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成因

合集下载

太湖及巢湖的软流体演变

太湖及巢湖的软流体演变

太湖及巢湖的软流体演变4太湖的形成与软流体膜的撕裂 (2)4.1太湖简介 (2)4.2太湖成因的软流体演变 (2)5巢湖的形成 (14)5.1巢湖简介 (14)5.2当前学术认识的巢湖成因 (14)5.3巢湖的软流体演变 (16)5.4巢湖周边局部地形分析 (20)5.4.1“陷巢州涨庐州”的逻辑合理性 (20)5.4.2银屏山风景区的形成 (23)5.4.3巢湖半汤温泉的形成 (29)5.4.4苏湾山的形成 (32)5.4.5大小蜀山的形成 (35)4太湖的形成与软流体膜的撕裂4.1太湖简介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

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

流域内以平原为主。

三面临江滨海,西部自北而南分别以茅山山脉、界岭和天目湖与秦淮河、水阳江、钱塘江流域为界。

地形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

中间为平原、洼地,包括太湖及湖东中小湖群、湖西洮鬲湖及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为天目山、茅山及山麓丘陵。

太湖流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89个。

河道总长度12万km,平原地区河道密度达3.2km/平方公里,湖泊星罗棋布,为典型“江南水网”。

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全国蚕茧、毛竹、湖羊、毛兔、茶叶和油菜籽、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的著名产地。

流域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强,市场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好,是我国沿海主要对外开放地区。

除有特大城市上海外,尚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7个大中城市及迅速发展的城镇乡村。

太湖流域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太湖流域人口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且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率为52.9%。

太湖流域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41亿元,占全国的10.3%。

中国历史地理:太湖

中国历史地理:太湖

• 1931年长江水灾 1931年长江水灾
• 1998年长江洪灾 1998年长江洪灾
•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原因
灾害频率:
唐1-8年/次 宋5-6年/次 明清4年/次 现代1-2年/次
防治措施
a) b) c) d)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封山育林,退耕还湖; 控制污染物排放,发展生态旅游; 修建水利工程(三峡)。
• 黄昏里的太湖
• 太湖美景

•新观点
① 陨石撞击坑说
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 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 留下2500平方米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留下2500平方米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但是80年代末,经过对太湖底部进行全面测 但是80年代末,经过对太湖底部进行全面测 量,发现太湖湖底平坦,基本上都是坚硬的黄 土物质组成,而且没有发现泥沙的堆积,因此 肯定太湖并非构造和泻湖原因形成的。
关于陨石撞击说,有的专家提出质疑: 如果是陨石撞击的话,太湖湖底不会非常平坦,而现在 的平均坡度仅为19.66,太湖中间分布着约51个岛屿。在平 坦的湖底,至今尚存有完好的河道。
• 太湖三岛

因此我们最后认为太湖的形成主要可以归 结为两大原因:
a) 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灾害; b) 泥沙淤积,人类的过度围垦引起河道宣泄 不畅,太湖在原河道基础上因洪水泛滥而 扩展成湖,所以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的 成因大致类同。
1. 太湖的形成与演变 2. 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太湖的形成与演变
1、太湖的地理区位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长江三角洲南部,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第一是鄱阳湖,第二是洞庭湖) 又名震泽、具区、笠泽、五湖。
• 太湖航拍图

太湖是怎样形成的

太湖是怎样形成的

太湖是怎样形成的
太湖,是我国东南最大的淡水湖,素以风景秀丽、浩渺壮阔而饮誉中外。

人们在讴歌太湖美的同时,也在探究着它的成因。

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所以众多学者认为,太湖是被长江的南岸沙嘴和钱塘江北岸沙嘴包围下来的,从最初的海湾逐渐形成了湖的雏形。

最后变成为与海洋完全隔离的湖泊。

根据这种观点,古太湖之水来自海洋,它的范围比今天的太湖大好几倍。

以后因泥沙淤积,加上人们不断排水围垦,大片湖面变成耕地,从而分化出一系列小型湖泊,太湖是残留下来的最大一个。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湖平原大部原为陆地,由于泥沙淤积,太湖水系下游排泄不畅,上游河水流经低洼地的若干河段,渐渐壅阻成湖。

