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由关汉卿创作,描写了李师师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汉卿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一对鲜明对比的主人公。
李师师是一个有才华、有情感、有气节的女子,她不仅能弹奏琵琶,还能诗词歌赋,她对张生的爱情坚贞不渝,即使遭到困境和迫害,也不屈不挠。
张生是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背信弃义的男子,他虽然爱着李师师,但是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面前,却没有勇气和决心与她共度患难,反而屈服于权势和利益,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和情感。
通过这对人物的对比,关汉卿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性的高尚和堕落。
2.情节的安排。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情节紧凑、曲折、生动。
他采用了倒叙法,先从李师师被张生抛弃后的悲惨境遇开始讲述,然后通过回忆和梦境等方式,回溯了他们相识、相爱、分离的过程,最后以张生悔恨、李师师含恨而死的结局收尾。
这样的结构既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又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冲突。
他还运用了变脸法,让李师师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出现,展示了她不同的风采和心境。
他还利用了象征法,以琵琶为媒介,表达了李师师的才情、情感和命运。
3.语言的运用。
关汉卿在琵琶记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包括散文、韵文、曲词等,既体现了元代杂剧的特色,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调整了语言的风格和节奏,时而抒情婉转,时而讽刺犀利,时而悲壮慷慨,时而欢快轻松。
综上所述,琵琶记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元代杂剧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也展示了作者关汉卿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洞察和热情赞美。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1)

简答题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剧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社会现实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华山》、《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批经典角色,如窦娥、曹操、西华山、李固等,他们形象鲜明,个性鲜活,使观众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戏曲艺术特点。
他善于运用戏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使得角色情感更加真实、生动。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使得整个剧目更加富有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关汉卿的作品注重细节描写,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使得观众更容易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
关汉卿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社会上也具有指导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批判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导到社会问题上,使观众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激发了观众对社会变革的呼声。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穷智慧,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而且为后来的戏曲艺术探索开拓了新的方向。
正是因为有了关汉卿的作品,中国戏曲才能有今天的辉煌。
总之,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剧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文化,而且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通过他的作品,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与事,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对于今天的社会变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承和弘扬关汉卿的作品,让他的杂剧作品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殿堂。
关汉卿艺术成就

关汉卿艺术成就:“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气风格。
一、善于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去塑造人物,各阶层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性格,又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本质。
二、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三、语言上的成就:1.自然、真切、质朴,成为“本色”派代表作家2.语言性格化,随人随情而变,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3.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使表达更生动王实甫《西厢记》的贡献(王西厢)1.把崔张故事编成规模宏大的戏剧。
2.继承了“董西厢”的反封建主题,并使主题更深化,反封建死刑倾向更鲜明。
3.纠正了“董西厢”的不足,充分运用了戏剧样式的长处,使题材更集中,矛盾冲突更尖锐、情节结构更合理,任务性格更鲜明,心理描写更细腻,语言更洗练,达到西厢故事的高峰。
《梧桐雨》和《汉宫秋》的比较宏观来看,有许多相同之处1.主题接近,剧情相似;都是末本戏。
写帝妃之情,在批判他们误国时,又对其爱情寄与同情2.结构雷同:两折之前写欢情。
第三折写离情。
第四折写痛失之后的思念之情。
3.戏剧氛围都是从欢到悲。
由热情而凄凉,形成极大的反差,悲剧结局反映了剧作者共同的现实主义观念。
