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观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观念被概括为“立德、修身、齐家、治国”。
而这些思想大部分都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解析。
一、寓教于乐孔子提倡在教育中寓乐于学。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其身正而后家齐;其家齐而后国治;其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使其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启示意义,现代教育也强调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身作则孔子非常注重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榜样。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
这一观点也体现了孔子对教育者的高标准要求,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并具备德才兼备的优秀素质。
三、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学习,并且在教育上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与特长,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孔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同时,他也看重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人得到快乐和进步。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
其中,《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学而篇》为主要参考,探讨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观点。
1. 尊师重道孔子非常强调尊师重道,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并尽己所能地尊重老师。
在《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仁爱和勇气等品质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向良师倾听和继续努力学习,人们可以培养自己成为具备这些品质的人。
2. 培养德行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概念。
这意味着要通过不断回顾和思考,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从修身养性开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培养德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实践与经验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仁爱,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意义。
因此,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锻炼,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培养思考能力在《学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这个概念并不仅指泛指贵族或统治者,而是指具备高尚品质与卓越修养的人。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君子,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 学以致用最后,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以此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因此,他要求学生不仅在书本上获得知识,更要将其运用到现实情境中。
通过以上对《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尊师重道、培养德行、实践与经验、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以致用。
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值得借鉴和思考。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点

汇报人:XX
目录
仁爱为本
仁爱是教育的根本: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具备善良、宽容、同情等品质。
仁爱与知识并重:孔子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感,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智、 信等品质
君子人格的培养 途径:学习、实 践、修养等
君子人格在社会中 的作用:引领社会 风尚,促进和谐稳 定
君子人格对个人成 长的意义:提升自 我修养,实现人生 价值
培养有德之人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德之人,通过教育来推行德治思想 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培养有德之人需要具备仁爱之心 礼乐教化:孔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通过礼仪和音乐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仁爱与礼乐教化: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尚。
仁爱与自我修养:孔子强调自我修养在培养仁爱之心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才能真正 实现仁爱为本的教育目标。
德治为先
德治理念:以德治 国,强调道德教化
教育目的:培养德 才兼备的人才
君子人格: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以德行为基础
培养有用之才
德才兼备: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德有才的人才,既要注重品德修养,又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结合,学生应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 致用。
君子品格: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即具备仁爱、忠诚、诚实、守信等品质,这些品质是成为有用之才的 基础。
终身学习: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不断追求进步。
浅析论语中体现的教育观

浅析论语中体现的教育观《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说了无数精辟的话语,这其中也包含了他的教育观。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师徒关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角度来浅析《论语》中体现的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在《论语》的第一章中,孔子说:“弟子,小志于道,大志于仁。
“这句话中体现出孔子对儿童时期的培养很注重道德,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再教育他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论语》的第十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教育的根本:“教无定法”,即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思考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师徒关系《论语》中反复强调了师徒关系的重要性和师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孔子强调:“朋友之间,信而好义,执其义而厚之。
“(《卫灵公》)孔子认为,师傅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师德也必须要求非常高。
师父不仅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相长,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会取舍和道德选择。
三、教育目标《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经典之作,孔子的教育目标在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教育时,就是培养健全人格,使儿童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并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使学生学会如何生活,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如何有所作为,成为有意义的人。
四、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是看重实践、体验和思考的,他的教学原则是求实切实,注重实践体验,注重过程教育,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论语》中,“听过则已,尝试着去做,学习有成果” (《子张》),强调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孔子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讲究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散思维,探究问题。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本文将从“仁爱教育”、“德行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孔子的教育观。
首先,孔子倡导的教育观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仁爱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真正有仁爱之心,并且能够行之有效地实践于社会的人。
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召和引导学生。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待人处事的原则,也是他对仁爱教育的要求。
因为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才能塑造真正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的教育观中,注重的是“德行教育”。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成长和发展。
孔子提出的“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他关于德行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要求学生要学习和实践这六艺,以培养他们的礼貌、音乐、射箭、驾车、读书和数学等方面的素养。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德行方面有所提高,而且可以增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因此,孔子的德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最后,孔子的教育观中,注重的是“实践教育”。
孔子认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他重视学生的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所学的知识。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实践教育的认可和强调。
而且,孔子还特别强调了“知行合一”,即将知识与行为相统一。
他认为,只有真正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孔子的教育观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的论述和体现。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段经典的原文,并结合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
1. 有教无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仅仅停留在听闻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观念强调了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的重要性,反对空洞的书本教育。
2. 恢复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恬淡的心态处事,不追逐功名利禄,而小人则追逐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君子治国齐家的责任。
3. 尊师重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段原文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倡导尊重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
这一观念强调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育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4. 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原文同样出自《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随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达到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他还提到了待人处事的态度,表明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从容的品质。
通过以上选取的论语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的思考和观念。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行动,同样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繁荣。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思想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虽然源自古代,但其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的赏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的赏析孔子的教育观赏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观出发,对其思想与实践进行赏析。
一、重视道德教育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他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德行,一则以动天下。
上下车,则必从之;舍舆,则必追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
他主张以德育人,在《论语·为政》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注重实践教育孔子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用自己的言行示范,也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
三、倡导个性发展孔子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个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指导。
在《论语·弟子规》中,孔子告诫学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鼓励学生既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又要不断开拓创新。
他认为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他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质疑传统观念。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告诫学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不断追求进步。
孔子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五、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包括:“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因材施教”、“尊师爱生”、“践行兼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
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
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
他们是: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
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
这批学生有: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
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
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
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
”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
孔子斥之为“不仁”。
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岁之间所收的弟子。
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修定六经。
所收弟子来自于多国,而多以言语、文学见长。
这一时期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
这批学生有: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之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
谓:“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1、“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他所吸收的学生中,论阶级身份以及资质,都是相当复杂而多元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
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既有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等;又有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
既有资质高、品行好的学生,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又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高柴、曾参、子路等;还有品德较差的学生,诸如: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
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原文】雍也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孔子说:“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先进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先进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穷得没有办法。
端本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中了。
”②客观准确评价学生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有许多不同的评语。
对好学生,固然流露出喜悦之情、有赞赏之辞,但对他们也不乏批评、责备、指斥。
例如:他对颜渊,曾多次称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6·11)【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6·3),【译文】“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
但又批评他太听老师的话了,这对老师学问的增进,却未必有助益。
先进11·4“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经常批评他行事处世比较鲁莽、憨直。
公冶长5·7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但又很欣赏子路常常逆其意,敢于批评老师,而使自己能够时刻反省己之过失,因而可以少犯错误。
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对子贡,最欣赏他能言善辩,口材好,反应快。
但子贡的缺点,就是骄傲自满,喜欢评论别人短长;显得不够谦厚,稍欠恕道。
孔子经常教训他。
子贡方(谤)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14·29)【译文】子贡讥评别人。
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③施教有针对性【原文】雍也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原文】阳货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由于孔子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与发展。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卫灵公15·10)。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
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⑴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如“士志于道”(4.9)的“士”。
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
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卽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6·30)。
【译文】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