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

合集下载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来感悟时间的流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时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浪费时间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时间的宝贵。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将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度过的时光,引入课题《时间的脚印》。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生字词。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时间脚印的描述,分析时间的流逝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4.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5.深入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如:课文中的时间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你如何看待时间的流逝?6.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时间,抵制浪费时间的现象。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感悟文章。

四、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请大家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我们稍后会一起讨论。

”(2)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时间脚印的描述?这些描述给你们什么启示?”2.教学难点补充:(1)在深入理解课文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时间脚印有哪些象征意义?它代表了时间的流逝,那我们该如何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呢?”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说说,你们在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学生甲:“我觉得是‘时间在无声地流逝,我们在悄然长大。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描述自然景观变化的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一块巨石上的脚印,讲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观的变化。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一块巨石上的脚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3 学习生词和短语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学生朗读并模仿。

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例句展示。

3.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填空练习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

教师检查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辅导。

4.2 连线练习教师出示词语和对应的意思,学生进行连线。

教师检查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辅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2 拓展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6.2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作、阅读或其他相关的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时间的脚印。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岩石、化石、树叶等,并思考它们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时间的脚印。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时间的脚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2.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自然界中时间的脚印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时间的印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如树叶的变化、岩石的纹理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3.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时间的启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时间的脚印,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索时间的管理和利用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敬畏之情,明白时间是无价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时间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引发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时间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时间的定义、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和换算关系。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探讨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作业:制作一张关于时间重要性的手抄报。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时间的理解和经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管理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时间的脚印》相关内容。

2. 课件: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单位换算等。

3. 实例: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时间现象。

4. 作业模板:手抄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时间管理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的故事,引出时间管理的主题。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管理的理解和经验。

2.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教师讲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3. 探讨时间管理的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时间管理。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流逝,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态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难点:理解时间的宝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时间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时间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句型的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练习与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把课文给家长读一遍,并和家长一起讨论课文的含义,家长签字确认。

4.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时间的决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学会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编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拼写和语法等方面。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珍惜时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评价学生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3篇整体感知课文篇一腐蚀(sh)浑浊(zhu)山麓(l)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o) 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二导入新课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教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拟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很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急正在向它靠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宽阔土地上,生活着很多长着长毛的猛犸。

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开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根底上,教师重申强调: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学问。

学问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简单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采纳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楚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到达教育人的目的。

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外形、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说明事理、介绍学问为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
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
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
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
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

看岩石是如何
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
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
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
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
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请大家
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
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
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
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总结: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
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
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
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

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
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
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
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
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
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
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
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
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

从不同的
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