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言中性别歧视研究-语言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合集下载

广告中两性形象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分析

广告中两性形象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分析

广告中两性形象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分析在社会学上,男性作为“第一性”的主导地位已延续了千百年,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广告中,男性却没有像传统意义上起到统率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落在女性之后成为“第二性”。

这种附属地位具体表现在:男性在广告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没有女性高,而且并没有作为消费主体的身份出现,同时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造成的刻板印象在男性身上也存在。

因此,作为强势群体的男性已由“主流”变为“非主流”。

(一)广告表现的男女形象使用频率上:广告创意有个3b 原则之一便是玩皿勿—美女。

有调查显示,广告中出现一个以上女性角色的广告占35.8%,比男性角色多6.9个百分点;在角色总数中,女性占角色总数的54%,女性角色亦比男性角色多8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在电视广告中更为明显,根据首都女记协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等10个电视台,2005年8月至n月晚间播出的写作硕士论文电视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

广告中出现一个以上女性角色的广告占76%,比男性角色多23.6个百分点;全部以男性角色出现的广告,比例为22.8%,全部以女性角色出现的广告,比例为46.4%。

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电视广告更倾向于使用女性符号,男性形象被忽视,因为使用女性形象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男女两性出现的环境与场合上:广告中男女比例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男女形象使用频率上的悬殊,也表现男女两性出现的环境和场合的迥异。

国外研究者schneider(1979)发现:广告中34%的女人形象出现的环境是在家庭里,而只有22%的男人出现在同样的地方;bretl和。

扭tor(1988)也发现,在针对成年人的广告中,与女人相比,男人通常出现在远离家的地方。

中国学者刘小红和卜卫(1997)在对1994年全国十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时,也发现50.8%的女性出现在家庭,男性只有36.6%出现在家里,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

传媒性别研究报告

传媒性别研究报告

传媒性别研究报告传媒性别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传媒中的性别表达进行研究,分析传媒在性别延续、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报告总结了传媒对性别认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传达和消除性别歧视。

1. 引言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而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传播工具,对性别认知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在传媒中的表达方式包括角色设定、语言运用、形象符号等多个维度。

本报告将重点对传媒中的性别表达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性别认知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2. 传媒对性别延续的作用传媒在性别延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传媒中一些既定的性别角色模型被广泛传播,从而延续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另一方面,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设定经常将男性和女性陷入一种固定的角色框架中,进一步强化了性别的二元对立。

在电视剧、电影、广告等传媒形式中,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壮、自信、有权威感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需要保护的形象。

这种性别角色的延续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对待,进一步加剧了性别歧视的问题。

3. 传媒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传媒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在广告领域尤为明显。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宣传手段,常常通过强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来实现产品的推销。

通过对广告语言和形象符号的分析,可以发现广告中对男性和女性身体形态、性格特点、社会角色的定型化呈现,进一步培养了社会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广告的接受和传递,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性别认知和自身身份的建构。

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传媒在传递性别刻板印象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需求,避免进一步加剧性别歧视问题。

4. 传媒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产生的不对等对待,而传媒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则是通过对性别角色的打破和进一步强化,从而产生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针对不同性别受众时商品广告词汇的思考

针对不同性别受众时商品广告词汇的思考

针对不同性别受众时商品广告词汇的思考[摘要]在当前商品经济的背景下,广告已然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的广告语言不仅能巧妙的传递商品和服务信息,而且可以促进消费者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广告宣传的劝说性功能。

而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广告商所运用的广告语言也会有所区别,本文就此针对广告语词汇使用中存在性别身份构建、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性别身份构建;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广告语;一、性别身份建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智力功能的许多方面存在普遍差异。

在认知领域,包括数学、空间、语言、记忆能力,都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就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而言,多数研究表明,同一视觉空间任务中,一般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好。

而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在许多语言任务上都优于相对年龄段的男性,所以女性在语言交流方面更早熟,更复杂,语言流畅,说话更清晰,语法错误更少,阅读能力更强。

