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合集下载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岑边塞诗异同⽐较⾼适岑参诗歌异同⽐较随着⼤唐帝国⽇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边塞诗成为诗⼈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黄⾦发展时代。

由于⾼适和岑参⼆⼈都曾投⾝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活体验促使他们两⼈在这⽅⾯成就最⾼。

然后处于同⼀个流派之下的他们⼜有各⾃的特⾊,以下就分析⾼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格调悲壮。

宋严⽻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昂之古雅,⽽加以⽓⾻者也。

”2⾼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经历有关,即“知⼈论世”。

⾸先,尽管出⾝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均早岁孤贫。

其次,⼆者都志存⾼远,却仕途坎坷。

⾼适年轻时“喜⾔王霸⼤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志建功,投⾝戎幕,有军旅⽣活的体验。

例如⾼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英勇⽓概并构成⼀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诗中写道:“关西⽼将能苦战,七⼗⾏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翁本该颐养天年,然⽽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动魄与悲壮!(⼆)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年的流浪漂泊的⽣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2】,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然而,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一)从内容上来看,高适的诗歌思想深刻、现实意义强烈;岑参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奇异的边塞风光、不一样的边塞生活。

高适的边塞诗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思想尤其深刻。

在《燕歌行》一诗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

更更可贵的是高适以异常冷静的头脑观察、分析边塞局势。

对一些将领的能力和人品提出强烈质疑。

还通过对比,表达对下层士兵的同情,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样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漠视士兵生死的将军的强烈遣责。

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而岑参的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二)从语言风格来看,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3】的评价可以说是很中肯的。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净,朴实有加。

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语言质朴,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前两句描绘送别环境,悲凉情调从描写中自然而生,后两句为临别宽慰之语,显得很豪气。

语言浑朴自然悲壮之中自有一种厚实。

岑参的语言风格虽然也很明白晓畅,但是,在炼字上面所费的苦心一点也不输给贾岛。

比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句中的“然、煎”运用丰富想象突出热海的酷热,雄壮奇丽,变幻莫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也就是说,岑参的诗歌在语言锤炼方面还是颇费心机的。

(三)从艺术技巧方面来看,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
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高适的诗歌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

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强烈铺陈,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

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如“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又通过“羽书飞传”“猎火照山”等进行形象的描写,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

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可谓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咏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富有气势。

同时,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的景象来感染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妙笔生花,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沉的爱恋,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诗歌给我们留下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位空间。

这这句诗中,诗人写雪,鲜明而又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

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

通过以上比较,高、岑二人诗风之异同已比较清晰。

高适少而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所以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主题也更深刻。

岑参为落魄王孙,遍览史籍,心怀壮志,希望能功成名就,建功立业。

浪漫的个性气质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笔下的塞外风光雄奇瑰丽。

艺术表现上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诗有汉魏风骨,质朴厚重;岑诗借鉴齐梁,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二人的诗歌在悲壮的共性中,又分别赋予自己的诗歌或雄浑或雄奇的个性特征,或厚重或轻灵的语言风格,两人的合力所为,使得盛唐的边塞诗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主要参考资料
《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年第Z1期作者:王金萍。

注释
【1】语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2】语出清朝王士禛《师友师传续录》。

【3】出自清朝朱庭珍《筱园诗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