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
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
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引言 (1)第一章许地山与宗教文化的渊源 (2)一、家庭影响 (2)二、人生经历 (2)三、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3)第二章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4)一、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 (4)二、许地山宗教色彩的隐 (7)三、许地山由显变隐的原因 (9)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引言许地山是现代作家,学者,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乡土小说独特美感

许地⼭乡⼟⼩说独特美感许地⼭乡⼟⼩说的独特美感09师本(2)班090101242 许雅颖许地⼭是现代作家、学者,也是“五四”时期新⽂学运动的先驱者之⼀。
他的⽂学创作以⼩说与散⽂见长,但⽆论是他的⼩说还是散⽂,读来都别有⼀番奇特浪漫滋味,那是许地⼭式的美感。
他的⼩说以其卓然不群的风格在⽂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今天,让我们⼀起初探许地⼭乡⼟⼩说的风格,品其⼩说的独特之美。
⼀、异域神韵的⽆限风情许地⼭的作品受其求学及游历经历的影响,多以闽、台、粤、港和南亚、东南亚、印度等地为背景,充满了地域特⾊和异国风韵。
《命命鸟》中令⼈印象深刻的除了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悲剧外,还有就是独特的缅甸风光和地⽅习俗了。
头戴苹果绿丝⼱,⾝着雪⽩短褂和紫⾊丝裙的缅甸男⼦直令⼈感慨中缅⽂化的差异,⽽那“散发⾦⾊光芒并衬着湖边的椰树、蒲葵,真像王后站在⽔边,后⾯有⼏个宫⼥持着⽻葆随着她⼀样”的瑞⼤光塔和岸旁长满了奇珍树⽊的绿绮湖也引起⼈⽆限遐想和向往。
还有那⽣肖相克不得结婚的⽂化陋习和能够做法拆散姻缘的蛊师都能让⼈对缅甸民间⽂化产⽣好奇。
另⼀部作品《商⼈妇》中,许地⼭描绘的则是新加坡和印度的风光。
那与封建旧中国相似的⼀夫多妻制度,读来多么令⼈厌恶。
⽽“克尔塔”(回妇上⾐)、“马拉姆”(胸⾐)、“埃撒”(裤),和印度妇⼈的记号——⿐环⼜如此充满印度特⾊,,这⼀切独具地域特⾊的⽂化标记将我们领进了另⼀个陌⽣的国度。
还有《海⾓的孤星》中独特的海葬仪式及《醍醐天⼥》中充满险恶也独具温情的原始森林等等。
许地⼭的笔带读者领略诸多国家的景致,了解他国⽂化,读他的作品似是在进⾏⼀番免费的异域游,收获的不仅是对于外域的了解,更是那份探索未知地域的好奇与期待的⼼情。
他的笔描绘了神秘浪漫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不可知的诱惑,令其⼩说别有⼀番魅⼒。
⼆、宗教哲思的独特诱惑翻看许地⼭的⼩说,浓郁的宗教⽓息扑⾯⽽来,其⼩说的宗教意识涉及儒、佛、道及基督多派,兼收并蓄⼏⼤宗教的教旨精神是其散⽂最⼤的特点。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doc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摘要]:许地山作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诸种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有着深刻的关系。
这已经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新文学作家的一个特殊标志。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创作宗教色彩人物性格在许地山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文学创作之中,佛教文化思想占有更突出的位置。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异常浓郁的宗教情节和宗教意识。
佛教的多苦观对许地山启发很大。
但他对于人生之苦的认识与佛教的多苦观也是不一样的,佛教认为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有情”皆苦,而许地山则更多的把眼光注视着社会现实,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作为中国新文学最初一批现实主义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诸种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发深刻的关系,许地山是一个少有的特例。
某种文化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一般都与其家庭关系、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宗教文化的影响往往更是如此。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绝大多数其影响首先来自家庭的熏陶和早年所受到的教育。
在这一点上许地山也不例外,他10岁左右即在福建加入新教教会,并开始接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后来他得以完成燕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神学院以及英国牛津曼斯菲尔德学院的学业,均得到了教会组织的大力协助,其间他还专门从事过有关宗教史即宗教比较学的研究。
而这些学业的完成对家道中落,历尽人生磨难的许地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无论许地山是出于何种缘故与基督教结缘,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地山对基督教文化的透彻了解和卓有成就的研究不可能不对其实际人生及思想发展产生某种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不可能不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尽管他并不一定是个真正信仰基督教的人。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许地山对道教文化也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他所撰写的《道教史》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而道教文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见解,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都相当丰富地体现在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对外汉语6班杨馨玉20081150010029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
