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三年省质检试卷评析及下阶段备考建议

合集下载

06年江06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07年复习建议

06年江06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07年复习建议

. . .....06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07年复习建议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沈亚华一、06年高考物理江苏卷概述2006年高考物理江苏试卷,在保持稳定、坚持改革的前提下,依据考试说明要求,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试卷没有超出老师和学生对试卷的预计,稳中有变。

试卷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返璞归真,要求更加平和宽容,体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有些较大难度的试题也设置了台阶被分成几个小题,使学生比较容易上手,但要得全分又比较困难,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试题难、中、易的比例比较恰当。

试题结构分值有变化。

对照江苏省发布的《考试说明》中描述的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试卷有些微调。

试卷全卷共19题150分,比原来增加了一题,试卷(江苏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一卷共11小题共38分其中1-6为单选题,每题分值3分计18分;6-10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计20分。

第二卷8小题共112分,12、13两题为实验题,计23分,其余6道为计算题,计89分。

全卷力学考题55分左右,电磁学考题60分左右,热学、光学、近代物理考题35分左右,实验考题(包含在前面各部分内容之中)23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卷的实验题部分仍为两题,综合性明显增强,计算题突破了“三力三电”的传统格局,力学和电学分别为两题和三题,近代物理一题,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

近代物理部分以一道15分大题出现,这一方面体现了《考试说明》对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以大块形式划分比例的回应,也体现了高考题型推陈出新、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

考查实验技能和方法更突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物理命题中相当重视的内容。

继2005年实验题分值从20分提高至22分,今年又提高到23分,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考查更加突出。

今年的两道实验题中第12题又分为两小题,第一小题考查以闪光照片为背景,要求学生用纸带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小球的速度、加速度进行计算。

2006年高三年省质检试卷评析及下阶段备考建

2006年高三年省质检试卷评析及下阶段备考建

2006年高三年省质检试卷评析及下阶段备考建议高三省质检4月2日已经结束,总的来说,2006年省质检能较客观地考查了我校师生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我校高三年教学工作起了一定指导作用。

针对这次省质检的情况,我们召开了各学科备课组长会议,对本次质检试卷设置情况、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了点评,为高三考生下一轮的复习提供参考建议。

语文一、试卷评价:注重本土人文2006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的形式与考试说明基本相符合。

形式上采用了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的“版本”——取消前六题的语言基础知识考查题型,在现代文小阅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选文各出两题外,文言涉及断句和翻译,默写以课内为主,分数值有所提高。

本卷在阅读文段的选材上强调了省命题的本土意识。

古文选择宋曾巩的《道山亭记》,现代文大阅读选的是梁衡的《武夷山——我的读后感》,两篇文章的内容写的都是福建风物。

加强了对名篇的记背要求,提高了背诵的分值,默写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课内知识,到以课内为主(6分)课外为辅(2分)的方式。

作文命题有所创新,采用了材料加命题的形式,提供的材料暗示了对自然物领悟的要求,有文化内涵。

“请以《读‘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的文章”,“铁”的引号,再次暗示了作文题的“领悟”的要求,也就降低了作文题审题的要求,事先将作文命题打在作文纸上,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再次强调这是命题作文,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拟题的考生规避了自己拟题的风险,体现了命题者的善意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语言应用部分,更加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改错和为新闻稿拟题的形式也都强调了这一点。

注重本土文化、引导诵读经典、重视写作能力、关注现实生活是本次省质检语文卷的特点。

二、考点提示:强调文化内涵历年的福建省质检卷都有高考风向标的作用,今年的试卷中这几个部分无疑要引起重视:1、小阅读的考查,将一篇阅读文变成两篇,增加了阅读量,对解题的时间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熟练和准确在这里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时应该对科技说明文和社科类文章下同样的工夫,虽然在福建省质检卷中,我们看到的是社科类文章的考查要点是: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科技说明文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意义。

2006学年年第一学期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分析AqPwPK

2006学年年第一学期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分析AqPwPK

2006学年年第一学期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评价本次试卷是文理合卷,共有三大题20小题(选择题10题共50分,填空题4小题共16分,解答题6题共84分),其中有5题(选择3题、填空1题、解答题1题共29分)是文理分开做,还有第18、19题是文科只做理科的三分之二,试卷的题型和结构符合是按照2006年高考数学卷要求设计的。

