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分析 中尺度天气分析

合集下载

天气学分析——天气图综合分析

天气学分析——天气图综合分析

这就是说,在一定高度以上,气压梯度或 位势梯度的方向,将由原在底层中从冷区指 向暖区而变为从暖区指向冷区。于是,原来 在底层是高压的区域到高层对应位置的上空 将变成低压区域。因此,到达一定高度处, 高压区便与暖区近乎重合,而低压区便与冷 区近乎重合。
根据温压场的配置情况的不同,气压系统可分为三类。
下面,根据第一种分类法对锋进行讨论。
1、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空气起主导 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 面称为冷锋。 2、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空气起主导 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 面称为暖锋。 3、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 很少时,称为准静止锋。
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连续两张图上),锋面位置无大变化的锋 定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
由于温压场的不对称,使得气压系统中心轴线发生 倾斜,高压中向暖区倾斜,低压中向冷区倾斜。
中纬度地区,多数系统(如锋面气旋等)都是 温压场不对称系统,其轴线大都倾斜。这样,地 面等压线闭合的高、低压,到高空变成为槽脊形 式,并且温度槽(脊)常落后于气压槽(脊), 而地面低(高)压处于高空槽(脊)的前部,使 低压上空为暖平流,高压上空为冷平流,有利于 地面气旋与反气旋的发生、发展。
锋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过渡带,在 此过渡带内,气象要素与天气将发生急剧的变 化。下面我们将对锋附近的温度、气压、变压、 风场以及锋面天气等分布分别进行讨论。
一、锋面附近温度场的特征
1、水平方向上温度场特征 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中大。 等压面图上等温线的分布可以指示锋区及锋线的特
点: ①高空锋区走向与等温线基本平行; ②地面锋线与高空锋区基本平行; ③锋区随高度向冷区倾斜;
天气学分析

《天气学诊断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尝试

《天气学诊断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尝试

《天气学诊断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尝试本文主要讲述了有关《天气学诊断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尝试的情况。

《天气学诊断分析》这门课程在大学开设,被认为是一门有关气象预报和预测的重要专业,非常重要。

因此,它的教学实践和尝试也十分重要,这一实践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有关天气学的专业知识。

首先,在这门课里,老师会给学生一个关于天气学的理论框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

同时,老师还会用一些图表、标注和模型,让学生对天气学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然后,在学习中,老师会与学生就有关天气学的实践进行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运用理论知识,更加熟悉和灵活运用有关天气学的诊断分析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发现问题时,直接综合天气学的诊断分析知识,制定良好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老师会安排一些模拟气象诊断分析题目,让学生熟悉思考如何运用天气学的诊断分析思维,以得出准确的结果。

《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指导》测试试卷预报预警(浠水)

《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指导》测试试卷预报预警(浠水)

《县级综合⽓象业务指导》测试试卷预报预警(浠⽔)⼀、填空题(共40题,每⼩题1.0分,计40分)1. 短历时强降⽔定义为1⼩时降⽔量≥20 毫⽶的降⽔;暴⾬红⾊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是未来 3 ⼩时降⾬量(≥100 毫⽶)。

2.T-lnP 图上⽓块温度升降的曲线叫(状态曲线),⽽⼤⽓实际温度分布曲线叫(层结曲线)。

3. 影响台风移动的因⼦有(地转偏向⼒)、⽓压梯度⼒/总压⼒、内⼒、扰动加速度等。

4. 零度层亮带是(层状云降⽔)回波的⼀个重要形态特征。

5. 在亚洲地区,阻塞⾼压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和鄂霍次克海地区。

6.⽓旋在越过⼭脉时强度常常发⽣变化,在迎风侧(减弱),⽽在背风侧增强。

7. 从流场上看江淮切变线可分为冷锋式切变线、暖锋式切变线和(准静⽌锋式)切变线三种。

8.⼀般情况下,与地⾯冷锋相配合的⾼空槽越深、槽后的冷平流越强,就越有利于冷锋后出现⼤风;⼤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域)所对应的位置。

