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练习
热点04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热点04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30分钟)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考点解读】涉及古代诗歌的考点:1、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查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因情造景、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等;2、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考查分析古诗词最难把握的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因此古诗词的情感主要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主旨,即“诗言志”、“诗缘情”。
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3、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考查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运用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主要是赏析和品味某个字词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另外一个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赏析。
揣摩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
有的诗歌有弦外之音,要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联系诗词的背景、所用的典故、关键词句解题,读懂标题并看清注释。
诗词的标题和注释往往是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把钥匙,不可疏忽。
4、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考查赏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以及区别。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学案(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练习第四版块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巩固练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巩固练1.(2019·永州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面对物质诱惑不能违背礼义的句子是:“_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__!”(2)《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
他认为,“__使六国各爱其人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则秦可江山永固。
(3)《诗经·氓》中,“__三岁食贫__”一句,写女子任劳任怨,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__士也罔极__”一句,写男子对待爱情毫无准则。
2.(2019·安徽十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不知其几千里也__”一句,描写鹏背之广;“__其翼若垂天之云__”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2)杜甫在《春望》中以“__白头搔更短__,__浑欲不胜簪__”两句诗刻画出自己的衰老形象,暗示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3.(2019·安阳9月调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甫《登高》中“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2)荀子在《劝学》中,“__用心一也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青苔和野草描写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的两句是“__苔痕上阶绿__,__草色入帘青__”。
4.(2019·昆明摸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5.苏轼(子瞻)为友人所建的亭子取名为“快哉亭”,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池鹤①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
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
B.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
C.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
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
7.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正面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这与贾谊《过秦论》中描述的九国联盟瓦解后“”的现象是一致的。
(2)杜甫在《客至》一诗中“,”的家常话语,在歉疚之中更显主客亲近。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某种乐器抒发哀怨惆怅的情感,比如“,”。
附:参考答案1.DHK2.C(3分)【解析】“胜,即优美的”错,“意思相同”错。
文中指“美景”,《岳阳楼记》中是“优美的”意思。
3.B(3分)【解析】“亲耳听到鱼龙之悲啸”错,“心旷神怡”错。
4.(1)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吗?(得分点:“披”“当”“庶人”,3分;句意通顺1分。
)(2)读书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能不忧愁呢?(得分点:“其中”“何往”“病”,3分;句意通顺1分。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甫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不曾遭到战乱骚扰、暂时还保持安静的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座草房以栖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初夏时节草堂周围清幽的环境。
B.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堂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
C.作者借对草堂生活的抒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渴求。
D.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
2.诗歌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其中隐含的情感与《登高》中颈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散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
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杜甫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2024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带给人的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征的苦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韩琦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②,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在琴书酒满瓢。
[注]①公元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
②魏境,指大名府境。
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
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朋友品格的称赞。
D.尾联用典,诗人想与仙人浮丘同上仙山,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
4.《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①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
“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四景其一[元]杨载朝来千骑出城,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幂[注]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注】幂:罩。
1.“海鸟忘机戏水滨”中的“忘机”是指____________,借以表达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忘却追名逐利之心闲适(淡泊、愉悦)2.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答案:①运用比喻,将云气比作素练,将露华比作明珠,表现了迷蒙清新的早春之景。
②运用拟人,将山花和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明媚、充满生机的东湖春景。
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云气罩林,新露穿草,山花献笑,海鸟戏水,使景物有动态感。
④借景抒情,描写了早春明快之景,表达了诗人游玩的愉悦之情。
⑤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由眼前的春景想到了当年贤太守(欧阳修)的游玩,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感。
二、(2019·嘉兴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玉楼春·题上林后亭欧阳修风迟日媚烟光好。
绿树依依芳意早。
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
柳眼未开梅萼小。
尊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
3.“池塘隐隐惊雷晓。
柳眼未开梅萼小”这两句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景。
答案:动静结合(或听觉、视觉结合) 绿意即将萌发、万物复苏的初春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答:解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烟光好”“年华凋零”“春色少”“物新人渐老”分析诗歌的情感。
答案:①对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喜爱。
②由春景引发的伤春之情。
③对春色苦短,人生年华易老(青春年华易逝)的感慨。
④万物复苏,循环往复,然而人生却非如此,引发词人对年华逝去即不可再得的感叹。
三、(2019·金华一诊)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5~6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5.“余襟良已殚”以________口吻交代了诗人________时的状态。
答案:自述为欢作乐6.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平:语言浅近,场景普通。
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
奇:思想超脱,见识高迈。
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了悟与见识。
(意思对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7.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________________,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其中“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东风指春天。
答案:含蓄而有韵味借代8.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五、(2019·湖州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次韵尹潜①感怀陈与义②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
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
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9.首联诗人以________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
答案:用典忧国情怀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
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
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六、(2019·金华六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宿石头驿[注]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
1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形象。
解析:“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独自寓居旅馆,只有一盏寒灯相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个“夜”是“除夕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可见塑造了一位羁旅游子形象。
答案:羁旅思乡者12.试赏析尾联“又”字的妙处。
答:解析:尾联诗人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料。
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的希望。
一个“又”字加重语气,表达诗人面对人生暮年、际遇难变的无奈之情。
答案:①又,再一次。
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七、(2019·杭州一中高三预测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3.“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用________手法,含蓄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用典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14.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词“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通过诗歌内容及意象特点可知,这里表现的是壮志未酬之时隐居的无奈;而张志和的词则体现出自然的意趣。
对比可知两首词感情的不同。
答案:①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
②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杜甫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
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5.诗的首联从________描写江水涨高,颈联主要从________来描写江涨之景。
解析:可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手法等角度分析。
首联正面描写江水高涨,水中远峰的倒影被摇乱;颈联侧面描写江面变宽,江水变急。
答案:正面侧面1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及对诗人观点态度评价的能力,本首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尾联抒情,抒发观景之后的复杂情感。
本诗表现的情感,有浪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
答案:本诗表现的情感,有浪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
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诗人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九、(2019·东阳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酒楼秋望华岳[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7.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为____________,《过零丁洋》尾联为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
由题干可知主要考查抒情方式,两首诗比较阅读,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
《过零丁洋》尾联直接抒发诗人慷慨赴死的大义;本诗尾联则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共用。
答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直抒胸臆1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
答:解析:此题分析颔联的写景,“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借助“碧”“红”等内容分析。
可从空间层次、色彩描绘、景与情的关系三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壮阔的秋景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十、(2019·浙江省六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
水村闲望俞紫芝①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
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语助词。
③绷:布幅。
19.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______________为动景,____________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答案:酒旗飘飘渔屋酒家20.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
答:答案:这种说法不妥。
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的情怀。
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专题强化训练18(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9·绍兴十一校跨区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