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引言成语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每个成语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故事背景,通过这些成语,人们可以在简洁中领悟到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讲述一个与成语《大材小用》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向读者阐释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重要性。

故事:马穿金戴的大家闺秀从前有一个大家闺秀叫王丽丽,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被誉为是整个城市最美丽的女孩。

她聪明、才华横溢,自小就备受家人的宠爱。

可是,王丽丽却深感自己才华白白浪费,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家庭,不允许女子参与社会活动,只能埋没她那雄心勃勃的才华。

王丽丽的父亲知道女儿的才华与野心,但又无法改变传统观念。

他便在家中为她安排了一间幽静舒适的书房,给她提供了大量的书籍。

王丽丽在书房里度过了很多宝贵时光,她独自阅读、学习、思考。

有一天,她读到了一本有关马戏团的书籍。

书中描述了一匹殿堂级的赛马,这匹赛马在赛场上飞速奔驰,技压群雄,无人能敌。

可是在马戏团里,这匹赛马却只是被用来执行一些简单的杂技表演,比如穿越火圈、踩着脚踏车等。

王丽丽读到这里,脑海中灵光一闪,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忍不住地思考:“我是不是像那匹赛马一样被困在金丝笼里,无法施展我真正的才华?难道我的才华只能用来装饰自己,被家人保护着,不敢面对外面的世界吗?”王丽丽的决心王丽丽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希望能够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展示她的才华。

她开始秘密地学习各种技能,包括绘画、音乐、写作等。

她深知自己是一个有限时间和资源的人,所以她决定将自己的才华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王丽丽思考:“我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改变这个封建社会的现状?我怎样才能将我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对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小试牛刀王丽丽决定利用自己的绘画技巧来改变世界。

她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将这些作品发布在一些社交媒体上。

她的作品以其别致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通过这些作品,王丽丽引导人们反思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对封建观念的讨论和反思。

[作文素材]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作文素材]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作文素材]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成语《大材小用》的故事
今晚成语:大材小用
成语释义:意思是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

故事开始
东汉末年,有个叫边让的读书人。

他不但很聪明,而且很有才华,在当地是有名的才子。

有一天,有一个叫何进的大将军听说了边让的才华,
就派人把他请回来辅助自己。

经过一番了解,何进决定派他到一个小地方当官。

边让上任后和一个姓蔡的官员一起做事。

一段时间后,蔡先生发现边让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
让他在这小地方做官非常浪费他的能力。

一天,蔡先生对何进说:“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将军。

如果把煮牛的锅子拿来煮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何进说:“这个我不知道,还望先生指教”
蔡先生说:“把鸡放进煮牛的.果子狸,如果水放多了,
鸡汤还是能做但是同样的盐味道会很淡,如果水少了就很快把水煮干而鸡肉也不容易煮熟,大锅小用本来就不适合,用人也是一样啊”何进这是恍然大悟,想到自己对边让不也是这样么?
于是立马提拔了边让,让他在他应该在的位子上
后来,边让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华,帮助何进解决了很多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齐国,国君将大臣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国家的重大决策。

这一天,齐国的大臣们正在围坐在皇宫的大殿内,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个国家中的大材小用之人。

大材小用,是指那些才华出众、能力非凡,但却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的人。

这些人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被埋没于人群之中,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臣们无不对这个问题感到烦恼,因为齐国中可供国家利用的人才非常之多,如何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困扰国君和大臣们的一大难题。

就在大臣们苦恼不已的时候,一位来自国际上的贤良淑德的大臣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睿智的建议:“我们可以让这些大材小用之人进行一场选拔,只要能够通过这个选拔,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听到这个建议,大臣们纷纷点头称赞,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于是,齐国国君发布了一道兴宝分育的诏令,宣布齐国要进行一场选拔,所有的大材小用之人都可以参加。

这个选拔名为“大材小用选拔赛”。

选拔的规则非常简单,凡是参加选拔赛的人必须通过三个环节:思维能力测试、实操技能表演以及贡献计划。

思维能力测试是为了检验参赛者的智慧和灵活思维,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的难题。

实操技能表演则是为了检验参赛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否在实际的场景下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技能。

而贡献计划则是要求参赛者提出自己的发展计划,说明如何通过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国的大材小用之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报名参加选拔赛。

他们从各个角落赶来,他们当中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年轻人,有一位精通音乐的中年人,还有一位擅长统筹的老者。

选拔赛的三个环节依次进行,每个环节过后,参赛者们都会被淘汰一些,只有最出色的,最有潜力的才能够留下来。

思维能力测试中,这些参赛者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智慧和灵活思维,让评委们大为赞叹。

最终,一位位才华出众的人被选拔出来,他们将成为齐国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场选拔赛,齐国的国君和大臣们终于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难题,让大材小用之人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大材小用的典故

关于大材小用的典故

关于大材小用的典故大材小用: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为大家整理了大材小用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大材小用的典故: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

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

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

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

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大材小用成语典故解析

大材小用成语典故解析

大材小用成语典故解析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成为了我们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然而,有时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可能会出现大材小用的情况,即将本应用于高层次、复杂场景的成语,用于低层次的、简单的场景,因为文化解析不够深入,我们可能忽略了其中的典故和寓意。

本文将选取几个常见的大材小用的成语,解析其背后的典故,并剖析其中的寓意和教益。

二、大材小用的典型成语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大材小用的成语:1.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原本出自《晋书·张华传》,意思是指杯弓上的蛇影,形容疑神疑鬼、杞人忧天的心理。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杯弓蛇影”来形容人对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度担心,或者说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过度猜测、预测。

