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太湖蓝藻水华空间尺度差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太湖蓝藻水华空间尺度差异分析的开题报告

太湖蓝藻水华空间尺度差异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蓝藻水华是指一种由蓝藻引发的海洋或淡水水体中大规模生物生长现象。

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经常发生蓝藻水华事件。

蓝藻水华对太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空间尺度的差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太湖不同空间尺度下蓝藻水华的变化规律,为太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对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空间尺度特征。

(2)探究影响蓝藻水华生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差异性。

(3)评估太湖蓝藻水华对湖泊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为湖泊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等方法,对太湖蓝藻水华的空间尺度差异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1)采集太湖蓝藻水华分布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

(2)借助遥感技术,提取太湖相关环境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如温度、营养盐浓度、湖泊深度等,通过统计学分析探寻其与蓝藻水华的关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太湖蓝藻水华空间格网体系,以此为基础开展空间尺度差异分析。

同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尺度下蓝藻水华的空间特征进行解析。

4. 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究太湖蓝藻水华的空间尺度差异,为太湖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预期结果包括:(1)揭示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尺度特征,为太湖生态环境的监控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明确太湖蓝藻水华生成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重要性,为太湖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指标。

(3)系统评估太湖蓝藻水华对湖泊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并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效果。

5. 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拟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年:(1)收集太湖蓝藻水华分布数据,构建环境因素空间分布图。

(2)开展基于GIS分析的研究,探究环境因素与蓝藻水华的关系。

无锡太湖水域蓝藻污染与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无锡太湖水域蓝藻污染与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0 %6 。从总体上看,太湖水体表现出明 到高温季节蓝藻就会大面积爆发而形成 亡率均呈正相关 ’ !L%0 %2 + ;周伦等人研 显的富营养化特征,且呈迅速发展的趋 “水华”,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据不完全 究 -& . C> 与 大 肠 癌 呈 阳 性 联 系 ’ !
湖 的 闾 江 口 附 近 , 占 全 湖 面 积 的 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 !9"9 年起,每 消化道各部位肿瘤合计死亡率和胃癌死
总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较 !% 年前增加一 影响了无锡市水资源的利用和良好的投 岸堤、树干都染成绿色,往日风光一时
湖水域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全湖平均 失衡,经常发生“水华”爆发,严重地 当密集的蓝藻,仿佛一层绿色的油漆将
明,$% 世纪 "% 年代初期至 !992 年,太 和 50 !6 。由于 太湖水污染 严重,生态 藻隔离带的天然游泳池内依然飘浮着相
’ 占 %0 !6 + ,总面积 *3 2%%78$。流域内 统 计 , 仅 $%%% 年 就 排 放 >?;&90 !2 万 !992 年 3 —5 月 , 整 个梅 梁 湖 和 西北 湖
市 ’ 占 !*0 26 + 以 及 安 徽 省 的 一 小 部 分 化程度则上升了一个半至两个等级。据 !%3 家工厂停产,经济损失 !0 * 亿元-!.;
全国人均的 * 倍多,是我国经济发达、工 被 列 入 全 国 水 质 型 缺 水 的 “ 水 荒 ” 城 停水。银鱼是太湖特产,也是出口创汇
!995 年底 + ,达 5 &93 亿元。人均 :;< 为 锡紧靠太湖,虽然有水,但水质差,已 造成蓝藻大爆发,致使鱼类死亡、水厂
%0 &6 。但是 :;< 却占全国的 !%0 %6 ’ 至 湖等局部湖湾发展到湖心的大部分。无 年无锡市因太湖水总磷、总氮的增加,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太湖蓝藻事件

