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1.(2014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2014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专题12古诗词鉴赏与对比

专题12古诗词鉴赏与对比

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
内容理解
课 (句子)

单 独 考 查
内容理解 (景物或特
点)
内容理解
(画面描
绘)
[湖州]15
[舟山、嘉 兴]12
[舟山、嘉 兴]14
[金华、义 乌]17
[丽水、衢
州]13
[舟山、嘉 兴]12
[台州]12 [温州]10
[湖州]13
[舟山、嘉 兴]13
[金华]16
[湖州]14 [温州]12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
比兴
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 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
中,如《蒹葭》《关雎》
文体知识清单
写作 手法 (表达 技巧)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 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布衾多年冷似铁
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
主题散布。近五年主要考查了怀古诗、思乡诗、写景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 物诗,词以婉约派为主。
考点频率。炼字考查了4次;内容理解考查了20次,其中字或词的理解考查了5次,句子理解 考查了5次,景物或特点考查了8次,画面描画考查了2次;分析情感考查了10次,探究情感考查了1 次,把握作者志趣考查了1次。在对照阅读中,比较内容考查了3次,比较情感考查了10次,比较类 别考查了2次,比较意象考查了1次,比较手法考查了2次;在综合阅读中,主要考查内容的综合理解、 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综合分析。
设问 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文体知识清单

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高考)

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浙江省高考)

古代诗歌阅专题训练(浙江专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 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①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为湖南、湖北境内。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2)“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露滋晚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注]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期间。

(1)诗的第三联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内容,请简要赏析“早梅”这一形象。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①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①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1)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2)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写真寄夫[唐]薛媛①欲下丹青笔②,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③,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

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2 诗歌鉴赏--词曲(含详细解析)

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2 诗歌鉴赏--词曲(含详细解析)

专题检测(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诗)(时间:90分钟满分:101分)1.(2014·陕西西安五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孤雁崔涂①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

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

②矰:zēnɡ,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为了突出“孤雁”,首先写出了“离群”这个背景,“行”与“独”作对比,雁之孤就突现出来了。

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云低”“月冷”,衬托着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

(2)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了。

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

作者飘泊异乡,世路险峻,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答案:(1)①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

②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

【语文人教版】2014年新课标高考最新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语文人教版】2014年新课标高考最新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2013-12-19
返回目录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真 题 v s 指 导
[解析] C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句表 现出萧燧的正直,⑤句表现出萧燧的勤俭持政,⑥句表现 的是萧燧心系百姓的一面。
2013-12-19
返回目录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真 题 v s 指 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 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 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 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 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 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 ;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2013-12-19
返回目录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真 题 v s 指 导
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 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 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 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 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 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 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 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 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 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 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 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2013-12-19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闯关检测题组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闯关检测题组

专题十二·闯关检测题组1.(2014大纲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答:(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2.(2014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

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答:3.(2014四川资阳一诊,13,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二首(其一)汤式秋风江上棹②孤舟,烟水悠悠。

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 ①九日,重阳。

江,长江。

②棹,划船。

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4分)答:(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4.(2014河南中原名校联考,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1)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教案1:读懂诗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一、真题体验1.(2012·新课标全国卷)214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

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

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

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

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

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2014.新课标2)210页15、(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考情分析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综上分析,新课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特点如下:1.命题角度从体裁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

从题材上看,命题材料以写景抒情言志类的诗歌为首选,基本没有重复。

2.考查目标题型、题量上保持稳定,均为2小题,共11分。

考查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重点突出,六年试题都涉及了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3.考查难度从设题角度看,切入点都比较小,命题指向都比较明确,说给答案都比较简洁明了,所以总体难度不大。

就算一些比较难懂的诗歌,设题及答案也都是较浅,不用思考得太深刻。

语言类考查较少,但也要重视。

三、如何读懂诗歌古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深入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但考生考试中诗歌鉴赏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

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读不懂,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在考场上考生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一指导。

1、[古诗歌“三步阅读法”模板示范]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①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②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作品的感情基调;④诗歌的主要内容;⑤诗歌的题材。

第二步: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注释的内容有:①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感情;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④注解典故;⑤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1.理清诗歌结构诗(以近体诗为例):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次),都讲究前半截写景,后半截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过渡。

(次)下片:抒情(主)古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篇,卒章显志。

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3.把握诗歌六要素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明白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2、[示例]周中二道(其一)陈师道①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慌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白头,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一步:看标题①交代了地点是在江中船上;②暗示了诗歌题材羁旅诗;③暗示了作者情感:旅途艰难,内心悲伤。

第二步:看注释①交代写作背景是“因受牵连被罢职”,暗示作者仕途不畅,感慨世事艰辛。

②点明写作时间:“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暗示作者内心感情凄苦、悲辛。

③“风用壮”属于难点注解,帮助理解诗句。

第三步:看正文①前四句写江上“恶风卷浪,湍急风猛,浪涛骇人”的景色,扣住“舟”中所见之景,情为景移,暗含内心的愤懑之情。

②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身处空旷荒凉境地,表达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后两句为关键句,直接抒发内心感叹人世的坎坷、人生的悲痛,说不尽还家去国的有志难伸、壮志未酬的复杂感情。

④诗歌写作者被罢官后,乘船离去,行进在江中时的所见所感。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从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四句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四句流露志士的悲辛,借景抒情,情在景中,深沉悲壮,表达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3、[古诗歌“三步阅读法”模板应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越台怀古①[元]萨都剌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②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此诗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

②风尘:此处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腐朽的上层社会。

第一步:看标题①交代了写作对象:越台;②点明了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③暗示了作者感叹世事变迁,抒发怀古悲今之情。

第二步:看注释①点明写作对象“越台”,表明作者登临凭吊的人物是越王,暗示了作者叹惋忧伤之情。

②点明作者身份及处境:暗示作者感叹自己人生不得志、壮志难酬。

第三步:看正文①首联两句远写越王故国群山环绕,虎豹雄关的险峻。

②颔联两句近写青铜巨兽在萧瑟凄清的秋风下,蒙霜含露,泣诉往事。

江上暮鸦点点,背对残阳晚照回归老巢。

采用拟人手法表明时序变迁、人事代谢。

古今对比,生动形象。

③颈联两句为关键句,由历史陈迹品评英雄人物,抒发感慨(哀婉忧伤)之情。

④尾联两句是近景描写,抒发对昔日繁华的没落、逝去的哀婉之情。

⑤这是一首登临凭吊的诗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怀古悲今,感叹盛世伟人的逝去,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风格苍凉悲壮,慷慨雄浑,富有气势,善于写景抒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颔联和尾联分别以傍晚时分站在山上所见到的凄凉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哀伤。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作业:请同学们依据《五三》P224的清单四和P226页的方法三填写“导学案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