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重要记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探讨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陶冶品德在《论语》中,孔子将教育的核心放在了陶冶品德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孔子重视人的修身养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要以自己为范例,先行示范,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他人德行高尚。
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不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这种陶冶品德的教育观念,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内心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注重个体差异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对于聪明的学生,孔子鼓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对于较为懒散的学生,孔子则推崇督促和激励。
他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为政》),意思是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
三、注重实践教育孔子提倡实践教育的理念也体现在《论语》中。
他认为学习应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孔子鼓励学生勇于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这种实践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四、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注重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孔子主张教育者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述而》),意思是教育者要慎言慎行,以身作则,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感受,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仁爱之道《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常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对待别人。
他还提倡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对人宽容和善良。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人们可以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境界。
二、修身立命之道《论语》强调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只有获得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为,才能在社会中做出贡献。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立命,这包括追求知识和学习,端正态度和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修身要以自律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并倡导正直诚实、谦逊谨慎、坚毅勇敢、恭顺尊敬的品质。
通过修身立命,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治国之道《论语》对于政治治国之道也有所论述。
孔子提倡贤能之政,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并具备管理才能。
他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并且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他注重人才选拔,提倡择善而从,重视教育培养。
他主张政府要建立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通过按德行来分配权力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培养之道教育是《论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教学不严则乱,礼仪不肃则荡,事业不密则散。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他注重倡导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示范作用,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和去实践。
五、家庭伦理之道《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之道。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 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言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关于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作为一部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中发现古代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及其对教育的理解方式。
教育思想:培养德性与修养H1:培养德性为教育最高目的《论语》强调培养德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公正的领导者的重要指标。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在则悌,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祖父母,孝敬父母,要关心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和信任,要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且要亲近仁德之人。
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德,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H2:教育注重和谐与人际关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对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表明孔子主张我们要结交善良的人为朋友,并且要向他们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他还强调了平等和友爱的原则,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子曰:‘室如悬磬,声如竹鼓。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言行一致,保持谦虚和友善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学习做一个和谐的社会成员,友好相处,尊重并倾听别人的意见。
H3:教育目标:培养君子与忠诚公正《论语》中把培养君子和塑造忠诚公正的个性作为教育的目标。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自己的谦虚态度,他认为自己不是无所不知。
他也说他受教育是因为“有鄙夫问于我”,遇到困难时请教乞巧,乌龙卸这位鄙夫应该是普通人,不是知识渊博。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孔子以及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学习与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自我学习和不断努力可以实现个人的进步和提升。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前人之智慧,还要随时保持谦虚、愿意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仁爱与关怀孔子强调仁爱和关怀他人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石。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并关心他人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他反对斥责和责备学生,而主张用温暖关怀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
尊师与传统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非常重视尊师和传统。
他认为应该尊重老师以及前人的智慧,通过学习经典和礼仪来铸造个人的品性。
他倡导遵循君父之道,尊重长辈并恪守社会伦理。
学以致用与实践《论语》中强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的观念,鼓励学生从身边优秀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其次,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需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随时愿意向他人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反思总结。
结论《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和应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品德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语》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孔子非常强调人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倡导君子所应具备的素质。
他认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出德才并重、明辨善恶、智勇双全的人。
同时,孔子提出了“仁”的核心概念,认为仁者能亲近他人,并以仁为基础去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的一部分。
2. 教学法与课程设置在教学法方面,《论语》提出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孔子注重“问与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
在课程设置方面,孔子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在经书、礼仪、音乐等领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3. 师道与学生关系孔子对师道非常重视,他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并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
同时,孔子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
4. 教育哲学与思考《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君子坦荡荡”,反映了教育应该追求品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等。
5. 教育实践案例《论语》中还记录了许多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
例如,孔子曾与弟子们一起游学,传授实际的道德和智慧知识;他还提倡勤奋学习,反对追求虚荣和浮华。
这些案例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视和引领。
结论《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价值。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 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
子曰: 君子不器。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 一方面的用途)。 )。” 一方面的用途)。”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子出,门人问曰: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 参啊,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 孔子出去之后, 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 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 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学无常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15子贡问曰: 子贡问曰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 译文」子贡问道: 一个‘ 的谥号呢? 孔子说: 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 聪敏勤勉而好学,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515-3中也提到了这点
学以致用
13子曰: 13-5 子曰:“诵诗三 授之以政,不达; 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把 三百篇背得很熟, 《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子曰: 德之不修,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 让他处理政务,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能改,是吾忧也。 能改,是吾忧也。”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 译文」孔子说: 许多人)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 得很多, 得很多,又有什么用 对品德不去修养, 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 呢?” 。 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 听到义不能去做,
1-1、7-20、16-9、5-28、9-20、16-9、8-17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0、1628、 20、1617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默而识之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 子曰: 默而识之, 子曰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
19- 子夏曰: 19-5子夏曰:“日 知其所亡,月无忘 知其所亡, 其所能, 其所能,可谓好学 也已矣。 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 「译文」子夏说: 28子曰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每天学到一些过 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每月都不能忘记已 译文」孔子说: 有这样一种人,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 经学会的东西, 经学会的东西,这 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 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 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 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 就可以叫做好学 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了。”
敢于质疑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 译文」孔子说: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 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 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善的事不能改正, 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 所忧虑的事情。 所忧虑的事情。”
追求道义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 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 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 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 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中的学习)
好学爱学
6-20子曰:“知之者 20子曰: 子曰 不如好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 不如爱好它的人; 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 11子曰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如以它为乐的人。 如以它为乐的人。”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译文」孔子说: 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 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学无常师
7-22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17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 译文」孔子说: 见到贤人, 看齐, 习、看齐, 见到不贤的人, 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学习内容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25子以四教: 子以四教 )、行 )、忠 )、信 (3)、信(4)。 注释」( 」(1 文献、古籍等。( 。(2 「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 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尽己之谓忠,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 。(4 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循序渐进
5-14子路有闻,未 14子路有闻, 子路有闻 之能行,唯恐有闻。 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译文」子路在听 到一条道理但没有 能亲自实行的时候, 能亲自实行的时候, 惟恐又听到新的道 理。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17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 过矣。 过矣。” 译文」孔子说: 再给我几年时间,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 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知难而进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 12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 冉求曰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 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 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 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 进。”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19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子曰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 往也 。” 译文」孔子说: 譬如用土堆山,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 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 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 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 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 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 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 我自己要前进的。 我自己要前进的。”
温故知新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11子曰: 温故而知新, 子曰 矣。”
1-4中也提到了这点 中也提到了这点
精益求精
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 27子曰: 衣敝缊袍, 子曰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1),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 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1)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注释」(1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 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 害的意思。 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 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 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诗经》上说:) 不嫉妒,不贪求, :)‘ (《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 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 子路听后, 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 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 只做到这样, 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 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怎么能说够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