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观

合集下载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

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孔子对“天命”的“敬”和“远”关于孔子对于“天命”的看法,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说孔子的天命观具有命定论的色彩,另一说则是孔子将“天命”视作整个客观世界的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

而我认为这两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兼而有之,这也是孔子矛盾思想的一种反应,并进而导致了孔子对待“天命”的根本态度——“敬而远之”。

一方面,孔子有说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在“三畏”之中,孔子将“畏天命”列于首位,表现出他对于上天是始终持以一种恭敬的心态,实在不敢对之有丝毫怠慢。

这主要是因为孔子认为“天”具有一定的超凡能力,他相信“天”的意志能够决定事之成败吉凶祸福等。

所以他讲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自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上天将传播周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交给了他。

同时,孔子也十分注重维护上天的权威。

一次,当王孙贾就“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请教孔子时,孔子却回答他:“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这句话就在于维护“天”的至上性,这也是他“敬”、“畏”“天”的一面。

另一方面,孔子却还讲过另外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这儿,天只成了“自然界一种运动流行,并不是超人之外,另有主宰”,“天命”也就自然成了一种宇宙社会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说认为“天命”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杨伯峻认为如果孔子是天志论者,那么伯牛有疾,孔子就不会说“命矣夫”;如果孔子是天命论者,那他也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认为孔子对于“天命”的观念是由于他对于宇宙以至于社会现象不能很好理解的缘故。

我也很赞同这一看法。

孔子对于“天命”的这方面矛盾是有其时代原因的。

“天命”本是一个古老的宗教概念。

殷商之际,想象中有一个天上的最高君主,而这就是人格化了的抽象的天,它主宰了人间的一切,人必须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1. 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他告诫学生:“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也就是说,要先行实践,然后再将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言语传授给别人。

2. 天命观的基础孔子的天命观是基于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追求道德。

只有追求道德,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3. 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也就是说,缺乏信仰,人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4. 道德实践的威力在孔子看来,道德实践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也变得正义和道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5. 对天命的考虑在孔子的教诲中,对天命的考虑一直贯穿着。

他认为,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追求正义的同时,也要推广正义。

综上所述,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和道德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道德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我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在现代的社会中,只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投身道德实践,就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一段杰出的角色。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
《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自述,说自己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立身处世,四十岁能达到不为外界事物而迷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里所说的“天命”是指天之所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力不能支配的事被归结于天命,偶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归之于天命。

“天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被神圣化的。

比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敬畏之心。

“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
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要敬畏天命,因为天命有其章法和规律,君子要懂得顺应。

小人和君子在这一点上就是对立的,“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孔子崇尚周礼,周礼的核心就是“天命”。

周取代商就是因为商无道失了天命,周有德而以德配天。

周礼讲究社会的秩序和等级,以此作为天命在人间运行的载体。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觉得《易经》博大精深。

流传下来的三易之一的《周易》是对《易经》的一家解读。

“天命”也是《周易》里的重要思想。

儒家的主张是君子要顺应天命,但又不是任凭天命而为,而为积极向上地顺应天命。

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积极
向上的态度就是要修德修身。

沅汰,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风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体现了儒家的宗教思想,强调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人神观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以下是孔子人神观的一些关键特点:
1.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即天意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然而,他并不强调对神秘力量的盲从,而是强调通过修养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来顺应天命。

2.仁爱观:仁是儒家核心概念之一,表示慈爱、仁爱、人道。

孔子强调通过培养仁爱之心,实践慈悲之道,以建立和谐社会。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仁德的行为来感悟神明的旨意。

3.敬神而远之:孔子尊重神明,但他的敬神态度更多地表现为顺应天命、履行人类道德责任。

他认为,通过尽善尽美地行为,人能够得到神的认可,而不仅仅是通过祭祀和仪式。

4.礼仪观: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的基石。

他强调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得到神灵的庇佑。

5.自律和修身观:孔子认为个体应通过自律、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他的人神观不是依赖于神的庇佑,而是强调通过自身努力来亲近神明。

总的来说,孔子的人神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行为对神灵的影响,强调仁爱、礼仪、自律等道德行为,以达到顺应天命、得到神明认可的目的。

这种观念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

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

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

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

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

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

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

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

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

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

简述孔子的天职观及其思想意义

简述孔子的天职观及其思想意义

简述孔子的天职观及其思想意义
孔子的天命观,天是指上天,命是指规律或意志,天命是指上天的意志,天命的观念来自于对自然意志的敬畏。

天命观即是对上天意志的认识和看法。

上天的意志包括自然意志和天子意志两种,还有自身生命密码的认知。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知天命的社会人有三种人是值得敬畏的,一是敬畏天命。

天命不可违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观念,是对自然意志与对天子意志的基本观念。

一是敬畏天命。

天命是个古老的概念,天命是指天子的意志,也指自然的意志。

天子与自然的意志是不能违抗的。

二是敬畏大人。

大人即地位高贵的臣子,相当于大夫。

大人是执行天子意志的人,是辅佐帮助天子实行仁道礼仪的人,决定着生死决杀的权力,因此,大人是值得敬畏的。

三是敬畏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圣人的言语,圣人的言语是自然与社会道德的显现,是哲学道理,是社会人思想行为的准则。

