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习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浙江专版精练:“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浙江专版精练:“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

(4分)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

参考答案:居住特点历史渊源(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4分)答: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

参考答案:①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

②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

(4分)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及参考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1周周测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乙亥岁除渔梁村①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乙亥:宋高宗二十五年。

那年秦桧死,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迫害的官员。

作者奉诏回京,途经闽北渔村,写下此诗。

②更:经历。

19.首联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是“”“”。

(2分)20.赏析诗歌最后两联。

(6分)答:19.似空20.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除夕雪意浓郁,并联想到春回大地的风光,表达出作者羁旅之中的寂苦,又有重回京都、欲施展才华的热望;尾联是展开想象,不说自己挂念亲人,而借小儿的口说出想念出门在外的自己,表达更为委婉动人,曲折有致地抒发了思念家人、盼望全家团圆的深沉情感。

浙江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周周测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题雷峰塔南山小景[北宋]毛滂①钱塘门外西湖西,万松深处古招提②。

孤塔昂昂据要会,湖光滟滟明岩扉。

道人安禅日卓午③,寺外湖船沸箫鼓。

静者习静厌纷喧,游者趋欢穷旦暮。

非喧非寂彼何人,孤山诗朋良独清。

世间名利不到耳,长与梅花作主盟。

嗟我于此无一得,曾向峰前留行迹。

天涯暮景盍归来,坐对此图三太息。

注①毛滂,北宋末期衢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是一生仕途起伏坎坷。

②招提:梵语中的词,义为“四方”。

③卓午:正午。

19.诗中第四句与苏轼描写西湖美景诗中名句“”表现的意境相似。

诗句“非喧非寂彼何人”中的“何人”是被称为“梅妻鹤子”的。

(2分) 20.最后一句“坐对此图三太息”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题画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三太息”的内涵。

(6分)答:19.水光潋滟晴方好林和靖(林逋)20.“三太息”,连连叹息之意。

诗人因“无一得”、无法洒脱生活而嗟叹,在西湖的南山,“静者”可“习静”,“游者”可“趋欢”,“孤山诗朋”可“独清”,而诗人看着眼前的画,想到也曾到过此地却一无所得,进而又想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没有静者之静、游者之欢、诗者之清,因此,天色已晚仍不回家,凝视眼前的画卷而感慨不已。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古诗词鉴赏 Ⅱ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古诗词鉴赏 Ⅱ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该要求有两重含义.一是阅读的诗歌的难易度:浅易。

二是以鉴赏为主,伴随着理解与分析活动.分项考点(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简释: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

①形象.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类形象。

②语言。

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③艺术技巧。

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简释: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评价”要求较高。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

年份诗题体裁题材试题考点题点题号题干分值2015《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词(长调)赠寄诗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鉴赏技巧用典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5分鉴赏描写方式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技巧1.选诗特点:多变(1)从体裁上看,灵活多变。

既有近体诗,又有古体诗;既有诗,又有词。

(2)从时代上看,跨度较大。

既有唐宋的,又有南宋的,更有金、元的.总体上以唐宋为主。

(3)从题材上看,多元交替.既有传统的题材诗,如送别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又有新颖的赠寄诗、民生诗。

选材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4)从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近几年偏易。

2.考点特点:稳定主要考“意"(思想内容)、“情”(思想感情)、“法”(表达技巧),尤以表达技巧为最,每年必考。

3.题型特点:稳定主要由一道填空题与一道简答题构成。

填空题重点放在思想内容及情感上,答案简洁,多为2分,试题容易。

简答题几乎全放在表达技巧上,答案完备,难度较大,多为6分。

1.(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练习与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练习与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练习【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箴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注】①箴:规诫。

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

B. 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

C. 这首诗是规诫为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

D. 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

2. 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 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带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名师精选试题,值得下载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题八咏楼①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注:①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绍兴四年九月,李清照避难婺州。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八咏楼”,可以说写尽八咏楼之气魄,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主要以“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力写出婺州地位之重要。

C.“水通南国三千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婺州水道非常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

D.作者非常重视文字技巧,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有助于作者作品风格的多样化。

解析:B项,“对比手法”表述错误,主要是对仗的手法。

故本题选B项。

答案:B2.有人点评此诗歌“愁肠中充满豪气和壮阔”,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解答要从“愁肠”和“豪气”“壮阔”两方面把握,了解著名词人的词派作风和生平事迹,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