所以太湖是个“壅塞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强烈的山体活动,奠定了太湖地区的地质基地,以后在新构造运动的继续影响下,太湖断陷盆地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下沉,湖区的边框形态基本上接近今日太湖的面貌,后来随着河道比降的变化,使三江壅塞改道,湖水泛滥,以至在低洼地普遍发育了陆相沼泽层。

这便是太湖“构造湖”之说。

有些学者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发现,太湖具有一个侵蚀而成的岸陡底平的浅湖形湖盆。

湖面上经常出现强大的风暴流和湖水流,这是东亚高空的台风和寒流作用的产物,它们共同对湖盆与湖岸进行侵蚀冲刷,逐步拓宽水域,形成现代太湖。

同时,在东太湖水域底下,还发现距今6000多年前的稻谷、瓦片及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杂物。

从而证实了太湖在此时居住着人类。

后来由于长江南移,造成内涝外灌,排泄不畅,才在本来地势就低的冲击黄土平原上,逐渐形成太湖。

这是“风暴流涡动侵蚀成湖”的新说。

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太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作者:朱姝来源:《扬⼦晚报》太湖是怎么形成的?答案是被陨⽯“砸”出来的。

昨天,科普知识宣传⽹站“果壳⽹”在南京举⾏⾸场“万有青年烩”科普演讲,吸引来⾃南京多所⾼校的近400名⼤学⽣参加。

南京⼤学天⽂系李旻教授,现场做了《2012背后的天⽂学》的报告。

据他介绍,⼤概1万年前左右,太湖由⼀个体积巨⼤的“天外来客”冲击形成。

排⽔清淤 排⽔清淤 让“天外来客”⽔落“⽯”出 太湖古代⼜被称为“震泽”,它的成因⼀直是个谜。

近⼏年来,“太湖是陨⽯冲击坑”的假说得到了关注,但⼀直难以证实。

2003年10⽉,太湖周边湖泊——⽯湖开始了排⽔清淤⼯程,当地陨⽯爱好者王⾦来和王家超在⽯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些含铁质的⽯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还有⼀些形状似⼈或动物的⽯头,他们怀疑是陨⽯。

2008年初,王⾦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学地球科学系陨⽯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南⼤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多种⽅法分析鉴定,⽬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与⽯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

⽐⽅说,很多“奇⽯”的外形都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因为⾼温的陨⽯冲击地⾯,产⽣了很多碎屑、粉尘、杂物,这些东西在空中飞⾏,像陀螺⼀样旋转,很容易产⽣扭曲。

还有些尘埃⼀团⼀团地结在⼀起,在空⽓中摩擦⽣热,表⽪被融化了,冷却后就会有⼀层壳,就是所谓的熔壳。

太湖陨⽯超⼤陨⽯ 超⼤陨⽯ 直径⼀公⾥百万年⼀遇 “我们应该庆幸,这个陨⽯撞击发⽣在1万年前。

”李旻说,如果发⽣在现在,且不说给当地造成的冲击。

陨⽯撞击所形成的次⽣地震,就⾜以带来严重破坏。

当时撞击的陨⽯能有多⼤?李旻告诉记者,推断这块陨⽯的“个头”可不⼩,直径⾜有1公⾥。

“这种‘级别’的陨⽯并不多见,⼤约⼀百万年才会有⼀次。

”据了解,陨⽯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轨道或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他⾏星表⾯的、⽯质的、铁质的或是⽯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

太湖的湖水可以饮用吗?

太湖的湖水可以饮用吗?

太湖的湖水可以饮用吗?一、太湖湖水的来源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是中国地理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太湖的湖水主要来自于湄洲湾、吴淞江以及一些小河流。

这些水源都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后进入太湖。

二、太湖湖水的水质状况1.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太湖的水质一直处于较差的状态。

太湖水体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这是由于周边工农业生产以及城市污水排放造成的。

2.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导致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会导致湖水变绿、产生恶臭,并且释放出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太湖的水体中也存在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这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长期饮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三、太湖湖水是否可以饮用由于太湖湖水的水质较差,不建议直接饮用太湖湖水。

考虑到水质安全和健康因素,我们应该选择经过科学处理的饮用水,以确保自身健康。

四、如何保护太湖水质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源。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合理利用化肥农药,降低对太湖的污染压力。

2.加强生态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通过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减少污染物入侵,净化湖水。

3.建立科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

通过定期监测湖水的水质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4.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确保太湖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太湖的湖水因水质问题不建议直接饮用。

