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唐代文学-第二课:高适与岑参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唐代文学-第二课:高适与岑参

三年级上-唐代文学-第二课: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作者简介高适(700 - 765)字达夫、仲武,沧州人,世称高常侍。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出身贫寒,有游侠气质。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高适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代表诗作有《别董大》、《燕歌行》等。

岑参(cén shēn)(715 - 770)荆州江陵人,做过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既有亲身经历,又有丰富想象,十分精彩。

代表诗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知识链接高适与董庭兰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多么潇洒豪迈的送别之词啊!当两个朋友彼此告别,各奔前程时,这样的赠言一定会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那么你知道最先说出这句话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讲到的诗人——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好友董庭兰时写的。

当时他为董庭兰作了两首七绝,这是第一首,也是高适所有诗篇中最有名的一首。

因为董庭兰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大,所以这两首诗就叫做《别董大》——送别“董老大”的意思。

说起董庭兰,他的名声可不比高适小。

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琴师,擅长弹奏七弦古琴。

当时的宰相房琯(guǎn)十分欣赏他的演奏,另一位著名诗人李颀(qí)也写诗赞扬过他的高超技艺。

但盛唐时期,外来的“胡乐”流行一时,懂得欣赏传统古琴艺术的人毕竟已经不多了。

失意的董庭兰不得不离开繁华的都市,远游四方。

他的朋友高适当时也很不得意,穷困潦倒,但仍然以豪言壮语鼓励董庭兰:“不要发愁离开京城以后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的才华呢?”在离别之际,高适没有谈到悲伤和思念,却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真挚的祝福。

是不是很有英雄气概呢?有这样的好朋友,董庭兰在之后的奋斗中,一定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的。

岑参与高适

岑参与高适

岑参与⾼适岑参与⾼适 岑参与⾼适乃是盛唐时期两位齐名的⼤诗⼈,都以边塞之作蜚声⽂坛,⼀向相提并论。

下⾯是⼩编带来的岑参与⾼适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县(今河北景县)⼈,《新唐书》则说是渤海郡⼈,这些都是所谓“郡望”,亦即历史上该姓⽒出过若⼲显贵⾼官和⽂化名⼈的地⽅,并⾮⼀般意义上的籍贯。

实际上他是洛阳⼈,⼀个低级官僚的后代。

⾼适青少年时代曾随他⽗亲到过现在的⼴东、福建⼀带;⼆⼗岁时到⾸都长安寻找出路,当过⼀段“京漂”以后,发现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回了故乡;不久东迁⾄宋(今河南商丘),躬耕于梁园废墟,其间曾多次外出漫游,到过现在的河北、辽宁、⼭东、安徽、江苏的许多地⽅,混迹于渔樵、⼠兵、隐⼠、赌徒之中,也同不少中、低级官员往还;后来⼜曾⼀度寓居于淇上,仍然经常外出漫游,与李⽩、杜甫以及⼀批地⽅官均有交往,但他本⼈始终没有体制内的正规⾝份。

⼀直混到五⼗岁,⾼适才得到⼀个陈留郡封丘县(在今河南)县尉的职务,总算是进⼊了官场。

长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什么⼈来管他,⾼适养成了热爱⾃由、不拘⼩节的作风。

以及关⼼弱势群体、敢说敢骂的侠⼠豪情。

他当了封丘县尉以后深感不能适应,逢迎长官欺压百姓这些事他做不来,遂作诗⼤发感慨道:“我本渔樵孟诸野,⼀⽣⾃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封丘县》) ⾼适是⼀位草根政治家,很喜欢⾼谈政治,尤其善于从战略⾓度考虑重⼤问题,有所谓“王霸⼤略”(《旧唐书》本传)。

⼀个专注于宏观问题的⼈,⼀般总是不耐烦也不善于处理微观琐事,⽽县尉恰恰是专门要做琐事的,所以⼲了不长时间,⾼适就从这⾥逃离,跑到陇右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兼河西节度使(驻凉州,今⽢肃武威)哥舒翰将军的幕府⾥去效劳,在河西呆了三年。

唐代的节度使可以⾃⾏征辟僚佐,不少⼠⼈由此开辟⾃⼰的道路。

到边疆去⼲事业找出路,在盛唐时代很有吸引⼒,哥舒翰当时声望很⾼,杜甫也曾希望到他⼿下去⼯作。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第三讲之二高适、岑参及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群体(岑参、王之涣、李颀部分)课堂笔记