(一)立足基础,注重主干本学期期末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知识涵盖基本合理,有利于对学生情况的测试了解,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全卷没有偏题、难题,更没有怪题。

与去年同期相比文、理科难度都有所下降(文科今年P=0.587,去年P=0.542;理科今年P=0.701,去年P=0.657)。

选择题、填空题的前几题运用基础知识即可一望而解。

突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注重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如涉及函数概念、函数性质和图像、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二)紧扣考纲,保持稳定1.题型题量稳定。

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结构、题量、排列次序仍然保持不变;内容分布合理,考核内容大约分布为(以理科为例):新增内容约占37分,传统内容中代数占61分,立体几何占28分,解析几何占24分。

2.试题层次分明。

继续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延续了去年分步设问、分散难点的做法,进一步体现了多题把关的命题特点,易、中、难题比例大致符合考试说明中的3:5:2。

各类题型的起点难度较低,阶梯递进,由浅入深,拾级而上。

3.能力方法并重。

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下,一如继往贯穿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基本的数式计算、变形及计算方法的考查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

(三)稳中有变,变中求新1.题型设计新颖别致。

例如第(9)题看似简单、但由于设问的角度新颖、涵盖丰富,解答时对函数定义、复合函数概念、圆的方程要有一个深刻理解,要把握数形结合思想,要不厌其烦地枚举验证,充分考查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

2006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后语文科的(1)

2006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后语文科的(1)

2006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后语文科的教学建议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组一、试题评价今年省质检的语文试卷严格按照《2006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命制,命题力求稳中求变,有如下几个特点。

1.题量有所减少全卷总题量由2005年高考的21题减少为19题,语用题减少1题,另外减少了文学作品阅读中对字音字形的考查。

我们认为减少了文学作品阅读中对字音字形的考查,有利于突出阅读理解的考查,题量的减少可以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

2.阅读量有大幅度的增加科学类作品两个语段合计1491字,比2005年高考多524字;文学类作品篇幅2288字,比2005年高考多675字;文言文两个语段合计812字,比2005年高考多98字;三部分阅读量比2005年高考多1297字;全卷阅读量7833字,比2005年高考多1520字。

我们认为在题量减少的基础上应控制好文本的阅读量与全卷的阅读量,否则无法实现试卷的简约,无法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再者,强化阅读能力的考查,不应只关注文本长度的增加,而应把重点放在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的考查上,而且文本的增加也应考虑一个度。

3.试题哲学色彩较浓社会科学作品选自曾繁仁的《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第三部分,出自2005年第2期《文学评论》,专业性很强,内容涉及美学与哲学。

文言翻译文本选自《论语·宪问》,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关于大小人格的哲学问题。

命题可能受到法国高考哲学类作文题的影响,力图引导考生关注哲学问题。

我们认为教学中确实应该注意学生思辨能力和哲学意识的培养,但遗憾的是文言翻译命题与考生的接受水平有较大差距,考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文本又缺少提示或注解,考生难以作答,试题缺乏区分度与效度。

比如第9题,考生不清楚“管仲”“齐桓公”“公子纠”三人的关系,文字无法疏通,更谈不上对人格问题的理解,再加上有的字词生僻,翻译当然无从下手。

反思批阅2006年江卷的苏数学高考卷的

反思批阅2006年江卷的苏数学高考卷的

批阅2006年江苏数学高考卷的反思一:相关数据及考试状况分析:填空题解答题17 18 19 20 2114.5 8.5 4.5 4.8 2.3 0.8填空题均分为14.5分,但是全省25分以上的大约占考生的20℅,填空题的特点是运算量大,考生主要失分是在(13)、(15)、(16),特别是第(16)题的标准已经是相当宽松了,但是学生还是得分不多,主要表现在解不等式计算失误,集合的表示错误,特别是出现"且"。

17.已知三点P(5,2),F1(-6,0),F2(6,0).(Ⅰ) 求以F1,F2为焦点且过点P的椭圆的标准方程;(Ⅱ) 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P′,F1′,F2′,求以F1′,F2′为焦点且过点P′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本题第一问均分为4分多,第二问也是4分多。