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
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评,这也是我欣赏他特立独行之所在,不失自身的风格的忧国忧民,但后来为抗日救国事业上奔走号召,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因劳累过度而病逝,令我们为他敬仰。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娄成荩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蕴及其现实意义“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期,在中西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作家对于“人生”的探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勇气。
作为“五四”时期的人生派作家,许地山同样对“人生”问题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然而,与其他新文学先驱者关注人生时思考维度不同的是,许地山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与“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基点,借助宗教符号系统抒写情感话语,揭示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真谛,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在创作文本中,构筑了一种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人生派风格。
一许地山一生的作品并不多,其小说创作大都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内在的宗教意蕴是许地山小说一以贯之的审美品质。
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均蕴含着一种仁慈、宽容、泛爱、超俗的宗教气息。
那种同情弱者、乐善好施;那种忍耐宽容、仁厚慈悲;那种相知相容、超脱世俗,无不作为许地山人生探讨中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所坚守的人生信条,在小说中充分地展示出来,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处女作,这篇小说一发表,便以独特的宗教思想与奇异的浪漫色彩引起了文坛瞩目。
小说以缅甸仰光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世家子弟加陵和梨园女儿敏明自由恋爱无法结合双双携手投湖而死的故事。
女主人公敏明深爱加陵,而父亲的百般阻挠,受到强烈刺激后,从宗教幻想中寻找精神寄托。
作者用了相当篇幅描写敏明游历幻境的情景,最后她和加陵双双携手进入湖水。
“好象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
并且加陵还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
”故事的结局,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然是悲剧,然而作者并没有把它处理成悲剧,也没有以传统的殉情来表现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
却让他们怀着虔诚的宗教感情,恬静自若地来处理自己的生命,以宗教的方式实现了爱的完美,这显然是作者涅磐归真的佛学思想在作品中的反映。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付元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上,许地山无疑是独特的一位。
他是一位基督徒,又对佛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同时,东方文化对他的影响又处处存在。
他以自身的哲学思辨与细腻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诠释其人生体验。
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中,将宗教的意识体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就屈指可数(如张承志、北村),但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太多元化的“文学的革命”及“革命的文学”的时代中,能够独立特行,坚持以至真性情进行写作的作家更是少之又少,但许地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初,当人们更多的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追求人生时,许地山却以宗教情结为核心,并把这种宗教的“灵性”赋予和渗透到作品中来,以探究人生及其感悟,并在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来弘扬人格精神和救世思想。
那么,体现在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是何种宗教思想呢?有论者认为许地山是受过洗礼的宗教徒,作品中渗透的是基督教的教义。
也有论者认为其小说中渗透的是“生者不乐”的佛教思想。
笔者认为,许地山意在通过其小说创作来引导世人消除生之痛苦,其思想核心在于通过对各种教义精神的糅合,形成了作家独特宗教思想体系。
概言之,体现出基督教、佛教和儒教等在作家主观意图下的杂合与借鉴。
一、《命命鸟》:此生即苦,佛教教义的体现许地山未满三岁便随父颠沛流离到闽粤一带,弱冠之年便外出谋生,辗转于缅甸仰光等地,中年又经历了丧妻之痛,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佛教中的“人生无常”的宿命论观点深深刻在了他的思想印痕中。
许地山的母亲和舅父都是佛教徒,他本人也有渊博的宗教知识,1917-1923年在燕京期间,他研习佛经和梵文,1923年赴美国研究宗教史,1924年转入伦敦研究印度哲学,后来又两次到印度研究佛学。
他的这些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外部环境(缅甸仰光是佛教信仰之地),使他在创作中从佛教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观照人生。
“幸福在彼岸”的宗教世界观在《命命鸟》等作品中得到了很深的体现。
浅析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印记

浅析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印记摘要:许地山是“五四”时期很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是文学研究会的肱骨之臣,在宗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缀网劳蛛》就是一部典型的能够体现许地山宗教哲学的著作。
