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主要思想 合集

合集下载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仁爱之道《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常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对待别人。

他还提倡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对人宽容和善良。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人们可以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境界。

二、修身立命之道《论语》强调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只有获得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为,才能在社会中做出贡献。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立命,这包括追求知识和学习,端正态度和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修身要以自律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并倡导正直诚实、谦逊谨慎、坚毅勇敢、恭顺尊敬的品质。

通过修身立命,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治国之道《论语》对于政治治国之道也有所论述。

孔子提倡贤能之政,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并具备管理才能。

他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并且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他注重人才选拔,提倡择善而从,重视教育培养。

他主张政府要建立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通过按德行来分配权力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培养之道教育是《论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教学不严则乱,礼仪不肃则荡,事业不密则散。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他注重倡导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示范作用,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和去实践。

五、家庭伦理之道《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之道。

(完整版)《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完整版)《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要有温良恭俭让的风范,要继承先人的遗志,要掌握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如何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就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4、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5、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7、述而第七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8、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主要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通过记录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展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智慧和思想精髓。

2. 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基础。

3. 礼乐文化:孔子认为礼乐文化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秩序井然。

4. 中庸思想: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中、恰到好处,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中庸是实现个人和集体和谐的重要原则。

5. 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

6. 政治思想:孔子提倡德治思想,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仁爱和礼乐教化百姓。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强调君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体而言,《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体系,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乐和中庸,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思想总结

《论语》思想总结

二、为人处世的思想 1.自省 2.知错能改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安贫乐道 5.不断充实自我 6.言行一致 7.交友之道
• 实行礼治: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 3.德主刑辅 • 4.主张取信于民 • 5.主张改善民生,教育人民 • 6.举荐贤才
五、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除了用仁义礼教化百姓,协调其社会行为 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 心的“仕”、“君子”,以培育贵族官僚 为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德育先于智育
《论语》思想概括
福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载中学 洪 陈小
主要思想
一、仁的思想 二、礼的思想 三、孝的思想 四、政治思想 五、教育思想 六、中庸思想 七、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 仁是儒家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 • 1.仁的核心?(爱人,即爱别人,最重 要的是爱父母) • 2.怎样归于仁?(克已复礼为仁--自我 约束) • 3.孔子的仁讲究内外合一,除了表现为 外在的制度、规范之外,还必须有仁爱 之内心。 • 4.仁的目的:形成周礼的社会规制,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恕孝悌等,即“
三、孝的思想
1、孝为仁之根本 2、孝要合乎礼 3、孝要真心实意 4、孝之局限性:孝与仁的冲突 5.孝与政治的关系:孔子认为在家能孝悌者, 在政治上必能敬重君主、公卿
四、政治思想
• 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 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 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 实行“仁政”(德政): •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 ,反对强制、扰民,富民教民。 B:执政者德行自身,示范百姓,使民信而 国立.。
• (三)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2.启发式教育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观点总结孔子是古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中,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观点进行总结。

一、仁爱观: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有爱心的人能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能够悲天地之心,泽及万物,能够以德化人,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孔子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强调仁爱的重要性,教育他的学生培养仁爱之心。

二、道德观:孔子非常重视道德观念,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即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对别人做。

他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正直、廉洁、公正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观: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与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他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不同的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其所长。

同时,孔子也强调“教学相长”,认为教育不是单向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双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四、礼制观:孔子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提倡人们恪守社会上的各种礼仪,尊卑有序,礼让他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强调家族和谐和睦,同时也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

五、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独特的观点,他提倡“仁政”,即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讲究仁爱和德行。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来行政,依靠德行来取得民众的支持和敬重。

他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能之士,崇尚贤德,而不是重视血缘关系和权力斗争。

他主张政治应该有度,不过度干预和控制,同时也主张尊重人民的意见和权益。

总之,孔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人性的看重和尊重,注重仁爱、道德、教育、礼制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主张: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够管理好家庭、国家乃至整个天下。

这一主张强调了个人责任和道德规范,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2.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孔子提倡以仁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即要像仁者一样对待他人。

他认为仁德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教导学生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父母、兄弟和朋友,并希望他们将仁心扩展到整个社会。

3. 学无止境: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强调要不断地学习和修身,使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以便更好地为家庭、社会和天下做贡献。

