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天命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天命观与道德实践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1. 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他告诫学生:“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也就是说,要先行实践,然后再将实践的成果转化为言语传授给别人。
2. 天命观的基础孔子的天命观是基于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追求道德。
只有追求道德,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3. 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也就是说,缺乏信仰,人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4. 道德实践的威力在孔子看来,道德实践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也变得正义和道德,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5. 对天命的考虑在孔子的教诲中,对天命的考虑一直贯穿着。
他认为,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追求正义的同时,也要推广正义。
综上所述,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观和道德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道德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天命,找到自己的命运所在。
我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在现代的社会中,只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投身道德实践,就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一段杰出的角色。
论孔子哲学思想的天命鬼神观

中 国古 典 哲 学 研 究 的 范 围 是 “ 天 人 之 究
一
际, 通古 今之 变 ” 《 任 少卿 书》 。众所 周 知 , (报 )
孔 子 是 春秋 末 期 人 , 时思 想 界 的论 争极 为激 当
、
孔 子 对 “ ” “ ” “ 命 ” 理 天 、命 、 天 的
解 和 对 “ 神 ” 态 度 鬼 的
1对 于 “ ” . 天 的理 解 。天 是 中 国古 代 思 想 的重 要概 念 。商 周 时 代 , 被 奉 为是 至 高无 上 天 的神 , 百神 之 大 君 , 是 是世 界 的 主宰 者 , 是 人 也 世 间的 主宰者 。春 秋末期 的孑 子 及其 弟子 受此 L 影响 , 常 以 天 为 最 高 主 宰 者 , 孔 子 说 : 吾 也 如 “
只有深 入研究 社 会问题 而且 有 了足够 的实 践经 验的大 思想 家 才 能 了解 天 命 。 了解 天命 , 会 才 畏惧天 命 。盲 目无 知 , 自然 不知畏 惧 , 如盲人 骑 马 , 半临深 池 , 人 和 瞎 马都 不 知畏 惧 , 夜 盲 只有 明人 因其危 险而 深感忧 虑 。2 PO [( l 】 l) 4 孑 子 对 “ 神 ” 态 度 。孑 子 对 于 传 统 .L 鬼 的 L 宗教观 念 的鬼神 , 并不公 开 持否定 态度 , 但也 不 是传统 的迷 信态 度 。既不 否定 , 也不迷 信 , 而是
[ 稿 日期 】0 8— 6—1 收 20 0 8
认为 , 与 民关 系 密 切 。天 为 了人 民生 活 幸 福 天 才确 立君 王 的 , 民 的愿 望 就是 天 的意 志 , 人 违背 人 民的愿 望 , 就是 反天意 , 要为 上天 所抛 弃 。 就
浅论孔子的“天命观”

浅论孔子的“天命观”作者:余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大地两千余年并将持续地被国人辩证地继承发展。
但孔子生活的时代距我们之久远,浩浩历史长河中,是否孔子的某些思想为世人所曲解?孔子得知学生颜渊的死讯时,痛哭道:“天丧予!天丧予!”再加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句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使得芸芸众生认为孔子是一位毋庸置疑的宿命论者,这让身处困境而意志薄弱的人心安理得地放弃努力。
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尊天敬天畏天命,却绝不是宿命论者。
孔子遵从“尽人事,听天命”,先尽人事,再顺天命,而非完全依赖宿命。
所以,别再把宿命论当作消极沉沦的借口,要正确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尊重客观的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
关键词:孔子;宿命论;天命;人事;敬畏作者简介:余璐(1996-),女,四川眉山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第一畏便是天命,意即敬畏上天的意志。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似乎孔子十分相信命定之说,即后来西方所说的宿命论。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番。
一、孔子的“天”与“命”宿命论认为人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等神秘力量在冥冥之中对世事进行预先安排,是人为无法转移改变的。
“宿”有过去之意,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决定好了整个人生历程,且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宿命,是否想要抗争,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都是“命中注定”。
可以看出,宿命论的观点是无比消极的,它一味强调命定之词,完全否定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那么孔子敬畏的到底是什么呢?“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说尧将天作为榜样,恩德广阔无边。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将天与时结合起来,天以时行。
孟子更是将天与时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时尺度的人。