9. (焚风)是当暖空⽓越过⾼⼭,变成下沉⽓流,在背风⾯上局地容易吹起的⼀种⼲燥的热风。

10. 对暴⾬形成有利的条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充分的⽔汽供应和(较长的持续时间)。

11、⽓象部门规定:24h 降雪量达(10mm)及其以上为暴雪。

12. 在形成华北暴⾬的环流系统中,(⽇本海⾼压)是⼀关键系统。

13. 和飑现象相联系的⼀类中系统叫飑中系统,它包括(雷暴⾼压)、飑线、飑线前低压、尾流低压等中系统。

14. 当 45-55dBZ 的回波强度达到(-20)度层的⾼度时,最有可能产⽣冰雹。

15. 新⼀代天⽓雷达系统的应⽤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特别是与风害和冰雹相伴随的灾害性天⽓的监测和预警。

速度图上0等风速线呈反“S”型,表⽰实际风向随⾼度(逆时针)旋转,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为冷平流存在。

16. 对流风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飑线和超级单体风暴,其中超级单体风暴与其他风暴本质区别在于是它总是伴随着⼀个持久深厚的中⽓旋。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课件 第1章+中尺度数值模拟-绪论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课件 第1章+中尺度数值模拟-绪论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 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α中尺度 β中尺度
突发性强对流天气演变机 理和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γ中尺度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乳山个例 12小时 时段强降 水预报图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北京
山东 半岛
南京
基于15km粗网格数值模式
“今天下午,本市局部 地区有时有雷阵雨”
设置专门的中尺度观测网 。如美国在1966年就设置了中尺度观测 网,高空站距28km,每隔1.5h或3h施放一次探空仪,地面站距20-30km。 日本、瑞典、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建立了试验监测网。
我国也分别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地区 建立起中尺度监测网,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自动地面站。
CISP (英国,2007)
TOMACS (日本,2010-2013)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美国国家天气局强天气预报研究计划(WoF)
观测雷达回波
观测
高分辨率(1km)实时试验预报
预报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三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计划“973”项目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 机制和预测理论研究
需要定时、定点、定量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研究方法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和加密观测 野外观测实验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模式的发展及应用 动力学研究
1.1中尺度天气及重要性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和加密观测:
雷达、卫星、新型飞机、大气风廓线仪 ,另外也利用声雷达、激 光雷达、微波辐射仪、灵敏微压计、天电观测等 。
中尺度数值模拟—第一章

天气学分析试题及答案

天气学分析试题及答案

天⽓学分析试题及答案1、冷暖平流在⾼空天⽓图上定性判断温度平流的⽅法是:将等⾼线近似看作流线,若流线与等温线相交,且流线由冷区指向暖区,则为冷平流,反之流线由暖区指向冷区,则为暖平流。

⽽等⾼线与等温线平⾏区为平流零线所在。

温度平流的强度决定于温度梯度、风速⼤⼩和等⾼线与等温线夹⾓。

4、冷输送带:冷输送带来源于⽓旋的东北部,为反⽓旋式的辐散流出⽓流,位于地⾯暖锋前侧和暖输送带之下,相对于移动的⽓流向西运动,这⽀冷⽓流,称为冷输送带。

因接收从暖输送带中落下的降⽔迅速蒸发⽽变湿,当冷输送带的空⽓向西运动接近⽓旋中⼼或接近暖锋的地⾯锋线时,摩擦辐合上升增强,可能与暖输送带合并作反⽓旋旋转上升,形成了⼤尺度的逗点云系的⼀个组成部分。