4. 尊师重道:孔子非常重视师生关系,他认为学生应该尊敬和孝顺老师,并且要真心实意地向老师学习。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只有遵守传统道德、学习正确的知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5. 用人唯才:孔子主张用人唯才,他认为只有给予人才以合适的位置和机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反对因为出身或者关系而任用不当的人,并强调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6. 反对权力滥用和专制统治:孔子对专制统治和腐败的斥责在论语中多次体现。

他强调了权力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张君王应该尽责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不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7. 勤俭节约:孔子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勤奋工作,节制消费。

他主张艰苦奋斗,反对奢侈和浪费,他认为只有勤俭节约,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结论语的思想主张非常丰富,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思想主张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

论语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包括爱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敬虔恭敬等。

2. 道德修养:《论语》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出仁的品质。

3. 政治治理: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仁德的领袖,同时也需要依靠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道德感化人民,而小人则只会追求个人利益。

4. 教育:《论语》中也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论述,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5. 人生哲学:孔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例如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追求知识和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追求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1 / 10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⑤“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其二是“敬而能养”。

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

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3 / 10《埋在雪下的小屋》读后感坚持——短短只有两个字,但许多人却理解并不到位,并难以做到,包括我。

读了《埋在雪下的小屋》后,我对“坚持”有了更深层、更广泛的理解。

这篇小说采用了故事顺叙和回忆插叙的手法,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内容令人感动。

它主要讲述了大野、林娃、森森、雪丫四个小伙伴到雪山里追捕一只小白鹿,在一间小木屋里歇息时,不料一起喊叫的声波引发雪崩,积雪掩埋了小屋,他们被困住了,期间虽然他们产生了一些矛盾,但一直坚持挖雪,终于打开了一条通道,最后大野为了救大家而牺牲了,其小伙伴十天后重见天日。

他们在黑暗、饥寒交迫和缺少工具的环境下坚持挖雪来寻找逃生的通道,就在毫无希望时他们仍然没有放弃生还的欲望。

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本领带给他们的“坚持”。

我被他们正确抉择坚持方向、求同存异的精神所震撼。

四个孩子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他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成功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和挑战,最后正确选择了应该共同坚持的目标,相互理解、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地挖雪,直至最后成功。

四个孩子中,最大的是大野,他非常果敢,懂得关心他人,森森病了,大野就让他躺在床上;林娃很冷,大野坚持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又饿又累时大野仍然拿着木头奋力挖雪,直至倒下牺牲……大野是个好哥哥,这个小男子汉的行为可歌可泣!他的坚持是团结友爱的体现,让其他伙伴们获得了重生!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坚持、乐观、坚强、团结。

诚然,我们不太可能遇上大野他们的经历,但在一个个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小事中,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直至最后的胜利。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小伙伴的成功生还告诉我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生命最重要,没有迈不过的坎;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地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困难所吓倒,勇敢地往前冲,总有一天奇迹终会出现的。

5 / 10《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没有壳的蜗牛,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成长?《没有壳的蜗牛》是暑假推荐的励志书籍,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悟到生活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最新作文【1】想象是美好的,也是残忍的,很多的如果真怕就变成了现实。

那天,我突然想如果蜗牛没有了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蜗牛没有了壳,它一定可以长出健壮的脚,生出有力的翅膀,它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也会变的敏捷机灵,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如果蜗牛没有了壳,它的肌肤也许能和甲虫一样坚固,不畏惧一切坎坷磨难,也不害怕风霜雨雪,更不会逃避任何的搏击与碰撞。

如果蜗牛没有了壳,它一定能脱离潮湿阴暗的生存环境,摆脱依赖与懦弱,不在无奈的生存。

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设,它终究还是生存在那一个壳中,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没有蓝天没有阳光,没有一切生机。

不知是那壳毁了它还是保护了它。

看到蜗牛我想起了自己,我上辈子也许就是蜗牛,所以我才有它的性格甚至它的人生……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最新作文【2】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没有壳的蜗牛》。

每个人都像一只蜗牛,壳里装的是满满的责任,于是每迈出一步,都让我们气喘吁吁这讨厌的壳!我们何尝不想拿掉这壳,轻盈地飞翔舞蹈;我们何尝不想忘却这份责任,在如荫的绿草上奔跑跳越;我们何尝不想抛掉这份重压,自在地在生命赛场上轻装搏击。

可是,我们可以吗?卸下这个壳,我们面前的生活道路一定会更加开阔平坦吗?不,我相信一定不会。

我们的责任环环相扣,将每一个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我们在重压之下迈出的每一步或许艰难万分,却切实地给我们身边的人送去最真切的帮助。

