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代表作

合集下载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 赏析

许地山赏析
摘要:
一、许地山简介
二、许地山作品特点
1.主题内容
2.文学风格
三、许地山代表作赏析
1.《缀网劳蛛》
2.《命命鸟》
四、许地山的影响及评价
正文:
四、许地山的影响及评价
许地山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一同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被誉为“文学的百科全书”。

许地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总结:许地山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许地山的简介、作品特点、代表作品赏析以及影响和评价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他的文学作品。

许地山写的再会的批注

许地山写的再会的批注

许地山写的再会的批注
(最新版)
目录
1.许地山的《再会》简介
2.《再会》的批注概述
3.《再会》中的主题与情感
4.《再会》的文学价值
正文
1.许地山的《再会》简介
《再会》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该作品通过讲述一段发生在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情感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使得读者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2.《再会》的批注概述
在《再会》这篇小说中,许地山运用了细腻的笔触,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以及对场景的精心描绘,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情感与生活的气息。

在批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章中穿插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雨”、“伞”等,以此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3.《再会》中的主题与情感
《再会》主要围绕着离别与重逢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讲述主人公与昔日恋人的重逢,揭示了人生离别的无常,以及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伤感。

同时,作品中还描绘了主人公在经历离别之后,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4.《再会》的文学价值
作为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再会》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语言方面,许地山运用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在情节安排上,作者巧妙地将离别与重逢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最后,在人物塑造上,许地山通过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再会》作为许地山的一部佳作,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许地山的抒情散文

许地山的抒情散文

许地山的抒情散文许地山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他的抒情散文作品更是让人陶醉其中,仿佛在一幅美丽的画卷前徜徉。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几篇许地山的抒情散文,感受他用文字描绘的美丽风景和内心的情感。

《春之舞》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许地山先生用流畅的笔触,将春天的美景娓娓道来。

他写道:“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舞者,轻盈地踏着细腻的绿草,配合着花朵的绽放,舞动着生命的旋律。

”他用生动的比喻,将春天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温暖。

《夏之梦》夏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季节。

许地山先生用优美的文字,将夏天的繁华与梦幻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写道:“夏天,是一片热情洋溢的海洋,是一段梦幻般的旅程。

阳光洒在大地上,万物生长茁壮,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的欢愉。

”他用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炽热与活力,仿佛置身于夏日的海滩上。

《秋之思》秋天是一个寂静而深沉的季节。

许地山先生用深情的笔触,将秋天的萧瑟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秋天,是一首悠扬的琴音,是一段思念的旋律。

枫叶红了,落叶凋零,人们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他用凄美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忧伤与思念,仿佛置身于金黄的枫林间。

《冬之雪》冬天是一个寒冷而纯净的季节。

许地山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将冬天的寒冷与纯洁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写道:“冬天,是一片洁白的雪原,是一段纯净的诗篇。

雪花落下,覆盖了大地,人们在雪地中留下美丽的足迹。

”他用优美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天的冰雪之美,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世界中。

以上几篇抒情散文,是许地山先生以不同的季节为题材,描绘了不同的美景和情感。

他用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界的美丽与人们内心的情感相融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情感的温暖。

许地山的抒情散文,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写作才华,也为读者带来了一份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感受许地山的抒情散文带来的美好吧!。

许地山介绍及相关作品集

许地山介绍及相关作品集

许地山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台湾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基督徒。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

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陈寅恪的梵文老师,西方汉学家钢和泰教授在北大教过梵文,学生有罗世方等人,编有北京商务印书馆版《梵语课本》和《梵语诗文图解》等书籍。

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

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许地山的好友老舍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