中纬度锋⾯系统中的云和降⽔的形成除暖输送带作⽤外,锋区的云与降⽔的形成还与冷输送带有关。

等压线分析;空间等压⾯与某⼀平⾯的交线称为该平⾯上的等压线,如空间等压⾯与海平⾯的交线就称为海平⾯等压线。

等压线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压场的分析。

①、遵循等值线分析原则;②、遵循地转风原则,风向与等压线近于平⾏;③、遵循梯度风原则,风速⼤的地⽅等压线密;④、同时考虑边界层内地形和摩擦的影响。

等压线分析;空间等压⾯与某⼀平⾯的交线称为该平⾯上的等压线,如空间等压⾯与海平⾯的交线就称为海平⾯等压线。

等压线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压场的分析。

①、遵循等值线分析原则;②、遵循地转风原则,风向与等压线近于平⾏;③、遵循梯度风原则,风速⼤的地⽅等压线密;④、同时考虑边界层内地形和摩擦的影响。

热带天⽓系统、夏季副⾼、副热带锋区、⾏星尺度、天⽓尺度系统、中⼩尺度系统和强烈的上升运动,都是形成暴⾬和特⼤暴⾬主要系统。

1、深厚系统此类系统是对称的冷低压和暖⾼压,是温度场的冷(暖)中⼼与⽓压场的低(⾼)中⼼基本重合在⼀起的温压场对称系统。

由压⾼公式和静⼒学⽅程可知,由于冷低压中⼼的温度低,所以低压中⼼的⽓随⾼度⽽降低的程度较四周⽓压更加剧烈,因此,低压中⼼附近的⽓压越到⾼空⽐四周的⽓压降低得越多,即冷低压越到⾼空越强。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
z
26
END
27
10
1. 早期的经验分类
天气系统——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 空间尺度分别为:106m、105m和104m 时间尺度对应为:105s、104s和103s
11
2. 依据物理本质对天气系统进行分类
(动力学分类方法)
• Emanuel(1983)依据无量纲数罗斯贝数Ro和拉格朗日
时间尺度T的尺度分类,其中 Ro 2 fT
在西风切变环境中典型涡 管与对流单体相互作用的 示意图
(a) 初始阶段:此时涡管在上 升气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对涡偶
(b) 分裂阶段:此时分裂的上 升气流使得涡管向下倾斜, 形 成下沉气流,出现两对涡偶。
其中左上角图示为环境风分布、 柱状箭头表示风暴相对气流的 方向,粗实线代表涡线,环状 箭头表示旋转,阴影箭头表示 促使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发展 的外力,垂直方向上的虚线区 为降水区。
1) 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 2) 气象要素梯度大; 3) 散度、涡度与垂直速度; 4) 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 5) 质量场和风场的适应; 6) 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16
中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空间尺度范围广,生命周期跨度大 按照Orlanski的划分标准,中尺度系统的水
平尺度在2km~2000km之间,时间尺度为几十分钟 至几天之间。
着重要作用。
23
§1.4 中尺度运动方程组
du 1 p fv
dt x

运动方程:
dv 1 p fu
dt y
dw 1 p g
dt z
Hale Waihona Puke 忽略湍流扩散的 大气动力学和热 力学基本方程组
• 连续方程: d ( u v w) 0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天气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Synoptic Meteorology学分:4 总学时:57 理论学时:46 实验(上机)学时:11适用专业:大气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天气学原理是研究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科学。

该课程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之一,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侧重理论教学,主要介绍天气学的经典理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锋面理论、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概况、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天气学原理”课程,学生应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系统多维结构的建立,以及天气学理论和具体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相互融合,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分析方法,具有推导基本方程和公式的能力,初步做到利用天气学原理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基本天气事实,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业务与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教学内容1.1旋转坐标系运动方程及作用力分析熟练掌握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1.2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熟练掌握质量散度(质量通量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1.3大气尺度系统的控制方程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

1.4“P”系统中的基本方程组掌握P坐标系的优越性,掌握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1.5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熟练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有关讨论,并会应用。

西藏林芝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模拟与分析

西藏林芝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模拟与分析

西藏林芝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模拟与分析田畅;隆霄;韩子霏【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观测的TBB资料,对2015年8月19日发生在林芝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原低涡切变的环流形势下,伴随辐合线发展的线状对流系统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WRF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降水的落区、量级.西南风引导的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对中尺度结构的分析表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以及在降水区存在的正涡度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的分布能够为暴雨提供有利的热力条件,垂直螺旋度低层正中心的配置反映出大气的不稳定分布,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与维持.【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9(013)002【总页数】9页(P13-21)【关键词】青藏高原;暴雨;数值模拟;对流【作者】田畅;隆霄;韩子霏【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000~5000 m,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区的环境变化对高原以及周边其他地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1]。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暴雨具有突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因此如何准确预报发生在该地区的暴雨一直是气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2]。

