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听懂并能流利朗读课文《春笋》。
2.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认识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听懂并能流利朗读课文《春笋》。
2.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认识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材《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多媒体设备、小黑板、春笋的图片和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 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是《春笋》这篇课文,让学生想一想,春笋是什么样的植物,它们是如何生长的。
Step 2:学习课文 (15分钟)1. 听读课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同时老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
2. 分段阅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逐句解读课文内容,重点让学生理解春笋生长的过程。
Step 3:交流讨论 (10分钟)1. 组织学生讨论,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春笋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想法。
2. 随机提问学生,向他们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Step 4:观察实践 (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教室外的花坛或操场上观察春笋的生长,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春笋的样子和生长情况。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笋的特点和生长过程,鼓励他们用绘画或手工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5:总结复习 (5分钟)1. 回到教室,总结课文的内容和学到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复习所学。
Step 6:拓展延伸 (5分钟)1. 提问:春笋是如何吸收营养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Step 7:课堂小结 (5分钟)1. 对今天的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生们学到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
Step 8:课后作业1. 鸣橘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让学生回家观察他们家附近的春笋,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2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spring bamboo shoots (Volume 2, grade 1) pu 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2、篇章2: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篇章1: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春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后面四篇课文共同描绘出一幅春景图,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9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二、媒体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通《春笋》这篇文章,了解春笋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3.让学生形象地认识“笋秧、笋芽、春笋”的区别,初步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2.让学生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和实际的观察为基础来认识春笋的成长。
2.在“笋秧、笋芽、春笋”之间建立清晰的概念和认识。
四、教具准备图片、挂图、春笋、树叶等。
五、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通过展示图片或挂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春笋。
(2)在课堂上栽种一些是否数据。
2.新课呈现(1)导入新课:简单复习一下看过的春天的图画。
老师问:“春天里的哪些东西最能让人想到春天?”学生回答。
老师惊奇地说:“还有春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春笋生长的过程。
”(2)呈现新课:老师介绍一下春笋的样子和味道,然后展示一个插上了新芽的春笋。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植物吗?”答:“春笋。
”老师问:“如果这个‘春笋’长到很高,超过我们头顶,会变成什么植物呢?”学生回答:“我们不知道。
”老师说:“这个‘春笋’是竹子的幼苗,竹子的大小取决于幼苗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春笋的生长过程。
”(3)呈现新知:老师展示一张图片,简单介绍一下幼苗的概念。
然后,老师再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先看一会儿。
老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竹笋的套筒。
”老师解释:“这个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竹子的幼苗,这个幼苗的外面套上了一个耐用的保护层,叫做笋秧。
”老师再展示一种图片,让学生看。
老师问:“这张图片上面的绿色部分是什么?”学生跟随着解释:“这是笋芽。
”老师再呈现一张图片给学生看,老师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春笋。
”3.讨论笋秧、笋芽、春笋之间的关系(1)在竹笋上摘下一些新生的笋秧。
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笋秧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春笋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春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笋的生长环境及特点。
2.了解春笋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味品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春笋的认知: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
2.春笋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
3.春笋的制作:清炒春笋、泡菜春笋等。
4.春笋的口感品鉴:酸、辣、咸、甜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老师竖起拇指,变换不同的角度,逗引学生让他们猜测物品名称。
然后,出示装有春笋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及想象春笋的形状、颜色、大小、表面特征等等。
2. 操作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到课堂后面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手中拿一份同样的春笋样品。
让学生亲手将春笋剥皮、洗净后,进行深入了解。
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在下一步操作中总结分析出春笋的特点。
3. 重点知识讲解将春笋的特点及营养价值进行图文并茂地呈现,让学生了解春笋的特点、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春笋的形态和口感,让学生感受春笋的酸、辣、咸、甜的不同口味,并围绕不同口味进行口感品鉴。
4. 操作环节教师主动向学生征询意见,引导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笋并体验、感受春笋的不同口感,进而激发学生对春笋的兴趣。
学生们进行尝试后,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讲述其所制作的春笋菜肴并介绍制作方法。
5. 课堂小结全面总结春笋的认知、春笋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春笋的制作和春笋的口感品鉴。
在春笋的特点、营养、口感等方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春笋的认识并做相应的思考和总结,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春笋的种植环境和特点。
2.学习春笋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味品鉴能力。
教学难点1.教学过程中如何呈现生动、生活化的教材情境。
2.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认识春笋的营养价值,结合人体健康来阐述食品安全。
