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试述高明《琵琶记》的得失
得:
1.《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地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在后世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宣扬道德纲常的主观意图,客观上揭示了道德教化本身的内在矛盾,这也是它在思想内涵上的成功之处。

2.在戏曲的声调格律方面,《琵琶记》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间的搭配,加以妥贴的安排。

对句格、四声的运用,也比较严密细致。

3.《琵琶记》是南戏创作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结构上,他打破了传统的单线模式,而采用双线结构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次,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

以口头语写心头事,真做到了“体贴人情,委曲必尽”。

再次,剧中的语言比同时代的其他南戏要成熟。

尤其在语言个性化方面,时而质朴,时而华美,运用的相当成功。

4.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

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

失:
剧中封建说教过多,往往成了作者思想意识的传声筒;篇幅过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出现了某些明显的疏漏;剧中的某些片断也有铺锦列绣,骈俪过重的毛病,对后世传奇作者雕词琢句造成了不好影响。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1)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1)

简答题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

传奇之祖《琵琶记》赏析《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

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

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琵琶记》戏演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琵琶记诗赏析

琵琶记诗赏析

琵琶记诗赏析《琵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

这部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本文将对《琵琶记》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琵琶记》的背景和作者。

《琵琶记》是白居易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60首,以叙事诗的形式,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琵琶女李师师的生平遭遇和情感经历。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朴实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琵琶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琵琶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首先,从艺术魅力来看,《琵琶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琵琶女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诗中对李师师的描绘细腻入微,如“纤纤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金井梧桐,玉鸭雕梁,醉里且歌且笑,无人知是何年”等句,都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才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她与君王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些描写都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和生动表现,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魅力和张力。

其次,从文学价值来看,《琵琶记》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通过对李师师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的生活风貌和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诗中对爱情、人生、命运等主题的探讨,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长安城里头,万户送秋雁”等句,都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琵琶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它不仅在艺术魅力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在文学价值上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思想意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简议琵琶记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琵琶记是一部古代戏曲剧目,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通过展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艺术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简要论述琵琶记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琵琶记作为一种戏曲形式,以古代社会的人物命运和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探索,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先,琵琶记关注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剧中的主要人物杜丽娘以其悲惨的命运和深情的爱情展现了她纯真善良的一面。

而她父亲杜夫人则展示了一个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争,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其次,琵琶记关注了社会问题的反思。

剧中通过对吏治腐败、官宦权势、官宦子弟横行乡里等问题的揭示,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

琵琶记展现了一个以小人物为中心的社会画卷,从中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革。

最后,琵琶记关注了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

剧中的李贵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两个人在命运的摆布下,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历经无穷的磨难和考验后,尤为凸显出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二、艺术特色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外,琵琶记还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在音乐、唱腔、表演和舞美等多个方面。

首先,琵琶记以琵琶曲为独特的音乐形式,贯穿剧目始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琵琶曲以弦声悠扬、音调自由的特点,将戏曲的情节、人物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增添了剧目的魅力。

其次,琵琶记以腔调纯正、表演技巧独特的京剧唱腔为基础,塑造了琵琶记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中的高亢激昂和悲切细腻,将人物的情感转化为声音和节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再次,琵琶记的表演艺术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演员们通过细腻而精确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变化。

他们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产生共鸣和感动。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简析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探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
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出。(吃吐介)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贵与一贱, 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生〉……这弦中不弹。
〈贴〉这弦怎地不中?
〈生〉当原是旧弦,俺弹得惯。这是新弦,俺弹不惯。 〈贴〉旧弦在那里? 〈生〉旧弦撇了多时。 〈贴〉为甚撇了?
〈生〉便是新弦难撇。
〈介〉我心里只想着那旧弦。 〈贴〉你撇又撇不得,罢罢!
南戏里程碑---《琵琶记》
高明(1307?~1359),字则庆,号菜根道
人,浙江瑞安人。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一、创作动机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
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
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 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 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二、从“三不孝”到“三不从”
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 葬不能娘-----古代社会的理想女性 蔡伯喈-----懦弱而焦灼的心灵
牛小姐-----道德观念的图解
三、艺术成就
1、双线结构 ,交替进行
2、语言艺术
【孝顺歌】哎得我肚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糠,遭砻被

《琵琶记》读书笔记

《琵琶记》读书笔记

《琵琶记》读书笔记《琵琶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由元末明初的剧作家高则诚所创。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之作”,它融合了深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品中,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人间真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赵五娘坚贞、善良、孝顺,为了支持丈夫蔡伯喈的求学之路,她甘愿忍受贫困与艰辛。

而蔡伯喈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新娶的妻子与旧日的誓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赵五娘的无私与坚韧所打动。

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她的形象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与崇高,也让我对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蔡伯喈的矛盾与挣扎也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他在封建礼教与个人情感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除了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外,《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叹为观止。

作品中的曲词优美、音乐动听,将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品在舞台表演上也极具特色,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思考方面,《琵琶记》引发了我对封建礼教的深刻反思。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悲剧就是其中的一例。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也让我更加关注女性地位与权益的问题。

总的来说,《琵琶记》是一部充满情感、艺术与思考的杰作。

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以及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摘要:
一、引言
二、《琵琶记》的创作背景
三、《琵琶记》的艺术价值
四、《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剧作家高明所创作的一出悲剧,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二、《琵琶记》的创作背景
《琵琶记》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琵琶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继承了元曲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为我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琵琶记》的艺术价值
《琵琶记》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剧本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其次,剧本运用了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法,如唱腔、身段、道具等,使得舞台表演更具观赏
性;最后,剧本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命运、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四、《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由杂剧向传奇剧的转型,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它丰富了我国戏剧的人物画廊,为后世戏剧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最后,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才华和家国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五、结论
总之,《琵琶记》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琵琶记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由关汉卿创作,描写了李师师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汉卿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一对鲜明对比的主人公。

李师师是一个有才华、有情感、有气节的女子,她不仅能弹奏琵琶,还能诗词歌赋,她对张生的爱情坚贞不渝,即使遭到困境和迫害,也不屈不挠。

张生是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背信弃义的男子,他虽然爱着李师师,但是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面前,却没有勇气和决心与她共度患难,反而屈服于权势和利益,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和情感。

通过这对人物的对比,关汉卿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堕落。

2.情节的安排。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情节紧凑、曲折、生动。

他采用了倒叙法,先从李师师被张生抛弃后的悲惨境遇开始讲述,然后通过回忆和梦境等方式,回溯了他们相识、相爱、分离的过程,最后以张生悔恨、李师师含恨而死的结局收尾。

这样的结构既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又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冲突。

他还运用了变脸法,让李师师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出现,展示了她不同的风采和心境。

他还利用了象征法,以琵琶为媒介,表达了李师师的才情、情感和命运。

3.语言的运用。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包括散文、韵文、曲词等,既体现了元代杂剧的特色,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调整了语言的风格和节奏,时而抒情婉转,时而讽刺犀利,时而悲壮慷慨,时而欢快轻松。

综上所述,琵琶记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元代杂剧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也展示了作者关汉卿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洞察和热情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