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相同点:
•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 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 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 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 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岑参“万里 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男儿感忠义,万 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 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 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 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 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 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 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 行为和创作。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 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 沉,质朴浑实;浑厚质实, 豪迈雄壮之中常含悲愤苍 凉;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 得雄放,洒脱。明快清爽, 奇伟瑰丽;高适常用对比、 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 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 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 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 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 诗话》说:“高之浑厚, 岑之奇峭。”
•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 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 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 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 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 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 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 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 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 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 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 落。”。“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 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 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 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 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 士的不畏艰险。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
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
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
”(《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
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
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
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
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
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
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就风格言,高适诗歌雄壮中有悲凉,岑参诗歌则雄壮中见奇丽。
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就创作方法言,高适诗歌“尚质主理”,侧重描写现实,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岑参诗歌则“尚巧主景”
(《唐音癸签》卷5引《诗谱》),呈现出奇情异彩,具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姿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自己另立新题,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的奇和丽,采用丰满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内容上除写军旅生活外,同时还抒发报国豪情,特别是表现边塞风格、边地风俗方面,风格上是浪漫主义。
高适的边塞歌和岑参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
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
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
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如“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又通过“羽书飞传”“猎火照山”等进行形象的描写,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
清朝王士桢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大致说出了两人的区别。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歌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