目前对于高原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

屠妮妮[3]等对高原东侧一次暴雨过程的研究表明,湿位涡的演变与暴雨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最大值与暴雨过程最强时段的出现时间一致;任余龙[4]等用位涡理论对发生在高原东部的一次暴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充沛的水汽输送,暴雨区上空强烈的水汽辐合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暴雨发生前的不稳定能量为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热力条件;何光碧[5]等对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的研究指出,切变线附近通常伴有TBB<-20℃的线状或块状区域,对流活动较为旺盛,由于地形的阻挡和加热,高原东坡和南坡是大气不稳定能量聚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时空转换的原理 设系统的移动速度为c,则对某气象要素A应有;
若系统本身变化缓慢,则
(5.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中 A/S为要素随系统移动方向的变化率。由(5. 2)式可知 ,若已知系统移向、移速,则可将单站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 分布(图5.3)。其中A/t可由要素自记曲线求得。
图5.3系统与测站的相对运动
二、中系统的动态和演变图 这种图可用以表现中系统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范围、强度等 表现中系统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表现中系统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范围、强度等的连 续演变的情况。了解中系统的来龙去脉。这种图的形式多种多样, 根据需要选取一种表示形式。例如,图5.7是一条冷锋中低压中心 冷锋中低压中心 及降水区的每小时位置图。图5.8是一个中系统的连续演变图 连续演变图,图 及降水区 连续演变图 中既表示了中系统范围的变化,又表示了中系统的活动路径。
三、地面气压场的分析 将订正的记录以及用时空转换方法而作出的空间气压分布一起 订正的记录以及用时空转换方法而作出的空间气压分布一起 填在中尺度天气图上后,配合风的记录即可进行地面气压场分析。 填在中尺度天气图上后,配合风的记录即可进行地面气压场分析。 等压线一般每间隔 .5或lhPa画一条 间隔0. 或 画一条,在分析等压线时,要特别重视 间隔 画一条 气压梯度,而不是气压的数值。对某些有特别强或特别弱的气压梯 气压梯度 特别强或特别弱的气压梯 度的地带可以用点线标出。关于历史连续性 历史连续性较好的高、低压(脊、 高 低压( 历史连续性 及气压跳跃线等系统要仔细地加以分析。 槽)及气压跳跃线等系统要仔细地加以分析。 四、地面风场的分析 地面图上的风记录,并不全是海平面上的风记录。因风的记录 风的记录 未经高度订正,地形也有影响,与海平面气压场的梯度不完全适应 未经高度订正,地形也有影响 梯度不完全适应 。在海拔相差不太大,平原地区分析等风向线、流线、切变线等。 分析等风向线、 分析等风向线 流线、切变线等。 五、云的分析 地面观测中的云量、云状记录 云量、 云分布图进行分析。在云 云量 云状记录也可作成云分布图进行分析 云分布图进行分析 分布图上可以用不同颜色或阴影区分别表示高、中、低云 用不同颜色或阴影区分别表示高、 低云的分布并 用不同颜色或阴影区分别表示高 标注各区域中的主要云状 主要云状。图上还可分析等云量线, 每隔 成画一 等云量线, 主要云状 等云量线 每隔2成画一 条,并标上“多”或“少”区。借连续几个时刻的云图分析,就可 连续几个时刻的云图分析, 连续几个时刻的云图分析 以研究云系统演变 云系统演变的规律。例如,图5.5(a)、(b)分别是1962年 云系统演变 6月8日14时及20时的云系分布图,显示了一条飑线的云系特点以及 发展的过程。