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时命。
古人将天与理同用,性与命相对,中间以时为纽带。
每个人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要领会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由此,上应时代,下安个体。
在孔子那个时代,有人就认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即孔子是秉承中华文明精微的人,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并不是只有伟大人物才有的。
使命有大小,主体有不同。
每个个体都要参究自己的天命。
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
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进一步参悟到事物的背后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违逆天命。
同时要从自身的禀赋出发,在自己身上体会到生命到五十岁时的优劣与时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观揭示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让我们不要去叹息时代不好,而要与时同命,领略时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以印鉴人生的时命与光彩。
所以,天命所在,时命所显,时代与天命的内涵要与主体生命相印证。
论孔墨天命观之异同

命 观为代表 的三种 典型 的命 运观 。这 里暂且 的特征是 ,人所探 究与追寻的对象从 “ 神灵 ” 实不 然。 由于 墨家代表 的是 小手工业者 的阶 把 道家 的安 命列入 儒家 ,因为二者都 承认天 转 向 “ 人事 ”。人们 关注 的内容也从 未知世 层 ,这个 阶层基本 处于社会 的底层 ,与地主 命 的存在 ,从 这点上来 讲其 与墨家 的非命显 界转 向了现实世界 , “ 不 言鬼 神 ,不 问生死 ” 阶级 和知识分 子不 同,他们 需要 的是 功利 ,
论 孔 墨天 命观 之异 同
口 江西省新余 市弟九 中学 刘廷明
在 中 国哲学 思想之 中, “ 天命 ”思想 有 努力所决定 , 而与天命无关 ,比如他说 : “ 为
墨子 虽然 主张天能够 主宰一切 ,然 而但
着 始基性 的意义 ,可 以说 它关系 到对整个 中 仁 由己”。孔子 没有否定 天命 ,但对 天命 的 他对 孔子的 “ 命定论 ”却是反对 的。他认为 , 国哲学 的理解 。命 运论一 度 曾被视 为 中国传 威力做 了限制 ,天命可 以让人 的某 些正确 的 天虽然 能够控制 、约束人 的言 行 ,然而事 物 统 人生哲 学的重要 命题 ,被 古今 中外 哲学家 行为不成功 ,但不 能阻止人去做正确的事情 。 发展 的好坏却是取决于 “ 人力 ”。 主张人应 经 常拿来 探讨 。笔 者认 为命 运论其 实是一个
有 儒家 的知命观 ,道家 的安 命观 ,墨家 的非 地 影 响 了 中 国人 的 思 想 观 念 。 这 种 思 想 观 念 有 术 ,尊 贤有 等” 的思 想 ,强调人 的发展 主 题 与人生哲 学 的关 系 ,在先 秦哲学 中 ,主要 而作为 中国主流 文化 的儒 家思想又极 其广泛 要 是 由后 天 环 境 形 成 的 。 墨子 的观点表面上 看来像是矛 盾的 。其
孔子的天命观

天,命,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 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14.35)(端木赐 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端木赐, 字子贡) 字子贡)
莫我知也夫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遂行. 15.1) 遂行. (15.1)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微生亩谓孔子曰: 何为是栖栖者与?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 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 14.32) 也. (14.32)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子在,回何敢死! (11.21)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 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然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於卫, 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有进步意义。
自西周时期始,天命论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天是人格化了的神。
到了孔子时代,虽然他也讲天命,但并没把天人格化,甚至在不少地方还表现出对天、对命的怀疑,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就是引导人们从对天国的崇尚转向求助于人的主观精神。
孔子也讲“命”,但这种“命”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就存在于人世间,体现于国家兴亡、人事变革之中。
这其实是用神秘的字眼去形容那种当时无法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天命论盛行的情况下,仁学对人的肯定,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天命论作出了大胆挑战,也作了某些否定。
尽管这种挑战是不自觉的,但仍有积极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有脱离宗教有神论的藩篱,把好人不得好报归之于天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之于天命。
另一方面孔子天命观中有新因素,认为天意是通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反映出来。
孔子对天进行非人格化的改造,使其有可能超越殷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命主要不是指天主宰人类的生命寿夭、凶吉祸福、贫富贵贱,而是指天赋予人以某种东西。
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尚未逃出天命的窠臼。
1/ 1。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意的支配,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以遵循天道。