2. 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韩诗外传·赵简子嬖书》。

它本意是比喻画出的饼虽然能填饱眼前的空腹,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我们有时候在平时会将其引申为说白了就是“缺乏实际行动、做白日梦”,或形容虚无缥缈的事物。

3.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外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指的是那种过于忧虑的人,总是想象一些无谓的事情并因此而自乱阵脚。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度担心。

4.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艺文志》,原意是说论及兵事时,只在纸上谈论而没有实际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其引申为只会空谈理论,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5. 孔方兄弟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原意是指齐国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孔达,另一个叫孔泽,孔达满脑子都是防备兄弟兴兵的阴谋而有心神不安,却没有如愿,从而让人们对他嗤之以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被人嘲讽或嗤笑刻薄的情况。

三、典故解析和寓意探究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成语背后的典故,并探究其寓意和教益。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从前有一个叫王强的人,他是当地的一个富翁。

他拥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一家非常蓬勃发展的企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王强是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深知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大材小用”。

于是,他每每遇到问题都能够妙手回春,运筹帷幄,王强一直都能够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

有一天,王强听说镇上来了一个状元,于是他便请来这位状元,想着不妨让他在自己的企业里开展一番事业。

这位状元名叫小明,他确实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博览群书,但可惜的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商业头脑,对于企业经营一窍不通。

王强一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他还以为小明的才华可以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片新天地。

于是便给小明安排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但是小明屡屡不尽人意,总是做出一些与生意不相关的决策,结果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王强发现事情不对劲以后,便和小明谈了一次心,他告诉小明:“你虽然读书甚多,但是却不知道企业经营的门道,你是大材小用。

”小明听了这番话,顿时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在这个地方工作。

王强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小明,相反,他找到了一个适合小明的工作,让他去做一些文书管理之类的工作。

小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甚至成为了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

王强此举也引起了镇上的一些人的注意。

他们想着王强为什么不用小明在自己的企业中呢?于是其中有人就前去问王强,王强对他们说:“小明虽然读书甚多,但他并不适合在我的企业中工作,他是大材小用。

我给他找到了一个更适合他的位置,他现在在那里做得非常出色。

只有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王强的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许多人在听后深有感悟,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可能也是大材小用,于是他们也都纷纷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这之后,王强的企业发展得更加迅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从此之后,人们再也不会把大材小用这个成语当做一个简单的词语,他们知道大材小用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成语,它教导我们应该懂得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施展才华,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人获得成就感,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大材小用的故事

大材小用的故事

大材小用
【成语拼音】:dà cái xiǎo yòng
【成语解释】: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

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成语出处】:《后汉书·边让传》:“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成语例句】: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业。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
【近义词】:大器小用、明珠弹雀
【反义词】: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人事安排不当【成语故事】: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

有一次,刘瞻问他将来准备干什么?有什么志向?辛弃疾回答老师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赋,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

他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在抗金的道路上,他还写了许多爱国诗词。

后来辛弃疾拜访前辈陆游,两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

陆游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陆游特意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

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和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样的人物,现在担任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有大才能的人用在小事务上,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受到排挤不得志而耿耿于怀。

六十七岁那年,这位始终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最终在忧愤中去世。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大材小用
相传,古代有一位匠人,他的名字叫做陈杰。

陈杰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技
术才能,他擅长制作各种器具,并且制作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精美而且实用的。

陈杰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他用很长时间制作了一把锤子,锤子的锤头非常锋利,而且
可以击碎岩石。

这把锤子的质量和制作精度都非常高,可以说是每个匠人的梦想。

然而,最后这把锤子却被用来敲打小钉子。

陈杰的妻子看着这把锤子,感到非常可惜,因为一个如此完美的工具,却只被用来完成如此琐碎的工作。

从此,陈杰就成为了“大材小用”的代名词。

尽管他的才华举世瞩目,但是对于他来说,这种才华却被低估,并被用在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任务上。

虽然陈杰对于他的才华和才能感到失望,但他也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错,因为人们很难
预料到一个物品的最终用途。

如果陈杰一开始就能够看清楚每一个东西的用途,那么他也
许就能够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制作如此精美但又不能发挥全部功能的工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看清一个事物的本质,并
且在使用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每一个物品都有它特定的用途,而我们需要根据这种用途来
使用它,从而千万不要浪费人力、才华和资源。

此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能是应该被充分利用的。

如果我们能够合理
利用每个人的才能,将他们放在能够发挥最大潜力的工作岗位上,那么我们就能够创造出
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材小用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大材小用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大材小用
【拼音】:
[dàcáixiǎoyòng]
【解释】:
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

【出处】:
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举例造句】:
~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业。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
【成语故事】:
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

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

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

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

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张飞去荆南巡视。

张飞遂与孙乾一同前往。

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

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

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


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

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

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月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

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

事实上庞统确实去当过县令,也确实当的不是特别好,但没有用半天的时间就解决了一个月的政务。

后来(因为当的不好)被免官了,鲁肃便写信告诉刘备,庞统这个人不适合当县令,应该当治中、别驾。

而后,庞统的表现也确实很出色。

但前面那句歇后语,却绝对不是事实。

即使庞统真的有半天就解决一个月的事的本领,这个故事则说明他志向远大,深至天下。

而不是大材小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