各种痕迹,如岩石层、化石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自然景观,找出其中的时间痕迹。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记录和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时间痕迹,如岩石层的变化、化石的存在等。
第三章:时间的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时间变迁的感知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变迁现象。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变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变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变迁。
第四章:时间的演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时间演化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发生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演化现象。
4.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演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演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演化。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的主题和内容。
激发学生对时间和地质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1.3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展示的地质图片和化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质变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时间的概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
2.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相关的道具和示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以及时间对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使用计时器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的流逝。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时间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时间的测量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技术。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的意义和应用。
3.2 教学方法使用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如日晷、沙漏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和技术,如日晷、沙漏、钟表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4 教学活动展示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测量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时间的记录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记录的重要性and效益。
4.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记录的相关工具和示例,如日历、钟表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记录的好处和应用。
4.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如日历、钟表、时间管理工具等。
时间的脚印教案六篇

Just because I wanted to survive, I started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o let go.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时间的脚印教案六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__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__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__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
岩的一种。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
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
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
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四)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五)课文精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六)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七)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
‘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