如果我们真的卸下这壳,或许在那短暂的一瞬,我们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舞,也可以在青山绿水间自由奔跑,可我们,却无法再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我们也会如一只断线的风筝,不知不觉间只剩下自己。

垂暮苍老之际,翻开那一本人生之书,空白,空白,我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走完了一生!悔恨泪水爬上苍老的脸颊,可是后悔早已来不及。

是的,这份责任,这沉重的壳,是我们人生的意义,也是维系所有人的纽带。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国家首脑卸下他的壳,去过风一般飘摇的日子,那我们呢,国家就会陷入惊恐之中。

如果我们的父母厌倦了终日劳累的生活,弃我们而去,失掉的亲情就这样消散。

自私地卸下自己的壳,就会让他人的责任更沉重。

多少人曾想放弃自己的壳。

你会,我会,伟人也会。

屈原,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也曾在离开朝廷,悠闲自在,乘奔御风的日子里想卸下自己的壳。

是啊,湘水潺潺,暖风习习,莺歌娓婉,离开朝庭里沉重的责任,这样的生活何尝不让他留恋!可泽畔行吟,夕阳古道,干戈交响总是回荡在他的耳边,归去归去,责任的催促让他抛却一切美好,再次抓起为楚国面奋斗的利刃。

卸下壳的美好让每个人向往,可正如卸掉壳的蜗牛就不再是蜗牛一样,抛却责7 / 10任的我们也会是个失掉灵魂的人。

我们都像蜗牛一般,背着沉重的壳去追逐阳光,虽然辛苦,却有美满的欣悦。

乐于背负的沉重在这大千世界,我们虽然渺小,但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位置,都背负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就像蜗牛背上的壳,虽然沉重,但那是它的家,那是它作为蜗牛的标志,没有了这个壳,它也就不再是它自己。

诚然,我们应该有梦想,有追求,要像庄子那样让心灵飞翔,不该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羁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为远大的目标义无反顾地努力、付出。

但要飞翔就意味着放弃肩上的责任?没有了飞翔的定点,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我一直认为蜗牛的壳是它的家,而家不应该是追逐梦想的羁绊。

相反,它是累了时可以休息的港湾,痛了时可以疗伤的良药。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坚强的意志,但他毕竟还是血肉之躯,在追逐梦想之时,他会疲惫,会受伤,会流血,在那时,“壳”就不是负担,而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现实社会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孩子大了,出去工作,每天都很忙很忙,忙到连回家看父母的时间都没有。

年迈的父母日盼夜盼,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五一”了,中秋了,国庆了,春节了,孩子怎么还没回来?打电话吧,孩子在电话里这样说:“妈,我在忙,有空我会回去的。

”作为父母,不想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负担,便默默承受着孤独。

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了,需要照顾了,有的子女就开始有怨言:工作都已经这么忙了,回来还不能好好休息。

于是就像蜗牛想摆脱壳那样,逃避自己应该担负的作为子女的责任。

其实,他们错了。

照顾家庭与追逐梦想并不矛盾。

多回家看看父母,不是花掉了无谓的时间,而是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

在父母面前,无需掩饰,可以与他们谈谈工作上的喜怒哀乐。

而父母,永远是最支持你的人,他们的支持,会增加你前行的动力。

照顾父母,就更能拉近亲人之间的距离了。

给父母多一些照顾,看到他们脸上欣慰的笑容,作为孩子的我们,心里会更加踏实,前行的路也会走得更坚定。

否则,我们那么努力地工作,追逐梦想又有多大的意义?只是为了让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那总不如与家人一起分享成功来得快乐吧。

蜗牛的壳,是的,很沉重,但是它乐于背负,因为这份沉重可以让它安心、踏实,使它走再远的路也不怕。

我们也应该乐于背负身上的责任,虽然沉重,但那并不是舒服我们飞翔的枷锁,而是一份鼓励,一份祝福,一种可以让我们坚定不移地前行的动力。

所以,不要丢掉背上的“壳”,不要丢掉身上的责任,因为那份沉重之中的美好足以让我们乐于背负。

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最新作文【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你的童年是翻打在柔和日光下的大海,还是飘荡在阳春三月的风筝?幕然回首,呵,我的童年……“姐姐,你看这里风景多好呀!真可谓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呀!”“就是就是!我们在去那边看看!”“等一等!”发现“新大陆”的我停了下来,“那个是什么?”在我和妹妹的目光停留处,一只看起来软绵绵的爬行动物在向前慢慢蠕动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