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微观经济学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二、单选题:1.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B.个体行为C.总体经济活动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B.通货膨胀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解答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解答第一章一、选择题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不变?()A 商品本身的价格; B个人偏好;C 其他商品的价格;D 个人收入2、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量增加;B需求量减少;C需求增加;D需求减少;3、需求量和价格之所以呈反方向变化,是因为()。
A 收入效应的作用; B替代效应的作用C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同时发生作用;D 以上均不正确;4、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A 消费者收入变化;B 商品价格变化;C 消费者偏好变化;D 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变化。
5、商品x和商品y是相互替代的,则x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 x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 x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 y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y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6、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的影响是()。
A 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 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C 互补品的供给趋向向右移动;D 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7、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
A 需求函数的斜率;B 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程度;C 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D 以上说法都正确。
8、如果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弹性()。
A 相同;B 不同;C 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 依切点所在的位置而定。
9、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这种说法()。
A 正确;B 不正确;C 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D 难以确定。
10、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10美元下降到9美元,需求量从70增加到75,则需求为()。
A 缺乏弹性;B 富有弹性;C 单一弹性;D 难以确定。
二、名词解释 (微观部分)1需求量2需求函数3供给量4均衡价格三、简答题1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影响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计算题已知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a,b为正常数。
微观经济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 导论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内容提要(一)、理性行为和相对稀缺性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整个经济学体系建立在这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
1、理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
理性是指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对理性行为理解的核心一是约束条件;二是行为而不是结果。
经济学所研究的理性行为,主要是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它一般不研究选择、确定目标过程中的理性行为。
在现代经济学中,理性行为实际上解释为最优行为,而经济学中的最优与否,是以经济成本或经济利益的尺度来衡量的。
2、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
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
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
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
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二)、假设与模型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建立模型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
假设、模型与检验是经济分析问题的“三部曲”。
经济模型是现实经济社会的简单概括或理论抽象,可用文字的、代数的、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达。
在建立模型时要运用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和变量,以建立起与所研究的现象有关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1、循环图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与市场系统,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图1-1描述了市场经济构成及其运行状况。
《微观经济学》各单元习题及答案.doc

《微观经济学》习题第一单元绪论习题一、单选题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0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B、资源的充足性;C、资源的稀少性;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2、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是()。
A、居民户;B、厂商;C、劳动者;D、政府;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均衡价格理论;B、消费者行为理论;C、生产者行为理论;D、分配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0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D、宏观经济政策;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B、应用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B、应用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B、宏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B、宏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9、()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萨缪尔森;10、()为首的经济济学家把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和在一起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派。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萨缪尔森;二、判断题1、自由取用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2、经济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4、假设就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通过验证证明正确的假说就是理论。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8、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答:可以用大炮与黄油的例子来说明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比如,我们研究大炮与黄油的增长问题。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要研究决定大炮与黄油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种增长本身具有什么规律性,等等。由这种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可以验证的。假定我们在分析决定大炮与黄油的增长因素时发现,
(2)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函数变为:Q=60-5P由60−5P=-10+5P解出P=7,Q=25
(3)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5+5P由50−5P=-5+5P解出P=5.5,Q=22.5五、论述题
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力度加大,采取了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法,根据国际油价进行浮动。试分析决定我国油价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的因素?你对这种油价形成机制有何法。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答:供给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扩大或缩小,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它表现为沿供给曲线变动。供给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称之供给的变动,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6.什么是供求定理?