除此之外,记忆力方面的性别差异也与其他认知能力相关。

因为男性的空间能力更强,所以他们的空间记忆能力也比女性强。

而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则她们的言语记忆就要强于男性。

[1]二、性别刻板印象: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

”。

[2]如今,在大部分人眼中依旧存在“女主内,男主外”这样的思想。

女人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男人在外奔波挣钱。

甚至在广告中女性化的词汇也是相比柔和舒适,阳刚之气则是男性化的表现。

这种刻板印象中女性大多具有柔弱温婉的气质特征,男性大多具有阳刚豪放的气质特征,所以自然而然男性广告词汇多体现出豪放风格,女性广告词汇则显现出柔婉风格。

二者在广告语词汇上的不同,具体体现为:(1)语音方面:男性商品广告多追求洪亮的声韵,女性商品广告多追求柔和的声韵。

不少男性商品广告在句尾使用开音节的响音词,这些词语语音响亮,更易于抒发慷慨激昂的豪放之情,而女性商品广告会有意识地选用一些韵母较为轻弱的字词,以便于表现女性缠绵细腻的情感。

反思广告性别歧视现象

反思广告性别歧视现象
刘伯红、卜卫在《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中提到,我国6 6 . 3 %的广告是不存在性别歧视的,反映了我国 社会男女平等的一面。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运用大多出于广告创 意表现的需要,而非性别歧视。
3 . 走向未来的广告性别观 美国著名文化思想家伊安·艾斯勒在其文化学名著《圣杯 与剑》一书中指出,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崇拜的图腾雕像是雌 雄同体的“伟大女神”。在中国古代,也有女娲伏羲连体交尾 图,同样说明了人类原初的完美状态是集男女双性于一体。这 些考古学的成就说明在远古时代,“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质的综合体,两性是和谐统一的。 中国哲学在性别上反映出的基本精神亦为和谐,大同理 想,尊母尚柔。《易经》中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可见阴 和阳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阴阳相互配合由此推动万物生 生不息的发展变化,广告也必须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不 能偏激地对待广告中女性符号的合理运用,两性和谐的性别观 才是大势所趋。 两性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意识形态。和谐平等的性别观有利于产生新的家庭观念,对家 庭成员的和睦相处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两性和谐发展亦符 合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它将一种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融入到 受众的认识机制中去,从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道 德规范,带动整个社会的先进文化建设。 广告中性别观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思想的进 步。这一趋势不仅是促进两性平等、家庭和睦、社会进步的积 极因素,同时也为广告创意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广告 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广告人,在创意制作过程中,必 须规避性别歧视问题;作为广告监管机构,要对涉嫌性别歧视 的广告作品严格审查,严惩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广告;作为受 众,也要对广告传达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识,不能妄下结论。 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 广告环境。

浅谈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谈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谈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中文系黄梦云指导教师宋慧勋摘要在如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广告借助各种传媒,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性别歧视这一问题在广告界呈现出一种过度扩大化的趋势。

现代社会中广告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

针对广告中大量的以女性为主要看点的现象,本文主要选取电视广告来加以分析。

本文通过对一些认为广告大量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希望借此硬起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广告;女性形象;性别歧视On Sexism in advertisingABSTRACTIn today’s commodity economy,advertising through various media,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obtain information essential one. The problem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showing a trend of over-expansion。

Modern society is full of ads all the time our field of vision. For a lot of advertising to women as the main Aspect of the phenomenon, this paper select the TV ad to be analyz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ds that a lot of ideas of sex discrimination summarize, analyze its causes,effects brought abou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hoping to harden more social concerns, thus changing the advertising of women stereotypes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diversification。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影响、女性在广告中的定位、广告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广告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女性主义对广告的启示,探讨了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许多广告存在对女性形象的固定定位和片面表现,甚至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女性主义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变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议。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讨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推动广告行业向着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性别观念,促进女性权益的进一步保护和推动。

【关键词】女性主义,广告,女性形象,性别定位,刻板印象,性别歧视,启示,改变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女性形象在广告中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到现代的女性主义观念,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

研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可以探讨女性在广告中的定位和被塑造的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许多变化。

从过去的家庭主妇形象到现在的职业女性形象,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越来越多样化。

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是否真正代表了女性的真实需求和愿望,还有待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其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问题,以及女性主义对广告产生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影响,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深入研究广告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及其影响,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帮助人们认识到广告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认知的塑造作用。

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最近三十年来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摘要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历时性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领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最近三十年性别差异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这些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于是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术语:“女性语言”(women’s language)、“女性语域”(the female register)、“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与性别相关的语言”(gender-related language)等等。

otto jespersen(1922)的著作拉开了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序幕,但继他之后的研究却大多采用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模式。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术界才更多地采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正如杨永林所说:“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显着标志之一,在70年代风靡西方世界的女权运动的激励和影响之下,如高屋建瓴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社会语言学借鉴和吸收了社会学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对英语里的语言变体进行了科学而又详尽的分析,通过准确的数据资料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性别差异的方方面面。

