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乡话声母的历史语音层次

合集下载

沅陵山歌的腔调体系及音乐特征

沅陵山歌的腔调体系及音乐特征

沅陵山歌的腔调体系及音乐特征蒋兴荣,宋彦斌摘要:沅陵山歌历史悠久,地方风格韵味浓郁,是沅陵独特生态环境孕育的艺术珍品。

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乐感质朴,具有唱腔高亢、旋律婉转、节奏明快等音乐特征,是湘西北山区的音乐瑰宝。

沅陵山歌因其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可划分为北河、上河、下河三大腔系。

其中北河腔曲调高亢、自由、色彩明亮,上河腔系又可分为舒缓婉转的落阳腔山歌和叙事性强的蓝溪山歌,下河腔又可分为顿音唱法的顿顿腔山歌和明亮悠扬的官庄山歌。

在此从沅陵山歌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沅陵山歌三大腔系的声腔特点,从调式调性、旋律音阶、节奏节拍及结构四个方面深入论述其音乐特征,从而丰富对沅陵山歌的研究。

关键词:沅陵山歌;腔调体系;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21)06-0129-12沅陵山歌是湖南省沅陵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农耕劳作中创作的音乐形式,使用当地方言演唱,是一种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传统歌唱艺术。

其艺术风格高亢、质朴、热情、风趣。

它既是沅陵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表露方式,又是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外化载体。

沅陵县内共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白族等,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多民族聚集地区。

沅陵山歌不仅具有一般民歌的风格特点,而且受当地历史、环境、语言及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特色。

在风格上形成了北河腔、上河腔和下河腔三大腔系[1],集中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包涵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音乐界的研究者对沅陵山歌涉猎较少,尤其是对其腔调体系及其音乐特征剖析不够,本文就此略予探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

一、沅陵山歌形成与传承的原生态自然与人文环境(一)自然环境沅陵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首尾衔接之收稿日期:2020-05-07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沅陵山歌三大腔系比较研究”(15YBA312)作者简介:蒋兴荣(1976-),女,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宋彦斌(1984-),女,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博士(怀化,418008)。

沅陵乡话z声母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语音历史层次

沅陵乡话z声母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语音历史层次
No , 2 0 v. 06
第3 5卷 第 6期
沅 陵 乡话 Z 母 的 形成 声 及 其 所 反 映 的语 音历 史 层 次
蒋冀 骋
( 南 师 范大 学 , 南 长 沙 湖 湖 4 08 ) 10 1
摘 要 : 讨论 了沅 陵 乡话 “” 母 的 来源 。 讨 了 z声母 形 成 的 音 变 机 制 和 所 反 映 的 历 史 层 次 。 z声 探 关 键 词 : 陵 乡话 ; 声母 ; 变 ; 史 层 斑 沅 z 音 历 中图 分 类 号 : 7 Hl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22 (06 0—040 10—59 20 )608 — 5
自中古邪母的只有 “ ” 而来 自其 他各母 的却 有不 少例 证 , 穗 ,
如 :船 ” “3 、来 ” “ ” “ ” “ ” “ ” 等 。 “ 、 1” “ 、心 、以 、为 、疑 等
来 自“ ” 者 , “ 、 、 ” 船 母 有 食 顺 剩 ; 来 自“ 母 者 , “ 、 、 、 、 ” 日” 有 入 揉 惹 肉 闹 ; 来 自“ ” 者 , “ 、 、 、 、 ” 来 母 有 梨 来 漏 楞 淋 ; 来 自“ ” 心 母者 , “ ” 有 线 ;
湖 南 沅 陵 乡话 的 z 母 的 来 源 比 较 复 杂 。从 与 中古 对 0声
应 的 角 度来 说 ,声 母 应 对 应 “ ” , 沅 陵 乡 话 的 Z 母 来 z 邪 母 但 声
“ ”邪 ” 从 “ 已基 本 合 一 。 如 果 不从 来 源 的角 度 看 , 没 有 区 分 已
用 作 名 词 , 为 “ 物 ” 则 l 字 , 入 声 船母 , 义 食 , 盘 f 读 l 用作 动 词 , 为 义

