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历史小论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历史小论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
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评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得5~6分。
2.观点基本明确,有史有论,且史论结合基本准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误,或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得3~4分。
3.认识片面,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或有论无史,与史实联系不密切,得1~2分。
4.完全离题或观点不正确,不得分;只有题目,没有内容,不得分;只抄写题干中的材料不得分。
注意:无与正文相匹配的题目或无题目,扣1分;若字数少于200字,最多得2分。
补充: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卷面条理、规范,书写工整,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
反之,可酌情扣分。
高分历史小论文具备哪些要素?1.题目:符合要求,突出主题;2.主题:明确;3.史实:符合题意,有典型性,无知识性错误,不只是简单罗列。
4.论述:没有照搬试卷原文,契合主题,对应史实,语言精炼、通顺。
5.总结:有概括性,有高度。
6.字:(1)字数符合要求;(2)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
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
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③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1)字数限制,一般在200字以内。
最新高中历史小论文试题及答案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历史小论文试题及答案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共和政体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运转: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必须以法治国;公民人人参政,轮番而治;城邦的疆域和人口必须适中,不可过量;重视公民教育,启导理性,培养公而忘私的美德。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1)材料一中哪些原则被现代民主政治所实践?哪些原则存在着局限性?(8分) 材料二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热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
(——朱熹(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
这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愿望?(6分)材料三我们知道,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
……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交相辉映。
一摘编自马克壶《世界文明史》(3)结合17、18世纪“双元革命”的史实,谈谈你对“科学化、工业化与民主化关系”的认识。
(6分)(1)原则:以法治国;人民主权;强调公民道德素养。
(6分)局限性:轮番而治。
(2分)(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独裁。
(1分)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科举制发展,崇尚重文国策。
(3分)愿望: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要求参与国家政治。
(2分)(3)认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分)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接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科学化和工业记的进程。
(4分)24((16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1.(2017山西名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据《贞观政要》卷二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二(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
2015_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附答案)

近五年真题历史小论文41.【2015年全国卷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1.【2015年全国卷I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1950 1995 2000 2008法定节假日天数节假日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1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 -- 1端午节-- -- -- 1中秋节-- -- -- 1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1.【2016年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1.【2016年全国卷I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1.什么是历史小论文?历史短文类型题目,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图画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时代环境等所学知识,组织语言系统表述能力。
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2.历史小论文有什么特点?(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
(2)重大主题(内容开放):命题内容往往涉及历史的核心素养和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
(3)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
3.历史小论文如何解题?历史短文试题应注意:(1)注意看是否是自命题目。
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命题目,在写作中一定要把题目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题目,要总体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自己确定题目。
提炼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没有题目,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
(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
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
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
(3)思考如何写作。
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
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
(4)总结升华(必不可少)。
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
可以用1-2句话进行表述。
(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
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
历史小论文专项训练

历史小论文专项训练例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例题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
例题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
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
历史开放性习题答题汇总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认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启示
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
思想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
正确的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错误的思想会阻碍社会发展,使自身失败
各国家、地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度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应该变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应大力发展科技
当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程;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中国近代有识之士探索救国的历程的认识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趋势
政治民主、法制化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带来的感想
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决策与思想引领下,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社会主义的胜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政府的推动
3.辛亥革命等进步运动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科学发展、进步
近现代经济探索历程的认识
我国近现代经济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中国人有不懈探索精神
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经验
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基本国情;
日本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小论文1.(2019•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己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一一史学思想【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2.(2019・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从1800年起从1850年起1870〜1900年自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80全球人口食物生产世界范围的全球气温年代中期剧增工业化饥荒和干早变暖艾滋病泛淡自然进程____®®-----®>-----&------fl_______•____________fi______fi约从1800年起约1850年自1905年、自20世纪自20世纪煤炭和蒸汽电力1918年、1930年60年代90年代动力相对论一量子物理学大肆毁林转基因作物1800〜1880年19世纪60年代1885年19291945自20世纪奴隶制〜19】0年柏林会议~1939年〜1989年90年代中期衰落大规模移民一瓜分非洲经济大毒条冷战,互联网人文进程-”冷点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1.(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XXX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XXX所论,XXX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XXX《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XXX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料二XXX时XXX为廷尉,“善候司。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XXX:“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据《贞观政要》卷二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经由过程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3.(12分)浏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订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二(在XXX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
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的反映“事实”.——XXX《罗马法之歌—XXX与XXX的一场“对话”》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XXX的观点进行探讨。
(12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88年名誉革命至19世纪初期,XXX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
1835年,《市镇法》公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肃清和排挤了教会及中央地主贵族势力,根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
1888年,XXX经由过程了《中央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事情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
1889年,公布了《苏格兰中央政府法》,1894年又制订公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曩昔教区的统统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办理。
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招致中央官员和中央行政开支的大量增加,这需要中央财务撑持,增强了XXX 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中央的自力性。
--XXX《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感化。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XXX《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XXX观点的合理性。
(12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
民主政治不能取消冲突,可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
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
实在,民主政治标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品。
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
民主政治极大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
对执政者来讲,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
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XXX《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材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多少因素,请应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
(12分)(申明:可以就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干系进行论证;也能够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正、弥补、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联合、史实正确)6.浏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XXX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XXX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XXX领袖、翰林学士XXX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
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
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
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
三月初十,XXX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XXX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
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XXX突然下诏,认定XXX为“反贼”,发配西北;XXX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XXX被凌迟处死……六月,XXX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请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联合所学常识进行论述。
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辰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稳定的,更无二三百年而稳定的。
但不管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地点,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稳定,于是每项制度,便可循其一般轨道而开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发展。
--摘编自XXX《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归结材料主要观点,联合中国或英国史实再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说。
(要求,观点、论题明确,史论联合,逻辑清晰)历史小论文答案简析1.答: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益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开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中央的办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9分)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 3分)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表现,政权持续的腐败。
庸朝开始XXX推行科举取士,经由过程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材,肯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 9分)2.答:史料一、史料二。
(4分)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
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4分)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的,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4分)3.答:材料二认为,XXX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但XXX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社会阶段的特定的生产干系。
(2分)XXX在共和国早期用来调整XXX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在帝国时期则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和经济纠纷。
(4分)但在奴隶社会这个特定的社会阶段,这些“法”只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反映所有人的状况,由此甚至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
(4分)XXX即便能反映奴隶社会的剥削实情,也不过是“歪曲”地间接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4分)4.答:(1)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2)论证:①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XXX的原则,厥后又经由过程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中央与中央的干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包管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②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研究,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XXX、XXX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XXX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3)结论:任何国家在研究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5.答:6.答:(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
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XXX是XXXXXX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XXX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XXX亲自选定的。
(3)XXX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戒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XXX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XXX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
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按照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曾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开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一般并且精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