五、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味品鉴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春笋”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3.能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抒发对春天的喜爱2.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出以下的情感态度:1.爱护大自然,珍爱生命2.珍惜春天,珍惜生命的美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春笋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学生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情感3.学生能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2.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2.学生能够从文本中领悟到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前两节《春天的花儿》和《春天的小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春天的特点和春天鲜花以及春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而本节课要学习的“春笋”,与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有所区别,它是春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之前的内容没有经过多次的反复强化,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难度较为适中。
1. 导入新学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本节课要学习的是“春笋”,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珍惜生命方面,要求学生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预备知识(请先回顾《春天的花儿》和《春天的小雨》两节课)•让学生说说春天鲜花和春雨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思考:春笋是春天的一种什么植物?它和前两节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 新课学习(1)呈现课文让学生眼观并手抄下面的短文,然后老师带读,学生跟读。
并让学生注意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枝头上的春笋也是如此。
春笋是春天里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它是从地下往上生长的一种无性繁殖的植物。
春笋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各种营养物质。
它的芽走的是向阳性向,由于春笋的生长周期非常短,所以春笋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这个季节里,每当看到那嫩绿的春笋冒出头来时,我都不禁感叹生命力的坚强和希望的美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到自然流畅。
3.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从小学会欣赏文字之美。
4.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受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5.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到自然流畅。
2.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受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从小学会欣赏文字之美。
2.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春笋》课件。
2.课件制作工具。
3.同步练习和拓展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带来春天的代表性物品,如春天的花、草、树枝、灯笼等,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
2. 学习活动2.1 阅读课文1.教师以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春笋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例如:“春笋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有的同学见过,有的同学没见过。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课文《春笋》来了解一下春笋。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难度逐步升级。
2.2 感悟课文1.教师请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生动描写,引导学生去感受春笋散发出来的诱人的气息。
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体验春天的美丽,引导学生关注春笋生长的环境、生长的条件等。
2.3 练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2.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读出课文的美感。
3.教师提示学生要注意表情、语音。
3. 总结反馈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一段春笋的诗歌,在众人面前表演,表现出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生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到自然流畅。
3.学生理解本节课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具有一定的语感。
4.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用想象力,通过创意和表演达到多元化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一1. 教学目标1.1. 内容与要求•了解《春笋》的主要内容;•能够读懂《春笋》中的常用字词;•能够听懂老师读《春笋》的内容;•能够书写《春笋》中的常用字词。
1.2. 能力与素养•培养学生对春季以及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生动,让学生产生兴趣。
2.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班级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较慢的学习进度,需要耐心教学。
3. 教材分析3.1. 教材背景本教案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其中《春笋》是春季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篇章。
本篇课文讲述春天里春笋的生长和变化,以及人们对春笋的喜爱。
3.2. 教材研究《春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篇叙事性文章,主要围绕春季和春笋这一主题进行叙述,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内容生动有趣,很适合小学生学习。
4. 教学过程4.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和白板,便于在上面写字;•教师准备春笋图片和春季图片,便于学生观看;•教师准备互动教学相关素材。
4.2. 教学步骤4.2.1. 导入环节让学生张口呼气,使身体放松,然后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用“春天的气息”为话题,让学生谈论在春天中能够看到和感受到什么。
4.2.2. 新课讲授教师读出《春笋》的全文,并根据文章内容逐字解释。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春季的常见词语或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4.2.3. 互动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一句话“竹笋比春笋更好吃。
”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讨论这句话的意义。
4.2.4. 综合应用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有关春季的作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4.2.5. 课堂反思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并向学生介绍下一步内容的学习计划和重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春笋》教学设计(精选14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春笋》篇1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1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春笋也想参加春天的聚会呢!小春笋要来,你们开心吗?我们一起来,开开心心地读一读课题。