为了保护太湖水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太湖的湖水在未来变得更加清澈透明,安全可靠地供人们使用。

高考地理太湖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太湖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太湖的知识点太湖,位于中国浙江、江苏两省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淡水湖之一。

其秀美的湖光山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驻足。

对于考试中的地理科目来说,太湖也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太湖的相关信息,并探讨其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太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总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它由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多个城市环绕,因此也被称为“江南之湖”。

太湖地势低平,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它在东南沿海地区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

其次,太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

太湖地区的植被分布广泛,包括湿地、湖泊、河流、丘陵等各种景观。

这些生态系统为众多的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太湖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

而湖边的湿地还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冬天都有大量的候鸟飞来这里栖息过冬。

太湖也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它为周边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支撑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太湖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的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日益加快。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太湖湖泊水质的恶化。

据统计,太湖的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了太湖蓝藻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湖泊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管理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太湖的水质,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除了水质问题,太湖还受到了湖岸带生态系统的破坏。

湖岸带是太湖与周边地区的过渡带,是人类活动和湖泊之间的缓冲地带。

然而,在城市扩展和旅游开发的压力下,湖岸带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城市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导致了过度开发和土地利用的不合理。

这不仅破坏了湖岸带的生态系统,还对太湖周边的自然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太湖

太湖

太湖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纬30°55'40"~31°32'58"和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1]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

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1]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

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1]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

太湖岛屿众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

潟湖说是由于大江淤积而导致了太湖的形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淡水湖。

[2]构造说因为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荆溪水系改道东流,由断陷盆地成为汇水盆地,又渐渐成为数个沼泽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

气象说古代数千年间的持续大暴雨,有些年间的年降水量甚至达到60亿吨,太湖地区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积水,年复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

风暴流说四千至六千年前的气候异常,不断形成的大风暴流涡动,数千年间的狂风暴雨造成太湖地区的沼泽浅洼地积水不断增加,水域日扩大,形成太湖。

河流淤塞说在距今2万至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太湖春景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广袤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

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

火山喷爆与太湖成因

火山喷爆与太湖成因

火山喷爆与太湖成因火山喷发与太湖形成的故事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十分特殊的事件。

这种自然现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火山灰的降落、熔岩的流动以及爆炸的声响和震动。

众所周知,火山爆发与太湖的形成没有直接联系,但二者均与地球科学密切相关。

火山爆炸的成因火山爆发是由地球上的内部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表面被遮盖着几块不同的板块,这些板块以缓慢而迅速的方式在地球表面移动。

板块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很容易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热量的释放,这种热量源源不断,以至于在地壳的压力下,地壳中熔岩逐渐上升,最终冲破地面而喷发而出。

太湖形成的成因太湖则是由于冰川和其他环境因素所造成的。

这个灿烂的水域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之间,它是由长江和松江流经的。

在上冰期,太湖周围的地理环境与现在非常不同。

这个生动的湖泊曾经是古老的盆地,它在千万年来逐渐上升,并被各种地质储层所覆盖。

那时,太湖的货物还是冰川,火山喷发对其形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火山喷发和太湖的联系虽然火山喷发和太湖的形成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这两个事件都与地球科学紧密相连。

火山爆发可能会带来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它会在一定的区域内造成数千英里的破坏,并将大量灰尘和熔岩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物质可能会污染水源和影响周围的生态系统。

而太湖的形成则与过去的环境条件有关,这已经成为生态学家和地球科学家所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总之,火山爆发和太湖的形成虽然看上去不具有直接联系,但它们都与地球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连。

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是破坏性的,而太湖的形成则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自然过程。

自然界的奥秘永远不会完全被揭开,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逐步发现其中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成因各方观点“其后,关于太湖成因陆续又有新的观点”钟华邦介绍,“有河流淤积成因假说、构造沉降成因假说、断裂交汇成因假说、地震成因假说等。

”而因太湖西侧湖岸及南侧湖岸均呈圆弧形,有人怀疑太湖湖盆可能是个大陨石坑,提出了“陨击成因假说”,也即太湖为陨石撞击而成。

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王尔康教授更找到了太湖被陨石撞击的直接证据——湖中三山岛上的击变岩。

1994年,王尔康教授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主席布克(KBurke)教授、国际冲击构造委员会主席夏普顿博士合作,在我国自然科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科学通报》(英文版,1994年第5期)上发表了这一观点。