其中有52℅的同学在本题中得满分,高考阅卷组专家组组长涂荣豹教授认为本题是一道好题,和05年的解析几何问题一样,考查了解析几何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是一道课本习题的改编。

但是对考试中考生的表现不满意。

命题意图:本题为容易题,在考试中为"送分题"。

在考试中,"送分"不到位,具体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较大,主要表现:①a、b、c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②写标准方程时候没有注意焦点的位置;对于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思想:定形、定位、定量还认识模糊;③解题的习惯和心态问题,上面明明是对的,但是到了下一步就错了;④求对称点的过程人为复杂化,导致求解错误。

18.请你设计一个帐篷,它下部的形状是高为1cm的正六棱柱,上部的形状是侧棱长为3cm的正六棱锥。

试问当帐篷的顶点O到底面中心O1的距离为多少时,帐篷的体积最大?本题也成为意想不到的难题。

命题者对本题很是看好。

虽然是应用问题,但是本题立意较新,没有落入传统的套路,学生对问题的背景也很熟悉。

但是在高考中10分以上的同学仅仅只有25O O1℅,更让命题者和阅卷老师吃惊的是本题有近57℅的考生得分为"0"分!阅卷过程中考生在的主要问题:①: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正六边形的面积不会求解;②:部分同学对体积公式不是很熟悉,对柱体和锥体的体积公式中哪一个有 很模糊。

夯实基础 注重反思 提高解题能力——2006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夯实基础 注重反思 提高解题能力——2006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题 号 1 1 1 2 2 2 总 分 7 8 9 0 1 2 满 分 1 0 平 均 得 分 68 6 1 3 1 32 11 04 18 2 .4 .4 .2 .8 .3 .1 -1 .5 27
, =123 … 之 后 却 是 空 白 。 这 表 明 考 生 还 缺 n ,, …
乏 正确运 用 数学 归纳 法证 明猜 想结 论 的意 识 。
t O 一 时 ,竟得出e ÷ , ̄O 2- ,或e a :1 n =斗 = kr 斗 r + 不存在
的 结 论 等 。 又 如 1 题 是 一 个 考 查 了 多 个 知 识 点 ,逻 辑 7 思 维 要 求 不 高 且 计 算 量 不 大 的 基 础 试 题 , 虽 然 得 分 相 对 较 高 ,但 也反 映 出 考 生 对 基 础 知 识 理 解 不 深 刻 , 分 不清 各相关 知识 点之 间 的联 系和 区别 等 1 司题 。很 多 考 生 误 认 为 一 ≤sn + o O≤ 1 没 有 掌 握 a iO b oO 1 iO c s , s + cs = n
一 一
上 , 用数 形 结合 的思 想 方法 , 据题 意 抓住 本 质— — 采 根 圆 心 角 最 小 时 圆 心 到 弦 的 距 离 最 大 ,很 快 就 能 得 出 正 确 结 果 。再 如 2 题 , 有 部 分 程 度 好 的 学 生 已 经 猜 想 到 2
s:
n十 I

在 1 题 中 出现 了 5
,\ , / 等 错误 结果 。 实 一 / \ 事
从 试 题 解 答 与 得 分 情 况 看 ,考 生 的 成 绩 和 能 力 表 现 都 不 太 理 想 。以 考 查 要 求 为 本 , 考 生 卷 面 所 出 现 的 以 问题 为 源 分 析 , 现 主 要 有 以 下 1 。 发 司题 1 学基 础 知识掌 握不 全面 , 解 不深 刻 。 . 数 理 此 类 错 误 主 要 表 现 为 概 念 模 糊 不 清 ,对 基 础 知 识 理 解 不 深 刻 。如 向 量 与 标 量 分 不 清 , 会 求 向 量 的 模 , 不 误 认 为 I+ I II b a b = a +I I, 不 出a上b 充 要 条 件 ; 写 的

分析2006年高考物理质量

分析2006年高考物理质量

2006年高考物理质量分析一、2006年高考试卷分析(一)试卷总体评价1.试卷结构2006 年是河南省高考采用“3+理综(或文综)”考试方案的第三年,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高考使用的理综试卷(全国I卷)相同。

