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外国文学作品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评论及鉴赏

外国文学评论及鉴赏

外国文学评论及鉴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许多读者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通过评论和鉴赏来深入了解这些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的评论和鉴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外国文学评论应该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

评论者应该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作品,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而不仅仅是对故事情节或文学技巧的简单描述。

例如,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悬念和荒诞上,而应该更加关注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只有以人类的视角来评论作品,才能使文章富有情感,让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外国文学评论应该注意保持文章的自然度和流畅度。

避免使用过于繁复的句式和术语,尽量使用准确的中文进行描述。

评论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而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例如,在评论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我们可以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无奈”来描述主题,而不是依赖于插入图片或图表来说明。

通过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评论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外国文学评论和鉴赏应该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和歧义或误导的信息。

评论者在撰写文章时应该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研究,确保自己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观点。

避免在文章中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而应该通过阐述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同时,评论者应该确保文章的准确无误,避免误导读者或传递错误的信息。

外国文学评论和鉴赏需要结构合理,段落明晰,并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流畅性。

文章应该有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每个段落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和主要观点。

使用适当的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和体验。

外国文学评论及鉴赏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意义的工作。

评论者应该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文章富有情感,并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外国小说欣赏答题技巧

外国小说欣赏答题技巧

外国小说欣赏答题技巧外国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类型和丰富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不可思议的阅读体验。

然而,要深入理解和欣赏外国小说,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外国小说欣赏答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作品。

一、分析语言和文体阅读外国小说时,首先要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和文体。

不同的语言和文体可以反映出作品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比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常常使用正式的语言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和制度。

而现代主义小说则更加注重语言的创新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分析语言和文体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目的和主题。

二、解读内涵和主题外国小说通常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主题。

通过仔细阅读,读者可以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和思想。

解读内涵和主题的关键在于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分析。

注意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暗示,这些都是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隐晦的言辞传达出来的。

通过深入理解内涵和主题,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并给出准确的答题回答。

三、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外国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阅读外国小说时,要注意角色之间的关系、行为动机和变化,以及情节的转折和高潮。

通过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回答相关的答题问题。

四、比较分析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外国小说往往承载着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与价值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品与自身的联系。

例如,通过比较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可以了解到两种文化对人性、社会道德和自由等议题的关注角度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通过这种比较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回答与文化和价值观相关的答题问题。

五、注重背景知识的学习欣赏外国小说还需要对其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

外国小说往往反映了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

通过了解背景知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与深度解析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与深度解析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与深度解析西方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几部西方文学名著进行导读与深度解析,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风貌,让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小说主要讲述了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伊丽莎白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的存在,以及人们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追求。

奥斯汀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虚伪,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现实。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通过七代人的故事展示了一个虚构的马奇亚多镇的历史变迁。

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与幻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他们的命运交错纠葛,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通过对时间、孤独、爱情等主题的探讨,马尔克斯向读者传递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青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描绘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成人世界的反叛。

霍尔顿在纽约的冒险经历中,他对虚伪、不真实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以幽默而又深沉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对人生的思考。

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内心独白,让读者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引发对真实与虚假、成长与困惑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

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托尔斯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引言外国文学是指除了中国文学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

由于各国文化和语言的不同,每个国家的文学都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进行赏析,介绍几个不同国家的文学名著,并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一、法国文学1. 《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作品,被称为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朱利安的经历,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地位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斯坦达尔以深刻的剖析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2. 《追忆似水年华》《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描绘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对爱情的追忆。

普鲁斯特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时间、记忆和人生意义等深刻的主题。

二、英国文学1.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是一部受人喜爱的爱情小说。

小说以早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富家子弟达西之间的纠葛和最终的爱情故事。

奥斯汀以幽默风趣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偏见和爱情追求的复杂性。

2. 《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魔幻小说系列,成为全球畅销的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孤儿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冒险经历。

罗琳以奇幻的世界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友情、勇气和成长的主题。

三、俄罗斯文学1. 《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巨著,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详细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善恶。