太湖蓝藻事件

(2)设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
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综合决策和协调手段的流域管理是治理整个流域水污染和资 源分配的基本条件,但是太湖流域目前是用水管水治水分权管理,这种各自为 政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我国虽然也成立了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机构, 但是它只是水利部下属机构,不是权力机构,除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外,无 权过问环保、行政和经济方面的事务。如果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的不到保障, 那治理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以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 流域管理的权限地位,就我国来说,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更大权力的太湖流域管 理机构,这样才能协调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责任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事件结果:
无锡市政府对5名在太湖水危机中治污不力、玩 忽职守的直接负责人作出严肃处理---无锡市周 铁镇镇长吴旭、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等5 人分别受济一体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治污状况及存在问题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华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人口最 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经济一体化最深入的地区。资料显示,长三角 地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三分之二的 GDP 在太湖流域。然而,也应当承认,在经 济高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太湖流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直观的 就是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加重。经济发展用水是必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人民 日常生活需要。 太湖流域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并且其中无锡、苏州、杭州属于较大的市,这些单位都具有立法权,在管理太 湖流域上产生很多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协调统一管理。
(3)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个环境项目的治理工作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相关的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多 高。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在治理 太湖中应有的作用没有的到完全的发挥,而地方政府还是追求 GDP,并没有达 到美日政府的那种重视程度,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为发展经济牺牲 子孙的环境是得不偿失的。

太湖蓝藻事件探析

太湖蓝藻事件探析

太湖蓝藻事件探析作者:董敬锋刘锦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析了太湖水域污染情况及原因,对该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反思。

指出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带来了严重环境后果,希望政府以此为鉴,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担负起相应的生态责任。

【关键词】太湖;蓝藻事件;水污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6年底发表的人类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不洁饮用水,比子弹更有杀伤力,每年仅仅死于和饮用水有关疾病的儿童就有200万。

可见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本文拟对太湖蓝藻事件进行分析与反思,希望能为各级政府提供教训与借鉴。

一、对太湖蓝藻事件的回眸1、太湖蓝藻事件的典型意义环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人居环境优美。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更是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奇迹,环太湖的所有县域都进入了国家的“百强县”之列。

代表了中国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可以说是中国发展速度的缩影。

在一个如此富庶的地方,小小的蓝藻居然搅动了几百万人的生活,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而且事件爆发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些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变化无不是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展开。

我们不得不回头来重新思考:是不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谁该为这样的生态问题负责?政府为什么没有负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后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对于我国其他各个地方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2、事件掠影2007年5月,太湖水质由于污染导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促使蓝藻大量繁殖。

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蓝藻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5月25日下午起,无锡市贡湖水源地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5月26日早晨,无锡市自来水中夹带有较重的异味,有市民投诉,一夜之间,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太湖蓝藻危机:反思与对策

太湖蓝藻危机:反思与对策
进 一 步恶 化 。
需要 下猛 药 又 需要 打 持 久战 ;太 湖治 理 需要 通 过 加强 行 政 监 管 与 科技 攻 关 的方 法 .采 取 截 污 控源 补 水 修 复 等 多种 手段 。 首 先是 截 污 。这 是 太湖 治 理 的 关键 。工 业水 污 染 城 镇 生 活 水
维普资讯
的 生 活 ,而 且 还 给 当 地 的 旅 游 业 饮 食 业 等 服 务 行 业 带 来 了 巨 大 损
集 经 济 发 达 ,再 J - 理 位 置 独 特 .城 市 紧 靠 太 湖 .其 水 质 恶 化 ] 地 n[
失 .也 多 多少 少给 无 锡 的招 商 引 资带 来 了 负面 影 响 。
情 况 要远域 内的梅 梁 湖 宛 如一 个 围 港和 死 巷 .水体 常年 处于 静 止 状态 .因此 .其 水质 的状 况 更加
蓝 藻 事件 的深 刻 教 训
虽然 太湖 蓝藻 事件 已 经 平息 . 但给 予 我们 的 教训 是十 分 深 刻的 。 俗话 说 .冰 冻 三尺 非 一 日之 寒 。其 实 .蓝 藻在 太 湖每 年 都 有 .只不 过是 今年 暴 发 的 更 加厉 害 了。 反思 这 次 蓝藻 暴 发 引 起 的 生态 灾害 . 有 其偶 然 因 素 .也有 其 必 然 因素 ;有 天 灾 .也 有 人祸 。
如 何 做 到 对 症 下 药 .使 太 湖 治 理 做 到 既 治 本 又 治 标 7
月 份 月 平 均 水 温 为 近 2 年 中 最 高 . 4月 2 5 且 5日 以 后 太 湖 水 温 一 直 超 过 2 。 极 利 于 藻 类 生 长 :同 时 .今 年 1 0C ~4月 太 湖 始 终 处 于 相 对 较
太 湖治 理 是一 项 系 统 的工 程 . 要综 合 治理 , 需 既需 要 齐抓 共 管 .

