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1. 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他告诫学生:“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也就是说,要先行实践,然后再将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言语传授给别人。

2. 天命观的基础孔子的天命观是基于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追求道德。

只有追求道德,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3. 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也就是说,缺乏信仰,人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4. 道德实践的威力在孔子看来,道德实践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也变得正义和道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5. 对天命的考虑在孔子的教诲中,对天命的考虑一直贯穿着。

他认为,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追求正义的同时,也要推广正义。

综上所述,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和道德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道德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我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在现代的社会中,只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投身道德实践,就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一段杰出的角色。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天命思想。

他认为,人们的命运由天地间的力量决定,上天给予人们不同的天命,而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天命来做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种观念要求人们要有敬畏之心,顺应天命的安排。

其次,孔子提倡仁义道德。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要尽忠尽义,践行道德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而义者行义,要求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要遵守道德规范。

第三,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以教育兴国”,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以建设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他还主张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最后,孔子重视仪礼制度。

他认为,仪礼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孔子提倡人们要遵守礼仪规范,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仁义道德、教育和仪礼制度。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引导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

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崇尚仁义、重视教育和仪礼制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

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

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

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

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

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

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

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

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

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遵循天道。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真实存在,是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天命涵盖了万物的命运,包括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每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天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即使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社会,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治理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遵循天命,尊重天的意志,那么它将会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遵循天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衰落。

对于个人,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职业和身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天下作贡献。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以达到和谐、平衡和发展。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在先秦崇古观念的背景中,孔子缘于对社会秩序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古制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种品格在《公羊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论语》亦表明其崇古的态度。

同时,在《论语》和《公羊传》中也显示了孔子理想的天命根据,天命是孔子推行其政治理想的信念所在。

标签:孔子;崇古;天命崇古观念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积累有关,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孔子的崇古思想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在《公羊传》和《论语》中,不但表明了孔子的崇古思想,而且还透露出了其超越的天命根源。

一、先秦的崇古观念崇古不外是推崇古代经验,以及古代人格典范。

就古代经验而言,常表现为对典籍的重视。

中国人的典籍意识很早就有,例如《尚书·多士》就有“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早期的典籍意识是春秋战国以后经典及经的观念形成的前奏。

典籍中含有先前人们的经验总结,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典籍的形成表明了人们对以往政教经验的尊重。

而理想的人格典范,则表现为一种圣王、仁人观念,典籍与圣王的关系相当紧密,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中,整体上弥散着一种古代圣王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思想家对历史典籍中的圣王事迹和言论的不断重提中得到强化。

在先秦诸子思想开启的过程中,崇古的观念已然形成了一种表达思想的背景,《墨子·公孟》中,墨子批评公孟子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

考察春秋战国的典籍对古代的称引,便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墨子》引《诗》者十则,引《书》者29则,特别是引《书》者,多与传世本相异,此种相异,未必是《墨子》有误引,罗根泽谓:“古人引书,不沾沾于旧文,故字句每有改窜,然悬殊至此,则不能一委于引者所改窜也。

”[1]说明在墨子时代,《诗》、《书》等典籍的内容可能远比传世内容丰富,亦可以想见当时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流布。

对此,在《左氏》、《国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作品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并且常有引用古代人物、圣王之语的情况。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10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天命观。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之路是被天命所决定,相信天命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首先,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等。

这些思想并不是孔子所独创,而是儒家学派几位先贤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融合。

其次,孔子的天命观注重人与天的关系,强调天命的正义和不可抗拒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否则就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天命就像一个无形的法则,它可以调整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大道的和谐。

再次,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人类的责任,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孔子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类有责任成为道德之人,影响周围的人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通过成为道德之人,人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准确地辨明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孔子的天命观表明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孔子的天命观深化了中国尊重先祖和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价值观穿透了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还为现今人类社会所崇尚和借鉴。

孔子的天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宝贵的智慧,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

论述儒家天命观

论述儒家天命观

论述儒家天命观儒家天命观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命运受到天的支配,并强调要遵循天命的安排,追求和谐、正义和道德的生活。

儒家天命观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人类也是天地间的一部分。

天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威和智慧,它决定人类的命运和发展。

儒家经典《礼记》中说:“天覆载是以承载,地坼裂是以震动,百谷既秀是以时生,圣人之行天下是以称王。

”这句话强调了天的作用,圣人之行世界,依赖于天命。

天命观在儒家思想中有着一定的道德要求。

儒家认为,人类生活必须符合天理,即符合天的意志和秩序。

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儒家强调,要追求和谐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获得幸福和成就。

儒家天命观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君主的责任是承担天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君主要遵循天命,行天子之道,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

儒家认为,如果君主能够符合天理,得到了天命的认可,社会将会稳定和富足。

然而,儒家天命观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儒家天命观强调天的支配,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对个体自由意志的限制。

另一方面,儒家天命观强调遵循天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天理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这可能导致不同学派的解释和争议。

总之,儒家天命观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命运受到天的支配,要遵循天命的安排,追求和谐、正义和道德的生活。