托尔斯泰以纷繁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探讨了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和和平的重要性。

2. 《罪与罚》《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与良知之间的斗争。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示了罪恶与赎罪的主题。

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与解读

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与解读

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与解读
概述
外国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典涵盖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翻译是将外国文学名著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方式,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进行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与解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翻译特点与难点
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特点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的复杂性。

其中,文化差异是翻译的基本难点,而文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则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

解读方法与价值
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解读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文学风格对比、人物形象解读等。

通过深入探究外国文学名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可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进一步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建议与总结
外国文学名著翻译需要翻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并结合具体的翻译特点和难点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制定。

在解读外国文学名著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建议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多关注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与解读事业,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学繁荣发展。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
外国文学赏析是指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
的过程。

在进行外国文学赏析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如作品的文学风格、艺术价值、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国文学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1. 文学风格分析: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表达
手法等,探讨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2. 主题分析:探究作品所揭示的核心主题和思想,对作品
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

3. 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性
格特点、动机和命运,并分析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
意图。

4. 结构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如故事线索、章节设置等,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结构来传递信息和构建作品的整体效果。

5. 文化背景分析:分析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作品的影响,探讨作品与所处时代的关系。

6. 文学批评分析:运用各种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来分析作品。

7. 比较分析:将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

另外,外国文学赏析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知识来进行分析,以丰富文学赏析的视角和深度。

需要注意的是,赏析应该注重文本本身,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内涵和表达,避免过度主观臆断和夸大解读。

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解析

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解析

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解析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对人性、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揭示。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一、《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述,揭示了社会等级观念和婚姻观念对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小说中的班纳特家庭代表了中产阶级,而达西先生则是贵族阶层的代表。

奥斯汀通过对两个家庭的对比,展现了社会等级观念对人们的偏见和傲慢。

在班纳特家庭中,母亲一心希望女儿们能嫁入贵族,而忽视了婚姻的真正意义。

而达西先生则因为自己的高贵出身而骄傲自大,对班纳特家的女儿们持有偏见。

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互动,奥斯汀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应该超越社会等级观念,看重内在品质和真实感情的重要性。

最终,伊丽莎白和达西克服了彼此的偏见和傲慢,实现了真正的爱情。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描绘了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故事,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他对虚伪和冷漠的社会感到厌恶,对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

他试图保护自己和其他孩子们,象征性地站在麦田里,守望着他们的纯真和天真。

通过霍尔顿的内心独白,塞林格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对个体的伤害。

他通过霍尔顿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呼吁人们保持纯真和善良,不受社会的影响和扭曲。

三、《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对钟楼魔王卡西莫多和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迷恋的描写,探讨了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憎的对立。

卡西莫多是一个丑陋的钟楼魔王,他对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产生了病态的迷恋。

世界文学名著解读

世界文学名著解读

世界文学名著解读(正文开始)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名著,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作者思想和时代背景的精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几部世界文学名著,探索其中的深意和独到之处。

1.《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英国乡村上流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的描写,展现了社会阶层对爱情的影响和社会结构的制约。

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描绘,作者传达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批判。

2.《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盖茨比的揭示,探讨了美国梦的虚幻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菲茨杰拉德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刻画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欲望、追求和失落。

3.《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剧以威尼斯为背景,展示了商人安东尼奥、犹太人舍洛克和漂亮的女孩波西娅之间的爱恨纠葛。

莎士比亚通过对人性的剖析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爱与金钱之间的冲突。

4.《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冒险小说。

小说以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人类生存本能和孤独的探讨,呈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与追求。

5.《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是一部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描绘19世纪俄国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各种历史事件的交织,托尔斯泰反思了战争的荒谬和人类命运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与和平的向往。

通过对以上几部世界文学名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着深入的思索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名著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人类思想和价值观的珍贵遗产。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名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包含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