随着雷达网的建设,目前已可能利用多部雷达对天气系统进行监 视。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得到天气系统的更为完整的形象(图 5.10)。分析多部雷达的同时观测资料时,可将各雷达站按其雷 达最大有效反映圈半径内的回波分别填在其相应的位置上,然后与 天气图互相映照。
图5.10多部雷达观测
实习八 大气稳定度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一、目的要求 学会T-lnp图的填写,了解大气稳定度分析方法,熟悉查算或计 算一些稳定 度指标的方法步骤。 二、实习内容 (1)分析1975年5月30日07时南京站的探空记录 ①绘制温度露点展结曲线;②绘制状态曲线,分析不稳定能量 面积,判断不稳定的类型。③绘制压高曲线。 ④求算各种高度。 a、抬升凝结高度。 b、自由对流高度。 c、对流上限。 d、对流凝结高度。 e、O℃高度H。。 f、-20℃高度从。 ⑤计算对流温度T,雷暴大风风速,③求算T500-850,SI及SSI。 ①求算400hPa以下各标准层和各特性层的民。分析对流性不稳 定层层次,计算该层中的 de/Af,计算[ ry]以及 (2)点绘1975年5月30日07时南京站测风曲线并分析: ①各层冷、暖平流。 ②各层稳定度变化趋势。 ③用1~3km和3~5.skin的VT比较测站周围的相对不稳定区。 (3)查算6月8日07时南京的斯拉维指数。 (4)查算6月 8日 07时南京站的云中最大上升速度Win,估计成 雹的可能性。
图5.5 1962年6月8日云系分布图(a)14时,(b)20时(虚线为低 云量等值线)
六、综合的地面中分析目 将等压线、等温线、天气区、锋面、飑线 等压线、 等压线 等温线、天气区、锋面、飑线等等内容综合地绘在 绘在 一张天气图上,这样就构成了综合的地面中分析图。 地面中分析图。 一张天气图上 地面中分析图 图 5.6a~d是综合中分析图。为一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 图5.6a是过程的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可见,在暖低压的前部气流辐合的地区 酝酿阶段 形成阶段。 正是未来强对流最初爆发的地区。图5.6b为飑线的形成阶段。雷暴 形成阶段 聚集成带,雷暴中下降的冷空气形成一狭长的冷空气堆,气压场上 为雷暴高压或高压脊,其前部温度梯度、气压梯度很大。图5.6c 是飑线的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雷暴高压带有几个高压中心,前方出现“前低 成熟阶段 压”,后方出现“尾流低压”。图5.6d是消散阶段。雷暴带渐趋消 消散阶段。 消散阶段 散。 § 5.3辅助图的分析 . 辅助图的分析 作中分析时,除了分析地面中分析图外,还须根据不同的需要作 须根据不同的需要作 一些辅助图。常用的辅助图有: 一些辅助图。常用的辅助图有: 一、等时线图 是一种表现天气现象出现、终止时刻及其规律的图 天气现象出现、 天气现象出现 终止时刻及其规律的图。例如雷暴 起止时刻,飑线过境时刻等等。制作这种图时,可将有关的观测报 告填在图上,将时间相同的地方连线,便成等时线 将时间相同的地方连线, 将时间相同的地方连线 便成等时线,等时线表示某 种天气现象在此线上是同时发生的。
图5.4 t。时刻的时空转换线
二、时空转换的操作方法 具体进行时空转换时,可采取以下步骤:① 先作出间隔 小时的 ① 先作出间隔1小时的 气压涌升点等时线( 气压涌升点等时线(设为t-1、t。、t+1,如图5.4所示)。②量 ② 出等时线间的距离。 出等时线间的距离。如图5.4中t–1至t0为S1km,t0至t+l为S2km。于 是可知,在t-l至t0的时段中,系统移速为S1Km/小时,在t0至t+1 的时段中,系统移速为S2km/小时,③假定系统沿垂直于等时线的 ③ 方向移动。 方向移动。则通过甲、乙、丙三站各作等时线的垂直线,成为时间 轴,方向与系统移向相反。此时,时间轴上t-1~t0的长度相当于在t1到t0时段内,系统移过的空间距离S1;而t0~t+1的长度则相当于系 统在t0到t+1时段内移过的距离S2 。这样一来,如果在系统移动过 程中系统内要素A的分布不变,则某站t-1时刻自记记录上的A值( At-l)就是t0时刻该站前方S1距离处的A值;而该站t+1时刻的A值( At十1 ),就是t0时刻该站后方S2 处的A值(图5.4)。将各站自记 将各站自记 曲线(经海平面订正)上的t- 到 + 时段内每隔一刻钟的读数填 曲线(经海平面订正)上的 -1到t+1时段内每隔一刻钟的读数填 写在时间轴上,就得到要素A的空间分布 的空间分布。然后就可进行等值线分 写在时间轴上,就得到要素 的空间分布 析。