答: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供求定理。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2.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答: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商品的价格、厂商的经营战略、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的政策、生产者的预期。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1-2-章.复习进程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章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要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经济增长。
2.经济学的定义与经济学的划分(1)经济学的定义;(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经济人假定;(2)经济模型;(3)均衡及其种类;(4)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5)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6)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4.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一、单项选择1.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的区别主要在于()。
a.它们是否有用;b.获取它们时,是否要付出一定的费用;c.它们价格的高低;d.它们的效用高低。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是指()。
a.资源的数量较少;b.获得一定量资源所必须耗费的成本相当高;c.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显不足;d.资源的价格很高。
3.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b.收入的短期波动;c.收入的长期增长;d.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4.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b.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c.如何生产;d.为谁生产。
5.西方学者认为,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
a.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b.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c.自然经济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
6.下列四个命题中,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命题是()。
a.货币数量影响价格水平;b.技术水平影响经济增长;c.石油价格影响汽车需求;d.预算赤字影响储蓄水平。
7.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实证经济学的命题为()。
a.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失业率高达10%;b.高失业率在短期没有下降的趋势;c.我国的高失业率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d.失业率应该降低到8%。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规范经济学命题的是()。
a.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支付给穷人能提高社会福利;b.不完全竞争市场不能合理配置资源;c.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收入分配应该公平。
微观经济学第一单元习题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一单元习题及答案微观经济学第一单元练习卷一、单项选择1、如果一个人在煤矿劳动的年薪是2万美元,而在机关工作的工资是1.5万美,则他每年在一所免费大学就读的机会成本是()A. 2万美元B. 1.5万美元C. 3.5万美元D. 0.5万美元2、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的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的数量3、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凸出反映了()A、资源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同样有效率B、机会成本递增规律C、存在政府决策D、失业率高4、资源的稀缺性是指()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5、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时,这是指()A.人们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B.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C.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最好的决定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6、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萨缪尔森D.马歇尔7、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A.增加经济福利和财富B.增加就业C.促进消费D.资源再分配8.某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促使消费者增加该物品的购买量,这一现象说明了()A.需求规律 B.供给规律 C.供求规律 D.弹性理论9、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技术水平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棉花的价格10、若一个消费者消费某商品的数量随着其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那该商品一定是()A.公共品 B.奢侈品 C.正常品 D.低档品11、物品从价格7元上升为9元,这就引起供给量从4500单位增加到5500单位。
该物品的供给弹性是()A、0.625B、0.8C、1.25D、1.012、如果某种物品价格上升3%,而需求量减少4%,那么该物品的需求()A.富有弹性 B.缺乏弹性 C.完全无弹性 D.单位弹性13、在斜率相同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上,价格越高,需求弹性的绝对值()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14、人们发现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但其销售量却增加,引起的原因可能是()A.需求减少 B.需求增加 C.供给减少 D.供给增加15、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原因可能在于()A.存在最高限价 B.存在最低限价 C.超额供给 D.供求平衡16、当供给完全缺乏弹性时,税负归宿由()A.消费者全部承担 B.生产者全部承担 C.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同分担 D.无法判断17、薄利多销适用于()A.缺乏弹性的商品B.富有弹性的商品C.单位弹性的商品D.无弹性的商品18、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价格上升2%将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A、增加4%B、增加2%C、减少4%D、减少2%19、若供给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等于1,则供给曲线只能是一条()A 过原点的45 线B 过原点的直线C 平行于横轴的直线D 垂直于横轴的直线20、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每单位征收t数额的税收,导致均衡价格从P1上升到P2,均衡数量从Q1减少到Q2,生产者应承担的税额为()A.P2×Q2B.t×(Q1-Q2)C.(P2-P1)×Q2D.[t-(P2-P1)]×Q2二、分析计算题21、某商品市场有以下的需求与供给表:(1)这个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多少?(2)如果这个市场上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什么因素会使市场趋向于均衡?(3)如果这个市场上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什么因素会使市场趋向于均衡?2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1)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1)第⼀章: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理性⼈稀缺性规律⽣产可能性边界机会成本实证分析规范分折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选择题1、经济学可定义为( )。
A. 政府对市场制度的⼲预;B. 消费者如何获取收⼊;C. 资源配置和利⽤;D. 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2、“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这句话,你如何理解?A. ⼈本性很贪婪,不与⼈分享;B. 需要政府⼲预,分配物品;C. 稀缺性和⽆穷欲望之间的⽭盾不是能够简单解决的,因⽽构成了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基本问题;D. 以上都不是。
3、⼀国⽣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 )A. 该国正在发⽣通货膨胀;B. 该国资源末被充分利⽤;C. 该国可被利⽤的资源减少;D. 该国⽣产处于最适度产出⽔平。
4、⽣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凸反映了( )。
A. 资源在所有⽣产活动中都同样有效率;B. 机会成本递增;C. 失业率⾼;D. 政府决策失误。
5、下列哪⼀项不能解释⽣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A. 技术进步;B. 发⽣瘟疫;C. ⼈⼝增加;D. 在国内发现新的⽯油矿藏。