教材中出现的小说类型多为短篇小说。

茅盾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

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因而,人物刻画是短篇小说的主要任务。

往往在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上,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言行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一侧面。

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刻画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统治时期的官吏形象,这是我们可以通过文本阅读得到并进一步总结概括出的。

那么得出人物性格的特征后,还需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层意义。

因而教师可以出示《变色龙》问世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社会背景中领悟此文深刻的社会意义。

此乃“借一斑略知全豹”,亦即现实主义小说的价值所在。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

小弗朗士的眼睛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

他平时淘气、不好好学习,但是今日懊悔万分;韩麦尔先生对课堂的留恋、充满情感的语言、下课时痛苦的神情,都在向读者表达着他们对于祖国、对于母语的热爱。

当然,都德选取了一个特殊的生活片段。

在教师向学生出示有关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后,结合对于人物的分析,学生更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爱母语和爱国之情。

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教学,需要立足文本做精细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主要环节便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结合适当的背景资料便可引导学生得出文章主旨。

可见,陌生的社会背景并不妨碍学生的正常阅读,关键是对于文本信息的搜寻与概括总结。

但是,传统意义的小说到了20世纪,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即使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小说的三要素而言,人物模糊化,没有姓名,没有面貌,没有生活,人物是类型化的,即人物代表了一类人或整个人类;情节没有故事性,更多地转向人物内心,展示人物心理世界——心理活动、情绪或潜意识;环境虚拟,更多表现为一种象征意义。

因而,主题也由具体到抽象。

不再如同《变色龙》等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而是去思考人性本身、个体与命运的斗争、人类的存在等抽象的,甚至终极的命题。

20世纪后的小说,鉴于初中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教材中出现得不多,仅有一篇被称为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老人与海》。

解读此文,作者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是一把钥匙。

《老人与海》写成文字的情节很简单:坚持出海——捕杀大鱼——苦斗群鲨,人物也就是古巴的老渔夫桑迪亚戈,他身处的环境就是大海。

但是,貌似简单的文字之下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海明威曾言:“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人们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称为“冰山原则”:“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因而,我们解读《老人与海》的关键在于通过八分之一的文字来解读出八分之七的内涵,这其中多为桑迪亚戈的内心世界。

如文中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除了它的上下颚。

它的背部和剑鱼的一般蓝,肚子是银色的,鱼皮光滑而漂亮。

……这种鱼生就拿海里所有的鱼当食料,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壮健,武器齐备,以致所向无敌。

它闻到了这新鲜的血腥气,此刻正加快了速度,蓝色的脊鳍划破了水面。

老人看见它在游来,看出这是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

”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灰鲸鲨:它很美,游速快,壮健,所向无敌,并且“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

本文重点是写老渔夫,此处为何费笔墨描写这条鲨呢?全文是老人海上勇斗群鲨的过程,只有战胜鲨鱼才能表现老人的勇猛与毅力,此处为何如此赞美这条灰鲸鲨?作者想要读者体会到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所言。

借助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来分析文中那段话便豁然开朗。

作者细致描写老人的对手——灰鲸鲨,他的对手愈是完美壮健,愈显出老人的处境危险,愈能令读者体会到老人孤身奋战的勇气和毅力。

显然,作者表面上写灰鲸鲨,实际上省略了对老人的担忧、赞美、敬佩等发自内心的深沉的情感。

对于桑提亚哥而言,即使身处险境,他也认为这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是海里最快最凶猛的鱼,这才是他的真正对手。

只有这般势均力敌的较量才能显示自己的实力与尊严。

虽然海明威反对有人简单地以象征手法来解读他的作品,但是文中象征的意义显而易见,例如文中的几个段落: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

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

它们在暮色中象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出海前)在这以后,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

(出海中)在路另一头的棚屋里,老人又睡着了。

他还是脸朝下睡着,而那个孩子就坐在他旁边,看着他。

老人正梦见狮子。

(出海后)在出海前后,桑提亚哥的梦境中都出现“狮子”。

梦境是人的潜意识的再现,此处“狮子”代表着桑提亚哥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如果说是一位胸怀梦想的年轻人,或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将其比作“狮子”不足为奇。

