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合集下载

蓝藻事件改变苏南发展万式

蓝藻事件改变苏南发展万式
更多的人则开始通过"蓝藻事件"反思太湖流域的传统发展方式。
太湖流域是江苏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省经济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的工业总产值和10.3%岛的GDP。江苏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36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
有媒体认为,河长制把地方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消除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使治水网络密而不漏,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部门、有专人负责,提高了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
2007年5月28日,元锡市自来水最大的一个取水口一南泉水总厂的工作人员在早晨7点时发现实时监测的水中溶解氧偏低,这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一般水的溶解氧应该是5毫克/升以上,但那天早晨这个数字只有2;到傍晚,情况突然急剧恶化,这个数字一直下降至0。"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检测心负责人说。
江苏是我国污染承载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就单位面积的染承载量来看,江苏是全国的6倍,而环太湖地区又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化学需氧量①(COD )从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间增加了近15倍,2006年,太湖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人湖量分别越过正常允许负载容量的1倍、5.3倍和15倍。
江苏省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连续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太湖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
①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被化学氧化剂氧化所消娓的氧化剂量,折算成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常以符号COD表示。该指标主要反映水体受有机物商挠的程度,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挠越严重。
平均75%-80%的水体已遭到污染,大部分水域丧失原来的供水和调节环境的功能。涉及环境问题的信访量急剧攀升,年均增长28%。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苏南太湖流域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关注篇GU ANZHU特别关注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1 事件导读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2 引发原因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

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

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3 应对措施(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

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

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

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

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

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4 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

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

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

环境污染案例

环境污染案例

•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自来水公司已不 惜成本 ,每处理 1m3 水就要耗费 6 分钱的除藻除臭药 剂 ,而每天需要处理 100 多万 m3 , 仅此一项 ,每天就 需耗费 6 万多元 ,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 3、启动应急预案。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 , 从常州、 苏州等周边 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由于 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 区 ,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环境污染案例
——太湖无锡流域蓝藻爆发
事件导读
•2007 年 5 月 29 日 开始 ,江苏省无锡市 城区的 大批市民家中 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 变化 ,并伴有难 闻的 气味 ,无法正常饮用 , 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 桶 装水 ,引发了无锡 水危机。
引发原因
• 太湖蓝藻爆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 ,导致 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 ,水源水质恶化 ,最终 城 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5 月 28 日晚 , 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 藻暴发的 破坏。据了解 ,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 染较为严重 , 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而 这却恰恰促使 了蓝藻大量繁殖。今年夏季的东南 风把几乎整个太 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 域的梅梁湖和贡湖 岸边。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 晒导致“蓝藻” 在岸边 死亡、 腐烂 ,发出刺鼻的 臭味 ,污染了湖水。
事件思考
•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 染 太湖水行为的“忍无可忍” 的“回报”。二十多年 前 ,一曲《太湖美》流 传 ,“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 湖水” 令人心醉。可如今 的太湖水早已无复旧时容 颜 ,太 湖更像一个工业和 生活污水的贮存池。更让 人忧虑 的是 ,一边在治理 , 一边工业和生活污水仍在 源源不 断地流进太湖。如 果不切断太湖的污染源 , 治理的 速度永远赶不上污 染的速度。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太湖蓝藻事件

太湖蓝藻事件

(2)设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
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综合决策和协调手段的流域管理是治理整个流域水污染和资 源分配的基本条件,但是太湖流域目前是用水管水治水分权管理,这种各自为 政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治理的效果。我国虽然也成立了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机构, 但是它只是水利部下属机构,不是权力机构,除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外,无 权过问环保、行政和经济方面的事务。如果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的不到保障, 那治理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以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 流域管理的权限地位,就我国来说,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更大权力的太湖流域管 理机构,这样才能协调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水污染责任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事件结果:
无锡市政府对5名在太湖水危机中治污不力、玩 忽职守的直接负责人作出严肃处理---无锡市周 铁镇镇长吴旭、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盘君等5 人分别受济一体化背景下太湖流域治污状况及存在问题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华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人口最 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经济一体化最深入的地区。资料显示,长三角 地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三分之二的 GDP 在太湖流域。然而,也应当承认,在经 济高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太湖流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直观的 就是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加重。经济发展用水是必须的,工农业生产需要,人民 日常生活需要。 太湖流域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并且其中无锡、苏州、杭州属于较大的市,这些单位都具有立法权,在管理太 湖流域上产生很多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协调统一管理。
(3)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个环境项目的治理工作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相关的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多 高。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在治理 太湖中应有的作用没有的到完全的发挥,而地方政府还是追求 GDP,并没有达 到美日政府的那种重视程度,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为发展经济牺牲 子孙的环境是得不偿失的。