与2005年高考理综(河南卷)试卷结构相同,2006年理综试卷全卷分I、II两卷,共有31小题,满分300分。

其中,第I卷为选择题,包括二个大题,21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126分,占全卷总分的43%;题型为单项选择题(1~13小题,内容为生物和化学)和不定项选择题(14~21小题,内容为物理)。

第II卷为非选择题,包括10个小题,共计174分;题型为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查内容:21~25题为物理,26~29题化学,30~31题生物。

另外,将试题按学科划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考查内容上也与2005年保持相同的比例,约为40%、36%、24%,在赋分上分别约为120、108、72分。

2.题型与题量表1:2002~2006年理综试题题量、赋分情况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2002~2004年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试题调整的直接目的在于调节试题整体难度、充分发挥主、客观试题的功能及双向调节作用,使试题整体结构更趋合理。

从整体上看,第I卷、第II卷题量和分值有“此削彼长”的趋势。

但从2004年起,高考理综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布及赋分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说明经过不断地探索,高考理综试卷的结构正逐渐走向成熟。

3.试题难度抽样统计表明,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除21、25、30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0.4)外,其余试题都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从试卷整体难度上看,2006年高考理综试题无论在第I卷、第Ⅱ卷还是全卷都与2005年试题难度相当,略微偏易。

说明,近两年高考理综命题在整体难度控制上把握得较好,使试题保持了稳定性。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卷分析报告一、基本概况四月二十五日进行的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我县有1810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这次考试,理科综合试卷由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构成,生物在试卷中的定位与比比如下:卷Ⅰ:选择题126分,其中生物5题,30分卷Ⅱ:非选择题174分,其中生物2题,42分二、试卷数据统计分析从我市的客观题机器阅卷所提供的我县2006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选择题答题情况与总体难度系数如下:附表1:2006年县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客观题统计表附表2:2006年长兴、湖州市高三第一、二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客观题比较统计表附表3:2006年长兴各中学、湖州市高三第一、二次调研考从全县67个试场中,关于每个试场的第五个考生与倒数第五个(共134人)作为统计对象,进行抽三、答题情况及分析现将本次理科综合的考试按试卷抽样、数据统计、试卷中学生的要紧答题错误及原因进行分析与陈述如下:选择题第1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环境保护,植物轮作的意义等。

本题考查的层次为知识的应用。

要紧是要求学生把以上知识点具体应用在生态学中。

如A、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如本地区的油菜秆)直接焚烧在田地对环境的影响。

B、作物轮作的优点。

C、可结合选项A 研究能量流淌的意义。

D、物质循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本题从学生考后的反映情况来看,可能得分率较高,属于较容易的题,放在试卷的第1题较为合适。

要紧错误分析:可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强调不一致年份轮番种植不一致的作物的优点是对土壤中矿质离子的充分利用;施用农家肥的作用是增加CO2浓度、提高土壤温度等,从而促进光合作用。

个别学生就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死板,认为学了这样的作用就只有这一个作用,不可能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如C项中食用菌与能量利用的知识不能结合起来,对题目的分析能力与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

对众多的从不一致层面上的生态学问题的考察,特别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分析产生了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三年省质检试卷评析及下阶段备考建议高三省质检4月2日已经结束,总的来说,2006年省质检能较客观地考查了我校师生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我校高三年教学工作起了一定指导作用。

针对这次省质检的情况,我们召开了各学科备课组长会议,对本次质检试卷设置情况、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了点评,为高三考生下一轮的复习提供参考建议。

语文一、试卷评价:注重本土人文2006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的形式与考试说明基本相符合。

形式上采用了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的“版本”——取消前六题的语言基础知识考查题型,在现代文小阅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有选文各出两题外,文言涉及断句和翻译,默写以课内为主,分数值有所提高。

本卷在阅读文段的选材上强调了省命题的本土意识。

古文选择宋曾巩的《道山亭记》,现代文大阅读选的是梁衡的《武夷山——我的读后感》,两篇文章的内容写的都是福建风物。

加强了对名篇的记背要求,提高了背诵的分值,默写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课内知识,到以课内为主(6分)课外为辅(2分)的方式。