二、从微观看,又存在许多差异(动与静,强化与淡化)如:写欢情《汉宫秋》基本是静态的,主要写主任公内心独白;《梧桐雨》大肆铺衍。
多方渲染人物始终处于动态开放之势,表现欢情无限,爱情生活绚丽斑斓。
写离情灞陵桥边,汉元帝伫立凝望,且望且思,流连忘返,此为以静写动,以人物形体的静止反衬内心的波澜;马嵬坡前,唐明皇顿足捶胸,且哭且诉,痛不欲生,此为以动写动,以人物强烈的外部动作来强调其内心的剧烈震荡和悲伤。
总的来说,对于失去妃子,汉元帝尚能从容自持,悲而不失其志,唐明皇则是不顾一切一发不可收拾,其原因之一是元帝失昭君,实现了和番,清除了国家的忧患,安享其位,仍至高无上,唐明皇此时是权力、妃子、欢乐生活永远失去,非常绝望。
纵观两剧写情,《汉宫秋》如溪如流,《梧桐雨》如瀑如涛,风格上都属于文采派,但前者悲凉苍劲,意境淡远,后者激扬慷慨,色彩浓重。
试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试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作者:殷光熹, YIN Guag-xi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刊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9,24(4)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条)1.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1957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静20世纪下半叶的元杂剧研究——20世纪元杂剧研究系列之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1(3)该文回顾了20世纪下半叶的元杂剧研究,认为可以197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对关汉卿及其剧作的研究、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港台学者的研究也大有收获。
后一时期,学界首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2.期刊论文赵建坤.Zhao Jiankun七百年关汉卿研究史的价值与启示-艺术探索2009,23(3)关汉卿戏曲在古典文艺环境中是一种新颖的民间形态,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五个方面对七百年关汉卿研究史做一次梳理和反思,指出,如若能够充分认知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杂剧民间形态的本质,也就同时揭开了元曲大部分作者不同于前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美学追求.3.期刊论文赵建坤.ZHAO Jian-kun关汉卿戏曲的民间形态与美学价值——从七百年关汉卿研究史谈起-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5)一部七百年关汉卿研究史,是一部学术理念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史,结合对关剧的认知体验,从此演变史开掘和寻找,发现关汉卿戏曲在古典文艺环境中是一种新颖的民间形态.如若能够充分认知这种民间形态,也就同时揭开了元曲大部分作者不同于前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美学追求.4.期刊论文索俊才元杂剧四期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4)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5.期刊论文李建明关汉卿与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1)关汉卿作为包公戏的开拓人,他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以后的包公戏定下了基调:在题材上注重市民日常生活的开掘,注重描写百姓在权豪恶霸凌辱下的痛苦;在人物塑造上,他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清官能吏的代表人物包公,着力刻画他巧用智谋惩恶扬善;在悲剧审美趣味上,大团圆结局总有一种缺憾,并反映民众一相情愿的"天理"力量,是一种苦涩的大团圆.6.期刊论文于鸿文从《望江亭》浅谈关汉卿的戏剧意识与戏剧风格-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8)关汉卿作为元杂剧的领军人物,作品堪称流芳百世.本文以<望江亭>为例来浅析他剧作的风格,这部作品不论是在戏剧性的多样性表现上,还是在驾驭素材、塑造人物的能力上,都显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7.期刊论文刘涛经久不衰魅力非凡——论关汉卿杂剧的独特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2)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戏剧大师.作为元杂剧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就在于其剧作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无论是从剧作的文学性还是舞台性来讲都堪称佳作,其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色的语言等为后世戏剧创作树立了典范. 8.期刊论文彭恒礼.PENG Heng-li关汉卿杂剧中的族群意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关汉卿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之一.关汉卿所生活的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族群关系高度紧张的时期.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族群意识的杂剧作家,在其作品中,关汉卿为不同的族群人物添加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对汉人族群,关汉卿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对其他非汉人的族群则持贬低和排斥的态度.其中,在对待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问题上,态度又有所区别.9.期刊论文马晓静.MA Xiao-jing关汉卿杂剧的民间立场-中州大学学报2008,25(2)关汉卿是一位民间剧作家,他的民间身份决定了他作品的立场.关汉卿的民间立场,在公案剧中,表现为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的民间逻辑;在言情剧中,体现为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在智斗剧中,则表现为以智取胜的民间策略.10.期刊论文王娟论元杂剧中青楼女子形象-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4)元杂剧多方位、多视点、多层次地展示了青楼女子的风貌.她们多才貌双全,不甘沉沦,与士人拥有真挚专一的爱情,更有奋起反抗的勇气和智慧.本文着眼于她们与其它朝代文学作品中青楼女子形象的同中有异,寻求社会历史和文人心态方面的原因.本文链接:/Periodical_cxsfxyxb200904004.aspx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关汉卿杂剧代表作品及艺术成就