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语法功能

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语法功能

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语法功能【摘要】本文从“头”的音读出发,考其本字,归纳其读音三分的性质;再归纳“头”的语法功能,分析其性质。

【关键词】沅陵乡话音读语法功能沅陵乡话是分布在湖南西部沅陵县西南部的一种系属未定的方言,该方言的主要特点是次浊平归阴平;全浊声母清化后平声不送气,仄声有送气与不送气两分,知三读如端组;支微入鱼等特点。

对沅陵乡话的语音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词汇语法也有人在研究,但取得的成果不多。

下面我对沅陵乡话“头”的音读、性质及其语法功能做一些归纳和解释。

一、音读及其性质1.“头”的读音归纳“头”在沅陵乡话中有三种读音,如下表所示:2.关于三种读音的考证《说文》曰:“首也。

从页豆声。

度侯切。

”[唐韵]记为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记为徒侯切。

是中古定母,平声,流摄侯韵,开口一等。

从声母角度来看,中古全浊声母在乡话中的演变规律是:依旧保留一部分浊音,清化后平声一般读不送气,仄声有送气与不送气二分。

定母在乡话中有d/t/th/n 四读,例举如后:d 驮拿大徒台袋题提啼调跳掉头淡檀弹澄亭停同铜桐瞳洞地;t驼舵屠肚渡抬待蹄第递队淘条豆逗潭痰坛填电团糰堂唐塘特定笛独毒;th 代盗沓殿垫断;n 桃田夺糖。

可见,“头”的声母能与中古音对应。

从韵母角度看,中古流摄开口一等在乡话中的读音为[a],如兜[ta ]楼[la ]斗[ta 3]口[kha 3]豆[ta 2 ]扣[kha 2 ]。

可见,“头”的韵母与中古音对应很是整齐。

从声调角度看,中古声调在乡话中有的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分,有的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分,全浊入进阳平,其余进上声,调值各地不同。

古全浊平未清化的今读阳平,古浊平清化了的大部分今读阳平,也有读阴平的。

阳平调值13爬扶驼财渠摇笛沓阴平调值44杷都楼猜筛穿鹅蒿。

可见,“头”的声调与中古音声调也能对应。

3.关于三种读音的性质“头”的三种读音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了沅陵乡话四种性质:存古性、层次性、渗透性、变化性。

沅陵话6级考试

沅陵话6级考试

湖南沅陵话六级考试题(特别说明,这里所指的沅陵话,为沅陵城及周围地区的官话,不包括佤乡、官庄方言、麻伊洑方言以及其它本县的方言)一、判断题(对的打勾,错的打差,对一题加2分)1、沅陵话说“你屋里有几条人?”是贬义话;2、在沅陵话中,拼音“z、c、s”与“zh、ch、sh”读法是没有区别的,同样,“l”与“n”也没什么区别。

3、大多数沅陵话接近标准普通话,只要将音调转换一下,就可变成标准普通话,一般来说,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在沅陵话中读第四声。

4、沅陵话说“这水好巴的”是指水中含有粘性物质。

二、单选题《对一题加2分》1、沅陵话“屋里人”是指:a、妻子,b、家里的成员,c、儿子,d、家庭成员2、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卧和,怪长”在沅陵话中是什么意思?a、搞错事了,b、睡觉,睡大床,c、怪人,d、太长3、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矿乱抛的”在沅陵话中是什么意思?a、矿山,b、到处乱玩,c、好多的意思,d、都不是4、沅陵话“歹死你”是什么意思?a、打死你,b、骗你,c、你是个坏人,d、都不是5、“条起”一词,在沅陵话中是什么意思?a、捆起来,b、起床,c、背起来,d、出去玩。