6、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
A. ⽣产什么,⽣产多少;B. 如何⽣产;C. 为谁⽣产;D. 以上都是。
7、下列哪⼀种资源是最不具稀缺的?()A. 医⽣;B. 苹果;C. 铁矿⽯;D. 空⽓。
8、下列中的哪⼀个属于规范经济问题?A.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由什么引起的?B. 政府应该雇⽤所有失业的⼯⼈吗?C. 消费者如何对较低的价格做出反映?D. 收⼊和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9、上⼤学的隐(性)成本包括()。
A. 住宿费⽤;B. 学费;C. 书籍费;D. 如果从事⼯作可能会得到的⼯资10、下列中的哪⼀例⼦属于边际分析?()A如果利润是正的,⼚商将建⽴⼀个新⼯⼚;B如果新⼯⼚增加的收益超过增加的成本,⼚商将建⽴⼀个新⼯⼚;C如果在没有新⼯⼚时,⼚商正承受货币损失,那么它将建⼀个新⼯⼚;D如果⼚商能便宜地建⽴新⼯⼚,它就会这样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论
一、选择题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规范经济学
D、生产什么的问题
2、经济学可定义为(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经济性用途的科学
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
4、“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
A、规范的表述
B、实证的表述
C、否定的表述
D、理论的表述
5、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这是指()。
A、人们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最好的决策
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
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6、研究个别居民户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
A。
价值理论 B。
价格理论 C.生产理论 D.分配理论
8、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三部曲”是()
A.假设,检验,模型
B. 假设,模型,检验
C。
模型,假设,检验 D. 检验,假设,模型
9、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A。
生产什么,为谁生产B。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C。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D。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10、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是( )
A。
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B。
经济个体是理性的
C. 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D. 经济资源是相对丰裕的
二、名词解释
1、经济人
2、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
4、相对稀缺性
5、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简答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含义。
2、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吗?
3、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4、什么是经济学,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5、简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思想.
四、论述题
1、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D
5、B
6、B
7、B
8、B
9、D 10、A
二、名词解释
1、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是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促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2、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
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曲线.
4、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作出各种选择,这也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5、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分析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
两者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
三、简答题
1、(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稀缺性的具体化;(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任何一个经济都必须作出选择;(3)生产可能性曲线还说明选择的具体内容;(4)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5)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模型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
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它们忽略了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模型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3、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核算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区别主要在各自的研究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总产量、价格总水平、总就业量是作为已知变量看待,侧重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微观经济学假定不变的经济总量.如果宏观达到充分就业,又实
行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微观又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的经济就达到了福利最大化.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一样.
4、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其本质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5、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为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
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厂商的供给决策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产什么。
在要素市场上厂商对投入品的需求与消费者对劳动及其他投入品的供给相结合,帮助决定工资、地租和利息;收入进而影响物品运送给谁。
厂商为了购买要素投入品和以最低价格出售物品而展开的竞争决定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两个市场均衡,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四、论述题
1、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如何客观地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它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而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怎样按人们意图改善经济运行状况,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尽管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实证科学,但它依然需要价值判断。
当西方经济学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即价值判断。
2、经济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产生的基本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时代--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里所谓的稀缺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可以耗尽的,也不是指这种资源的绝对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与
人类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总是不足的。
所以任何经济社会都会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即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如何把具有竞争性用途的稀缺资源按需要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去,以便产生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
这是稀缺资源配置和合理和优化配置问题。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经济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一国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还是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一直在增长,还是仍然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