李清照的诗词中后期围绕时事和国难抒发了爱国词人的忧愁,对偏安朝廷的讽刺。

而从“千古风流”“三千里”“气压”“十四州”等词语中又能感觉到豪放派的豪气和壮阔。

答案:①从思想情感上看:不同于李清照其他诗词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的哀婉凄美,此诗感时咏史,情辞慷慨,“江山留与后人愁”写出了诗人愁肠百结,心忧国事,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哀叹宋室之不振;更是对割地赔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

②从用词上看:“千古风流”“三千里”“气压”“十四州”等词凸显壮阔的诗歌意境,以豪气和壮阔的意境展现作者心忧天下的内心愁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规范练十二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一种。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赏析颔联的“竞”和“闲”二字的妙处。

(2)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④契⑤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指乘小车出游。

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③黾勉:殷勤。

④及兹:来此。

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北山①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筑室于钟山(今紫金山,又叫北山)的山腰中。

②陂:池塘。

③堑:护城河。

(1)第一句的“输绿”一词别致典雅,试结合诗歌前两句分析该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一词点明了主旨。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一句,运用了“青鸟”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简要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咏笼莺①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正宫】鹦鹉曲·野渡新晴冯子振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

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岩穴归云,白鹭一行飞去。

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①青帘②舞处。

:哪里是。

②青帘:酒帘,酒幌。

(1)“白鹭一行飞去”一句化用了杜甫《绝句》中“”这句诗,“问底是青帘舞处”化用了杜牧《清明》中“”这句诗。

(2)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简析“说”字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

”请简要分析。

(2)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1)~(2)题。

古意谢榛南国动幽思,春洲搴绿芳。

九嶷云物夕,帝女怨潇湘。

华月照瑶瑟,灵风吹绮裳。

那知苦调罢,楚客立苍茫。

(1)这首诗歌咏的是娥皇、女英的故事,全诗主旨集中在一个“怨”字。

从内容看,“”为“怨”之来源,“”为“怨”之表现。

(2)诗中画线句子对女主人公弹奏的描写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①。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②燕支③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指黑色的骏马。

②虏障:指防御工事。

③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1)“心事一杯中”的“心事”包含了哪些内容?(2)这首诗作为盛唐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白石滩王维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①,浣纱明月下。

采莲曲刘方平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指浣纱少女们的住所,水的东边和水的西边。

(1)两首诗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2)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试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清平乐题上卢桥①辛弃疾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

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②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在江西上饶境内。

②陵谷:指山陵变深谷,深谷化山陵。

(1)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绘的?(2)前人认为这首词“小中见大”,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周文质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1)此曲前八句展现了春天诸景,将景物的和两个特点融为一体。

(2)“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

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体现在哪里?(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中的五、六两句进行赏析。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里中女[唐]于氵贲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②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田家三咏(其三)[宋]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的美女西施。

②韩娥:指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

(1)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第二首诗是。

(2)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

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1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1)~(2)题。

【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徐再思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

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①,水晶宫②冷浸红霞。

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③昏鸦。

:天然的图画。

②水晶宫:在此比喻江水清澈明净。

③背影:此处指乌鸦背上带着余晖。

(1)“一川枫叶”与《沁园春·长沙》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凝烟暮景”是从《滕王阁序》中“”一句化用而来。

(2)本曲意境恬淡温暖,请具体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生查子晏几道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请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

(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专题规范练十二古代诗歌阅读1.参考答案(1)①“竞”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生机,“闲”字写出了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清闲自得。

②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①这两句诗写了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尚未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

②表达了自己被贬南荒的怨愤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1)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考虑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该诗的颔联“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写出了嫩笋争相生长的蓬勃景象以及杜鹃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这些都是通过“竞”字和“闲”字表现出来的。

(2)分析诗句表达作者的情感应是在对诗句大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能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2.参考答案(1)①诗人先是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②到达隐者居所,却发现隐者不在,不免有些失望;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

(2)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优美、幽邃的环境,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

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后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

解析(1)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意象意境、直接或间接抒情、细节等。

诗歌前四行作者交代自己上山寻人,却没有遇上,感情由满怀仰慕之情时的兴致勃勃到寻人不遇的失落;第五、六行描绘了一幅山中幽绝美景,顿感涤荡心耳,惬意不已;第七、八行,诗人由寻人不遇的失落中得到了心灵的清净,尽兴而返。

(2)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是山中的景物描写,内容上,从意象意境来赏析诗句;结构上,因为此句在诗歌中间,一般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3.参考答案(1)北山一片翠绿,绿色倒映在河塘中,显得春意盎然。

把北山拟人化,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光的浓厚。

(2)一、二句写北山河塘绿意浓郁,景中含情,表达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写诗人仔细地数着落花,慢慢地寻觅芳草,很晚才回家,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中表现出心情的闲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