案例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 滨州学院

案例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 滨州学院

案例5-1:太湖蓝藻事件案例分析事件回顾:太湖广阔湖区周边凹槽水湾的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

据资料记载,在往年太湖蓝藻一般在5月底6月初暴发,而2007年从4月25日起,太湖的梅梁湾就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2007年5月7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暴发,比2006年提前了近一个月。

由于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引起无锡饮用水污染的危机,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无锡市自来水有异味、不能饮用,矿泉水脱销,一时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原因分析: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其主观因素,根本原因是太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变化失衡,从而导致太湖地区水系的污染及富营养化。

1.自然因素这次太湖蓝藻污染早在4月初就初露端倪。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这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蓝藻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

2.人为污染人为因素也是这次蓝藻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太湖流域有二万多家大小化工企业,每天向太湖直接或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使得近年太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剧增,呈全湖性的富营养化趋势,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条件。

3.环境管理因素(1)省界水体污染解读太湖近几年的水质通报、分析监测数据,省界水体成为太湖治水的难点所在。

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2)河网变成排污网太湖沿岸各地近年来为治理水环境下了很大力气,如实施达标排放、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

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致使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形势严峻。

政策方案:江苏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对照今年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季健;沈菊琴;孙付华;徐立【摘要】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WSR方法论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中,并通过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建立,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六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奠定基础.【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1(025)009【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事理-人理;EAPs;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作者】季健;沈菊琴;孙付华;徐立【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一、引言2007年5月末,太湖蓝藻爆发,水体污染导致以此为水源的无锡市自来水水质恶化,带有剧烈的腥臭味,市民无法正常使用。

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几乎席卷了整座城市。

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原本只卖5元的桶装水暴涨到50元[1],一时间,市内纯净水被抢购一空,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目前,人们在对待污染的态度上,更多地仍是关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忽视社会影响。

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

可以说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保障、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专业化的管理、评价机构都较为缺乏,有关该部分的内容也仅限于对公共参与的程序性要求[2-3],绝大部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都还集中于项目评价。

被称为东方系统方法论的WSR方法论,是“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Wuli Shili Renli System Approach)”的简称,是顾基发在1995年提出的。

它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

因此,从事理—人理(SR)角度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不仅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是进行社会系统和谐研究的基础。

二、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Michael K.Lindell、Carla S.Prater(2003)将灾难的影响分为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

认为物理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它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难以评估[4]。

Henk A.Becker(2001)将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国家和国际社会系统,中观层面是组织和社会网络(包括社区),微观层面是个人和他们的行为[5]。

魏玖长、赵定涛将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定义为“危机发生后,由于其破坏性及延续性,对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等一系列改变”[6]。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影响的定义,本文将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界定为危机事件对社会公众造成的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影响地区社会政治方面的冲击。

同时,借鉴PAPs(ProjectAffected Persons,项目影响人群)的概念界定方法,将本论文界定为EAPs(Event Affected Persons,事件影响人群),即对太湖蓝藻事件影响的人群所受到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应该说,太湖蓝藻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非常广泛,本文仅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根据对社会影响的概念界定,本文拟从居民生活质量、居民健康、居民心理、居民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EAPs的社会影响因素三、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事理—人理(SR)分析(一)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建立由顾基发提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WSR方法论认为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理方面(物理),又要考虑这些物是如何更好地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最后,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与决策都离不开人的方面(人理)。

其实践准则就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运用WSR方法论的思想来分析太湖蓝藻事件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1)物理层面。

指太湖蓝藻事件所影响到的水体、土壤、生态等客观因素。

(2)事理层面。

指太湖蓝藻事件对政府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运行等方面的影响。

(3)人理层面。

指太湖蓝藻事件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环境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由于本文是分析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根据三个层面所影响的内容,可以看出只涉及WSR方法论中的“事理—人理(SR)”层面。