6、“条水”一词中的“条”,在沅陵话中是什么意思?a、量词,表示一条河流或溪流,b、挑,c、打,d、玩。

7、标准普通话中“忙乱翻天”在沅陵话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a、无特殊含义,就是很忙,b、市井粗口,表示很忙,c、一团糟的意思,d、一天到晚都在忙。

8、“大大”一词在沅陵话中专指哪一位长辈:a、父亲,b、母亲,c、姑姑,d、祖父。

三、不定选题(答对2分,答错倒扣2分)1、用标准的普通话读“起凡”在沅陵话中是什么意思?a、吃饭,b、起床,c、起来,d、平凡2、“吃饭”一词,在沅陵话中有多少种说法?a、吃饭,b、歹饭,c、干饭,d、搞饭,e、还有别的表达方法3、“佬佬”一词,在沅陵话中是什么意思?a、外婆,b、小弟弟,c、刚出生的小男孩,d、泛指长辈,e、女性长辈4、“做饭”一词,在沅陵话中可以有如下说法:a、弄饭,b、搞饭,c、捞饭,d、抓饭,e、煮饭。

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r——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

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r——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

湘西乡话止摄合口三等的语音层次r——兼论止摄合口[y]介音的形成李姣雷【摘要】乡话止摄合口今读叠置了多个层次,其中有多个读撮口呼韵母的层次.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读撮口呼韵母的层次来源不同,演变成撮口韵母的方式也不同.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支微入鱼"的现象,乡话的情况提示我们其他汉语方言中"支微入鱼"的现象也可能有多个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来源及演变也应该不同.【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7(016)005【总页数】9页(P552-560)【关键词】乡话;止摄合口;语音层次;演变【作者】李姣雷【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4乡话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归属不明的濒危汉语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乡话主要分布在沅陵县西南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大庸(今张家界)等地与沅陵交界的地区。

此外,湖南城步、广西龙胜、重庆酉阳有少数乡话分布,这些地区说乡话的人都是清代从沅陵等地迁徙而来。

乡话的语音现象比较复杂,如止摄合口字今读多个音类,除去明显受客话〔1〕影响的文读[uei]外,还有多个白读音类,如清水坪乡话白读有四个音类,分别是:[yE]、[yi]、[ɛe]和[u],其中有读撮口呼韵母的,有读开口呼韵母的,有读合口呼韵母的。

本文以清水坪乡话为例分析止摄合口今读音类之间的关系,同时列出其他乡话点的材料供参考〔2〕。

乡话止摄合口读撮口呼韵母的现象,以往研究关注比较多。

杨蔚(2010)和郑焱霞(2010)都关注过乡话中止摄合口三等读撮口韵母的情况,他们记录的止摄合口三等字主要读[y],并将止摄合口字读[y]的现象称之为“支微入鱼”。

“支微入鱼”最早是指吴语中止摄合口三等字读同鱼韵的现象。

后来陆续发现很多汉语方言都存在止摄合口读同鱼韵的现象,如湘语娄邵片、客家话、闽语、赣语、晋语等。

但大部分方言不仅止摄合口,蟹摄合口字也有读同鱼韵的现象。

从文白异读看沅陵乡话语音共时系统的来源

从文白异读看沅陵乡话语音共时系统的来源

从文白异读看沅陵乡话语音共时系统的来源【摘要】本文试从沅陵乡话文白异读语音的四个不同来源考察乡话:文读音源于明清官话与普通话的渗透,白读音源于明清前官话,一些特色白读音源于原始侗台语和自身变化,拟证明乡话脱胎于原始侗台语。

【关键词】沅陵乡话文白异读语音共时乡话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语音来源问题至今无人涉足,下面我从文白异读角度来讨论乡话共时系统的来源。

一、文读音源于明清以来的官话沅陵乡话区地处湘西城市的边远地带,其间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

