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一般思路
导学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实践和思考

导学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导学案”是指学习的指导方案,是一种将学案、教案有机结合、师生共同使用的教学材料,一般由老师课前制订,供师生课堂使用。
它要求学生围绕情景、任务和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下面结合区域地理的教学实践,就导学案在中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谈几点实际感受和思考。
一、“导学案”的编写一份比较完整的导学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学习目标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主攻方向,主体内容是把握知识和能力目标,以保证学习的目标性和方向性。
2.自主学习这部分学习内容分成读图识记和基础知识梳理两部分。
读图识记主要是区域定位的需要,如,让学生在图中画出主要的经纬线,在图中读出主要的山脉、城市、河流等。
基础知识梳理是“导学案”的主体内容之一,主要是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同时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或练习题,学生借助课本和地图册能够独立完成。
3.课内探究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若干问题,作为课内讨论和探究,可分成不同的层次,以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4.课堂检测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
测试题也可分为基础作业和提升练习。
5.课后总结反思针对学习目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做简单的回顾,包括本课知识内容提纲或知识框架。
二、“导学案”的使用根据我的实践,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大致有如下步骤:1.出示学案,互查基础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检查,可以采用“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一对一方式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2.小组合作,课内探究主要围绕知识要点进行讨论。
问题的难度相对大些,通常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知识尝试交流与探讨。
要求学习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公布在黑板上或面向全班同学说明解题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对探究结果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好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好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区域和其特征。
学习区域地理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以便深入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介绍几种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首先,了解基础知识。
学习任何领域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也不例外。
学生可以通过读相关的教科书、参加课堂讲解或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地貌等基本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将为深入研究特定地区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布局。
现代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地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复杂的地理分析。
这种技术的应用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区域地理。
第三,开展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实地考察可以包括参观不同地区的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等。
这些实地考察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结合起来。
第四,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区域地理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不同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地理研究论文、报告和书籍,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观点。
这将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区域地理,并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
最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涉及较广的范围和复杂的知识体系,合作学习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讨论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分享资料和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习区域地理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通过了解基础知识、利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实地考察、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及合作学习等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区地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二、人文地理特征。
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
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
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
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
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
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
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
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
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
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
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
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第二、季风气候显著。
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何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前景——根据当地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 人口及交通等。
<0℃ 结冰 <800毫米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以旱地为主 小麦、玉米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苹果、柿、枣 公路、铁路
>0℃ 不结冰 >800毫米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水田为主 水稻 一年两熟或三熟 柑橘、柚、茶 公路、铁路、水运
各大洲、地区、国家、省区学习均可采用此法。一般地,我们在学习区域地理时, 通常采用综合法和比较法相互对照、结合来进行。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北方地区、南方 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 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西亚的水资源问题、 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及热点事件。如巴勒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青海玉树地震、亚丁湾护航等。
实例: (1)我国夏季最凉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地势) (2)比较安第斯山东西两侧降水量的不同及原因。
(地形)
d、气候与河湖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水量 非洲的尼罗河是世界最长河,但水量却不及刚果河丰富,原因? 长江的水量为什么远大于黄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丰富的河,原因? B:汛期 ①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什么河?为什么? ②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很奇怪天气越干旱越盼望晴天,原因? C:结冰期 ①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②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封冻期自南而北有何变化?原因?