图5.7 1959年7月3日0~11时冷锋及 图5.8一个中系统连续演变图 中低压中心的每小时位置图(数字表示时间)
图5.9 1962年6月8日一次飑线过程中气压扰动量的分布图
图5.10 雷达回 波的时 间剖面 图
三、中系统气压扰动置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变图 从气压自记曲线上将中系统加以平滑,可得“未受扰动 气压自记曲线上将中系统加以平滑, 气压自记曲线上将中系统加以平滑 可得“ 气压”。未受扰动气压与实际气压之差即为气压扰动量。 气压 。未受扰动气压与实际气压之差即为气压扰动量。 将各站的气压扰动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描绘在一张图上 描绘在一张图上, 描绘在一张图上 便可清楚地表现出中系统演变 中系统演变的情况。例如图5.9是1962 中系统演变 年6月8日苏北一次飑线过程中,当飑线经过各地时产生的 气压扰动的演变图。从上可以看到飑线由北向南自低压中 飑线由北向南自低压中 心向外传播的情况。 心向外传播 四、雷达回波分析图 雷达资料在中分析中极为重要。通常的分析方法是制作 雷达回波的动态图或时间剖面图等。 雷达回波的动态图或时间剖面图 图5。10是一张雷达回波时间剖面图。图中⊙表示雷达 站(相对于回波的)位置,圆弧线表示90海里范围。图中 每隔1分钟的雷达回波都是相对于该时刻的雷达站的位置 而填上的。这种图形象地表示了雷达回波的连续演变情况 。
第五章 中尺度天气分析 §5. 1地面中尺度分析的基本项目和基 . 地面中尺度分析的基本项目和基 本 原则 §5.2地面中尺度天气图的分析 . 地面中尺度天气图的分析 §5.3辅助图的分析 . 辅助图的分析
§5.1 地面中分析的基本项目和基本原则 地面中尺度天气分析的基本图包括气压分布图 气压分布图(根据风和气压分 气压分布图 析);温度分布图;降水量图;云和对流性天气分布图;总能量分 温度分布图; 温度分布图 降水量图;云和对流性天气分布图; 布图等。 布图等。 在作中分析时,有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保持每小时图上天气 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保持每小时图上天气 三条基本原则 形势的合理的历史连贯性。 形势的合理的历史连贯性。(对于演变较快的系统则常需用每10分 钟或每30分钟图来表现其历史连贯性);第二条是注意各种图的配 第二条是注意各种图的配 即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 合,即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第三条是纯粹的局地性现象 可以光滑掉。 可以光滑掉。 §5.2 气象要素的时间一空间转换 气象要素只有通过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许 自记仪器才能进行完全连续的观测和记录 多重要的中小尺度扰动(如雷暴高压,中尺度低压,龙卷等)都只 有自记仪器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记录。作中分析时,可以利用气象 利用气象 要素在自记曲线上反映的变化来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梯度。 要素在自记曲线上反映的变化来了解气象要素的空间梯度。将气象 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分布的方法叫做“时间一空间转换” 要素的时间变化转换成空间分布的方法叫做“时间一空间转换”, (简称“时空转换”)。由于一般台站网的观测难以做到在空间上 完全连续的观测,因此要了解中系统的正确的空间结构常常必须应 用“时空转换”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