“陨击成因假说”因此名噪一时。

至今太湖仍被看作是我国第一个得到确证的陨击坑。

记者在检索资料中又获悉,2003年11月,苏州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沈自励“经过近30年的不懈探求”,对太湖的成因提出新解:“太湖的出现缘于火山喷爆引起的地面沉降。

”“关于太湖成因,各种各样的观点很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高俊峰博士介绍,有意思的是,各派观点都有很多论据,热热闹闹争论至今。

太湖究竟何时形成据介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全面测量,并在湖滨及湖中打了一系列的浅钻和深钻,对湖底40m以上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探测和分析。

在广泛深入的调查及对大量第一手实物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专家们对太湖的形成与演变有了新的认识。

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平均坡度仅0°0′19.66″,湖底72.3%处于水深1.5~2.5m,最深处2.6m,湖中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

平坦的太湖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黄土层距今 1.1万年至2万年之间,黄土层表面仅少量深层淤泥。

这与“构造下沉,并为沉积物不断填充”的推论不符。

专家介绍,湖底黄土地层与金坛、常州一带地面所出露的黄土是连成一片的。

在这黄土层上,尚见有一系列的被淹没的河道与洼地。

这些河道与现在的太湖出口大体吻合,如望亭湾、胥口湾、东太湖等。

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表明,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复盖着黄土的冲积平原。

经过对这大片平原陆续发掘(发掘点达200多处),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中,包括各种石器、亚洲象、剑马象、纳马象、骨骼化石以及黑陶、夹砂陶、印陶、古稻谷和各种编织工具。

其中古稻谷碳14测定为距今6274±205年。

这就表明,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已在这里开发定居,从事农耕生活。

据北宋单锷《吴县水利书》称“熙宁8年(公元1075年),岁遇大旱,震泽水退数里,清水乡湖干数里,而其地为民田,今日太湖也。

”这就更说明,太湖及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世人类历史时期。

专家详释太湖变迁专家们分析,太湖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

据相关分析及史料记载,全新世纪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4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

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1.5℃,海平面也比现在高,充沛的雨量,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形成许多湖泊沼泽。

二是海水上涨,海潮倒灌,河道淤塞,宣泄不畅。

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开垦,逐步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剩下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受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水成湖。

钟华邦认同这一观点。

他说,据《宜兴县志》记载:“太湖禹贡曰震泽。

尔雅曰具区。

左传曰笠泽。

史记曰五湖,皆谓此也。

按吴郡西南有巨侵广三万六千顷,中有山七十二。

”禹贡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一部地理著作,按该书附图所绘,太湖所处位置当时是古长江的分支南江。

“换句话说,先秦时期的太湖还未形成。

”而根据对吴县、东太湖、五金等地泥炭层测验也证实,6000年前的太湖还是一个沼泽地。

人类活动影响太湖“一个湖泊的形成,取决于两点:一要有很低洼的湖盆;第二是进出水流的河道。

”高俊峰介绍,细究太湖的形成历程,可以发现人类活动对太湖形成的影响。

据介绍,在太湖形成之前,太湖平原上细小河流分布密集,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河道大量开挖,围湖造田,致使湖周越来越高,而中间很低,一旦发生洪水,水泄不通,一个大湖便有可能由此形成。

而人类对太湖的影响不仅限于此,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清代,环太湖地区进出太湖的河道还有200多条,而因为人类活动,不少河道如今都已不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太湖的进出水量,对太湖的水容、水深、湖形等都产生作用。

事实上,太湖的水面是越来越小,解放前太湖的面积还有2500平方公里,至今仅有2338平方公里左右,水面萎缩不少。

而因为围垦太湖、出入河道减少以及污水排泄等原因,太湖流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问题同样不容轻视。

采访间,高俊峰特意强调一个观点:“湖面对于人类的服务价值远远大于陆面。

”积水成湖说认为,太湖虽邻近东海,但并不是由全新世海浸所形成的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从近年对太湖湖泊测量、湖中打钻及现代沉积研究分析,全新世以来,太湖平原曾是一个为黄土覆盖的冲积平原,并经历过四次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其间降雨量大,河流泛滥频繁。

