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一剪梅》的情节发展与结构特点解读

合集下载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3、背诵二、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写法2、背诵相关名句三、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具:自制CAI课件六、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作品。

宋词发展到了李清照的时代,已日趋完善、成熟,而她把词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进而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李清照词风,提出“词别是一家”,认为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下面我们读一下《一剪梅·红藕香残》体会一下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李清照简介:初中学过李的《如梦令》,让学生回忆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然后教师补充: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作品集为《漱玉词》,她是抒情诗的杰出作者,她的注情入词、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使后代许多人赞叹不已。

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许多人之所以读了李清照的词之后不禁会伤感落泪,就是受了她词中那种离别之情的影响,触动了自己的心事,启动了感情的闸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幽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3、朗读训练:(1)音读和义读:簟(dian)(2)情读:让学生品味哪些句子美,这首词当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象:特点:红藕香残玉簟秋雁自回月满花自飘零水自流名句欣赏:“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出夫妻分居两地,彼此思念之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写愁,表现了愁迁移之速。

本来心中之愁外显眉宇,词人却道先眉后心,其实愁早在心头,又显于眉头,再次回到心头,一股愁绪此消彼长,永远挥之不去。

李清照将愁写通了,它通贯周身,无法排遣。

抒发的情感:相思,闲愁,无计消除总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想要抒发一种相思愁,而没有正面写这种感情,只是描绘了一幅大雁难归、月圆人定、花飘水流的画面,画面的凄清和深邃的意境,包含了无限的情意。

七年级语文教案:《一剪梅》的阅读与解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一剪梅》的阅读与解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一剪梅》的阅读与解析的阅读与解析《一剪梅》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由元代诗人李清照所作,体现出了女性的柔情和生命的脆弱。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文学特点以及主题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一剪梅》的诗歌结构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女性的柔情和生命的脆弱。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剪梅》的结构和特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1.朗读诗歌,介绍诗歌作者及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诗句用词。

3.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深入思考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先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一剪梅》的韵律和节奏,然后介绍一下诗歌的作者李清照,以及她的背景和生平。

让学生了解这位女诗人的悲欢离合,以此铺垫诗歌的主题。

二、传达信息(15分钟)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剪梅》的结构和诗句用词。

并且结合一些例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课外拓展(15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探究《一剪梅》的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整理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情感体验(25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理解诗歌,全情投入其中,感悟女性的柔情和生命的脆弱,关注自身情感体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讨论,深入思考。

五、结束语(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一首古诗的文学特点和主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说理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水平。

【教学评价】本教案以《一剪梅》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首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感受其中的柔情和生命脆弱的主题,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文化智慧的熏陶。

同时在情感体验和口头讨论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本教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意境与诗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一剪梅》中的意象和用词;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诗歌的主题,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如:“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所期待。

Step 2 了解作者与背景(10分钟)介绍《一剪梅》的作者李清照,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同时,简要介绍宋代女词人和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于《一剪梅》更有认同感。

Step 3 阅读诗歌及解析(20分钟)1.让学生自行阅读《一剪梅》这首诗,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格律。

2.分析《一剪梅》的诗意: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的哀愁,通过梅花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Step 4 诗歌欣赏(15分钟)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和图像对于诗意的补充和渲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学习欣赏(25分钟)分小组进行学习欣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使用相应的音乐和图像制作一个小视频,将诗歌的意境和诗意通过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一剪梅》这首诗及其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音乐和图像的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意。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一剪梅李清照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创作于宋代北宋淳熙五年(1178年),以虚实相间的写法展现了女子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哀痛之情。

这首词既有清新唯美的意境,又融入了时代背景和深刻思考的社会议题。

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的特点,掌握本词的内容、艺术方法和主旨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批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点:1.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内容;2.分析词的艺术方法和主题;3.培养学生以古代词作为对象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把握词的艺术方法,并能在具体词句中找到运用的实例;2.理解并总结本首词的主题思想;3.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文学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导入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以及他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Step 2:学习背景与内容(10分钟)讲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Step 3:词的艺术方法(20分钟)通过解析《一剪梅》的词句,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艺术方法,如意境的创设、比喻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Step 4:词的主题思想(15分钟)分析《一剪梅》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词的内容和表达中找到主题思想的线索,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Step 5:欣赏与鉴赏(15分钟)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的原唱和现代演绎版本,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和艺术的魅力,加深对该词的理解与感受。