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

二学术专著与论文综述在学术专著方面,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是国内第一步社会语言学专著。

汉语杂志广告中性别歧视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汉语杂志广告中性别歧视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述对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特征 。“ 语言绝 非一种客 观的分类
工具 ,人们 用它给事物 加贴 的标签 不一定 反 映事物本 身 固 有的 特 性 ,而 是 会 受 到 人 们 的 认 知 水 平 和 思 想 情 感 的
影 响。 ” ②
汇和语法层所作 的分 析是 行为潜 势最 表层 的表 现形式 。这
定 和 习惯 性 的 表 现 方 式 ,如 女 性 广 告 中 ,女 性 的 五 官 或 身
根据系统功能语 法 中对经验 的初 级分类 的模 式 ,笔者 分 别从 表示 事物名称 的名词 和表示 事物性 质特 点 的形 容词 两 个角度统计了 3 0篇广告语料 中频繁 出现 的词汇 。 名词可以分 为有 意 识 和无 意识 两 类 。有 意 识类 名 词 , 如英雄 探 索者 ,多数 情况 下指代 行动 的积极 参 与者 。与 此 相反 ,无 意识类 名词 ,如 首饰 ,则 常常指 被作 用 的对象 或非 自愿过 程的动作 者 ,而且 人们 可 以规 定其 存在 的状态
“ 性别训 练” 。本文通过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对汉语杂 志语言进行分析 ,揭示广告中反映的性 别歧视 ,探究其背后的成因。 [ 关键 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 性别歧视 ;杂志广告


引 言
过程来表达一个真 正的过 程会具 有重 要的 文化 、政 治或 意
识形态意义。 综 观 女 性 广 告 语 料 ,在 所 有 选 择 的 过 程 中 ,心 理 过 程
广告作为一种话 语体 裁 ,是商业 促销 活动 所对应 的话 语的一种具体实施 方式 ,其 反映 的性别关 系和性别 身份具 有鲜明的特色 。我们 可 以清楚地 看 到 ,广告在 塑造 两性形
占了大多数 ,达到 4 0 % 。例 如 , “ 身 为妈妈 的你 总 希望 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语言中性别歧视研究-语言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广告语言中存在着性别歧视,这主要表现在:特定的女性语言风格;让人易产生性联想的文字游戏;社会角色刻板印象语言的强化。

语言形式影响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我们应该从语言上性别歧视,努力消除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建立男女平等的语言环境,以达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目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广告语言;性别歧视一、女性主义与语言性别歧视女性主义(feminism),也称女权主义,是指维护妇女、经济、社会平等权利的运动和意识形态,包括为女性寻求平等的就业和教育机会。

女性主义者维护和支持妇女的权利和平等地位,力除消除两性差异,消除女性的从属地位。

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是在偏向男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言反映现实,由于现实中存在两性不平等现象,这种现象必然从语言上表现出来,女性主义者RobinLakoff就指出,女性语言折射了女性的社会地位[1]。

女性主义者认为,语言中存在许多性别歧视,所谓语言性别歧视是指语言上表现出的社会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比如英语中,语言性别歧视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男性语言的泛化,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原型,用man指全人类,he用来指性别不明的人或泛指任何人;语言以男性语言为规范,把男性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女性语言依赖男性语言,男性名词是无标记的,而女性则用添加粘着词素来构成,如male-female,host-hostess,hero-heroine。

女性语言语义有贬低现象,在女字旁的汉字中,常常含有贬义,如:妓、娼、、嫉妒、婪等。

女性主义者支持使用无性别意识的语言,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语言,例如用people代替man,humanity代替mankind,po-liceofficer代替policeman等。

女性主义希望改变语言使用影响现实中对待两性的观念。

语言性别歧视不仅体现在具体词汇当中,还更多地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说话人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形成对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如认为女性敏感、胆小、非理性、依赖性等,而男性勇敢、理性、、竞争性等。

性别歧视在语言使用上有时表现比较直接,如“蛇蝎美人”,更多情况下则表现得比较隐晦,我们需要从语言表面深刻分析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