乡话被湘方言与西南官话所包围,西南官话是该区的优势方言,是过去私塾、民间、官方的标准用语。

乡话区也有其他的汉语方言,比如“屎客子”、六保话,但这些汉语方言居住区域比乡话区域要小得多,交通更是不便,处于最“弱势”。

由于交际、“求雅”、新事物的产生,西南官话语音源源不断的渗入到乡话中。

过去,幼儿发蒙,私塾读书,老师必须用官话,除非在小学低年级,必须用乡话才能使之明白某个道理时,才不得不用临时用一下。

在学校,准确地说是课堂用语上,交流用官话。

民间集会,比如红白喜事、宗教活动、祭祀仪式等僧徒、道士、巫师等用的经文、咒语全用官话叙述。

历朝官方宣布法律、规定、开会等全用官话。

乡话区老百姓对内用官话,对外无论他源于何处,都用官话交流。

可以说在乡话区内部,官话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求雅”是对内的调整,乡话中一些白读音若与官话音相似,而官话音是表示忌讳概念时,就改用官话与此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一词来代替。

比如“儿”读[z 44],而[z 44]与官话粗话“日[z 13]娘”中的“日”同音同韵,所以“儿”就用“子[ts 53]”代替。

但表示“子[ts 53]”概念在乡话中原来就有,读“[tsa 53]”,形成了“子”读[ts 53]、[tsa 53]的文白对立,可见文读音[ts 53]源于明清官话。

新事物的产生与传播是乡话文读音的重要来源。

因为乡话区处于穷乡僻壤,新事物一般都是在官话区先出现,新事物总是带着官话音进入乡话区。

发展战略-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发展战略-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方言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湘方言的主要特征 湘方言音档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扬雄《方言》已间接提到湘语,称为南楚,与荆楚并列。

楚语源自华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部族。

东汉时,中原汉人沿汉水经湖北南下至湖南,这一带经济得到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后经三国东吴的治理,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秦雍(晋陕)一带北人沿汉水南下荆州,继而进入洞庭湖流域,使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增长。

东晋、南朝将长沙、零陵等郡从荆州析出设立湘州,使湘与楚最终分道扬镳。

同期,介于湘和吴之间的豫章郡,人口也从35万增至166万,其社会发展与湘大体同步。

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士族及鄂北、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湖南、江西。

江西一带先秦属南楚,又与吴语毗邻。

楚语和吴语差异并不大,三国时吴语和湘语更趋混同,江西则是“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

关于湘方言的早期文献《方言》提到南楚36次、江湘10次、江沅2次、沅湘4次、沅澧3次、湘潭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江湘九嶷之郊、湘潭之原荆之南鄙、九嶷荆郊之鄙各1次。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从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

湘方言的分布湘语次方言的划分过去将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

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中古全浊声母已清化。

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保留中古全浊声母。

现在按中古全浊声母今音的差异分为三片:(1)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长益片,辖湖南32市县。

(2)资水流域的娄邵片,辖湖南17市县和广西全州地区4市县。

(3)沅江流域的吉溆片,辖湖南8市县。

湖南境内祖母称谓“奶奶[ni(ε)·ni(ε)]”小考

湖南境内祖母称谓“奶奶[ni(ε)·ni(ε)]”小考

湖南境内祖母称谓“奶奶[ni(ε)ni(ε)]”小考孙益民【摘要】湖南境内部分湘南土话、湘方言和客家话当中有一祖母称谓“[ni(ε)·ni(ε)]”,关于其来由及本字,学界尚无定论.不过,从历史文献、造字理据和音韵地位等方面来看,该称谓实际上就是“奶奶”,其语音形式是“奶奶”一词的早期形式.【期刊名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6【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湘南土话;湘方言;客家话;亲属称谓;祖母;奶奶【作者】孙益民【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4湖南娄底、邵阳、永州南部、衡阳东端以及郴州西端有一个祖母称谓“[ni·ni]”。