儒家天命观对于个体道德追求、社会治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儒家天命观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的天道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孔子对于天的基本认识是,天是一种外在于人类的存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因此,孔子有“天丧予”、“天厌之”等话语,表达了对天的敬畏和无奈。

继承周公的思想体系: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理论体系,将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把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

他认为,身负天命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后天努力拼搏。

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天命的理解和使命感。

敬天畏命:孔子主张敬天畏命,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遵守天道。

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味着如果违背了天意,就无法得到天的保佑。

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虽然孔子强调天的力量和威严,但他同时也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人也可以影响天道,让天道更加符合人的需要。

总的来说,孔子的天道观体现了对天的敬畏和对人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遵守天道,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

但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宗教说、道德说、客观说和分立说。

这四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都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

对天命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做是学界针对不同问题的矫正,但孔子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天命演变历程和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解读。

关键词:孔子天命思想综述《论语?为政》记录孔子之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这无疑是孔子对其一生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后代学者把握孔子学说脉络的指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必然是从四十不惑到六十耳顺中间的关键一环,那么“不惑”之后又提升一层境界的“知天命”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引导出“六十而耳顺”的呢?在“一以贯之”的孔学体系中又占据什么地位呢?这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深层次问题,但又是把握孔子学说方向的基本问题。

综观学界对此“天命”的解读,可谓是观点纷纭而又相距甚远,概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孔子天命思考是透露宗教情怀的上天意志,即宗教说[2];天命已经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超验道德,即道德说[3];天命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即客观说[4];天命是在客观限制下发挥人文主宰自觉的义命分立,即分立说。

一、宗教说在以“天命”为上天意志的主张者中,冯友兰是显著人物,其认为孔子所讲的天“乃有意志之上帝”,天命即指“上帝之意志也”[2]。

冯友兰自西学归来首次完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其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之可管窥一斑,其天命观点在学界素有影响。

如常森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以上帝为核心的诸神的旨意,是指神这种终极存在对此岸世界的不可违逆的规定。

”[3]张守东在考察孔子价值来源后表示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于西周,“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4]。

朱俊艺分析《论语》语句后说:“孔子以天为最高主宰,天为百神之大君”,“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体现天的意志”[5]。

周会民通过对徐复观《释“五十而知天命”》的再思考,认为“孔子五十所知的天命乃是西周传统的天命,它决定人事成败、吉凶及自然界一切”[6]。

此等以“上帝意志”解释天命的观点为孔子价值来源寻找了一个超验归宿,有合理之处,可供参考,但也遇到难以回避的矛盾:天作为有意志的上帝、神,是人世价值和道德的来源和保证,孔子当宣扬并接近此百神之君,何以“敬鬼神而远之”要远离道德来源的神呢?由上帝设有的西方道德也与“为仁由己”的精神不相吻合,以“天命”为“上帝意志”的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孔子对从西周开始高扬的人文精神的继承。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是一种泛神或无神的宗教主张。

冯契看到孔子学说的理性主义表现,认为“孔子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是人的理性和主观精神的绝对化,有泛神论色彩”[7]。

郝大维、安乐哲在《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表述了一种不同的“天命”,“‘天命’特指从特定视角建构的存在整体的诸因果条件”,儒家的宗教性不是强调对神的崇拜,而是“在其促成和决定整体意义和目标的过程中,人成为‘神’”[8]。

安乐哲在《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中指出:“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

”[9]赵法生在激进与保守中选择了“中道”,认为“孔子的天尽管是超越于人之上的,但并不像人与上帝那样是一种完全相异的关系,人与天不一不异”[10],孔子天命观的超越与基督教的外在超越是不同的。

这一部分学者看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与西方神学的不同,孔子天命观难以用西方上帝、至上神等概念表述,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反省中国文化自身的表现,是重新看待中国哲学的开始。

对此泛神或无神论色彩的宗教性,如孟子所问:“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11]儒家的这种情怀是在天身上,还是在崇敬天的人身上呢?与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考进路不同,西方传统将人精神的灵动性交给了上帝、交给了宗教,以至于西方近代历史上会出现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而中国哲学始终没有将人虚灵不昧的精神物化,保持着人的主宰人文精神,虽然可以与西方宗教比较研究,但“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12],学者不可将中国哲学独特的灵动性划归为宗教。

二、道德说与将天命归为宗教性的上天意志观点不同,以新儒家为主体的一批学者认为天命下贯为性,是道德的超验存在,是价值的来源。

如徐复观指出:“孔子的所谓天命或天道或天,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是指道德的超经验的性格而言”,“道德的普遍性、永恒性,正是孔子所说的天、天命、天道的真实内容”。

又说:“他(案指孔子)的知天命,乃是对自己的性,自己的心的道德性,得到了彻底的自觉自证。

”[13]唐君毅认为“孔子之天非一人格神,亦仍可为人所敬畏之一真实之精神的生命的无限的存在”[14],他由《孟子?万章》中“无义无命”一句为契机,认为“孔子之言命,乃与义合言”[15],孔子的知天命就是知晓人之义的当然所在。

