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合集下载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2】,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第一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1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

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

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

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

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

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

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

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

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

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

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二)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

”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

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

”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

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

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

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

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

“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

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

《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

”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七言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二﹑高适与岑参的不同点如下。

(一)边塞诗特点高适:悲壮﹑豪壮岑参:奇壮﹑俊丽。

高适的诗大多描写征战生活为主,典型案例就是其《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无能的的将帅与浴血奋战的将士形成鲜明的对比,歌颂战士视死若归的报国精神,体现了慷慨悲壮的格调。

而岑参的诗除了“壮”,还有“奇”的一面,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8,陈铁民在《高适岑参诗选评》评价“奇特峭拔”“奇中见实,奇而入理”“奇壮”9。

五年的西域生活使诗人对边塞战士生活,奇异风光,边地风俗有了一定了解,因此能够大胆,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富有血肉,真实的边塞地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原来边塞给人一种荒凉,条件恶劣的直观印象,而岑参却笔锋力转,将雪花比作梨花,富有诗意和美感,并且寄寓勃勃春意,笔触奇丽,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岑参的笔下给我们展示了边塞粗犷之外的奇壮俊丽。

另外一首《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这句诗描绘了雪后,银装素裹的天山所显现的雪光与清冷的月色交相辉映,那景象除了倍增清冷之意外,还有奇丽之极!(二)表达方式高适: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元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10高适的诗歌不以词采取胜,而以感情真挚深沉夺人眼球。

高适《自蓟北归》:“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这句是源自《战国策》的一个典故,诗人直抒胸臆,自己有一颗急于用世的雄心,却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岑参擅长描写边塞之景,如火山﹑雪海﹑沙漠,白草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样的描写雪景诗句读来奇丽壮美,富有诗意美感,饱含诗人对边塞这块土地的深感感情。

(三)表现手法高适:浑朴质实﹑写实手法岑参:瑰奇峭拔﹑浪漫主义手法。

高适写诗往往直抒胸臆,不假雕饰,不用夸张和想象,仅仅采用写实手法。

高适《东平路中遇大水》:“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表达诗人身怀济世理想,却没被重用的无奈与惆怅,表现直接,未用夸张手法。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西师出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诗人形象的运用拟人的手法(“吼”“走”),将碎石比成“斗”,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边塞地区环境恶劣,但更奇丽壮美的特点。

(四)格调高适:内蕴豪迈中见深沉岑参:外露骏爽中见奔放。

陈铁民在《高适岑参诗选评》中提到:“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岑诗雄壮里有俊逸的一面。

”11高适诗歌豪迈悲壮,读来余味无穷,深沉始现,《蓟门五首》中的第一首“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表达诗人对老兵勇武深沉,立功无望的感慨,第三首“羌胡无近日,征战几时归!”表现战争永无休止,戍卒怨声载道,语气深沉!岑参的诗歌奇壮俊丽而又不失奔放,《行军二首》第二首“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诗人立功心切,气势奔放!(五)接受文学遗产侧重高适:直追汉魏特点较明显岑参:较多融会六朝以来的诗歌(近体诗)特点。

高适的诗歌如《燕歌行》《营州歌》明显能表现出诗人慷慨激昂﹑悲壮沉雄的特点,而岑参的诗歌则更讲究押韵字数固定,要求平仄对仗,如《卫节度赤骠马歌》。

(六)思想价值高适胜于岑参。

高文林:“高适的边塞诗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

”12他的诗歌以描写边塞征战﹑戍卒生活﹑急于立功﹑关心民生以及讽刺将帅等,涉及面广泛。

而岑参的边塞诗除了描写一般的边塞生活之外,比较突出的就是写景,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幅极其奇丽的塞外冰天雪地世界。

总之,岑参的边塞诗在思想深刻度方面不如高适,一如前人评价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七)艺术成就岑参的创造性比高适突出。

陈铁民在《高适岑参诗选评》提到:“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

”13高适的诗歌艺术手法主要是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在诗中表达壮志难酬,急于立功等思想,而岑参诗歌独特之处就是写景,写得奇丽骏爽,这主要是因为岑参擅于使用夸张和想象的修辞手法。

例如他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将严冬想象为初春,将雪花想象为梨花,“千”与“万”则是夸张得点出数量之多,从而为读者展现出极具个性的边塞诗句。

《银山碛西馆》中“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运用夸张手法将风想象成箭,点出寒风刺骨的特点,将月想象成练,点出夜月清冷皎洁的特点。

(八)写景方面高适:不重具体描绘而重主观感受岑参:运用夸张想象具体写景,精于刻画。

高适注重直抒胸臆,所以主观感受成分比重较大,岑参喜用夸张想象描写景物,几乎每首诗都有景物描写,景中见情。

诗歌同上,其他散见于各自诗歌,此处不一一列举。

(九)出塞地域高适:前往河西与东北边塞等地岑参:前往长城外的天山南北。

由于岑参出塞地域之偏远,他能够接触到更多地域风光和风土人情,将西北边塞首次引人入目地带入人们视野,从而拓宽了写作题材,并刻画出文质彬彬且英勇善战的新型军幕文士的形象。

(十)形式高适:以五言古体和七言歌行为主岑参:以七言歌行为主。

如高适五言古体《苦雨寄房四昆季》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代表。

高适与岑参如同边塞诗中的两颗双子星座,对比结束,能发现他们的边塞诗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很多时候他们可以互补,共谱一曲悲壮的边塞之歌。

1陈铁民孙钦善何双生武青山·《高适岑参诗选》(第17页)引自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陈铁民孙钦善何双生武青山·《高适岑参诗选》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陈铁民孙钦善何双生武青山·《高适岑参诗选》(第1页)引自《旧唐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陈铁民孙钦善何双生武青山·《高适岑参诗选》(第4页)引自《旧唐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第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何兴楚·《也说高适岑参诗歌的比较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7卷第2期7陈铁民孙钦善何双生武青山·《高适岑参诗选》(第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8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第91页)引自殷璠·《河岳英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第9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陈铁民孙钦善何双生武青山·《高适岑参诗选》(第1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1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第9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高文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阅读教学论坛》之《作家作品研究》)13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第9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