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思考

明、 形象 、 清晰的图像 系统兴趣浓厚 , 反应灵敏。因此 , 教师需要借 助地图培养学生 的地理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
二、 通过地图对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进行 培养 在高 中区域地理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是非常有 必要的 。 地理 观察 能力 是指对地 理现象和事物有计划 、 有 目的的知 是学生学 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方式 。倘若学生观察得更加全面和仔
一
个角度讲 ,学生多加阅读还可 以在复习过程 中查缺补漏并提高 妙地创设导语 , 以阅读为手段 , 查缺补漏并 提高学生 的理解能力这
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 阅读英语 的过程 中 , 可 以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找 几个方面出发 , 教会学生系统 的复 习方法 , 在复 习中更加全面地理 出 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 查缺补漏 , 并注重英语知识的积累。教会 学 解知识 , 树立起单元知识的框架和结构 , 提 高英语复习的有效性。 生在阅读中汲取英语知识并将其内化 ,从根本上理解本单 元的疑
und e r t h e b ea c h umbr e l l a a nd f e e l t he br e e z e a t t h e b e a c h.Ⅱ i t r
难 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
[ 1 ] 张黎 明. 提 高英语单元复 习课 的有效性 [ J ] . 中学英语之友 : [ 2 ] 吴树 军. 探 索提 高初 中英语课 堂教 学有效性 的策略 [ J ] . 新 [ 3 ] 潘海青. 初 中英语单元复 习有 效性的 实践探 索[ J J . 中国科
2 0 1 3年 8月 2 8日
经
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思考
文/ 梁 玲
摘
要: 地理学科的特色就是 区域性 , 在高中地理教 学中, 区域地理 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在高考中是一定会涉及 的内容。论述了高中区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思路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是一种对地理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其中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通过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区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为区域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地形特征:研究区域的地形特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谷等地貌类型,考察地形对区域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气候特征:研究区域的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要素,考察气候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的影响。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水域分布和特点,考察水资源对农业、工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植被特征:研究区域的植被特征,包括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等要素,考察植被对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土壤特征:研究区域的土壤特征,包括土壤类型、质地、肥力等要素,考察土壤对农业、林业等的适应性和潜力。
人口特征:研究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数量、构成、分布等要素,考察人口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经济特征:研究区域的经济特征,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情况等要素,考察经济对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的影响。
城市化特征:研究区域的城市化特征,包括城市化程度、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模式等要素,考察城市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文化特征:研究区域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传统等方面的要素,考察文化对人口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政治特征:研究区域的政治特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政策导向等要素,考察政治对区域发展和决策的影响。
三、综合分析思路综合分析思路是将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区域的发展潜力和问题所在。
例如,可以研究其中一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对农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而分析人口特征和经济特征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限制因素。
另外,还可以通过研究其中一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城市化特征,分析城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进而研究政治特征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六个方面等。
⑴位置特征: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⑵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⑷河流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等。
②水文特征: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上游:地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河流流量大,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主要发展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人口:人种、人口数量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⑶工业: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交通运输线、枢纽、运输网的密度、影响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②生态破坏:资源(土生水矿)破坏与浪费环境恶化(沙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北方地区一、概况(自然地理)1、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宁的东南和苏、徽两省北部3、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解释。
介绍区域地理的概念,即研究地球表面上不同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域发展规律的学科。
并结合具体案例,解释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系、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学科特点。
介绍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包括综合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实证性四个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4. 区域特点分析。
以中国为例,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状况。
5.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可以选择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一个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发展状况和问题挑战,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地理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课堂练习。
1.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包括该地理区域的地貌、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本地区的居民对地理环境和发展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分析调查结果并撰写报告。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教学一般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
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
我复习时一般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
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制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
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
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
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等方面分析。
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
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
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
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区域分析不是什么都去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掌握地理学科的特性:如综合性、整体性、差异性等。
对于一个区域更应该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
区域征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
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二、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
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
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
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
影响。
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
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说叫思维发散图。
三、加强区域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
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
我认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资料取自安迎老师在昆明高考研讨会上的讲座)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区域发展关键在于区域有什么样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其中优势条件是哪些,不利条件是那些,区域生产结构、分布都由自身条件来决定,而区域发展方向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
足,另外存在问题实际即使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之下尤其是人文开发的后果。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设计(日本)
(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6、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六、练习设计
1、阅读材料一、二,回答(1)一(4)题。
材料一 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 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
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甲、乙两图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
判断依据是
(2)简述A 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3)说出B 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
因。
)
(4)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
响?为遏制全球变B 国可大力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是 (5)简述A 国工业分布特点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
(6)简述A 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和该国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