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例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例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例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强调“生活即教育”,积极倡导幼儿教育要“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贴近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技能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

同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切实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粒瓜子,偷偷地与同伴分享。

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题为“各种各样的瓜子”的科学活动,一方面请幼儿自愿带各种瓜子,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积极收集各类瓜子和相应的植物图片和实物。

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瓜子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瓜子的不同特点和来源,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几个幼儿仰着头,小手指着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大吊车,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参与议论的幼儿越来越多。

如何利用这辆大吊车,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我们即刻组织幼儿走近吊车,观察吊车的运作过程,让幼儿了解到吊车的作用,知道吊车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困难,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

再次,我们必须对偶发事件迅速作出反映,调整教育策略。

比如“保护冰宝宝”的游戏,就是根据幼儿在生活中,偶然发现冰的事件,组织开展认识冰、了解冰的一个活动。

因为自然结冰在我们南方地区实在难得,所以当小班的幼儿看到跑道上洒落着满地的晶莹透亮的碎片时,有的说是玻璃,有的认为是冰,争论不休。

如何让这个大自然现象自然而又深刻地植根于幼儿的脑海?我们迅速调整教育策略,运用反向思维,请每个幼儿找一块冰宝宝,想方设法不让它变小或受伤。

光和影子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学原理

光和影子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学原理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光和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幼儿探索和思考光和影子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玩具、图片等。

2. 环境:室内光线充足,有利于观察光和影子的产生。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和影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光和影子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光和影子产生的原因,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学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用手电筒和玩具制造影子,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

4. 讨论: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引导幼儿思考光和影子变化的规律。

四、活动延伸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光和影子现象。

2. 区域活动:设置科学探索区,提供相关教具和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光和影子的奥秘。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幼儿对光和影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收集幼儿的作业和区域活动表现,综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六、活动内容1. 学习光在直线传播中的特性,通过手电筒照射墙壁,观察光斑的大小和形状。

2. 探讨影子形成的原理,通过变换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

3. 探索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将手电筒的光线透过玻璃杯,观察光线的弯曲。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采用实验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光和影子的奥秘,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

八、活动步骤1. 教师展示手电筒照射墙壁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光斑的大小和形状。

2. 教师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并引导幼儿通过变换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

3. 教师展示光透过玻璃杯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学前儿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教案

学前儿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教案

探究新知(67分钟)探索活动。

(二)偶发性科学活动对幼儿学科学的独特作用
【讨论】案例中幼儿在偶然的发现了螃蟹吹泡泡,对于幼儿学科学有什么独特作用?
【教师总结】
1.能满足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2.能有效拓展幼儿学科学的内容
3.能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和关注,有利于具有科学潜能的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三)偶发性科学活动指导要求
【举例】大班幼儿“砸核桃”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案例。

请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偶发性科学探究的要求。

【教师总结】
1.观察、发现、了解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2.热情支持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3.抓住契机、适当引导
知识梳理(板书设计)(4分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将板书加入思维
导图的理念,在学生
们已经较好的掌握相
关知识的基础上,进
一步用图表的形式进
行归纳总结,力求在
视觉上给学生更加清
晰的认识。

课堂练习(16分钟)
请结合以下案例分析,作为教师可以如何引导幼儿偶发性科学探
究。

一个3岁半的幼儿在用橡皮泥做糖球。

他把橡皮泥一小块一小
块地揪下来,再把几块小橡皮泥合在一起做一个糖球。

老师发现他每
从大橡皮泥上揪掉一块都要在脸上蹭一下。

老师好奇地问:“你这是
通过案例分析的练
习,一方面加强学生
对教师讲述内容的理
解,另一方面拓展学
生的思维,学以致用。

纸与环保——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

纸与环保——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

纸与环保——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纸张。

无论是书籍、文献资料、打印、包装材料还是卫生纸等,都使用了大量的纸张。

然而,对于纸张的消耗,我们是否关注到环境保护问题呢?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场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生活中的纸张,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1.了解纸张的来源、种类和制作工艺;2.了解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3.培养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布置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用过哪些纸张?这些纸张能否被重复利用?为什么纸会对环境造成影响?2.了解纸张的来源、种类和制作工艺老师可以通过PPT或样本让孩子们看到不同种类的纸张,并介绍它们的来源和制作工艺,让孩子们对纸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听故事,了解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故事向孩子们介绍,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例如,过度消耗纸张导致森林破坏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4.制作环保袋让孩子们利用废旧报纸,亲手制作环保袋,让他们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5.总结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调查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人是否注意纸张循环利用。