第三讲之二高适、岑参及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群体(岑参、王之涣、李颀部分)课堂笔记

2、岑参(715—770)出生世家,“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

”(《感旧赋》)热衷功名,积极入世。

以苦学而登进士第,天宝八载弃官从戎,曾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作判官,两次深入西北边陲。

其诗“好奇”(景奇、语奇、意奇),瑰奇壮丽。

擅长七言歌行、七绝。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而壮)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前两句:描绘白日风之“色”,黄沙漫天之绝域奇观。

(暗写)后两句:写夜晚风之“声”(明写),以风之狂暴衬托环境之险恶。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过渡)匈奴入侵、边疆告急,预示激战在即;写出匈奴气势、唐军的戒备深远。

为下文主角——唐军将士出场蓄势铺垫。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半夜行军场面,军容严整)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细节,意奇语奇)典型细节突出奇寒,以少胜多;渲染环境的艰苦、临战的紧张气氛;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激昂乐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由以上己方将士冒着严寒连夜开赴前线途中的情事,及乐观豪情,至此水到渠成得出己方必胜的结论。

艺术特色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衬托唐军不畏艰险的精神意奇语奇,豪气动人:源于边境生活真实体验,因而“奇而入理”,真切动人。

音律美: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而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先传风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名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渡入室内)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互文)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具体真切描绘种种南人看来反常之事,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新鲜有趣——“好奇”以“冷”写“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摘要】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都以描绘边塞风景、表现壮志豪情、反映军旅生活、运用修辞手法和倡导爱国主义而闻名。

他们的诗歌中都展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描绘了那里的苍凉壮美。

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得淋漓尽致。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描写主题、表现手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展示了他们对边塞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热爱,同时也展现出边塞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边塞风景,壮志豪情,军旅生活,修辞手法,爱国主义,相似之处,重要性,价值。

1. 引言1.1 介绍高适与岑参高适(约708-765年),字希逸,河东人。

岑参(约717-770年),字子昂,天水人。

两位诗人均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其边塞诗著称于世。

高适以其直率豪放、壮烈慷慨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军旅生活和爱国主义情怀。

岑参则以其清峻豪放、刚健慷慨的诗风而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边塞风景和塞上壮士的英雄气概。

二人都对边塞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他们的诗作中蕴含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品虽然各有特色,但在表现手法和主题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位诗人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光和民风,展现出了壮丽的边塞画卷。

他们都倾注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将个人情感与国家荣辱紧密结合,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唐代以及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

他们的诗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文学气质。

在现代社会,回顾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高适与岑参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最为出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适与岑参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高岑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胡应麟《诗薮》)。

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

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

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

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

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师友师传续录》)。

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

近人以“高岑”并称往往是因其边塞诗。

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诗风相近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岑参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高适与岑参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