Step 6:词作创作(15分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以《一剪梅》为题材,进行个人创作。

Step 7:展示与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分享和评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他人作品的独到见解与批评。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四.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理解《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意象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词句进行赏析,品味其语言之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诗词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一剪梅》。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以及在词坛的地位。

讲述《一剪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感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4、词句赏析选取词中的重点词句,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引导学生分析其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讨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的妙处,体会词人的思念之情。

5、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分析词中情感的变化,从开头的寂寞愁绪到结尾的期待与希望。

6、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词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如“红藕香残”“雁字回时”等景语所蕴含的情语。

讲解词中用典的地方,如“锦书”一词的典故,增强词的文化内涵。

7、再读领悟学生再次朗读全词,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词中的韵味。

8、拓展延伸展示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声声慢》,让学生比较其与《一剪梅》在情感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能够体会和理解《一剪梅》中的情感。

3.能够初步感受古典戏曲艺术的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辨识并感受《一剪梅》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典戏曲的美之所在。

四、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一剪梅》音视频材料。

2.相应的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需要一些纸笔,用于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10分钟)教师可以用一段音乐片段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好奇心和兴趣。

Step 2: 欣赏《一剪梅》 (25分钟)1.播放录制好的《一剪梅》音视频材料。

让学生仔细聆听、观看。

2.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剧情、角色关系以及情感表达。

Step 3: 分组讨论 (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从剧情、人物、意义等方面讨论《一剪梅》。

2.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让全班进行分享。

Step 4: 思考问题 (10分钟)教师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加深对《一剪梅》的理解:1.《一剪梅》的主题是什么?2.你认为《一剪梅》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3.你对《一剪梅》中的人物角色有什么感受?Step 5: 表达感受 (15分钟)1.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一剪梅》的感受,可以是文字、画面或简短的诗句。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Step 6: 总结反思 (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请学生选择其他古典戏曲进行欣赏,扩展对古典戏曲艺术的认知。

2.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剧本创作或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收集学生的写作和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剪梅》的剧情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对古典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品味《一剪梅》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意境之美。

3、指导学生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赏析词的语言特色,如叠词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的含蓄与深沉。

理解词中“闲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细腻的情感、婉约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作,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经典词作《一剪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一剪梅》这首词大约作于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

独守空闺的李清照,借这首词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词句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红藕香残”写荷花凋谢,“玉簟秋”写竹席透出秋的凉意,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提问:词人为何要“独上兰舟”?讨论后明确:“独上兰舟”可能是想排遣心中的寂寞和思念,但结果却是“愁更愁”。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让学生想象:词人在等待书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充满期待和焦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教案:《一剪梅》的情节发展与结构特点解读。

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剪梅》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

从整体上看,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小莉独自在山谷中寻找一枝梅花的情景;第二部分,描写小莉和春梅的对话与感情交流;第三部分,讲述了小莉和张百万之间的复杂的感情纠葛;第四部分,是对小莉内心的感受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整个篇章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晰,前后呼应,相互照应,使整个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和震撼。

我们来看一下《一剪梅》篇章的情节发展。

文章以小莉的寻找梅花为开端,进一步引出了小莉与春梅之间的对话与感情交流。

春梅开朗、活泼,精通吹箫与弹琴,使得小莉心情舒畅、畅快淋漓。

不久,小莉与春梅到了丰收的时节,这时候,张百万出现了,他夸赞小莉乃一朵“山野奇葩”,并借此机会向小莉表达了心意,小莉则深感矛盾与纠结。

此时,春梅则演奏了《一剪梅》,调动了小莉的思绪和情感,进一步引出了小莉和张百万之间的情感剖析。

小莉也经历了一番内心挣扎和沉淀,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由此可见,《一剪梅》这篇篇章的情节发展是较为曲折的,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它对于七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剪梅》这篇篇章具有较为明显的情节发展和结构特点,采用了开门见山、多角度交叉叙述、回归内心的叙述方式,流畅、自然、生动,显得十分成功和出色。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七年级学生进一
步了解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增强对文学美学的敏感度和领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