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陶庵梦忆序》
张岱《《陶庵梦忆》序》原文及鉴赏

张岱《《陶庵梦忆》序》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岱《《陶庵梦忆》序》原文及鉴赏【导语】:〔明〕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陶庵梦忆序原文及翻译

陶庵梦忆序原文及翻译品读陶庵梦忆序,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陶庵梦忆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陶庵梦忆序原文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顱,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陶庵梦忆序翻译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
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陶庵梦忆序 张岱

报应中可以见到。
3.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在枕上听见鸡叫,黎明前的清新空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 气涌来,因此想起我的生平,繁华
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 糜烂的生活,如过眼云眼,五十年 成车一旅梦蚁。穴今 ,当 当黍 作熟 如黄何梁消,受?来黄蚁的粱穴生梦中活中回,醒来成来,为, 应梦自当。己怎现的样在车度自马过己刚寂刚从寥从蚂的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 时光.遥想往事,回忆起来就写下,拿 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 到佛像前一一忏悔.不排列年月,也不
1.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 陶庵国破家亡,没有地方去,
归止,披发入山,駴駴 就散发入山,成为令人吃惊的
为野人。故旧见之,如 野人.老熟人看见我,如同看见
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 接。作自挽诗,每欲引
毒药猛兽。不敢喘气,害怕 接近。我自作挽诗,常常要 自杀,因为《石匮书》没有
决,因《石匮书》未成, 写成,还活在人间。然而瓮
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这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 是报应以前住在明亮干燥的房子
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里。用烟熏眼睛,用粪臭鼻子,
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 种果报中见之.。
这是报应以前闻香睹艳。用脚走 路,用肩扛囊,这是报应以前拥 众坐车。
过去的种种罪恶,从现在的种种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陶庵梦忆序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古代散文复习之《陶庵梦忆序》

秭归一中高三语文教材复习学案选修·古代散文:序高三()班姓名一、《序》(盛唐·李白)二、《陶庵梦忆序》(晚明·)1,注音释义①、啮():。
②、衲():。
③、苎():。
④、寤():。
⑤、罄():。
⑥、粝():。
⑦、罹():。
⑧、愕():。
2,辨析①不次.岁月:。
②每欲引决..:。
③今日罹此果报..:。
④翻.用自喜:。
⑤恍然犹意.非真:。
⑥犹事雕虫..:。
⑦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⑧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3、翻译1,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翻译:翻译:。
4,素材积累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晚号六休居士。
浙江绍兴人。
少为贵公子,精于茶艺,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明清政权更替之后,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坚决不与满清政权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这部追忆之作。
《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精选《陶庵梦忆序》学习资料

《陶庵梦忆序》学习资料《陶庵梦忆序》原文:张岱〔明代〕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陶庵梦忆序》译文: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自挽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
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饥饿之余,喜欢写些文章。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张岱《陶庵梦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岱《陶庵梦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陶庵梦忆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侨寓杭州。
著有《陶庵梦忆》等。
②駴駴(hài):惊骇。
③首阳二老:指伯夷、叔齐。
殷亡后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④王谢:王姓与谢姓自东晋王导与谢安后,便成为江南两大望族。
⑤二王:指王羲之与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自杀B、今日罹此果报罹:触犯C、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报:报应D、余今大梦将霜霜:醒7、答案:B、遭受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昔日奢华,今日果报”的一组是(3分)①以衲报裘,以苎报靧,仇轻暖也②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③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④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⑤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⑥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⑥8、答案:B、②没有报应;④说文人为名,如邯郸一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己在家破国亡之时,隐居山中,如同野人。
陶庵梦忆序的诗意与解释

陶庵梦忆序的诗意与解释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陶庵梦忆序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作者张岱生当明清社会大变动之际,由贵族公子而沦为山间野人,由鲜衣美食而降为衲苎粗粝,常“瓶粟屡罄,不能举火”,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因此“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创作了《陶庵梦忆》,此文即是序文。
《陶庵梦忆》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之后,书中追叙了昔日的生活,包括苏、杭、宁、扬等地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
原文:《陶庵梦忆序》明代: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陶庵梦忆序 阅读答案附翻译(2)

陶庵梦忆序阅读答案附翻译(2)
B作者回顾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
C.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D.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通过真实的描写中来体现。
4.将文中画线句子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2分)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分)
【答案】
1.(3分)B
2.(3分)C
3.(3分)D
4.(1)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
(2)那些大祸常常是因为不注意小
事造成的,而能干的人也是被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所困。
(3)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
【解析】
1.试题分析:B (A 用尽C 咬D 睡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陶庵梦忆序》本文是作者为其《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
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作人间大梦一场。
如此看来,写作本文,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呓。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夜航船》、《嫏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公祭祁夫人文〉等文学名著。
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想以五百金购买《石匮书》,宗子慨然予之。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暧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
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
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
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中醒来,自己的车马刚从蚁穴中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
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
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
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
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
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因此,我们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就缘自张岱小品散文的虚实相依的表达特点。
结合《陶庵梦忆序》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现实生活与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
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现实状态与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
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
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
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
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现实心理与如出一辙的精当典故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
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总之,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作者:李敬泽1.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2.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
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
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
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3.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
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4.张岱,字宗子,居绍兴,生死于明清之际。
家世殷富,少有捷才。
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
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5.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
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
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成为“废物”,“废”了自己。
故异史氏曰:宝岂“死老鬼”张岱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废石?6.张岱毕生足迹,南不过绍兴,北至兖州。
山东、江苏、浙江,由圣人发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风月,地图上狭窄的一条正是古中国文明的中心。
时当晚明,据说资本主义在此萌芽了,据说这萌芽又被掐掉了。
但是……7.张岱和他的人群正无边无际地欢乐。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他们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下岗驿丁的身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这是一支沉默、饥饿、仇恨的大军。
8.张岱不知道。
张岱知道的是: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张岱在内心深处等待那一刻。
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
所以……9.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
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休说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红楼梦》。
《红楼梦》是无数梦的影子,其中有张岱的梦。
10.张岱晚年耽于梦。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11.张岱此时国破家忘,流离山野。
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还有梦。
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下的字。
字迹想来是枯淡的,但应是依然妩媚,如当年旧事藏于白头宫女眼角眉梢。
12.张岱真正喜欢的事是:文字。
13.张岱好文字。
不是那种正大的好,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好。
好得有点儿赖皮,好得不讲道理。
明代小品,文字通常是放得开了,但二袁其实还是官员气派,作爽朗作洒脱,自高处平易近人;至于竟陵诸家,越放开越别扭,如仆人扮老爷,手脚不知何处安置。
倒是张岱,便是赖皮,便是不讲道理,也是娘胎里带来的随便。
14.张岱文字快。
他喜用排比,快时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目不暇接。
张岱爱热闹,文字也热闹,眼观六路,下笔如飞,无黏滞、无间断。
小品文字,写慢容易,写快难。
快而又磊磊落落、跌宕流转如张岱者,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