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成语故事
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每个成语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故事背景,通过这些成语,人们可以在简洁中领悟到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讲述一个与成语《大材小用》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向读者阐释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重要性。
故事:马穿金戴的大家闺秀从前有一个大家闺秀叫王丽丽,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被誉为是整个城市最美丽的女孩。
她聪明、才华横溢,自小就备受家人的宠爱。
可是,王丽丽却深感自己才华白白浪费,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家庭,不允许女子参与社会活动,只能埋没她那雄心勃勃的才华。
王丽丽的父亲知道女儿的才华与野心,但又无法改变传统观念。
他便在家中为她安排了一间幽静舒适的书房,给她提供了大量的书籍。
王丽丽在书房里度过了很多宝贵时光,她独自阅读、学习、思考。
有一天,她读到了一本有关马戏团的书籍。
书中描述了一匹殿堂级的赛马,这匹赛马在赛场上飞速奔驰,技压群雄,无人能敌。
可是在马戏团里,这匹赛马却只是被用来执行一些简单的杂技表演,比如穿越火圈、踩着脚踏车等。
王丽丽读到这里,脑海中灵光一闪,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忍不住地思考:“我是不是像那匹赛马一样被困在金丝笼里,无法施展我真正的才华?难道我的才华只能用来装饰自己,被家人保护着,不敢面对外面的世界吗?”王丽丽的决心王丽丽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希望能够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展示她的才华。
她开始秘密地学习各种技能,包括绘画、音乐、写作等。
她深知自己是一个有限时间和资源的人,所以她决定将自己的才华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王丽丽思考:“我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改变这个封建社会的现状?我怎样才能将我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对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小试牛刀王丽丽决定利用自己的绘画技巧来改变世界。
她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将这些作品发布在一些社交媒体上。
她的作品以其别致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通过这些作品,王丽丽引导人们反思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对封建观念的讨论和反思。
大材小用成语典故解析

大材小用成语典故解析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成为了我们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然而,有时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可能会出现大材小用的情况,即将本应用于高层次、复杂场景的成语,用于低层次的、简单的场景,因为文化解析不够深入,我们可能忽略了其中的典故和寓意。
本文将选取几个常见的大材小用的成语,解析其背后的典故,并剖析其中的寓意和教益。
二、大材小用的典型成语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大材小用的成语:1.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原本出自《晋书·张华传》,意思是指杯弓上的蛇影,形容疑神疑鬼、杞人忧天的心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杯弓蛇影”来形容人对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度担心,或者说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过度猜测、预测。
2.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韩诗外传·赵简子嬖书》。
它本意是比喻画出的饼虽然能填饱眼前的空腹,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我们有时候在平时会将其引申为说白了就是“缺乏实际行动、做白日梦”,或形容虚无缥缈的事物。
3.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外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指的是那种过于忧虑的人,总是想象一些无谓的事情并因此而自乱阵脚。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度担心。
4.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艺文志》,原意是说论及兵事时,只在纸上谈论而没有实际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其引申为只会空谈理论,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5. 孔方兄弟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原意是指齐国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孔达,另一个叫孔泽,孔达满脑子都是防备兄弟兴兵的阴谋而有心神不安,却没有如愿,从而让人们对他嗤之以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被人嘲讽或嗤笑刻薄的情况。
三、典故解析和寓意探究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成语背后的典故,并探究其寓意和教益。
大材小用的历史成语故事

大材小用的历史成语故事:南宋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着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着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事情。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耿京组织的农民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意思是说,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太可惜了。
关于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关于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小编收集了大材小用的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成语】:大材小用【拼音】:dà cái xiǎo yòng【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成语故事】: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
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
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
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
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1、让一名高级工程师去做清洁工作,简直是大材小用。
2、领导让他去做杂活,真是大材小用。
3、一个博士后却来到了这个小山村支教,一些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觉得有些大材小用。
4、他本可以做更重要的事,现在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5、你这大学生竟然在夜市里摆地摊,也太大材小用了吧!6、他才学不凡却屈居小职,实在是大材小用。
7、像你这样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这个小公司里当个小秘书,真是大材小用了。
8、让他来做这种工作有点大材小用了。
9、他总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所以一直不安心于修机器的工作。
10、张飞回报刘备,刘备才知庞统非百里之才,大材小用了,立即提升他为副军师。
11、那几年,不让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搞科研,而是去做事务性的工作,确实是大材小用了。
12、像你这样有高智商的人,却干这种出力活,未免大材小用了。
13、大材小用现象普遍存在,它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大材小用,指物质材料使用不当从而造成浪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汉字书写】:大材小用【汉语注音】:dà cái xiǎo yòng【成语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人事安排不当。
【大材小用的意思】:材:木料;大材料只派上小用场,说明使用不当。
比喻能力强的人屈就于低下的职位,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用人不当浪费人才。
指因人事安排不当而使人才得不到施展。
也指物质材料使用不当从而造成浪费。
【大材小用的近义词】:大器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大材小用的反义词】:小材大用、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知人善用;【大材小用的故事】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爱国诗人和爱国英雄。
他因为坚决主张抗金,导致在担任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时受到朝廷沆瀣一气的`奸臣们排挤,最终被免去职务,隐退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几年后辛弃疾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命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绍兴西郊叫三山的一处地方闲居。
陆游当时快八十岁,比辛弃疾大十五岁,他的爱国精神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
两人一起乐此不疲地议论国家大事,都觉得相见恨晚,辛弃疾与陆游结成了莫逆之交。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才气无双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
诗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意思是说,辛弃疾的治国才干在管仲、萧何之上,现在让他当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实再是太可惜了。
历史上有许多大材小用的例子。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从前有一个叫王强的人,他是当地的一个富翁。
他拥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一家非常蓬勃发展的企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王强是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深知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大材小用”。
于是,他每每遇到问题都能够妙手回春,运筹帷幄,王强一直都能够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
有一天,王强听说镇上来了一个状元,于是他便请来这位状元,想着不妨让他在自己的企业里开展一番事业。
这位状元名叫小明,他确实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博览群书,但可惜的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商业头脑,对于企业经营一窍不通。
王强一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他还以为小明的才华可以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片新天地。
于是便给小明安排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但是小明屡屡不尽人意,总是做出一些与生意不相关的决策,结果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王强发现事情不对劲以后,便和小明谈了一次心,他告诉小明:“你虽然读书甚多,但是却不知道企业经营的门道,你是大材小用。
”小明听了这番话,顿时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在这个地方工作。
王强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小明,相反,他找到了一个适合小明的工作,让他去做一些文书管理之类的工作。
小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甚至成为了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
王强此举也引起了镇上的一些人的注意。
他们想着王强为什么不用小明在自己的企业中呢?于是其中有人就前去问王强,王强对他们说:“小明虽然读书甚多,但他并不适合在我的企业中工作,他是大材小用。
我给他找到了一个更适合他的位置,他现在在那里做得非常出色。
只有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王强的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许多人在听后深有感悟,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可能也是大材小用,于是他们也都纷纷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这之后,王强的企业发展得更加迅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从此之后,人们再也不会把大材小用这个成语当做一个简单的词语,他们知道大材小用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成语,它教导我们应该懂得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施展才华,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人获得成就感,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