其声调多为平声,与当地的祖父称谓相同;其声母多为[n]、[ȵ],也有读[l]的;其韵母则有[i]、[an]、[e]、[ie]、[ẽ]、[ia]等形式。

为方便论述,笔者统一记作“[ni·ni]”。

相关方言著作收录了这一祖母称谓形式,见表1。

表1所列方言点中,1、2属于湘南土话,3-6属于湘方言,7属于客家话。

[1]关于祖母称谓“[n i·ni]”的书写形式,3记作“女能”;5记作“婻”;1、2、4、7虽然记作“奶”,但是只有1、4认为祖母称谓用字是“奶”的白读音,即认为本字就是“奶”;6记作“□”,表示尚未确定本字。

此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图043记作“□□[nan44nan44]”,[2]也没有确定本字。

由此看来,关于湖南境内部分地方的祖母称谓“[ni·ni]”的本字,学界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其本字是“奶”。

“女能”,除《娄底方言研究》用它记录祖母称谓外,《湖南省志·第二十五卷·方言志》记录湘乡方言同音字汇时也用到了它:“niã44,女能奶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沅陵乡话声母的历史语音层次杨蔚(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广东广州510641)乡话,有人称作瓦乡话,/瓦0即/话0,是/讲乡话0的意思。

沅陵乡话和王辅世先生(1982、1985)调查的湖南泸溪瓦乡话属于同一种汉语方言,统称/乡话0。

乡话主要分布在湖南沅陵县西南部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大庸等地与沅陵交界处理,在5中国语言地图集6里,乡话被列为未分区的非官话汉语方言。

乡话形成的历史悠久。

今天的乡话区大概是古代五溪蛮的居住中心,5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6注:/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庐陵郡,盘瓠之地也,杂处五溪之内。

0今乡话的分布区在古武陵郡内。

五溪蛮居住地很早就和中原文化发生接触了,秦时设置黔中郡,汉代设置武陵郡,有汉人迁入蛮地。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征服五溪蛮以后,汉设置官吏,大批汉人迁移于此,大兴文教,使土著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隋唐至宋元明时期陆续有一些因屯田、戍兵、移民等原因迁移而来的外来人。

尽管历代有外来人迁移于此,带来先进地区的文化,但由于乡话区分散在各溪高山深谷之间,文化十分落后,交通阻塞,处于较封闭状态,语言发展缓慢。

乡话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应该说,汉代大量汉人的迁入给乡话打上了很重的/基调0,后代移民对乡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移民并非发生于一时,来源于一地,加之邻近方言的渗透,造成语言面貌的复杂性。

乡话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

它保留了一批古汉语词和古语词中今天一般已不通行的用法,其中有些是为其它方言所未见或少见的,乡话有一些古老的音韵现象,是古代汉语的/化石0。

这一切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本文主要就声母今读的几种现象探讨其古音层次¹。

一、古以母字中古时期的以母字,在沅陵乡话只有二个与多数其它方言相同的读法,读为零声母,如/舀拽0,多数字有其它几种读法,如:读为z:野夜盐檐融羊杨养窑油摇等/读为dz:痒/读为°:钥匀药。

管燮初先生(1982)整理了5说文6谐声字声母,并作了几率统计,结果表明:以母字除与本声母字互谐外,同端组、知系、章系、邪母字有大量的通谐例证,如:予(以):序(邪):纾杼(船):杼(澄)/用(以):诵(禅)。

黄典诚先生(1982)也注意到在故宫本5刊谬补缺切韵6反切异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定与澄、澄与禅、禅与船、船与邪、邪与以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是层层演变的过程。

这种演变关系能较好地解释在汉魏以后至隋唐时期的韵书、字书的又读所反映的澄、船、禅、邪、以的诸多纠葛,是合理的。

沅陵乡话多数以母字读为z,在撮口呼韵母前颚化为°,如/勺药0读°y E13,/钥0读°y E?53。

泸溪瓦乡话以母多读为°,如:噎腰窑鹞舀等。

z、°足以证明以母经由邪、禅到中古j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较早的历史阶段的读音,它比较接近于汉魏南北朝的读音。