二、广告中语言性别歧视的表现广告是一种有偿的大众媒体交际,一种以最少付出获得最大收益控制消费者市场的方式,广告是精心创造的形象,经常把产品与来自幻想的愉悦相联系,具有公众性、通俗性和趋众性,广告最能反映社会规范,因为广告为了效益最大化就必然不会挑战大众的价值观。

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广告设计的主题,尽管广告被要求避免性别歧视,但很多广告仍物化女性,强调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追求美女经济效益,广告通过对社会性别的预设和假想,传递出对女性的不公正认识和评价。

有关性别和广告的研究大多从广告场景角度、从视觉形象分析广告性别歧视,而忽视了语言在塑造女性形象中的作用,我们认为语言更能使广告主旨升华,增强其传播力,语言是广告的灵魂,好的广告词更能深入人心,更能体现性别态度,因此,本文从语言角度探讨性别歧视,以期完善性别和广告关系研究。

广告中的语言性别歧视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只探讨其中的三个方面:语言风格、易使人产生性联想的文字游戏、社会角色刻板印象的强化。

(一)特定的女性语言风格根据女性主义的观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希望把女性塑造成更能满足男性需要的形象,他们认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外表更重要,女性应该取悦男性。

这些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作为反映和塑造文化的重要媒体必然也反映了这类性别歧视,例如,广告宣扬女性应该是苗条的,温柔的,应该是贤妻良母。

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对待女性的特定的语言风格。

广告中关于女性的语言风格来自于社会对她们的预期、限制和定式。

根据Ivy和Backlund的观点,广告中的男性被塑造为:专业,有学问;运动健将;能修理一切东西的巧手②。

以男性为主要消费者的商品如西装、香烟、酒、汽车,这类广告大多凸显男性的勇猛、豪放、成功等男子气概,用词上多用“成功”“天下”“领袖”等霸气的词,男性似乎成为“科技的权威,世界的主宰”。

例如:给你这样的男人———劲霸男装开开衬衫,领袖风采———开开衬衫翩翩风度,尽展意大利豪情!爽!帅!———意大利摩登服装江山多娇,英雄不倒———茅台集团够交情,就喝够年头的酒———茅台酒饮不尽的豪爽———扳倒井酒绝对男人味———石狮牌香烟领导时代,驾驭未来———奔驰汽车全情全力,志在进取———别克凯越汽车奋斗无止境———七匹狼男士夹克王者之蓝———卡西欧手表相对于男性联想特征的高大、威猛,女性的联想特征是温柔、体贴、美丽,被描写成孤立于社会之外并专注于外表③,如果把女性塑造成自信、和职业的形象就是对男性的威胁。

因此,以女性为主要消费者的化妆品、卫生用品、内衣、清洁用品、家电等方面的广告用词上也凸显女性特征,用词优美华丽,较多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两个周就变年轻”“抗衰老”“如婴儿般的肌肤”等化妆品广告,表现出女性的感性和幼稚。

例如:穿上醒师,柔情似水!———醒师毛衣裙曲线玲珑,极具小家碧玉的端庄!———印度丝质洋装柔美皮肤,从旁氏开始———旁氏护肤品肌肤如玫瑰般粉嫩鲜活———兰蔻日霜肌肤好像剥了壳的鸡蛋———玉兰油美容面膜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十足女人味———太太口服液同样的产品由于男女受众不同,其广告语言也凸显不同的特性,如Seiko牌手表,男式表的广告为“Atruemeasureofman’sability”或“Creativitybeyondimagination,movetheemotions(王力宏为SeikoPremier 系列做的广告)”,强调的是能力和创造力;女式表的广告为“TheSeikoLadiesQuartz.Pretty,isn’tshe?”或“星之魅力,绽放优雅光芒”,强调的是美丽和装饰功能。

女性也是男性产品广告中的主角,如领带、西服、体育用品、汽车、酒等,其广告从女性的角度看这些商品,也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崇拜、臣服和柔顺等从属心态,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社会规范。

例如:“给你这样的男人———劲霸男装”“让女人心动的男人———柒牌西装”“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劲酒”。

再如,汽车广告的主角一般为男人,宣扬、成功、权力、地位、速度、勇敢、冒险等,如“驾驭现代,成就未来———现代汽车”“豪气顿生———Jeep汽车”“一切由我掌控———奇瑞东方之子”等;如果女性为汽车广告的主角,凸显的则可能是女性的笨拙,如“MiniCooper汽车,为简单驾驭而生”。

