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天命论的成因探究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得出的总结论是: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不但尊天信命, 而且也虔诚地信仰鬼神。
关键词:
《论语》;孔子;天;天命;鬼神
Abstract
This text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usages for reference from the commentaries,written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past dynasties,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at analysis and sunlmary in the commentaries,re—examination the ideas of 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of Confucius 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
Key words:the Analects,Confucius,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本论文未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愿对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作出自己的一点贡二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发现该领域的现代研究多数是根据某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或直接依据个人对论语原文的理解来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并没有对历代儒者关于论语的注疏作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也正由于此对论语中的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天,天命、鬼神,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和 宗教问题中那些最重要的范畴之列。因此,孔子关于天的观念,对待天命鬼神的 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关 系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 决。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的简要概述。

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

在他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认为,天命的体现是通过君王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君王有德行、有能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混乱。

因此,孔子主张君王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3.天命观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孔子认为,天命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助精神,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二、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天命观一脉相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孟子天命观的简要概述:1.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2.天命与人性相连。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与天命相连,人性是天命在人类身上的体现。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性来实现天命的体现。

3.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相结合。

孟子认为,政治伦理是天命在政治上的体现。

君王应该遵循天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臣民也应该遵循天命,忠诚于国家和君王。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明,作元后 ,元后作 民父母 。 (尚书 ・ ” 《 泰誓上》 “ ) 天佑 下 民 ,作之 君 ,作之 师 ,惟 其 克相上 帝 ,宠 绥 四方 。 ” (尚书 ・ 誓J》 “ 《 泰 二 ) 天子”所要做 的就是 “ 民父母 ” 作 、
“ 相 上帝 ” 克 ,因 为 “ 矜 于 民 , 民之 所 欲 ,天 必 从 之 ” 天 (尚 书 ・ 誓 》 。 “ 子 ” 当顺 从 “ ” 《 泰 匕) 天 天 ,以 “ ” 的 意 天 志 为意 志 。 “ ”是 爱 护 民众 的 , “ 子 ”亦要 爱 护 民众 。 天 天
21年 8 00 月
安 康 学 院学 报
J u n o k n ie s or ̄ f An a gUn v r
Aug2 0 .01 V0. 122 No 4
第2 2卷第 4期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蔡 瑞 雪
(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孔子对 “ 天” 的理解
孔 子对 “ ”的 理解 与 其 所处 时代 的思 想 背 景 有 着 密 天
“ ”以民众 的意志作 为赏罚的根据 ,人 民要求 的事 “ 天 天”
切的联系。三代以来 , “ ”的涵义是在不断变化的 ,尽 天 管这种变化很微妙。夏代文献不足 ,但从 《 墨子 ・ 兼爱下》 所引的 《 尚书》 古佚文 《 禹誓》 来看 ,夏代 已经产生了至 上神 的观念… 。殷代惯用 “ 、 “ 帝” 上帝 ”来指称至上神 。 殷人观念中的至上神 “ 帝”是能呼风唤雨 ,掌管人间一 切
敬 地 祈祷 贞 问 ,通 过 大 量 的 祭 祀 来 取 悦 。而 周 人 的 “ ” 天 是有 道 德原则 的 : “ 皇天 无 亲 ,惟 德 是 辅 。 (尚 书 ・ 仲 ” 《 蔡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

孔⼦的“天才天命”观在《论语》中,是找不出“天才”⼆字来的,孔⼦没有说过“天才”⼆字,也未曾提过“天才”论。

他说得⽐较多的乃是“天命”。

最著名的便是“为政”篇中的⼀章:“⼦⽈:‘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所谓“天命”,按照辞书的解释,指的是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们的命运。

孔⼦“退⽽修诗书礼乐”,在他“修”的“书”即《尚书》中,就多有“天命”与“上天”之说。

五经中的《易经》,似乎还是⼈之“通”天的⼀种⼿段。

孔⼦是不信⿁神的,所谓“⼦不语怪、⼒、乱、神”,所谓“敬⿁神⽽远之”,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点,鲁迅曾实事求是地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过:“孔丘先⽣确是伟⼤,⽣在巫⿁势⼒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神。

”(《鲁迅全集》第1卷P192)但世间是否真有所谓的“天命”,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孔⼦是相当⽭盾的。