/痒0在沅陵乡话、泸溪瓦乡话都读dzo 53,宕开三上声养韵,同一音韵地位的/羊0念zo 35。

在闽语白读系统中,/痒0厦门话读th1u33,潮州话读th1e35,建瓯话读tsi 4,以母字在闽语很多字读ts、ts.,从黄典诚先生/层层演变0的观点看,这应是比以母读擦音z类更早一层次的音韵现象,从音理上讲,dz y z比z y dz更合理。

沅陵乡话、闽语里有许多中古擦音心、书、生、禅、邪读为塞擦音的现象,读塞擦音应在前,读擦音应在后。

后文将专节讨论。

二、古晓匣母字沅陵乡话将中古某些晓匣母字读为k、k-,例如:读为k:衔蟹(匣)喜(晓)/读为k-:黑虎(晓)。

中古匣母字,在沅求索/2002/5陵乡话里大多数读为·、x 、U ,晓母字大多读为x,如:·喉厚后还红洪杏下活陷陕学行(匣)/x 会画霞坏孩很恨毫浑贺(匣)海虾吓瞎薅烘哄谎荒慌鼾好灰荤昏唤(晓)/U 胡湖狐壶胡滑害黄蝗焊苋魂河何和横祸丸县话(匣)汗(晓)。

中古的晓匣母在上古音归见、溪、群母,这是从上古音变为中古音过程中相当突出的特点,后代的匣母同上古群母、见母一二四等的密切关系,晓母同上古溪母、见母一二等的密切关系,是语言学界已经比较肯定的结论(李新魁1993)。

中古晓匣母读k 、k -,显然是上古音的遗存,沅陵乡话晓匣母读k 、k -虽然字不多,但都是常用词。

衔ko 13,咸开二等衔韵,5说文6:/马勒口中。

0咸摄开口一二等沅陵乡话多数阴声韵化,读为a 、o,在乡话中物含于口中曰/衔0。

蟹ko 53,蟹开二佳韵,佳韵字沅陵乡话多读a 或o,/螃蟹0念bo 13ko 53。

喜k ¡53,止开三之韵,之韵乡话章组、见系多读为 ¡,/欢喜0念x~o55k ¡53,泸溪瓦乡话/喜0念k - ¡53。

黑k -e?53,曾开一等德韵,德韵字多读为e?,乡话/黑0指黑色,/黑了k -e?53.lia 0指夜晚。

虎k -u 53,遇摄合口一等上声模韵,/黄猫虎 35ma 55k -u 530指老虎。

如果晓匣母k 、k -算作第一层面的语音现象,匣母字读·,晓母字读x ,是第二层面的语音现象。

匣母再进一步清化后与晓母合流。

中古匣母字读零声母现象,在闽语各方言口语、吴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中广泛存在,几乎可说是现代长江以南南方方言的共同点。

历史上,日本曾经先后两次向中国学习汉字音读。

第一次是公元五六从中国南方传习/吴音0,第二次是公元七八世纪从中国北方传习/汉音0。

匣母在吴音有两类:[ -、U -],汉音则只有一类:[k -]。

其中吴音零声母只出现在部分合口字。

因此,张光宇先生(1994)认为:自六朝以来,历经明清,至于现代华南方言,匣母归零是现代南方方言的鲜明特点。

沅陵乡话读零声母的匣母字,除少数字外,多是合口字。

这应是反映南方方言较早的语音层次。

三、一些擦音字读为塞擦音中古心、邪、生、书、禅等声母字,今读除读为擦音s 、®外,还有许多读为塞擦音:ts:岁(心)翅水守舂书少(书)/ts:嫂(心)十拾是尚上上山(禅)/dz;祠(邪)漱(生)数竖上上头(禅)/d °:湿(书)泅斜象旋袖(邪)勺(禅)/中古时期的擦音字,在谐声关系和反切异文中常与塞音及塞擦音相谐。