根据归纳的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并结合WSR方法论的思想,分析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可从事理和人理两个方面进行模型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二)太湖蓝藻事件事理层面分析太湖蓝藻事件事理层面是指太湖蓝藻事件对政府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运行等方面的影响。

可从公共服务、社会就业等方面分析。

1.公共服务蓝藻事件爆发后,苏锡常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措施,如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自来水除臭研究、打捞蓝藻、人工降雨、调入饮用水、关闭中小污染企业等,这必将促进地方公共服务的完善。

太湖蓝藻事件对公共服务的影响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公共信息三方面。

第一,公共事业。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相关的政府部门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较好的应对了突发事件。

主要表现在:①供水服务业。

事件爆发后,自来水厂等立即净化水,政府部门邀请专家商讨清除蓝藻方案,消除水的异味。

②环保服务业。

事件爆发后,组织清理水源地定置渔具,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及宣传,提高水质监测技术。

③生活服务业。

面对纯净水哄抢事件,相关部门立即从周边城市调动纯净水,平衡供给,并开辟第二水源,同时出台政策稳定物价。

④社会保障服务业。

无锡市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全力确保养老院、幼儿园、社会福利院和大中小学校的饮用水供应,为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和低收入家庭上门送水、免费送水,确保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安全、稳定的度过饮用水危机期。

为了降低再次爆发供水危机的风险,还采取了太湖水源和长江水源的“双保险”策略。

第二,公共产品。

太湖蓝藻事件年年不同程度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毁坏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因而,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市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各部门各司其责,逐渐认识到要完善预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积极推进水污染方面的建设:①加强污水网管建设、成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增加自来水源预处理设施,以逐渐改善人们的公共环境,从而渐渐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②充分发挥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确定最优污染水平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

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虑,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

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条例,让环境保护处于法律制度之下,使之更有效率。

第三,公共信息。

蓝藻事件爆发时,当群众面对流言或谣言时会存在心理恐慌,此时政府及时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将真实情况告知市民,并用科学解析其现象。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报道蓝藻爆发真实情况、政府处理危机措施、专家对危机原因的调查、水质恢复正常公告等情况,以及公布环保监测报告信息包括水质监测情况、水厂出水水质情况、天气走势预测、预告人工增雨方案。

2.社会就业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使劳动力在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变化,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就业状况。

第一,就业数量。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将会导致政府出台各种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相应的环境标准。

严格的环境标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迫使企业关闭或者转移到外地,限制资源的使用会降低生产,同时减少就业。

各种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经济产品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部分企业的退出,会导致此类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减弱,社会暂时出现失业现象。

同时,政府还会引导企业进行流域污染治理,通过科技的引导,带动各地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体提升,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

这都需要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善环境质量而且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即绿色就业。

第二,就业结构。

深究太湖蓝藻事件爆发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太湖蓝藻危机无疑是太湖周边的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无法承载该地区如此密集的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增长。

无锡是一个“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城市,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产业结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无锡的产业结构还是偏重,服务业的比重偏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偏高,而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也偏低。

因此,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苏锡常的发展之路。

第三,就业质量。

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太湖无锡水域蓝藻大爆发,造成水源地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

吃水难、用水难等烦心事也会影响到就业的质量,降低劳动力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

一些中小企业的关闭也会使得现有的其他劳动力对现有的工作稳定性产生质疑,这无疑都会降低现有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三)太湖蓝藻事件人理层面分析太湖蓝藻事件人理层面分析是指太湖蓝藻事件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环境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可从居民生活质量、居民心理、居民健康、居民环境意识等方面分析。

由于每个影响因素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在具体分析时视每个因素的各自特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分析。

1.居民生活质量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7方面:第一,居民生活水平。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绿色产品的购买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等方面。

据调查统计,受太湖蓝藻的影响,人们用于购买瓶装饮用水的费用大幅增加,人均消费74元,同比增长582.2%;食品消费中,饮用水的消费投资增大,且人们更加食品安全问题,购买绿色产品的人群比重上升,尤其注重绿色水产品的购买,避免购买受蓝藻污染的水养殖的水产品等;同时,因居民无法做饭,方便面等方便食用品的销量也上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饮食。

第二,社会支持。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势必会对当地的社会支持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