大材小用的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农夫,他有一块土地和一只大铁锅。
他非常勤劳,每天都在地里劳作,让土地长满了庄稼。
但是,由于庄稼太多,他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于是他决定把庄稼拿到市场上卖掉。
在市场上,农夫发现了一个商机。
当时,人们很喜欢吃煮鸡蛋,但是很多人都嫌自己煮鸡蛋太麻烦。
于是,农夫决定用他的大铁锅煮鸡蛋,然后把煮好的鸡蛋拿到市场上卖。
开始的时候,生意非常红火。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抱怨起来。
原来,农夫的大铁锅太大了,每次煮的鸡蛋太多,让人感觉很不方便。
于是,农夫的生意开始冷清起来。
这时候,一个聪明人给农夫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大铁锅拆开,把每个鸡蛋都单独煮。
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煮任意数量的鸡蛋了。
农夫听了这个主意,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他把大铁锅拆开,开始一个个地煮鸡蛋。
这样,生意又重新红火起来。
而农夫也因为解决了人们的烦恼而得到了更多的赞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拥有太多的资源而浪费了它们。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勇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学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而这个故事中的农夫正是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从而取得了成功。
总之,“大材小用”这个成语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它所表达的含义却非常深刻。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过于贪心或者浪费资源,而是要恰当地利用它们;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赞誉。
大材小用的典故

大材小用的典故
大材小用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边让传》。
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有一个文士叫边让,他自幼聪明过人,博学多才,以能言善辩著称。
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听说了边让的才华,想要征召他为官。
但由于担心边让不肯应征,何进便以征兵的名义将边让召到洛阳,并任命他为一个小小的令史。
这一举动引起了当时著名的大学者、诗人、书法家蔡邕的不满。
蔡邕认为,边让自幼孤苦但好学不倦,精通诸子百家的经典,是个非常罕见的人才。
他认为何进给边让的官职太小,无法充分发挥边让的才能,因此对何进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此外,“大材小用”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也指人事安排不恰当,以致造成屈才和浪费。
这个成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人才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人才配置时要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避免资源的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材小用成语故事大材小用成语故事1【注音】dà cái xiǎo yòng【出处】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晋・石崇《许巢论》【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事安排不当【结构】主谓式【相近词】大器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相反词】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知人善用【押韵词】起兵动众、不痒不痛、德高望重、安危与共、七擒七纵、麋沸蚁动、量力而动、三人成众、迁怒于众、妖言惑众。
【年代】古代【谜语】高炮打蚊子;铁棒磨成绣花针【歇后语】八仙桌子盖酒坛;大松树作柴火【成语故事】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
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终日借酒浇愁,张飞来巡视才发现庞统的真实才能,孔明推荐庞统给刘备,刘备任命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成语举例】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业。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其它使用】◎如果在能源分配选择上不合理,把优质能源当作劣质能源使用,把高品位能量当作低品位能量使用,这种优材劣用、大材小用或劣材不用的做法,是造成能源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先天性限制条件。
◎ 这种单一地依靠本科生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层次结构,造成大材小用,大批本科生严重浪费的现象。
◎ 他怜惜那些不能才尽其用,或者大材小用的"内马":"内马赐官人,银鞯刺麒麟。
◎ 金娃娃发现他并不受欢迎,简直是"大材小用"了。
大材小用成语故事2【成语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在忧愤中去世。
成语出处: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成语释义: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大材小用成语故事31 、大材小用的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中去世。
2、大材小用的材料【注音】dà cái xiǎo yòng【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人事安排不当【近义词】大器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反义词】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知人善用【年代】古代【例句】一个人有没有才能,要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才能知晓,有的人自恃才高,总以为自己~,受了委屈,这也大可不必。
3 、大材小用的点评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不管做什么都要认真去做,争取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出最大贡献。
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拥有不变的真性情,心态良好乐观向上,不断的努力,总会等到能珍惜你这个人才的人。
大材小用成语故事4【成语】:大材小用【拼音】:dà cái xiǎo yng【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成语故事】: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
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
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
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
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大材小用成语故事5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着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事情。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耿京组织的农民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意思是说,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太可惜了。
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离世。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大材小用成语故事6[成语拼音] dà cái xiǎo yng[成语解释]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典故出处] 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成语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