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事件

合集下载

蓝藻事件改变苏南发展万式

蓝藻事件改变苏南发展万式
更多的人则开始通过"蓝藻事件"反思太湖流域的传统发展方式。
太湖流域是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经济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的工业总产值和10.3%岛的GDP。江苏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36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
有媒体认为,河长制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消除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
2007年5月28日,元锡市自来水最大的一个取水口一南泉水总厂的工作人员在早晨7点时发现实时监测的水中溶解氧偏低,这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一般水的溶解氧应该是5毫克/升以上,但那天早晨这个数字只有2;到傍晚,情况突然急剧恶化,这个数字一直下降至0。"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检测心负责人说。
江苏是我国污染承载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就单位面积的染承载量来看,江苏是全国的6倍,而环太湖地区又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化学需氧量①(COD )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增加了近15倍,2006年,太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人湖量分别越过正常允许负载容量的1倍、5.3倍和15倍。
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连续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太湖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
①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所消娓的氧化剂量,折算成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常以符号COD表示。该指标主要反映水体受有机物商挠的程度,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挠越严重。
平均75%-80%的水体已遭到污染,大部分水域丧失原来的供水和调节环境的功能。涉及环境问题的信访量急剧攀升,年均增长28%。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苏南太湖流域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关注篇GU ANZHU特别关注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1 事件导读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2 引发原因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

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

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3 应对措施(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

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

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

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

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

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4 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

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

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中国十大污水事件

中国十大污水事件

中国十大污水事件1. 太湖蓝藻事件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上海、江苏等地重要的供水来源。

然而,由于大量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太湖水质长期遭受污染。

在2007年,太湖爆发了大规模蓝藻事件,致使数百万人的供水遭到威胁。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促使政府采取行动加强太湖的环境保护。

2. 海河黑臭事件海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北京及周边地区。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大量的废水排放,海河的水质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黑臭”现象。

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居民用水,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海河黑臭问题。

3. 三峡大坝水污染三峡大坝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但其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由于大坝拦截了长江上游的水流,河道断流导致了水体污染问题。

大量的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农村污水被蓄积在坝湖中,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4. 北京地下水污染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北京地下水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农药和化肥等物质,都对地下水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和治理地下水污染,但问题仍然存在。

5. 黄河重金属污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黄河长期面临着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治理黄河重金属污染,但是问题的解决依然困难。

6. 南水北调中线水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北方地区的供水问题。

然而,由于中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一些水源地的水质出现了严重污染。

尤其是一些城市的工业废水直接进入南水北调渠道,对水质造成了巨大破坏。

7. 长江污染事件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之一。

然而,由于大量的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长江的水质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一些城市的供水问题到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长江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

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

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

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

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

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

太湖蓝藻事件

太湖蓝藻事件

(2)设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
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综合决策和协调手段的流域管理是治理整个流域水污染和资 源分配的基本条件,但是太湖流域目前是用水管水治水分权管理,这种各自为 政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我国虽然也成立了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机构, 但是它只是水利部下属机构,不是权力机构,除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外,无 权过问环保、行政和经济方面的事务。如果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的不到保障, 那治理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以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 流域管理的权限地位,就我国来说,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更大权力的太湖流域管 理机构,这样才能协调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责任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事件结果:
无锡市政府对5名在太湖水危机中治污不力、玩 忽职守的直接负责人作出严肃处理---无锡市周 铁镇镇长吴旭、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等5 人分别受济一体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治污状况及存在问题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华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人口最 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经济一体化最深入的地区。资料显示,长三角 地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三分之二的 GDP 在太湖流域。然而,也应当承认,在经 济高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太湖流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直观的 就是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加重。经济发展用水是必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人民 日常生活需要。 太湖流域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并且其中无锡、苏州、杭州属于较大的市,这些单位都具有立法权,在管理太 湖流域上产生很多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协调统一管理。
(3)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个环境项目的治理工作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相关的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多 高。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在治理 太湖中应有的作用没有的到完全的发挥,而地方政府还是追求 GDP,并没有达 到美日政府的那种重视程度,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为发展经济牺牲 子孙的环境是得不偿失的。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环境污染案例