只有贤哲显达才能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而缺乏修养的社会人,是不懂得敬畏天命与大人与圣人之言的。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自古以来,对于天命的探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这其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尤为引人瞩目。

孔子对于天命的独到见解,不仅体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智慧,也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名言,是孔子在自述自己人生历程时提到的。

简单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天命,在孔子看来,是指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法则和规律。

知天命,就是要认清自己在宇宙生存状态中的使命和职责,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孔子所言的知天命,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

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天命者,不怨天、不尤人,而是顺应天命,尽己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天命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连。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天命,并勇于承担。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修身之本,也是知天命的基础。

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人们才能逐渐领悟到天命的真谛,并将其付诸实践。

知天命还意味着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

在孔子看来,人生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但这些都是天命所归。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命运无动于衷,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孔子的知天命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尽己所能去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顺应时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

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体现。

知天命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和奋斗。

相反,它正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知天命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和每一次机会,用勤奋和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

孔⼦的“天才天命”观在《论语》中,是找不出“天才”⼆字来的,孔⼦没有说过“天才”⼆字,也未曾提过“天才”论。

他说得⽐较多的乃是“天命”。

最著名的便是“为政”篇中的⼀章:“⼦⽈:‘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所谓“天命”,按照辞书的解释,指的是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们的命运。

孔⼦“退⽽修诗书礼乐”,在他“修”的“书”即《尚书》中,就多有“天命”与“上天”之说。

五经中的《易经》,似乎还是⼈之“通”天的⼀种⼿段。

孔⼦是不信⿁神的,所谓“⼦不语怪、⼒、乱、神”,所谓“敬⿁神⽽远之”,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点,鲁迅曾实事求是地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过:“孔丘先⽣确是伟⼤,⽣在巫⿁势⼒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神。

”(《鲁迅全集》第1卷P192)但世间是否真有所谓的“天命”,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孔⼦是相当⽭盾的。

你可以找出孔⼦⾃⼰说过的话,来证明孔⼦相信“天命”。

例如,孔⼦“畏于匡”之时,想到的就是“天命”,即上天的旨意,他说:“周⽂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化不都体现在我的⾝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化,那么匡⼈⼜能把我怎么样呢?”(参见《论语·泰伯》)⼦服景伯将孔⼦的学⽣公伯寮投靠季孙并向季孙告发⼦路的事告诉孔⼦时,孔⼦想到的也是“天命”,那时他说:“道能够得到推⾏,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参见《论语·宪问》)孔⼦还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所以,说孔⼦根本不信“天命”,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对于“天命”,孔⼦确有⾃⼰的疑惑。

他与⼦贡有⼀段对话,透露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予欲⽆⾔。

’⼦贡⽈:‘⼦如不⾔,则⼩⼦何述焉?’⼦⽈:‘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天何⾔哉?’”(《论语·阳货》)这只是孔⼦与⾃⼰的学⽣⽆意间说到的⼀句话,不是他正⼉⼋经讨伐“天命”论的檄⽂,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毫不讳⾔地说出这句实话,说穿这种实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命,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 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14.35)(端木赐 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字子贡) 字子贡)
莫我知也夫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 15.1) 遂行. (15.1)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微生亩谓孔子曰: 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 14.32) 也. (14.3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 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 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 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 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 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 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 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 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 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左传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左传-文公十 三年》 三年》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 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 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於 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 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 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 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 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 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 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 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 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 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 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 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 史记-孔子世家》 克.《史记-孔子世家》
天,命,天命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6)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6)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3)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3)
畏大人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 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 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0.1) 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0.1)
天,命,天命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 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 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12.5 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
射天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 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 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昂 而射之,命曰射天. 而射之,命曰射天. 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 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长子曰微子启, 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长子曰微子启, 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 殷本纪》 记-殷本纪》 殷本纪 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 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 谏矣. 史记-殷本纪》 谏矣.《史记-殷本纪》
畏圣人之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2)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2)
畏天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亡之,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冉耕,字伯牛.) )(冉耕 (6.10)(冉耕,字伯牛.)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颜渊死,子曰: 天丧予!天丧予!(11.9) !(11.9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 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 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 伯寮其如命何! 14.36) 伯寮其如命何! (14.36)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 子畏于匡.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
尽人事, 尽人事,听天命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能改,是吾忧也. 7.3) 不能改,是吾忧也. (7.3)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8)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 (7.6)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可求,从吾所好. (7.12)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 云尔. (7.19)
司马牛, 司马牛,司马桓魋
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 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 子颀骋而告桓司马.司马欲入,子车止之,曰:不能事君, 子颀骋而告桓司马.司马欲入,子车止之, 不能事君, 而又伐国,民不与也,只取死焉.向魋遂入于曹以叛. 而又伐国,民不与也,只取死焉.向魋遂入于曹以叛.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司马牛又致其邑焉, 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 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 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左传-哀公十四年》 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左传-哀公十四年》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 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 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 桓魋其如予何! 史记-孔子世家》 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天,命,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2.4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不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 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 吾从下. 9.3) 吾从下. (9.3)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15.11) 郑声淫,佞人殆. (15.11)
耳顺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 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 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 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