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

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

环境外部性案例:太湖困局公共经济学案例211年治污难解污染死结太湖困局:11太湖困局: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2007年6月1日,大面积污染的太湖水面。

中新浙江网11月9日电今年夏天,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震惊全国。

6月11日,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江苏无锡召开。

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2001年起,太湖开始年年暴发大面积蓝藻,而这也是中国内陆湖泊共同面临的问题。

过去11年中,政府累计投入370亿元资金,治理太湖、巢湖、滇池的水环境,但现实是,湖泊越来越脏。

蓝藻危机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中国七大水系中,26%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与人体接触会导致危险后果,或者已“丧失基本的生态功能”。

此外,在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有7个湖泊也已经达到这种污染程度。

国家环保总局警告称,过去10年中,即使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的地区,水质也在恶化。

在正一点点消失的鱼米之乡,在被垃圾和癌症包围的村庄,在林立的烟囱和埋藏在地表层直通湖岸的排污管道包围下,在渐渐捕不到鱼的餐桌上,水污染的恶果向我们一一袭来。

那个写在歌词里的美丽太湖还能回来吗?”造假迎视察“化工之乡化工之乡”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但原来―――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80岁的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村民何全生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的那一幕。

2001年9月3日,一位中央领导人来到周铁镇视察时,看到了一个洁净秀丽的江南水乡。

化工厂已经停产,一条清澈的小河横穿小镇南北,河中有鱼,岸边还坐着两个垂钓的老者,怡然自得。

何全生老人目送了领导车队的远去。

2007年7月27日,他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6年前,地方政府和企业导演了一场戏,水是抽干后重新注入的;鱼是临时放进去的;钓鱼的老人也是雇佣的。

太湖蓝藻

太湖蓝藻

5月29日,无锡市区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发了无锡 市有史以来因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最大规模的供水危机。
蓝藻事件的人为原因
成功的“苏南经济模式”使无锡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大 幅上升,人们在感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早已忘记了周边环境的恶化
水污染处理设施的严重滞后、非正常使用太湖流域水资源和相关 立法滞后导致太湖外部环境日趋恶化 太湖的公地困局:三省一市环绕在太湖周围,每个地方都想利用 太湖促进经济发展却都不愿承担治理太湖的责任 当地政府、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太湖水质污 染 的产生
太湖蓝藻
化工1301
闫雯 王浩男
2007 algae in Taihu Lake pollution incident
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
事件的发生
2007年5月28日起,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太湖流域高温 少雨,水位偏低,使无锡太湖的梅梁湖等湖湾比往年提前两 个多月出现了大规模蓝藻现象。 5月28日,无锡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太湖蓝藻治理的 紧急预案,水利部太湖局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 实施应急调水。
1
1
重建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 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束缚,区 域合作,规划有方 建立完善的藻类监测机制,为科 学治理提供可靠数据 加强立法、依法治污、统一管 理、严格执法、政策推动 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环 保意识,携手防治水污染
2
5
我的 想法
4 3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4
5
谢谢观看
thanks
农业方面的污染
肥料、农药、畜禽粪便、秸秆及村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对水 体富营养化产生了不小影响。
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从公地的悲剧到公共的悲剧

从公地的悲剧到公共的悲剧

太湖治理的“公共的悲剧”