总之,女性为商品受众的广告通过语言建立产品和潜在购买女性之间的感情联系,鼓动女性通过购买商品去完善其所宣扬的优雅女士形象,宣扬女性的价值就在于美丽、年轻,而这种所谓的优秀品质是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是限制女性的枷锁,更为可怕的是女性在这种宣传下自觉满足社会的需求,将男权的审美取向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没有意识到这些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二)易使人产生性联想的文字游戏根据《广告法》,广告不能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使用女性形象作广告,必须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有低级趣味,不得损害女性形象,但是还有很多广告打擦边球,尤其是有些广告通过文字游戏和修辞让人产生性联想。

这些文字游戏包括双关、仿拟、隐喻等修辞手段,通过语言歧义产生性暗示,引发受众的性联想,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在这类广告中,女性成为男人审美的客体、色的目标,沦落为性工具或商品。

一类性暗示广告见于丰胸和内衣广告中,女性身体被物化,站在男性的角度评判什么样的女人才是完美女人,甚至把形态当作决定女性价值的唯一因素。

仿拟修辞是这类广告常用的文字游戏,如内衣广告“一戴天娇”、丰胸广告“丰胸化吉”、内衣广告“完美女人”等,利用我们熟悉的成语胡乱创造词语。

广告中的双关修辞是另一个常见的语言手段,双关的歧义使广告受众与性产生关联:“做女人挺好(女士内衣广告)”“从此,你不再会被男人一手掌握(丰胸广告)”“没什么大不了的(丰胸广告)”“挺不起胸怎能抬得起头(丰胸广告)”。

性暗示广告除了常见于与性密切联系的丰胸和内衣广告之外,也用于其他商品广告之中,一个非常恶俗的广告是“劲浪”口香糖广告,通过美女、俊男画面和娇滴滴的画外音“劲浪口香糖,让你感觉就像一浪接一浪”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性联系,用浪花暗喻女人的浪,让二者产生联系,这类广告是对女性极大的歧视。

玛丽莲梦露所代言的香奈儿5号香水广告被认为是一个经典广告,但其中的性暗示却少有人提及,“IwearnothingbutafewdropsofChan-nelNo.5(我只穿香奈儿五号入睡)”,该广告把香水比拟为衣服或饰品,穿在身上芬芳美妙,但梦露的性感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其裸体,把女性的性感与香水联系起来。

另一个利用谐音产生性联想的口香糖广告也是饱受争议,广告中一个女孩一脸坏笑地问:“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当男孩理解成“亲嘴”时,她又纠正是“清嘴”口香糖的味道。

该广告中女性被刻画成爱异性的形象,在男性视角下女性似乎是不良两性关系的罪魁祸首。

同时,女性又被刻画成弱势形象,是男性的附属品,如“广告牌发包”内容的广告画中有一白衣性感女子剪影,下端打着“等着你来包”,通过一词多义的语言歧义表明,正如包广告牌一样,也可以包女人,女人被物化,被轻视;女性甚至被物化为洗衣粉,如雕牌洗衣粉广告语:“你泡了吗?泡了。

你漂了吗?漂了。

”(三)社会角色刻板印象的语言强化女性的附属地位也是广告不断加强的一个观念,这表现在家庭分工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上。

女性似乎应从属于男性,女人以男人为天,男人好了,女人才可能好,所以汇仁肾宝广告中一个女性就声称“他好,我也好”。

有些广告中妻子是丈夫的私人用品,可以随便送人,太太口服液就宣扬“每天送你一位新‘太太’”。

由于女性的弱势地位,所以要给予其“最温柔的呵护(化妆品和内衣广告)”。

女性还有一个重要广告形象———贤妻良母,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作用似乎就是做家务,相夫教子。

一些广告就把女性安排在厨房、卫生间,暗示女性在家庭中理所当然做家务,正如方太牌抽油烟机广告中,一个漂亮的主妇就高兴地诉说“没有油烟味,只有女人味”,似乎女性非常乐意在厨房工作。

一款全自动洗衣机的广告语是“她工作,您休息”;一种衣服洗涤说明书上列举了洗涤该面料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不能机洗,不能拧,翻过来洗等,最后该说明又加上一句:“如果你不按以上要求来做的话,就交给你的妻子,这是她的工作”。

还有广告明目张胆地说女性在厨房里干活,干得越多就越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