(3) 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而本色自然是其戏剧语言的基本风格,剧作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比如同是淋漓的诉说,衔冤而死的窦娥唱出的曲词责天骂地,充满激愤,而被情人抛弃的燕燕的唱词则在痛苦的表白中,流露出一份自怨自艾。在比如同是对情人责怪的辩白,《拜月亭》中王瑞兰的口气堂堂正正,理直气壮,透出自信和高贵;而《调风月》中的燕燕则小心翼翼,显出身份的尴尬和卑微。
关汉卿杂剧代表作品及艺术成就
关汉卿创作的剧本现存十八种,大致可分为三类:
(1) 公案剧,如《窦娥冤》、《蝴蝶梦》等;
(2) 爱情风月剧,如《诈妮子》、《救风尘》、《拜月亭》等;
(3) 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苦存孝》等。
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表现为:
(1) 善于塑造人物,尤其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如《窦娥冤》竭力刻画窦பைடு நூலகம்的孝顺、善良与刚强,而她的孝顺、刚强、善良都是在与恶棍张驴儿和官府淫威的对抗中,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刻画出来的。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关汉卿是中国元代杂剧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以《汉宫秋》、《单刀会》、《窦娥冤》等为代表,对中国戏剧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汉卿的杂剧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首先,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在剧本结构上,关汉卿注重情节的合理安排和行文的条理清晰,使故事情节展开有条不紊,紧凑而有悬念。
他擅长运用悲剧的手法,通过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感人。
另外,关汉卿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不同性格、地位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冲突的升级,增加了戏剧的戏剂感和戏剧性。
他还善于使用暗示和象征,通过隐含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和主题,让观众有所思考。
其次,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性格突出。
关汉卿对待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腻,在语言和行为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擅长刻画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生活在困苦和压迫之中,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却是丰富多样的。
关汉卿通过他们的言谈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另外,关汉卿还善于塑造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得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他的剧本语言优美、精炼、生动。
他善于运用歌唱和对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得剧本既富有音乐感,又具有对话的实际感。
他擅长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得剧作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语言表达具有年代特色,充满了元代的特殊气息,既贴近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又具有普世的艺术价值。
此外,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在舞台形式上也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注重舞台的实际操作和观赏效果,善于运用舞美和音乐等元素进行表达。
自考语文复习资料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

自考语文复习资料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以《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调风月》、《单刀会》、《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其作品特点主要为内容以描写男女风月之情为主;题材虽融合古人旧事,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创作方法上虚实结合;大半寓意深刻;叙事深入浅出,语言风格浅近自然,人物台词求肖似;多写喜剧,多含机趣,注重布置全剧的格局。
其剧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剧语言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元曲选序》)语言个性化强,戏剧化强,鲜明生动,通俗易懂,如《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
同时,关剧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非常、深刻,如《鲁斋郎》中张圭送妻所唱的曲子,就被誉为我国古典戏曲最精彩的内心独白之一。
(2)关剧的基本创作倾向是现实主义,但在部分作品中,为了强化表现力,又有一定的超现实的描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关剧发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
(3)创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戏剧人物形象,尤其是塑造了一大群普通的妇女形象。
如童养媳窦娥、妓女赵盼儿、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通过她们的遭遇,刻画了她们善良、刚强、机智的性格,赞美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势力斗争的反抗精神。
(4)关剧的“当行性”很强。
他的剧本结构完整,情节的发展层次分明,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单刀会》关羽的出场,就是著名的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