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有关的成语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是指项羽的事迹和故事。
以下是几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故事: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相传项羽自诩为霸王,不满刘邦
称帝,决定征服刘邦。
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备,而刘备却在宴席上表演琵琶,惹得项羽大怒,最终导致项羽兵败被擒。
这个成语形容主人公在他人设下的圈套中自讨苦吃。
2. 挥泪斩马谡(huī lèi zhǎn mǎ sì):相传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刘邦包围,而马谡是他的谋士。
马谡在项羽心急如焚、泪如泉涌的情况下,提出放火诱敌,但项羽以为他要上交皇帝的御印,愤怒之下处死了他。
这个成语形容出于忍无可忍而亲手杀掉忠心耿耿的人。
3. 十面埋伏(shímiàn mái fú):项羽曾设下十面伏兵的计谋,以期在刘邦军队行进到一定地点后,一举歼灭。
然而刘邦得知了这个计谋,派出了韩信等将领进行转战,最终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部队。
这个成语形容对敌人设下重重陷阱,以期一举击败对手。
4.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项羽在巨鹿之战时,为了激
励士兵战斗到底,下令破釜沉舟,禁止退军,表示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个成语形容做出决心,坚定地与敌人斗争到底。
这些成语故事都与项羽的事迹密切相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流传的精彩典故。
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留下了许多成语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1. 项庄舞剑:形容一个人表面看似平和,实则心怀杀机,意图
伤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鸿门宴上邀请刘邦跳舞,表面上是友好交流,但实际上却在舞剑中暗藏杀机。
2. 霸王别姬:形容一个人遭遇失败,不得不离开自己珍视的事物。
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乌江兵败后,被迫自杀,他在自杀前和自己的爱妃虞姬诀别。
3. 兵败如山倒:形容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时,形势无法控制,就
像是山倒塌一样,不可阻挡。
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彭城战败后,全军崩溃,形势无法控制,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
4. 烹煮帝皇:形容一个人因为权力和利益而互相争斗,甚至不
惜牺牲别人。
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互相攻伐,最终刘邦获胜,将项羽烹煮而死。
5. 脱颖而出: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专家。
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手下的张良在谋略方面非常出色,因此在刘邦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著名的谋士。
这些成语和故事不仅反映了楚汉相争的历史,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
与项羽相关的成语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项羽的个性和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将以与项羽相关的成语为中心,探讨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第一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中。
当时,项羽率领的军队在巨鹿之战中惨败,整个军队陷入了绝境。
面对这种情况,项羽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行动:破釜沉舟。
他下令将所有的锅都砸碎,让士兵们知道他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战斗到底。
这种决心和勇气最终帮助项羽挽回了败局。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真正看到一个人的勇气和决心。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像项羽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第二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是“铁杵成针”。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项羽年轻时。
当时,他向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大财主借钱,但吕不韦嘲笑他没有能力还钱。
项羽愤怒地离开了吕不韦的家,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学习铸剑技术,每天都在锤打铁杵,直到铁杵变成了针。
最终,他成功地还清了债务,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将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实现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放弃,而是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直到达成目标。
第三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是“鸿鹄之志”。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项羽年轻时。
当时,他听说了一位名叫“鸿鹄”的大鹏鸟,这只鸟可以飞到天空中最高的地方。
项羽深受启发,决定追求自己的鸿鹄之志,成为一位伟大的将领。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秦朝,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当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我们应该像项羽一样,不断努力,坚定自己的信念,直到达成目标。
与项羽相关的成语不仅反映了项羽的个性和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成语告诉我们,只有有勇气、毅力和远大的志向,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史记项羽本纪成语

史记项羽本纪成语1、拔山扛鼎 [ bá shān gāng dǐng ]释义: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搏牛之虻 [ bó niú zhī méng ]释义: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
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3、才气过人 [ cái qì guò rén ]释义:才:才能;气:气魄。
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4、冲冠眦裂 [ chōng guàn zì liè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眦裂,睁裂眼眶。
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从壁上观 [ cóng bì shàng guān ]释义: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6、独断专行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释义: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形容作风不民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7、孤立无援 [ gū lì wú yuán ]释义: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滑孤立无援,不能有为。
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成语摘要:1.项羽简介2.典故成语:破釜沉舟3.典故成语:四面楚歌4.典故成语:背水一战5.典故成语:沐猴而冠6.项羽的悲剧性结局正文: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朝末年领导起义军推翻了暴虐的秦朝统治,建立了西楚霸王国。
虽然最终败给了刘邦,但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剧性命运成为了后世许多典故成语的来源。
1.项羽简介项羽,字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楚国贵族后裔,秦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暴虐的秦朝统治,建立了西楚霸王国。
项羽英勇善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因政治手腕不足,最终败给了刘邦,自杀身亡。
2.典故成语: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渡过了宛水之后,下令破釜焚舟,表示他和他的部队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战斗到底。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下定决心,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地进行某事。
3.典故成语:四面楚歌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垓下之战失利后,被汉军围困,楚军士气低落,四面八方都传来汉军的歌声。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处境艰难,孤立无援。
4.典故成语: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命令部队背水列阵,表示决心战斗到底,没有退路。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面临艰难困苦,决一死战。
5.典故成语:沐猴而冠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战胜秦军后,自封为西楚霸王,但有人讥讽他只是沐猴而冠,徒有虚名。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表面上装扮得像样子,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
6.项羽的悲剧性结局尽管项羽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才能,但由于政治手腕不足,猜忌部下,对盟友刘邦疏于防范,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失利,被迫自杀。
关于项羽的成语