他虽在执着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

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现代小说 《命命鸟》——许地山

现代小说  《命命鸟》——许地山

参考文献
• 许地山 《许地山精品选》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6.6 • 周俟松、杜汝淼 《许地山研究集》1989.5 • 成仿吾《命命鸟》的批评 • 张晓亮 《许地山小说《命命鸟》中的宗教意蕴》 • 刘杰 《简论许地山小说的艺术世界》
推荐阅读
• 《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 • 《礼俗与民生》 • 《宗教的妇女观》 • 《国粹与国学》 • 《怡情文学与养性文学》 • 《创作底三包和鉴赏底四依》
命命鸟与敏明、加陵的关系
• 第一次:示爱的歌词中出现了命命鸟意象 • 第二次:幻境中出现了不会吟唱的命命鸟 • 第三次:情尘中自称命命鸟虚伪的恋人
• 敏明与加陵本是极了世界美丽的命命鸟,指 引眷恋于红尘,无法拜托肉体的障碍,不能快 乐的吟唱。敏明在不断地引导下,看破了情尘 中的虚伪,不断了悟,最终在涅槃节前和加陵 走向绿绿绮湖,回到极乐世界中去……
写作特色
早期作品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奇 特,情节曲折生动,感情深沉真挚, 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 风味和异域情调。如《命命鸟》 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成为其小说的 基本背景,如《春桃》 《铁鱼底腮》 等。
故事简述
• 青梅竹马的加陵和敏明,在短暂的分别之后, 再聚之时,二人相唱和,心心相印。但敏明的父 亲宋志想利用盅师离间二人,同时加陵的父亲婆 多瓦底也百般阻挠他们的爱恋,陷于痛苦挣扎中 的敏明在无意间进入瑞大光塔顶幻境中,被指引 看到了情尘中自称“命命鸟”的恋人相互啃食的情境, 看清了情尘的虚伪,敏明在不断地顿悟中,最终 在涅槃节之前和加陵一起走向绿绮湖,回归到瑞 大光顶的幻境中……
敏明对佛道的感悟过程
• 第一阶段:潜在的佛道思想与萌动的青春情欲相并 存 • 第二阶段:青春情欲的萌动产生了爱情 • 第三阶段:爱情遭到父亲的破环,陷入痛苦的纠结 之中 • 第四阶段:进入瑞大光顶幻境,看到情尘中恋人的 虚伪 • 第五阶段:与加陵的谈话加深了敏明对佛道爱情的 理解 • 第六阶段:敏明顿悟忏悔带领加陵回到瑞大光顶幻 境

许地山的诗

许地山的诗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以下是他的一些诗作:1. 《落花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2. 《春的林野》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

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的花草在它底荫下避避光焰的威吓。

岩下底荫处和山溪底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它凤尾草。

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

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

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3. 《面具》人面原不如那纸制的面具哟!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喜笑的、悲哀的、怒得、含愁的,统笼的、单张的、目眦欲裂的、挤眉弄眼的,笑里藏刀的、龇牙咧嘴的,那面具底下的脸,自己看不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

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

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

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

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许地山及其作品简介
三、危巢坠简内容概述
四、读后感及启示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的读者,近日阅读了许地山的《危巢坠简》,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人深思。

以下便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许地山及其作品简介】
许地山,我国著名作家,其作品独具匠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而《危巢坠简》则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兴衰、人性挣扎的故事。

【危巢坠简内容概述】
故事以一个家族的变迁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在家族衰落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成员们面临着道德、亲情、爱情等多重考验,人性的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读后感及启示】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作者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既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恨之处。

这使我意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境和考验,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善良的本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结语】
《危巢坠简》这部作品,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一面,也有黑暗压抑的一面。

而我们,唯有正视这些黑暗,努力坚守善良,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1人物经历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

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

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

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

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

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

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

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

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

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

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

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

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

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2主要作品作品介绍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

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孩子。

祖籍广东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问题小说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名作解读《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

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

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

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精神。

《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媳,后与帮助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

尚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面对生活。

一天,尚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暧昧关系,刺伤了尚洁。

可望提出离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

可望在牧师的教诲下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蜘蛛补网一样,不得不如此。

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与道德、人性的冲突,表现了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

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

它第一次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

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许地山《缀网劳蛛》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景。

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桃》、《铁鱼的鳃》等。

《春桃》写春桃、向高、李茂之间的情感纠葛。

春桃与李茂成亲那天,由于乱兵的冲击,两人在逃跑中离散。

后李茂参军,双腿伤残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

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捡破烂为生,与伙计日久生情。

李茂巧遇春桃后,被春桃背回去。

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妇,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在小说中,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

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

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空”的观念。

代表作选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收获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