作文命题有所创新,采用了材料加命题的形式,提供的材料暗示了对自然物领悟的要求,有文化内涵。

“请以《读‘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的文章”,“铁”的引号,再次暗示了作文题的“领悟”的要求,也就降低了作文题审题的要求,事先将作文命题打在作文纸上,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再次强调这是命题作文,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拟题的考生规避了自己拟题的风险,体现了命题者的善意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语言应用部分,更加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改错和为新闻稿拟题的形式也都强调了这一点。

注重本土文化、引导诵读经典、重视写作能力、关注现实生活是本次省质检语文卷的特点。

二、考点提示:强调文化内涵历年的福建省质检卷都有高考风向标的作用,今年的试卷中这几个部分无疑要引起重视:1、小阅读的考查,将一篇阅读文变成两篇,增加了阅读量,对解题的时间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熟练和准确在这里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时应该对科技说明文和社科类文章下同样的工夫,虽然在福建省质检卷中,我们看到的是社科类文章的考查要点是: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科技说明文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意义。

但是作为现代文小阅读的这四个主要的考查内容,在2006年的高考中是否依然按照这样的结构来编排考题呢?所以在考前复习中应该尽量对科技说明文和社科类文段的各类考题做完整的复习。

2、古文阅读在本次省质检中,选材上保留了2005年高考的选材方向,仍然选择游记散文考查内容也基本上保持了常见的四道题,表面上看表现平稳,但是从人物传记的选材被打破以来,游记散文在全国各地的命卷中并没有什么优势。

选材上不再拘泥于人物传记是个方向,但是这种方向的调整不意味着游记散文是唯一选择。

读本中的古文和与高中语文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选文,具有兼顾课内外的优势,应该引起重视。

3、文言翻译的文段另外提供,有利于翻译题的独立性,也增加了考生文言的阅读量,但是由于文段字数的限制,文段阅读对知识背景就有很高的要求。

其中的断句考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文言语感,对于文言的断句和标点都要重视,虽然用“/”断句比较容易操作,但是标点更能够考查考生的语感。

4、默写名言名句没有理由只考课本内的知识,但考查的形式应该注意去年开始引起大家重视的情景默写题——也就是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请考生填入合适的名言名句,学以致用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和方向。

所以应该对名言名句进行理解记忆而不是机械记背。

5、现代文大阅读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引起重视,任何脱离文本的复习方式都是难以收效的,应该接触各种类型的文本,并从中体会不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文章结构的好处,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福建省注重文化内涵的选文习惯,使文章和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避免了用既定的一些结论去套具体文章的可能,所以切实的培养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得分的唯一手段。

6、语言应用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关系,句式转换、语段改错等传统的考题要落实,有所创新的考题要多接触,尤其要注意全国各地的新题中具备公平性、可操作性的考题。

7、作文题在形式上的变化在所难免,太多的去迎合各种猜测是没有必要的。

应该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现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作为现代人,不仅要有领悟自然的智慧,更应该有在此基础上领悟生活、领悟现代文明的能力。

三、复习建议:积累个性素材在高考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应该注意:1、针对省质检的答卷情况,客观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有目标有重点地组织最后的复习内容。

2、对省质检中失分严重的文言翻译、现代文阅读和文字表述题,应该重新进行细致的复习,尤其要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文言翻译和现代文阅读的得分能力。

3、写作上要注意积累素材,对近几年被大量使用的事例,应该适当回避,在结构、思路比较一致的议论文写作中,材料的个性化对文章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认真对待文字书写,清晰、工整是必要的。

英语一、试卷评价:听力难度提高2006年省质检英语卷基于3月2日在福州召开的福建省2006年英语试题命题座谈会达成的共识:试题难度保持在0.55左右,易中难比例保持在3:4:3。

在考虑大部分中等程度学生的同时,注意试题的区分度,可以说较好地体现了“今年的高考试题要本着大纲精神,在稳定中求发展,试题结构、题型内容和难度上与去年和全国其它省市区保持一致”的精神。

听力题为“对教学起较好反拨作用,适当提高难度”。

如第八段10、11题设立了“易误导”之干扰项。

单选题注重在语境中考查词汇和语法知识。

考点涵盖“考纲”语法诸细目且侧重动词(占超半数)。

完形填空既考词汇、语法知识,也考语篇和综合运用。

阅读理解文章题材体裁多样化,C篇为新闻广告类文章(请特加重视)。

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题中考查了语感、语篇与长难句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的“双基”要扎实。