因此提出,太湖是近期人类历史时期,气候温暖,海面回升,河道淤塞,人类围垦,洪涝泛滥,平原上水系变迁,地下水位抬升,水流渲泄不畅于洼地积水成湖,且由于波浪、湖流的侵蚀,逐步扩大成为大型的浅水湖泊。

陨石撞击形成最近有的地质学者认为,根据太湖湖盆洼地似圆形的形态特征,系由巨大陨石撞击形成。

这一观点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还需进一步寻找证据。

陨石撞击多年来,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近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三名教授找到了太湖属陨石冲击成因的关键性证据,进一步确认太湖系陨石冲击坑。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9年第4期《高校地质学报》上。

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分析鉴定,确证目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石与石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显示其形成经历了冲击震碎、熔融、挖掘抛射、空中飞行等阶段,最终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围。

同时,溅射物表层结构保留了气流刻蚀纹,并有熔珠和铁质熔壳;溅射物内部岩屑、晶屑中保留有受冲击应力形变的证据;溅射物铁质熔壳内包裹有石英、长英质及菱铁矿等冲击形成的粉尘。

“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为太湖系陨石冲击坑的论断提供了可靠证据。

”王鹤年表示,结合近20年来学者们对太湖研究的已得成果,可以确证太湖属陨石冲击坑成因。

经研究证实,太湖冲击溅射物产生于太湖陨石冲击坑形成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冲击震碎的岩屑、晶屑、尘粉及熔融物体等混合体被高速抛射至空中,再回落或溅落到冲击坑及其周围,太湖及周边的湖泊淤泥层保存了其中一些溅射物。

“太湖冲击坑的形成应该小于1万年。

”王鹤年教授解释,因为这些溅射物分布在湖底较硬黄土层之上的淤泥层中,而这些黄土层有1万至2万年历史,由此可以作出上述时间推断。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及争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便开始了对太湖冲击坑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1993年,王尔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并于2001年报道了太湖诸岛砂岩石英中呈“人”字形的微裂隙,认为其可能是冲击压力卸载的产物。

此后的多年间,虽然学者们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岩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变形纹等重要证据,但由于这些变形特征存在多解性,太湖冲击成因的假说仍然没能得以证实,太湖形成之谜的破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实施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在石湖沉积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以及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于是先后请教多位专家学者探索究竟。

然而众说纷纭,始终难以定论。

2008年初,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这些奇石展开深入研究,并组织了多次太湖及周边地区的实地考察。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证明这些奇石是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

此外,2009年7月,太湖三山岛外水域也发现了类似的冲击坑溅射物,为确认太湖陨石冲击坑成因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据悉,随着对太湖冲击坑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太湖冲击坑的真实面貌将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也将为揭示太湖美丽景观的形成和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演化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及争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便开始了对太湖冲击坑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1993年,王尔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并于2001年报道了太湖诸岛砂岩石英中呈“人”字形的微裂隙,认为其可能是冲击压力卸载的产物。

此后的多年间,虽然学者们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岩石中找到了石英微裂隙及变形纹等重要证据,但由于这些变形特征存在多解性,太湖冲击成因的假说仍然没能得以证实,太湖形成之谜的破解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实施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在石湖沉积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以及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于是先后请教多位专家学者探索究竟。

然而众说纷纭,始终难以定论。

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开始了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王金来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带孔似炼铁的炉渣,还有一些形状似人或动物的石头,他们怀疑是“天外来客”陨石。

2008年初,王金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多名南大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多种方法分析鉴定,目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石”与石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

比方说,很多“奇石”的外形都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因为高温的陨石冲击地面,产生了很多碎屑、粉尘、杂物,这些东西在空中飞行,像陀螺一样旋转,很容易产生扭曲。

还有些尘埃一团一团地结在一起,在空气中摩擦生热,表皮被融化了,冷却后就会有一层壳,就是所谓的熔壳。

“根据推断,太湖冲击坑的形成肯定小于一万年。

”王鹤年教授告诉记者,因为这些溅射物一直都分布在湖底较硬黄土层之上的淤泥层中,而这层黄土层有一万至两万年,这才有了时间的推断。

“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为太湖系陨石冲击坑的论断提供了确实的证据。

”王鹤年表示,目前对太湖形成的时间推测还不够精确,还得再进行研究。

另外,太湖到底是由一个陨石冲击形成的,还是因为彗星爆炸而冲击形成的,这也是未解的谜。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6日电多年来,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