总结整个活动,强调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

【教学延伸】1.学生家庭作业:观察自家中的纸张并记录下来。

例如:看家中的报纸,如果不再需要,是否重复利用或者回收?还可以通过实践,制作生活中常用的环保纸袋,让孩子们在家中继续学习环保知识。

2.户外探究: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公园或者林区进行户外探究,了解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砍伐森林会带来的环境问题。

3.亲子活动:将本次活动推广到孩子们的家庭中,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关注纸张的循环利用,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对纸张的来源、种类和制作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纸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探索纸张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

探索纸张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

探索纸张的变化——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本次科学教育活动主题是《生活中的纸》。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用到的纸张种类繁多,从普通的白纸、包装纸、报纸,到特殊的卡纸、彩印纸等等。

纸张的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又有什么区别呢?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探索纸张的变化,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种类的纸张,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制作不同种类的纸张。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吧!一、活动一:纸张的种类及其特点在本活动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途径给学生们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有哪些不同,以及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分析和讲解,可以让孩子们彻底了解纸张的特点,不同的应用和生产方法等。

二、活动二:手工制作不同种类的纸张在了解了不同种类的纸张后,我们将进入到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即手工制不同种类的纸张。

我们需要准备好纸浆、水和一些色素,然后按照对不同种类的纸张的了解,开始一个一个制作。

做紫色的彩色纸张、做粗糙的包装纸张,以及做卡纸等等。

制作过程有些许的麻烦,但孩子们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很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活动三:了解纸张的用途及处理方法在手工制作不同种类的纸张的时候,老师可以边讲解边让孩子们思考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各自适应的环境和应用。

比如说明使用卡纸在制作照片框时绝对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再比如,说明使用包装纸张时应该怎样正确的去处理它们等等。

通过这些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孩子们能够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不同种类的纸张,并且知道该怎样处理已经使用完的纸张,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四、活动四:总结与分享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将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分享。

引导孩子们对于本次活动中使用的不同种类的纸张进行整合和比较,总结纸张的各种应用和特点,以及使用纸张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通过这种分享的方式,让所有孩子们都能够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所学和所感和大家分享,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探究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探究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探究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 晨间活动:在晨间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等现象,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 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游戏,比如植物生长的游戏、动物生活习性的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

3. 实验活动: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比如水溶解实验、重力实验等,让幼儿在实验中亲自动手,探究科学知识。

4. 自然探索活动: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一些自然探索活动,比如观察昆虫、植物,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之处,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以上活动,幼儿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科学教育,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将科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将科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将科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作者:徐佩华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05期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一、谈话活动中的科学教育谈话活动通常在晨间、饭前、饭后、离园前进行。

谈话活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交换、情感的交流。

成功的谈话可以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了解,融洽彼此之间的情感,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师和幼儿可以就今天的天气、发生过的事情等进行讨论。

谈话的主题有时是有目的的谈话,有时比较随机。

在谈话活动中衍生出的科学主题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例:一天早上,明明妈妈送明明上幼儿园,看见我对我说:“徐老师,你说的话明明最听了。

他从不刷牙,这两天饭也不好好地吃说牙痛,你帮我好好地说说他。

”平时,我也从部分家长那了解到小班大多数的幼儿没有早晚刷牙的习惯。

于是我在孩子们饭后的谈话时间和孩子们讨论一下“蛀牙是怎样形成的”,大部分孩子说是因为糖吃多了才蛀牙的,但并不知道蛀牙形成的原因。

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蛀牙君”的故事。

在有意思的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了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身体的危害,知道了保护牙齿的方法。

我利用简单的故事引出的科学道理,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幼儿继续思考:为什么我没有蛀牙,牙有时候也会痛?这些问题是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

此外,天气情况、季节变化、科学家的故事、动植物常识等,都可以作为谈话活动的主题来进行讨论。

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掌握较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在谈话中有话可说,让幼儿领略科学的魅力。