你可以找出孔⼦⾃⼰说过的话,来证明孔⼦相信“天命”。

例如,孔⼦“畏于匡”之时,想到的就是“天命”,即上天的旨意,他说:“周⽂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化不都体现在我的⾝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化,那么匡⼈⼜能把我怎么样呢?”(参见《论语·泰伯》)⼦服景伯将孔⼦的学⽣公伯寮投靠季孙并向季孙告发⼦路的事告诉孔⼦时,孔⼦想到的也是“天命”,那时他说:“道能够得到推⾏,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参见《论语·宪问》)孔⼦还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所以,说孔⼦根本不信“天命”,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对于“天命”,孔⼦确有⾃⼰的疑惑。

他与⼦贡有⼀段对话,透露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予欲⽆⾔。

’⼦贡⽈:‘⼦如不⾔,则⼩⼦何述焉?’⼦⽈:‘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天何⾔哉?’”(《论语·阳货》)这只是孔⼦与⾃⼰的学⽣⽆意间说到的⼀句话,不是他正⼉⼋经讨伐“天命”论的檄⽂,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毫不讳⾔地说出这句实话,说穿这种实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有进步意义。

自西周时期始,天命论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天是人格化了的神。

到了孔子时代,虽然他也讲天命,但并没把天人格化,甚至在不少地方还表现出对天、对命的怀疑,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就是引导人们从对天国的崇尚转向求助于人的主观精神。

孔子也讲“命”,但这种“命”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就存在于人世间,体现于国家兴亡、人事变革之中。

这其实是用神秘的字眼去形容那种当时无法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天命论盛行的情况下,仁学对人的肯定,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天命论作出了大胆挑战,也作了某些否定。

尽管这种挑战是不自觉的,但仍有积极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有脱离宗教有神论的藩篱,把好人不得好报归之于天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之于天命。

另一方面孔子天命观中有新因素,认为天意是通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反映出来。

孔子对天进行非人格化的改造,使其有可能超越殷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命主要不是指天主宰人类的生命寿夭、凶吉祸福、贫富贵贱,而是指天赋予人以某种东西。

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尚未逃出天命的窠臼。

1/ 1。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儒家传统天命观被改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例如,墨子在《墨子问道》中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仁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以义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义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义治天下的责任。

其次,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了“以法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法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以道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道治天下的责任。

最后,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现代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梁启超在《新义安息》中提出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民主治理天下的责任。

同时,鲁迅也提出了“以理想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理想治天下的责任。

总之,儒家传统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并受到了政治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

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17年1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Soc.Sci.Edit. )Vol.37 No.1Jan.2017•哲学研究. D01:10.3969/j.i n.l003-0964.2017.01.007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赵婧(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 “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相 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

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 “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 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

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

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

可以说 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观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 (2017) 01-0030-04“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 一,也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作为儒学的 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 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据统计, 《论语》言“仁”04次,言“礼”4次,言“天”9次,言 “命”1次。

可以说,仁义”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而“天命观”思想则是他儒学理论的基点。

因此,关注 并探讨孔子的“天命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事实上,学界对于孔子“天命观”的探讨分歧很 大,并且一直未曾停歇。

许多学者专注于孔子“天命 观”性质的探讨:有的认为是唯物,有的认为是唯心,还有认为唯心中包含唯物的成分,或者唯心中包含唯 物的成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在先秦崇古观念的背景中,孔子缘于对社会秩序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古制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种品格在《公羊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论语》亦表明其崇古的态度。

同时,在《论语》和《公羊传》中也显示了孔子理想的天命根据,天命是孔子推行其政治理想的信念所在。

标签:孔子;崇古;天命崇古观念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积累有关,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孔子的崇古思想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在《公羊传》和《论语》中,不但表明了孔子的崇古思想,而且还透露出了其超越的天命根源。

一、先秦的崇古观念崇古不外是推崇古代经验,以及古代人格典范。

就古代经验而言,常表现为对典籍的重视。

中国人的典籍意识很早就有,例如《尚书·多士》就有“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早期的典籍意识是春秋战国以后经典及经的观念形成的前奏。

典籍中含有先前人们的经验总结,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典籍的形成表明了人们对以往政教经验的尊重。

而理想的人格典范,则表现为一种圣王、仁人观念,典籍与圣王的关系相当紧密,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中,整体上弥散着一种古代圣王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思想家对历史典籍中的圣王事迹和言论的不断重提中得到强化。