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

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

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

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岑参的代表作品,写于他 第二次出塞时期。这时他在边塞很受长官赏识,心情愉快,作品也奔放洒脱。这 首诗是送别朋友武判官从边疆回京城时写下的,想象丰富,感情深厚。
4 网络课程 QQ 关爱群:207031067
三年级上册
高思网络课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 参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雪净胡天①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②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③,风吹一夜满关山④。 【注 释】 ① 胡天:指边疆地区的天空。胡: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② 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③ 借问梅花何处落:“梅花”一语双关,既是指中原家乡的梅花,又 是指笛子吹奏的曲子《梅花落》。
3 网络课程 QQ 关爱群:207031067
北风卷地白草折○1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2 湿罗幕○3 ,狐裘○4 不暖锦衾○5 薄。 将军角弓○6 不得控○7 ,都护○8 铁衣冷难着○9 。 瀚海○10 阑干○11 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12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13 ,风掣○14 红旗冻不翻。 轮台○15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年级上册
高思网络课程
高适与岑参
作者简介
高适(700 - 765) 字达夫、仲武,沧州人,世称高常侍。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出身贫寒,有游侠气质。有《高常侍 集》等传世。 高适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奋发进取、蓬勃向上 的时代精神。 代表诗作有《别董大》、《燕歌行》等。
岑参(cén shēn)(715 - 770) 荆州江陵人,做过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唐 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既有亲身经历,又有 丰富想象,十分精彩。 代表诗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 师西征》 、《逢入京使》等 。
5 网络课程 QQ 关爱群:207031067
三年级上册
高思网络课程
○8 都护:官名。汉唐两朝在西域都设有都护府管理边疆军事。都护 府的长官就叫都护。 ○9 着(zhuó ):穿。铁做的盔甲被冻得太冷,几乎没有办法穿。 ○10 瀚海:大海。这里是比喻,指广阔的沙漠。 ○11 阑(lán)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12 中军:主帅的营帐。 ○13 辕(yuán)门:军营的大门。 ○14 掣(chè):拉,扯。 ○15 轮台:地名,在现在的新疆。这里泛指北方边疆的军事据点。
三年级上册
高思网络课程
④ 关山:又称陇山,是唐代出塞的必经之路,交通要道。位于甘肃 天水。
【赏 析】
这首《塞上听吹笛》一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雪后的军营中一个安宁的夜晚。 牧马归来的战士听到悠扬的笛声从夜空中传来,艰苦的征战生活中终于可以得到 片刻的休息。更巧妙的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用“双关”的手法同时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方面是说,优美的《梅花落》笛曲被 晚风吹着,飘遍了整个关山。另一方面是说,《梅花落》这首曲子勾起了所有战 士的思乡之情,战士们想到家乡的梅花,就觉得仿佛整个雪后的关山也飘满了梅 花的清香。那洁白的雪地,就像是落梅满地的家乡呢!浓浓的温情充满了这个安 详的边塞之夜。有声的笛曲和无声的思乡之情交融在一起,同时还伴着想象中梅 花的清香……这两句诗赢得了古往今来很多读者的喜爱。你是不是也很喜欢呢?
【注 释】 ○1 白草:西域的一种草,秋天干枯后变成白色。折,读 shé。 ○2 珠帘:用珍珠穿成的帘子,是一种美化的说法。 ○3 罗幕:用丝织成的幕布,也是美化的说法。 ○4 狐裘(qiú):狐狸皮做的大衣。 ○5 锦衾(qīn):丝绸做成的被子。 ○6 角弓:一种以兽角做装饰的硬弓。 ○7 控:(把弓)拉开。因为天气太冷,连弓都冻得拉不开了。
1 网络课程 QQ 关爱群:207031067
三年级上册
高思网络课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知识链接
高适与董庭兰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 多么潇洒豪迈的送别之词啊!当两个朋友彼此告别,各奔前程时,这样的赠言一 定会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那么你知道最先说出这句话的人是谁吗?他就 是我们今天讲到的诗人——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好友董庭兰时写的。当时他为董庭兰作了两首七绝,这是第一 首,也是高适所有诗篇中最有名的一首。因为董庭兰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大,所 以这两首诗就叫做《别董大》——送别“董老大”的意思。说起董庭兰,他的名 声可不比高适小。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琴师,擅长弹奏七弦古琴。当时的宰相房 琯(guǎn)十分欣赏他的演奏,另一位著名诗人李颀(qí )也写诗赞扬过他的 高超技艺。但盛唐时期,外来的“胡乐”流行一时,懂得欣赏传统古琴艺术的人 毕竟已经不多了。失意的董庭兰不得不离开繁华的都市,远游四方。他的朋友高 适当时也很不得意,穷困潦倒,但仍然以豪言壮语鼓励董庭兰:“不要发愁离开 京城以后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的才华呢?”
【赏 析】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歌行体没有长度限制,很适合细致地描写景色,或者 大段地抒发感情。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直白地表达离别的不舍, 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边塞奇异壮丽的雪景之中。这首诗最家喻户晓的就是 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雪过后,世界一片洁白,树 枝上也积满了厚厚的白雪。本来是这样寒冷的边塞景象,诗人却突发奇想地告诉 我们,昨天夜里没有下雪,而是吹来了一阵春风。树木们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就 在一夜之间开出了漫山遍野的梨花。春风和暖,山花烂漫,这是中原的春天才有 的景象。但诗人却用他神奇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在寒冷的边塞也有春天。怎么 样?是不是好像还闻到了梨花的清香呢?
2 网络课程 QQ 关爱群:207031067
三年级上册
高思网络课程
在离别之际,高适没有谈到悲伤和思念,却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真挚 的祝福。是不是很有英雄气概呢?有这样的好朋友,董庭兰在之后的奋斗中,一 定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的。
作品欣赏
(一)
在高适的众多边塞诗作中,《塞上听吹笛》是很著名的一首,也是很特别的 一首。与那些悲慨豪壮的长篇诗作相比,这首七绝短小精致,情韵悠长,表现了 征战生活平静安详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