二、进餐、饮水活动中的科学教育进餐和喝水环节常常被老师作为健康教育的契机,鼓励幼儿不挑食、多喝水等。

时间久了不免有些单调,说教意味也太浓。

那么在这一环节可以挖掘出哪些新的教育契机呢?在进餐前,我为孩子们分饭菜时,向孩子们介绍当天的餐名和配料,孩子们在认识蔬菜的基础上了解自己饭菜里都有哪些蔬菜和配料,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了解食物的旅行等都是我们饭桌前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研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教育领域,有一种理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那就是“生活即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而幼儿园正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因此“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中,幼儿园教育活动多以游戏和实践为主,帮助幼儿构建起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讨“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应用,深入挖掘幼儿园教育中融入生活元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探讨并总结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生活即教育”理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激发更多教育者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注,引导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2. 正文2.1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概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通过探究实践、观察实践、探究性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资源,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人的责任:
• 收集
• 布置
• 照料
自然角中的观察与照料活动
• 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 a.培养幼儿观察力 • b.丰富幼儿直接经验 • c.培养幼儿责任感和劳动观念 • d.美化班级 • e.喜爱自然,关爱生命
• 视频:西雅图酋长
• 种植与饲养活动 一、意义: • 积累直接经验 •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 责任感和劳动观念
• 家长配合
• a.发放“通知书” • b.物质准备:食物、包、衣服等
• 偶发性科学活动 • 宽容与赞许
自然角中的观察与照料活动
自然角中的观察与照料活动
• 自然角的创设 • 一、规划布置 • a.错落散布于各处VS集中于一角 • b.置于高处VS置于较低处 • c.利用废旧物品VS专门购买物品
自然角的创设
• 二、内容选择 • a.符合年龄特征 • 小班:具有明显特征的动植物。如:菠萝、
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 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 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 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 学。”——奥苏贝尔
• 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 • 幼儿感兴趣的是什么? • 我们能如何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新发展? • (例:认识番茄) • ——请看案例
自然角的创设
• 三、定期更新 • a.按季节 • b.按班级主题活动
自然角的指导
• 一、指导幼儿观察 • a.观察时间 • 入园、饭后、离园 • b.爱护动植物 • c.作观察记录 • d.分享
自然角的指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二、指导幼儿管理
• 理念:幼儿是自然角的主人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归属感、价值感)
• 开辟园地 • 整理菜畦 • 制定计划 • 种植指导 • 观察测量
种植园地
饲养角
• 建造饲养笼 • 制定计划 • 指导幼儿饲养
• 学会面对动物的死亡 • 窗边的小豆豆第34个音频第七分钟
• 天气观测报告
• 远足活动 • 制定方案
• a.根据目的选择目的地:公园;山林;博物馆;历 史街区等。
卷心菜、太阳花、金鱼、乌龟等。 • 中班:相似的动植物。如:土豆和番薯、
葱和蒜、黄瓜和丝瓜、橘子和橙子、不同 品种的金鱼等。 • 大班:前后有所变化的动植物。如蚕、蝌 蚪。
自然角的创设
• 二、内容选择 • b.符合季节特征
• 宋·无门和尚《颂》
• c.安全、卫生、容易管理
• 避免有毒植物,如滴水观音、夹竹桃、水仙
• 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什么内容? • 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有什么优点? • 如何指导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 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 A.自然角中的观察与照料活动 • B.种植与饲养活动 • C.远足与散步活动 • D.天气观测与记录 • E.偶发性科学活动
• 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教育的优点 • A.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 B.教育与生活自然融合,“润物细无声” • C.幼儿容易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 • D.防止幼儿科学教育小学化
• b.与幼儿一起讨论远足方案 • c.看地图
• 联系和勘察
• a.确定安全便捷路线 • b.休息、如厕场所 • c.景物是否适合 • d.与场地管理人员协商
• 制定安全预案
• a.组织管理:明确活动责任人 • b.交通状况:提倡步行 • c.人员安排:教职工加家长;分组负责 • d.安全教育 • e.防范措施:园医和药箱
• 如何指导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 A.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 B.鼓励幼儿进行提问、猜测和自主探究 • C. 尊重幼儿个性化的探究方式 •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E.空间、时间和材料上的支持 • F.组织幼儿进行分享
• 自然角中的观察与照料活动
• 克里希那穆提:“我们对自然了解得太少,比如 我们不了解昆虫,不了解青蛙以及在群山之中呼 唤同伴的猫头鹰,我们似乎从来不去感受地球上 所有的其他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