环境污染案例

应对措施
• 1、“引江济太”改善太湖水质。5 月 29 日 ,无 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 急会议 ,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 水质问题进行研究 ,并连夜部署应急措 施。无锡市 已报请省政府批准 ,于 6 月 5 日启动的“引江济太” 工 程 ,针对目前的灾情 ,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 ,增加 调水容量人有责
谢谢观赏!
事件思考
•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 染 太湖水行为的“忍无可忍” 的“回报”。二十多年 前 ,一曲《太湖美》流 传 ,“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 湖水” 令人心醉。可如今 的太湖水早已无复旧时容 颜 ,太 湖更像一个工业和 生活污水的贮存池。更让 人忧虑 的是 ,一边在治理 , 一边工业和生活污水仍在 源源不 断地流进太湖。如 果不切断太湖的污染源 , 治理的 速度永远赶不上污 染的速度。
事件分析
• 事件发生后 ,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 公共危 机应对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市民的恐慌 ,保证 了居民有干净的水 喝 ,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可事 件对正 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水质 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太湖近 年每年都会发生蓝 藻暴发 ,只是今年暴 发得更早、 更凶猛。
•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自来水公司已不 惜成本 ,每处理 1m3 水就要耗费 6 分钱的除藻除臭药 剂 ,而每天需要处理 100 多万 m3 , 仅此一项 ,每天就 需耗费 6 万多元 ,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 3、启动应急预案。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 从常州、 苏州等周边 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由于 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 区 ,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环境污染案例
——太湖无锡流域蓝藻爆发
事件导读
•2007 年 5 月 29 日 开始 ,江苏省无锡市 城区的 大批市民家中 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 变化 ,并伴有难 闻的 气味 ,无法正常饮用 , 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 桶 装水 ,引发了无锡 水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具备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湖泊流域的治理都需要充裕的资金和很长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投入能解 决的。而资金的来源应该多样化,投入应该分期。在我国环境的治理过程中, 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的财政投入,而且投入也 没有持续性,时而多时而少。流域治理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和这些成功案 例相比,我国对太湖流域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目前,对治理资金筹集实行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但是对收费标准又没有具体规定,对收费力度也不强,07年5月29日开始,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 气味,无法正常饮用。
各地检测数据显示:2007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 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爆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 水质。 无锡市委、市政府随即启动应急预案,开辟纯净水供给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 调运大量纯净水。同时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供给量,以达到稀释太湖富 营养化水质的状况,并紧急邀请国内治理蓝藻的相关专家会商改善太湖水质的有关对策。6月 1日早晨,清除蓝藻嗅味技术取得突破,无锡市自来水除嗅工作进展顺利。截至6月3日下午, 无锡市出厂自来水的水质基本合格,蓝藻污染导致的嗅味基本清除。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 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3)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个环境项目的治理工作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相关的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多 高。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在治理 太湖中应有的作用没有的到完全的发挥,而地方政府还是追求 GDP,并没有达 到美日政府的那种重视程度,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为发展经济牺牲 子孙的环境是得不偿失的。
六、地方政府应当如何协调跨流域水污染?
(1)必须创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流域法律能为流域控制提供法律依据,由于湖泊流域的资源多样,综合管理涉及很多方面, 需要对各个关系进行调整和合理的规划,从而保证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从日本和北美的立法模 式来看,基本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制定专门的流域法,如日本的《水质保护法》、《水质污染防 治法》、《防止公害基本法》等等;还有一种是对流域涉及的相关问题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 议,比如五大湖区域的“大湖区管理协议”。在流域的立法中,一般都是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对 流域的总体功能,开发的目标,流域发展的措施进行规定,还有流域机构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 各部门之间的权力职责分配,现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水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 立了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标准,对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的规制,但是在立法过程中也 留下了一些问题,专门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相对来说很少。因为每个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范 围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标还有社会功能负担不同,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造成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应该不同。即使是一个湖泊流域,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 结构都是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物也是不同的,所有保护的目标也要有差别。所以,即使对现行 的法律作出了修改,让它能够适应流域保护的总体要求,但是根据流域自身的突出特点和矛盾制 定专门的法律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事件结果:
无锡市政府对5名在太湖水危机中治污不力、玩 忽职守的直接负责人作出严肃处理---无锡市周 铁镇镇长吴旭、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等5 人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撤职处分
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治污状况及存在问题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华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人口最 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经济一体化最深入的地区。资料显示,长三角 地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三分之二的 GDP 在太湖流域。然而,也应当承认,在经 济高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太湖流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直观的 就是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加重。经济发展用水是必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人民 日常生活需要。 太湖流域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并且其中无锡、苏州、杭州属于较大的市,这些单位都具有立法权,在管理太 湖流域上产生很多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协调统一管理。

(2)设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
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综合决策和协调手段的流域管理是治理整个流域水污染和资 源分配的基本条件,但是太湖流域目前是用水管水治水分权管理,这种各自为 政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我国虽然也成立了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机构, 但是它只是水利部下属机构,不是权力机构,除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外,无 权过问环保、行政和经济方面的事务。如果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的不到保障, 那治理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以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 流域管理的权限地位,就我国来说,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更大权力的太湖流域管 理机构,这样才能协调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责任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五、地方政府究竟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仅仅是在污染发生后进行处分?
中国的环境保护系统实施双重的管理体制,即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在业务上受上 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但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由当地政府管理,这样造成的结果 是,一个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部门,对外不能独立对内不能自治,这种无权部 门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和眼前利益的牺牲品。 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长远发展计划,合作的公共绩效也很低,达不到合作 时设计的预期的目标。各地区在发展规划的时候,还是受自身的利益驱动,各 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还是放在重要位置,太湖流域的整体发展规划还是有很 大的无序性和非理性色彩。
四、太湖污染治理最大的难点:
环境污染是没有边界的,污染源与污染地甚至可以相隔千里,但是保护环境的 职能部门却是有边界的,各自履行在自己地域和授权范围内的义务,这就对政 府处理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的特点,行政区划 的隔离,成为太湖流域环境保护合作的最大阻碍。这在国际上被称为称“公湖 悲剧”。 政府内部的治理权的分配没有理清,导致治理的效率低下。各个部门和区域因 为这种“分割”的权力有利益的时候去争夺,没利益的时候互相推卸责任。目 前在对太湖的治理上不同区域、不同行政部门的权力具有分割。以和太湖关系 最紧密的江苏省为例,太湖治理权在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之间有区域分割, 而不同部门又有分割。横向有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环保、水利、农林、水事等 5 个不同的部门。纵向涉及省、市、区县甚至乡镇。由于各治理主体之间没有进 行科学的权力分割,导致了治理的重叠或者空白,再加上政府部门协调性比较 差,要想综合治理就非常困难。这样的权力模糊导致了各大小主体的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