2 齐读课题:1 春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简洁概括,直接导入本课学习的内容,并让学生做到读题要有感情。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㈠学习第一自然段1 过渡:小春笋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终于可以出来了,可是它睁开眼睛一瞧,自己竟然被沉重的泥土、石块压着,这时,它怎么办呢?2 自己读全文。
3 指名说,小春笋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这遍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课文读流利。
4读好句子,体会春笋力量大⑴找出写小春笋力量大的词语“冲破”、“掀翻”过渡:我觉得小春笋真不简单,被泥土、石块盖着,要冒出来得花费多大的力气啊!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它们的力气很大,快来告诉大家吧。
⑵指名说。
教师相机在词语下加着重号。
⑶指导朗读词语“冲破”、“掀翻”出示词卡,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多个学生读,教师注意评价。
⑷读句子。
这两个词语,小朋友们读得很好,把它们放在课文中,你也能读好吗?谁来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指名读句子。
在读中,可点出“冒”这个字也能看出小春笋的力量大。
齐读。
5 理解“一个一个”,体会春笋抢着出来,读好句子⑴小春笋不仅仅力量大,而且还争着到外面来,想看看这春花烂漫的世界呢!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指名说。
出示词卡。
⑵ 读词语,“一个一个”,评价:争先恐后,抢着出来,争着出来,生怕落后,⑶再读句子,你能读出小春笋这种急着出来的心情吗?指名读,齐读。
6 指导背诵:刚刚小朋友在读的时候,雷公公悄悄告诉我:有的小春笋还没睡醒呢,谁来帮忙叫醒它们。
谁会填?出示小黑板:一声春雷,()了春笋。
它们()泥土,()石块,()从地里()出来。
指名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春笋》教案
《春笋》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妙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忱赞美了春笋不怕困难,坚韧生长的生命力。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节奏感强。
本文的精妙之处在于所提炼的一系列传情达意的动词,给人以剧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本课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录象或表演创设情境,帮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并通过朗读体会春笋坚韧生长的品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一方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文的插图是内容的图解,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揣摩图意的根底上,通过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帮忙学生感受美的情趣,使朗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如教学课文第一段时,学生先观看了春笋生长的录象,接着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小春笋,演一演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样子。
这样变换角色,获得一种真实地体验,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便会很简单地进入情境,读出语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事,而在
于鼓励、唤醒、鼓舞。
”在朗读中,教师应注意情感地投入,以友善的微笑,真诚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热忱,通过简短、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品尝胜利的欢快,增加学习的自信念。
同时能以委婉、幽默的措辞指出学生的缺乏,充分表达对学生的敬重。
如“你读得真流利!”“你读得比教师还好。
”“你的进步太大了。
”学生朗读其次自然段中的其次句时,教师充分敬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展多角度地评价。
如“xx小朋友多神气,小胸脯挺得高高的!”“他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春笋在欢快地笑,用劲地长呢!”朗读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评价,包括互评、自评。
这样做,既培育了学生英勇自信的品质,又培育了他们的分析、推断力量,从而确立了主体意识。
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积存生活阅历,课前,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观看春笋、麦苗、小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通过识字1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气候变暖,小草、树木都发芽了,百花竟相开放,春姑娘给万物带来了生气,带来了盼望。
今日,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植物在春天是怎样生长的。
瞧,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春笋实物)
2、板书课题:1春笋(认读,正音)
谁能说说春笋的样子?
[导语既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又以实物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配乐)。
2、自读课文
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通课文的根底上标好自然段序号。
3、认读词语:唤醒冲破掀翻冒出来迎着笑长
[此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正字音,让学生对文中所提炼的一系列动词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之二是利用这些动词构建板书,使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师生评议,正音。
2、春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看春笋生长的有关录象)
3、谁来做春雷爷爷叫醒小春笋?(指名表演,一起表演)
4、(播放有雷声的音乐)师指图说:春天来了,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召唤中醒来了。
想想,春雷还会唤醒谁?
(出示填空)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练习的设计注意学问的迁移,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阅历,举一反
三,绽开想象的翅膀。
]
5、师指图引读其次句,引导学生表演,指导朗读。
[变换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真实感受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使他们入情入景,激发朗读热忱。
]
6、师: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呀!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接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最终冒出了地面,它们多坚韧呀!读着读着,教师忍不住夸起春笋来了。
(师有感情背诵第一段并以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7、师: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好大的一个世界,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请你把自己当作小春笋,和你的朋友说一说。
(走下位子练习说话)指名说。
[奇妙创设交际情境,把自己当作小春笋,唤起情感体验,人人动脑,动口,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
]
四、学习其次自然段
1、师:刚出来的春笋是怎样的?自己读读,指名读。
2、通过看图体会春笋的得意,指导朗读第一句。
3、自读其次句,指导朗读。
“迎着”该是怎样的?师指图:你们看,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笋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气呀!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师生评价。
[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4、春笋是怎样长的呢?指名读最终两句。
5、师:春笋从嫩嫩的笋芽儿,长呀长呀,越长越高,越长越高,长成了一根根竹子。
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春笋是怎样生长的吗?(指名上台说)
请小朋友介绍给同桌听。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自学笔顺。
3、说说书写留意点,教师有选择地范写。
4、在田字格内描红。
5、写《习字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