“公共的悲剧” :1740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出这一概 念: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公共物品的存在,搭便车者的出 现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成为搭便车者 的话,结果最终是任何人无法享受到公共物品的好处。 太湖治理的悲哀莫过于此,正是由于集体行动的缺乏,1998 年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及其后 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都悄无声息地被埋没了。 在机构设置方面,负责审批的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隶属江苏 省,无法有效地控制围网养殖的面积、规模,设在上海的 “太湖流域管理局”是对太湖进行管理的跨行政区域机构, 但它不是权力机构,监控权、执行权有限,在太湖生态保护 和恢复方面能起的作用也有限。

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是生物学家G· 哈丁(Garrett Hardin) 于1968年提出的。 一片对所有牧民都开放的公共草场,在公地内在逻 辑的作用下,最终会导致“悲剧”的产生,其悲剧 性在于:每个理性牧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 动下,不断地在公共草场上增加放牧,每增加一个 放牧单位,牧者就会获得由此带来的所有好处,但 无限制地增加放牧单位也会带来草场破坏等外部负 效应。由于公地的性质,这部分成本要由所有的牧 民共同承担,如果公地是国家的,这部分成本则由 政府或整个社会支付。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从公地的悲剧到公共的悲剧
——析论无锡蓝藻事件的经济性质
案例来源:
根据2007年9月20日杨欣波搜狐博客文章编写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蓝藻事件”前后鼋头渚风貌对比
“蓝藻事件”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案例内容
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
蓝藻避开活性炭,绕过高锰酸钾,侵入寻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

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

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

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

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

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

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

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

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

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

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

这表现政府注重危机后的沟通工作,有利于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表达政府的诚意。

态度诚恳,积极应对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前提。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得到解决后,并不是没有后患。

综上所述,无锡市
政府面对水体污染危机上看似沉着应对,治污控污效果明显,大体控制了污染局面,然而实际上在细节方面仍然暴露很多问题,我查询了相关资料,并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危机出现,政府预警职能缺失,耽误了控制蓝藻的最佳应急时间。

4月20号,太湖湖面蓝藻就已经开始成片滋生,这并未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到底原因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污染,相关工作单位和机构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说法。

再接着两周左右,城区自来水开始发臭,水质加剧恶化,可是当地政府也仅仅是关了几个化工水厂,草草了事。

直到整整一个月后,蓝藻繁殖成灾,全城自来水系统崩溃,到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地步,政府才开始启动应急预案,制定危机专案组,开始一系列调研、控污工作,蓝藻危机正式被确认公布。

虽然在危机决策上无锡市政府高效果断,但是这相继体现了政府在危机预警上表现的不作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水污染预警机制,更不用说以常态方式进行危机检测和危机预控。

二、信息公布渠道还欠畅通,危机应对能力不强。

蓝藻危机初显时,没有引起民众警觉,新闻媒体在消息公开发布上也存在迟缓。

这以致后来全城用水污染的严峻状态下,无锡市民众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入恐慌之中,哄抢超市生活用品。

这种集合行为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陷入社会混乱和失控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更大麻烦。

三、缺乏长远危机风险评估,只注重短效。

这次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之后,太湖水污染并没有彻底消除,只是暂时通过此次的强制治污、控制蓝藻数量,恢复以往水质,保证城市用水正常。

在最近两年的新闻报道,太湖污染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每年无锡市政府在太湖治污上花费七千万,平均每天打捞海藻数万吨,说明此次蓝藻危机治理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

根据此次蓝藻污染危机案例暴露出来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与教训,即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启示。

一、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提高对危机监控和危机预警的应变能力。

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保持对危机事件萌芽状态的敏感性,缺乏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

在此次蓝藻危机中,如果在一开始就把控到蓝藻会恶劣滋生的趋势,事态就不会像后面那么严重。

同时,危机发生时政府常常采取低调
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丧失平息事态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很多人觉得都觉得离自己很远。

由于缺乏危机意识,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更容易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

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需要做到: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

同时大力普及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和义务。

三、完善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具备长远目光。

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的确立,即要求政府在面临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时,要根据危机的性质、特点及规律,对危机形态进行分类,通过各种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

其次,专门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行危机处理。

最后,监控危机的发生,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进行数据分析,预计长期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再对危机作出科学预测和判断。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段。

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在危机处理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对政府危机管理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