牟宗三认为“天德、天命、天道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尽管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认为孔子的天有宗教人格神的因素,“孔子所说的天比较含有宗教上‘人格神’的意味”[16],但在其稍后的《心体与性体》中他转向强调孔子之天的形而上实体的涵义:“……孔子说‘知天命’、‘畏天命’、‘天命’,以及慨叹语句中的‘天’,则是表示一‘超越的限定’义,……乃是‘实体带着气化、气化通着实体’的‘天’。

”[17]今学者冯晨亦是表示“天命是仁的超越的、外在的表现方式;仁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生命之源”,“对天的崇高性和权威性的感觉,当然来自于具有崇高感和权威感的人”,“天的内涵不外在于人”[18]。

此观点消解了西方神学中以绝对完全、独立自主之概念规定天为一人格神或上帝之说,将天道转化为人之道德本性之中,继承了中国独特的追求真理之路,突显了人的主体主宰性。

但是,这种天命既已是人的道德性、是仁超越的外在表现,摄天于人,那么人的认知是否会局限为日常伦理道德而堵塞了科学知识增长的进路?同时,人的道德又何以挂搭、何以培养呢?匡亚明对仁的根源分为两种:历史根源和个人经历根源[19]。

其实是一种,历史根源是当时参与者的个人经历。

那么,在个人道德指导下的个人认知经历又如何发显人本有的道德呢?“罪恶纯粹是由道德意识中的道德的善映照出来的”,很遗憾,牟宗三认为道德意识是自存的,牟宗三错误的逻辑推理掩盖了罪恶的客观依据,也就不能分析道德意识存在的客观基础,只能说“‘天命’的观念表示在超越方面、冥冥之中有一标准在,这标准万古不灭、万古不变,使我们感到在它的制裁之下”[20]。

三、客观说杨伯峻直言“孔子是不迷信的”,认为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是指孔子。

孔子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阙疑态度,并用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的论点就说孔孟天命观:“把一切偶然性,甚至某些必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这就是孔、孟的天命观。

”[21]钱逊称孔子“把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归之于天命”[22]。

黎千驹认为:“孔子不承认具有支配一切的神威,因此《论语》中的‘天命’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自然发展规律。

”[23]这种主张忠实于文本字义的辨析,以现代语言尝试理解孔子天命,破除历史上加在孔子学说上的偏见和封建迷信色彩,为重新认识孔子学说提供新的视角。

但是,顺此思路,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对认识世界是否还留有空白?不为人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又是什么?是历史原因还是人生理认知问题?不单孔子学说,今天我们确立的知识又有多大程度的准确性和必要性?钱穆于是认为“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24],廖名春从上博《诗论》指出“诚”的精神归宿[25],但这并不能增长我们对不为我们支配的偶然或必然的认识。

四、分立说劳思光以“义命分立”来解释孔子天命,他认为“‘知天命’者,即是知客观限制之领域是也”,孔子的人文主义体现在以自觉主宰在客观的自然事实上建立社会秩序,所以他又明确说:“有智慧之圣哲即必须明分此中分际或界限:一面知如何人能负责,应负责任,另一面之人之存在之限制性;两面俱明则即是‘知天命’。

”[26]蔡仁厚表示孔子的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天之所命、性之所命的天命性命之义,是命令义;另一种是命运、命遇、命限的命定义,是一种客观的限定、限制[27]。

西方汉学家史华兹认为孔子五十知天命是指孔子已清楚地明白什么是他所不能控制的和什么才是孔子真正所能控制的[28]。

李泽厚认为“知天命是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这是中国式的‘天命’顺命的情感超越”[29]。

蒙培元则将“天理解为创造生命的有价值意义的有机自然,其生命创造的价值即表现为向善的目的性,知天命就是对仁德的根源性的体认”,领悟仁以为己任的使命,同时蒙培元也认为孔子学说中还有“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各种机遇而被归结为前定者,即所谓命定论”[30]。

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分析,认为:“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之天有命于己,更重要的,它是读命运天而言,是对命运有一种达观的理解,知道如何去对待、面对它。

”[31]晁福林通过《诗论》对《诗?兔爰》的评价试图说明孔子在劝告人们应当顺从天命的前提下更强调人们在天命时遇面前要自强不息,积极奋斗,以彰显人的自由主宰精神[32]。

王夏群同样认为“孔子对待天命包含尊重天命的权威性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33]。

此类观点是对孔子天命思想认识的深入,既看到人的主宰自觉又考虑到客观限制,兼而不废。

但是,一体的自然世界是怎样统合人的主宰自觉和客观限制的?此主宰自觉与客观限制又都是如何存在的?在客观限制下,人的主宰自觉又是如何能为主宰自觉的?由上述的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孔子“天命”的解读是多样的,这种对“天命”多样化的解读,是基于对孔子“天”的观念的不同认识,也是对孔子学说精神指向的不同认识。

各种理解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但在孔子的语境里“天命”是否可以多样化解读呢?能否做出统一的或者说是融合各方观点的新解读方式呢?这显示出学界仍然需要梳理孔子学说体系,从孔子之前思想演变历程中和孔子自身学说体系中阐述孔子“天命”的含义,解构孔子“天命”背后的天人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