邪、禅与澄、船的联系我们在前文已经讨论过,也举了一些例子,邪、禅与塞音端组字也有密切的联系,举5广韵6反切异文的例子,隋:徒果切,他果切,旬为切;褶:徒协切,是执切,似入切。

/徒、他0是端系字,/旬、是、似0是邪母字。

禅母与端组,如:尚(禅)/堂(定)/当(端),余(禅)/涂荼(定)。

在沈兼士的5广韵声系6中还可以找到许多心母、书母、生母与端组、精组、知组、照组相谐的例子。

在泸溪瓦乡话中,水念tsu 53,树念tsa 33,穗念dzu 24,仇念dz ¡24,斜念d °a 24等。

在厦门话白读系统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为数不少的心邪生书禅母读塞擦音的情况º,特别是/象、书、生、少、守、十、拾、树、上0等字与乡话一样读塞擦音,/旋、舂、勺0潮州话和沅陵乡话都读为塞擦音,还有声旁相同的一些字,如潮州话的/囚饲0,沅陵乡话的/泅祠0都读为塞擦音。

这些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如沅陵乡话的/泅水0是游泳的意思;讲乡话的人依山而居,/上山0应是他们日常生活劳作所需。

特别是/水0,5说文6:/水水,之累切。

05集韵6:/闽人呼水曰水水。

0沅陵乡话、泸溪瓦乡话都读tsu 53,厦门读tsui 51,这说明读塞擦音是早期汉语读音在方言里的留存,绝不是后代演变的结果。

上古声母系统中,心邪审禅各母有很强的谐声能力,对于这种现象,各家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

在此我们不想展开讨论。

从与心邪等有相谐关系的声母看,分两类:一类是塞音,端组及与端组有密切关系的知章组。

钱大昕先生提出/古无舌上音0、/古人多舌音0,知章组共同来源于上古音t 组的细音tj 组,后来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化为知组、章组;一类是塞擦音精组、章组,它们上古读为齿音ts 类,关系很密切,中古韵图把它们同列一行,庄组列于二等,精组列于一四等,形成互补关系。

从世界上的各种语言语音的演变的规律看,一般的趋向是塞音变为塞擦音。

从汉语声母发展变迁的趋势看,基本上是由塞音向塞擦音和擦音转化,如舌面擦音变为舌面塞擦音(®y t ®),舌根音颚化为舌面音(±k y t ®),塞音变为擦音(p y f)。

我们有理由说,沅陵乡话及泸溪瓦乡话的心邪等擦音读塞擦音当是存古无疑。

沅陵乡话除了以上所举几个声母的读音反映了上古音或中古音某些现象外,还有一些声母读音有较古老层面的现象,如/来0母字读s -类音问题,李如龙先生(1983)认为是汉语较早层次的读音,沅陵乡话来母读dz 、ts 、z 印证了上古来母与心邪等母的关系。

又如/古无轻唇音0,非组字很多读为重唇;/古无舌上音0,知组有为数不少的字今读塞音;/古人多舌音0,章组字有少数读塞音现象。

这些都反映出乡话是一种很古老的汉语方言。

注:¹中所引语言材料说明:沅陵乡话来自杨蔚(1999),泸溪瓦乡话材料来自王辅世(1982、1985),闽语厦门话、潮州话、建瓯话材料来自北京大学(1989)。

º闽语厦门话心邪等母读塞擦音的有:ts 僧(心)谢旋松(邪)书水谁少守婶升叔(书)蜍誓睡裳折十(禅)ts -须髓碎臊笑鲜星腥(心)斜徐象像席(邪)生(生)奢舒试鼠手探伸(书)石树市上(禅)。

(责任编辑:江寒)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