在先秦诸子思想开启的过程中,崇古的观念已然形成了一种表达思想的背景,《墨子·公孟》中,墨子批评公孟子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

考察春秋战国的典籍对古代的称引,便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墨子》引《诗》者十则,引《书》者29则,特别是引《书》者,多与传世本相异,此种相异,未必是《墨子》有误引,罗根泽谓:“古人引书,不沾沾于旧文,故字句每有改窜,然悬殊至此,则不能一委于引者所改窜也。

”[1]说明在墨子时代,《诗》、《书》等典籍的内容可能远比传世内容丰富,亦可以想见当时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流布。

对此,在《左氏》、《国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作品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并且常有引用古代人物、圣王之语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天命观的成因探究
吉水二中李清云
孔子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命论并不是由孔子发明的。

“有夏服(受)天命”①证明了夏朝时就有天授权论。

商时又有“帝立子生商”②。

西周时继承商代关于天命论的观点,宣称周代商是天所授命“今予发,唯恭行天之伐”③
但孔子的天命论并不象商周时代那样,只是一种粗鄙的鬼神迷信,而是更加体系化,理论化的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但对鬼神有所怀疑。

“敬鬼神而远之”④“未能能事人,焉能事鬼?”⑤孔子既相信天命又疑鬼神,这种矛盾的心理的出现,成为他改进传统的粗鄙天命论的动力。

这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传统的天命论,是最原始的唯心论,它的目的是为了从精神上来控制人民,使人民乖乖地接受奴隶主的统治,从理论上试图说明君权神授的荒谬观点。

而与之同时,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也出现了,比如“五行”说,它在商未就在民间普遍流行,西周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⑥。

“阴阳”说又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气(阴气、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盛、凋衰的另一唯物论。

朴素的唯物论排挤“天”的生活空间,否定了能创造万物和主宰世界的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这冲击了当时奴隶主统治思想——天命观。

出现了否定天神支配着人事的观点。

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

”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新兴的地主势力掀起了改革的高潮,奴隶制制度纷纷解体,
奴隶起义和诸候争权,使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对“君权神授”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鬼神、天命表示怀疑,因为奴隶主的祭祀与寻求庇护,并没有保住他们的权力与地位。

孔子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奴隶主统治崩溃的现实,鬼神和天命并不能维持旧贵族统治的事实,使孔子不得不接受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人民对鬼神、天命怀疑的影响,因此对鬼神敬而远之。

但他又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维护者,面对西周奴隶制度崩溃的事实,还主张恢复“礼”,要维系风烛残年的奴隶主统治,还必须要继承君权神授和麻痹人们的天命论,因此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天命论,“而是看到了粗鄙的鬼神迷信已骗不了人,便努力对传统天命论进行加工,把它搞得精致些,成为比较体系化的唯心主义,以之作为挽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

”⑧
由于孔子所站的阶级立场,及他的政治倾向,他也只能把传统的天命论进行加工,把鬼神二字驱逐出去,而代之以新的内容和理论。

如称“五十而知天命”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⑩“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⑪用“天”来代替鬼神的意志,同样也可以麻痹人民和神化王权,维护等级,他所说的“天”,仍然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不可违抗的富有意志的东西,鉴于他的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用唯物观来彻底解释社会发展的现象,这也要求他只能用“天”来代替“鬼神”行使主宰自然与人间的职责。

这一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如汉代儒生董仲舒为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就对传统的儒学作了发挥,进一步把孔子的天命论加以实用化,如宣称皇帝是天的儿子,称为天
子,代替天来统治人民,天下要无不服从。

既然孔子的“天”能主宰世界,那“天”的儿子自然也就无所不能,这就起到维护统治和神化皇权的作用。

总之孔子的天命论实质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的需要,他的天命论既脱胎于古代商周时的传统天命论,但又排斥鬼神的作用。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所决定的,孔子只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天命论作了更新鲜、更理论的补充。

注释:①引自《尚书·召诰》
②引自《诗经·商颂·长发》
③引自《尚书·牧誓》
④引自《论语·雍也》
⑤引自《论语·先进》
⑥引自《国语·郑语》
⑦引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⑧引自《中国哲学纲要》1979年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⑨引自《论语·为政》
⑩引自《论语·八佾》
⑪引自《论语·颜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