⑴取而代之:楚国末年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叔项梁学习剑术,项羽却豪言壮语地说要学习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就教他兵法。
项梁杀了人,他们逃到吴中,秦始皇东游会稽山路过吴中,项羽远远观望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释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⑵先发制人:故事说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蠢蠢欲动,请有威望的项梁去商量起义的事宜。
项梁听殷通说“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就反客为主,叫项羽杀了殷通,自立为会稽太守,然后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宣布起义反秦。
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
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
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
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
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
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
”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
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厅堂。
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
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
项羽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释义】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⑶破釜沉舟: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项羽的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

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1、霸王别姬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
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2、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作壁上观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大,而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
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
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4、沐猴而冠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
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5、先发制人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
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
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
”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
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有关的成语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战国时期与刘邦争霸天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骄人的战绩。
项羽留下了许多与他相关的成语,这些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
鸿门宴是指刘邦在项羽的势力范围内举办的一个宴会,宴会结束后,项羽被刘邦困在鸿门,最终在这里战败。
鸿门宴成为形容临阵倒戈、背信弃义的行为。
这个成语源于项羽在鸿门之会中对刘邦“不杀傅国君,我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量江东父老之忍辱负重而不能自断于临波之困耶?”等话语。
2.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
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巨鹿之战时的壮举。
项羽率领军队围攻巨鹿城,为了鼓舞士气,他率先破釜沉舟,用火焚烧了所有的船只和行李,表示与刘邦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形容下定决心,坚决去做一件事,不留后路。
3. 前车之鉴(qián chē zhī jiàn)
前车之鉴是从项羽的经历中引申出的成语。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遭受连遭失败,最终战败于刘邦。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别人的失败、教训或者前人的经验可以给人以警示和借鉴。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ù rù hǔ xué, yān dé hǔ zǐ)
项羽在战国时期称霸一方,他面对的对手刘邦被誉为“汉烈楚艳”,但刘邦却能够羁糜自守,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了帝国的
大业。
这个成语形容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5. 虎符(hǔ fú)
虎符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个象征。
虎符是战国时期君主派遣将领的一种令牌,有权威和命令作用。
项羽在鸿门宴时将自己的虎符授给刘邦,象征着将权力转交给刘邦,成就了刘项合作的决定。
后来,虎符这个词就被引申为权力的交接、传承或者证明。
6. 狼子野心(láng zǐ yě xīn)
狼子野心是指野心勃勃,野心极大,有着极高的政治目标和欲望。
项羽在战国时期的野心就是为了称霸天下,最终卷土重来,重建强大的楚国。
这个成语形容某人有着过高的权力欲望和承载着一种负面的意义。
7. 应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
应接不暇是指应付已经充分忙于一件事情,忙于应付事务,无法应付更多的事情。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他的军队准备攻打巨鹿城,而刘邦的军队却乘虚袭击了他的后方,造成了混乱。
这个成语形容一下出现很多事情无法应付。
8. 自讨苦吃(zì tǎo kǔ chī)
自讨苦吃是指自找困苦,自寻烦恼,有苦自己吃,自食其果。
项羽在攻占巨鹿之后,他放任军队厮杀,导致楚军士兵大量伤亡。
最终项羽自己也在刘邦的进攻中失败。
这个成语形容某人自作自受。
9. 弄巧成拙(nòng qiǎo chéng zhuó)
弄巧成拙是指本来想巧妙解决问题,结果反而把问题弄得更糟,以致事情变得不如意、爱莫能助。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计划先攻占巨鹿城,结果却让刘邦趁机攻打他的后方,最终导致自己失
败。
这个成语形容事与愿违、反倒弄巧成拙的情况。
10. 筹谋帷幄(chóu móu wéi wò)
筹谋帷幄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策划,形容高层领导者的军事智谋和谋划。
项羽用“筹谋帷幄”来形容自己在巨鹿之战中的军事计划和谋划。
这个成语形容某人在安静的环境下制定合理、高效的计划。
以上是与项羽有关的一些成语,这些成语都是由项羽在历史上的经历和故事中产生的。
这些成语通过体现项羽的性格和历史地位,让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