孔子认为,天命是一种真实存在,是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天命涵盖了万物的命运,包括人类社会的兴衰和每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天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力量,即使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社会,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和治理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遵循天命,尊重天的意志,那么它将会繁荣昌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遵循天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衰落。
对于个人,孔子认为天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他认为,一个人的出生、职业和身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放弃努力,而是应该顺应天命,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天下作贡献。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命,以达到和谐、平衡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m nct n M nuU i ri f hn , e ig10 8 ,hn ) o muia o, iz nv syo ia B in 0 0 1C i i e t C j a
【 b t c ]T ec n e t f et y i tec res n f o f c s ti to g t T e c a g f ei a o ei ig i G d t A sr t h o c p s n o rt eo nu i ' hc h u hs h h n eo l f sf m b l vn o a o d i sh n o C u e . b ew r e n o
wo s i p n h ss t e p ci g h ma e n s n mo ai n Xi ,h n n h u rh p i g g o t o r s e t u n b i g a d n r l y i a S a g a d Z o Dy a t,s c atr t n fo a sr c t t n sy u h l a i r m b t t o e o a
c n r tn s d h e p ef t n eifs e o t i r d al n Z o y a t.B s d o e h n rf u d y o e b le f o c ee e s ma e t e p o l ' e a d b le e k fr ui t g a u l i h u D n sy a e n r t i k p o o n l ft eifo e ly y h
于六宗 , 望于山川 , 于群神 。辑五端 , 遍 既月乃 日, 觐 四岳群牧 , 班瑞于群后 。” 大意是指 , 舜首先祭祀上 帝, 然后 按尊卑 次序祭祀 天 、 地和春 、 、 、 四 夏 秋 冬 时, 以及名山大川丘陵坟衍等群神。 舜是先祭上帝 , 后祭 群神 , 明夏代 时信仰 对象 已含有 “ 证 上帝” 和 “ 群神” 两种不同等级和内容的区分 。在群神中上帝
“ 天道 ” 才能把 天赋予人的仁德转化为人道 , , 人才 能在现 实生活中真正地行 出仁爱 , 从而实现建立大 同社会 的理想 。
[ 关键 词 ] 孔子 ; 天命观 ; 信仰 [ 中图分类 号 ] 2 [ B 2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35 2 1 )7 0 2 — 4 62 2 4 ( 0 0 — 0 5 0 1
S u y o n u is t d n Co f cu Co c p fDe t y n e to si n Z HANG Yi gu ,TI n me n f AN Do g i
( .ol eo d ct n D lU i ri , a , u nn6 10 , hn ;.col f i rtr,o ra s n 1 l g f u ai , a nv sy D l Y n a 7 0 3 C ia2S ho o Lt a e Jun lm ad C e E o i e t i e u i
[ ywod ]cnuis tecne t f et y bl f Ke r s ofcu;h ocp sn ; ee od i i
夏、 、 商 周三代是儒家文化之根 , 以孔子为代表 的儒家秉承上古三代创造性 的生命精神 , 即人对宇 宙的一种根源感 。《 周易》 天行健 ,君子 以自强不 : “ 息 。地势 坤 , 君子 以厚 德载 物 。” 就直 接 指 出天地 把 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赋予了人类 。 但到周 代, 周人对宇宙 的根 源感学 院学报
J 0URNAL OF DAL IUNI RS TY VE I
第 l 卷 第 7 2 1 年7 0 期 0 1 月
Vo.0 N J 1 2 1 1 o7 u . 0 1 1
论孔子的天命观
张 颖 夫 田 冬梅 。 ,
(. 学 院教 育科 学 学院 , 南大理 1大理 云 6 10 ;. 7 03 2中央 民族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 播 学 院 , 京 10 8 ) 北 0 0 1
p o l h n C n u i si h r e h eifs i t n i aS a g a d Z o n s ,a d fr d h sc n e to e t y ce t e y He e p e t e , o fc u n ei d t e b l p r n Xi,h n n h u Dy a t n o me i o c p f si ra i l . t e ii y d n v t se h to l h o g eifi au a a c u d p o l r n fr mo a i r m h e e oe c h tHe v n ofr u n b i g r td t a n y t r u h b l n n tr llw, o l e pe ta s m r l y f u e o t o t e b n v ln e t a a e f s h ma e n , e r a i i d e r d e s i e l o i t n sa l h h r n o si e l d . e l e k n h at n s n r a cey a d e tb i amo iu a z e s s d wo d
[ 摘要 ]天命观是孔子仁 爱伦理 思想 的基 石。夏、 、 三代 的信仰从敬上 帝, 商 周 到拜鬼神 , 再到 尊人 崇德 , 信仰 下移使周 人的祭祀
和信仰逐 渐功利化 。孔 子在 反思周人信仰 的基础 上, 秉承上 古三代 的信仰精神 , 创造性地形成 了自己的天命观 , 相信 只有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