而这里是一位年过八旬,而且不走运的老渔夫。

这样一位老年人、一位普通人,他的内心也是如此浩瀚与伟大。

海明威再一次以文学样式树立了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勇敢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和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

正是因为作者描写的细致入微、详略得当,桑提亚哥老人硬汉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海明威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老人与海》所思考的人的存在、勇气等问题,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为:“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去迎接那看起来难以应付的现实,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

”二、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篇幅所占比例较大,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篇幅较长的童话,而在高中教材中几乎没有童话,这取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

因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童话,例如《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犟龟》等,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既要突出童话的故事性、娱乐性,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体会童话蕴含的美学特征。

其中,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差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童话的教学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童话的结构。

童话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因而其故事性、娱乐性较强,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结构简单、便于记忆。

童话有一个鲜明的结构特点,即“三段论式”,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童话无不采用了这一经典结构范式。

如《白雪公主》,白雪公主逃到森林中与小矮人住在一起后,后母三次到来加害于她;《皇帝的新装》中,当两个骗子装模作样的假装织布时,老臣、官员与皇帝自己共三次前去视察。

米切尔·恩德的代表作品《犟龟》虽然属于现代童话,但在结构上依然借鉴了童话的传统范式,以重复手法演绎故事情节。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针对儿童的阅读特征,在重复中加深记忆,获得阅读快感。

其次,童话的虚构。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

童话的逻辑性建立在假定之上,即作者必须为幻想人物的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然后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合理地自然地发展。

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也就是使假戏真做,使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真实性。

但是,运用童话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变形和机智的反讽,获得荒诞美。

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童话中的虚构特征。

例如,在《白雪公主》一文中,美丽的公主、凶狠的后母、可爱的小矮人、英俊的白马王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但是奇遇小矮人以及美丽的森林等情节,奇幻、陌生、美妙吸引着小读者,这正是童话虚构特征所带来的荒诞美。

最后,童话的象征性。

面对儿童,童话除了娱乐与审美的功效,教育意义也很重要。

童话透过表象看本质,在这些奇异的世界中又处处闪耀着现实社会的折光,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

童话是最具有象征涵义的文体类型,童话的象征隐喻之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美学特质。

童话中的象征在不同的作品中常常呈现两种类型:一种更倾向于具象象征;一种更倾向于总体象征。

例如,《丑小鸭》中丑小鸭这一核心人物,代表了生活中不畏困难、勇敢生存、认可自我的个体精神历程的具象体现;而《皇帝的新装》中发生的一切,隐含着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以及自欺欺人、人云亦云的不良社会风气,其象征意义来源于童话的总体形象体系。

三、哲理散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既然讲哲理、论道理,就如同议论文,有论点、论证。

但是其以散文的语言,甚至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来完成。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以及译作的语言,外国哲理散文常常被教师与学生认为是最难理解的课文。

讲解这一类作品,我以为应当从文体特点入手。

哲理散文以优美而充满包蕴意义的语言来讲道理,所以首先应当对难懂的语句咬文嚼字。

只有将个别的阅读障碍清除了,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全文的意思。

例如《谈读书》一文,由于作者是16世纪的哲学家,其语言精练、深刻隽永,因而译者对其原文保留了语言的精炼、深刻等特征。

开篇首段,便造成了学生阅读的障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能否恰切地理解文意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一般有两个方法:一是将难懂的词句以易懂的词句来解释。

如这句“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中,“怡情”、“幽居”是理解句子的关键词语,疏通了这两个难点,此句话便迎刃而解。

二是不能止步于字面的解释,还应要求学生能够从抽象走向具体,即在生活中找一个实例来印证作者的说法。

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了,才证明他们听懂了。

注意,是学生自己举例,而非教师以生活例证来讲解课文,否则就会大大降低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