因此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网络的理顺及强化项训练。

书面表面题利用图表文字提供信息,卷面较新颖,内容含广告、书信、生态环保等,考生有较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空间。

二、复习建议:强化阅读理解高考在即,考前一个多月,应着重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一、回归基础、理顺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英语改革虽强调从注重知识考查向注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考查转变,但考生应认识到能力必须依托基础。

高考最后冲刺阶段更要重视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型的复习与运用。

词汇复习除记忆和理解之外,尤其要注意常用词的使用和辨析以及对一词多义、熟词生义的掌握。

语法复习要把基本概念理清,突出复习主干知识,比如动词、名词、连词,非谓语动词、复合句。

复习过程应注重灵活运用。

基础知识的复习应注意梳理,使之形成网络体系。

复习时应养成归纳词语搭配和句型的习惯,注重构词法的复习。

二、查缺补漏,规范训练,熟悉解题技巧。

复习的重点应放在查缺补漏上。

考生应整理做过的练习、试卷,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缺漏,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提高能力训练应符合实际,限时限量,按高考的要求进行规范训练,在训练中注重解题技巧,练思结合,寻找解题的最佳状态和方式。

三、强化读听写专项的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极为重要,阅读理解共20小题,为小题分值最高部分;其他试题,如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均与阅读能力相关。

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对高考英语成绩的好坏影响很大,此阶段要适当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同时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率,读思结合,不断熟悉、提高阅读方法和技巧。

听力、书面表达两题型分值也较大,应有所侧重地专项训练,训练要有计划,听力天天练;书面表达按所要求规范训练。

读听写是关键,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附知能网络表供复习时对照查阅)理科数学一、质检点评:基础为重考查能力2006年省质检数学卷试题在2005年福建省高考数学卷基础上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体现了最大的人文关怀,这次题目严格遵循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的原则结合了我省《高考自主命题说明》的相关规定,试题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我省今年下半年开始的高中新一轮课改,“课改”与“考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试卷立足基础的落实,基础题题量大幅增加。

《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说明》解读:试卷的难度值约为0.6左右,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容易题的难度值为0.7以上,中档题难度值为0.7-0.5,难题难度值为0.5-0.3。

这次试卷第1、2、3、4、5、6、7、8、9、10、11、13、14、17、19(1)、19(2)、20(1)、21(1)、22(1)都较基础。

加大基础的考查,这是一个积极的导向,就是要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重视学生学科基本能力和方法考查的落实,也是学科素养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所在。

很多高三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似是而非,基础题得分不高,从而导致总分没有突破,因此高三复习不仅要重视技能技巧,还要重视“双基”的复习。

2、能力考查唱响主角。

《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说明》解读:考查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函数与导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要占较大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不必刻意追求知识覆盖面。

这次试题立足于数字主干知识,突出对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类比等理性思维能力考查,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全卷突出考查“函数方程思想”如第6、8、9、10、11、12、17、18、22题,“分类讨论思想”第18、20、21、22,“数形结合思想”如第9、10、11、12、16题,“转化与化归思想”如12、15、21(2)、22(3);这份试卷六大题分别为三角(17)、不等式(18)、立体几何(19)、概率(20)、解析几何(21)、函数、导数、数列综合题(22),显然试卷主干知识与自主命题说明一致。

3、加大新增内容的考查力度。

这份试卷突出对导数工具性的考查,利用函数的导数来研究函数的性质是新教材一大亮点,如第12、第22题。

对新增内容的考查体现出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考查时使新、旧内容相结合,主要表现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导数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线性规划与概率、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试卷应突出创新意识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联系。

省质检理科数学试题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设置较为平常,创新意识考查不够。

而《福建省自主命题说明》这样解读:试卷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作适度考查,设置适量的开放性、探索性、应用性的试题。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考试大纲》对高考题的创新作了说明:(1)能从题目的条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题目的结论中确定所需要信息;(2)能在记忆系统里储存的数学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作为解题的依据;(1)、(2)中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加工、组合、通过分析和综合,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正、反两个方向的知识“衔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