文中许地山就把宗教作为文学的底色,体现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其宗教印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宗教式的主人公形象;二、宗教式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三、从“破网”到“补网”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宗教式人物;宗教式处事原则;宗教式生活态度“爱”不仅是文学的主题,也是宗教的主题。
与冰心建立在幼年幸福生活上的“爱的哲学”不同,“落华生所关心的则是慈悲或爱这个基本的宗教经验,而几乎在他所有的小说里都试着要让世人知道,这个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从处女作《命命鸟》开始,许地山的小说就毫无争议的打上了宗教哲学思辨色彩的印记。
而短篇小说《缀网劳蛛》的问世,更是将其宗教哲学推向顶峰。
尚潔本是人家的童养媳,因长孙可望救助其脱离残暴的婆家,出于感激与可望不自然的结合。
组成家庭后,尚洁常因为可望的粗鄙行为感到惭愧,外界也传言尚洁和谭先生关系暧昧,可望因此好几天未回家。
这天,一个蹇运的窃贼摔倒在了尚洁家的墙根,天性慈祥的尚洁出于怜悯命人把他抬到自己屋里并亲自包扎,碰巧遇到了偶然归家的长孙可望,可望联想到外界的传闻,认为尚洁对他不贞,一怒之下失手伤了尚洁,又寄长信到会里,控诉尚洁的不忠并要求与她离婚,面对此等变故,尚洁以一种十分冷静而沉毅的宗教精神去对待,不仅放弃了自己应得的一半财产,还以一种宗教式的怜悯之心来看待那些误解了她的人。
离异后,尚洁孤身一人来到马来半岛西岸的土华,和其它搜宝之客一起生活在这里,并用她的威仪调伏那些因着她的姿色找他寻开心的人,使他们转过来承认她是他们的师保,没事她会教这班朋友说几句英吉利语,念些少经文,知道些少常识……最后,受到感化的长孙可望十分懊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请求史先生先带着女儿佩荷前来看望尚洁,盼望她因为女儿的缘故赦免他,可望想要把从前邪恶的行为和暴躁的脾气改过来,且要偿还尚洁这几年来所受的苦楚,因此一人独自远行。
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意识探寻

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意识探寻作者:邓献玲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9期邓献玲内容摘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也是一位宗教研究专家,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宗教意味。
在小说表现方式上,许地山运用大量的宗教意象,后期将宗教精神与文本内容融合在一起,小说在创作手法和内容表现上都趋于成熟。
纵观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宗教意识总是浸润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造就了许氏小说独特的文人韵味。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宗教意象宗教表现方式宗教教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许地山是一位独具创作特色的作家,早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岁外出求生,到过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小说中大多描写的是南洋异域风情和人物。
他同时也是一位宗教研究家,宗教色彩是小说中的典型特征,作品中有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
贯穿作品始终的宗教意识,是许地山个人完整存在的文化意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他作为宗教研究者身上带有的鲜明个性。
作家在宗教文化的驱使下,作品表现出奇异的宗教意象,独特的创作手法,以及表现宗教教义。
一.作品中宗教意象的运用异域色彩是许地山小说中鲜明的特色,小说的背景选取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异域风情,如南洋商妇、缅甸舞者等。
“一个作家选取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作为小说创作的叙事背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那特定而隐秘的审美文化心态,而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否准确把握自己的艺术个性,选取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题材,是一位作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1]。
许地山深受宗教的影响,他本人是一个基督徒,但同时也研究佛教和道教。
因此在创作中出现大量的宗教意象,这里以《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女儿心》为典型代表。
《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后的第1期,是许地山登上文坛的开篇之作。
小说以佛教文化底蕴十足的缅甸为故事背景,主要讲述了敏明和加陵之间的爱情悲剧。
“命命鸟”出现在敏明的幻象中,敏明看见这种奇怪的小鸟,同时见证了紫衣女子背叛爱情受到的惩罚。
在小说中,“命命鸟”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这种鸟一旦背叛对方,就会互相啮食,同时死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
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
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引言 (1)第一章许地山与宗教文化的渊源 (2)一、家庭影响 (2)二、人生经历 (2)三、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3)第二章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4)一、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 (4)二、许地山宗教色彩的隐 (7)三、许地山由显变隐的原因 (9)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引言许地山是现代作家,学者,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其显现出来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宗教思想。
许地山既不同于冰心的宣扬“爱的哲学”,也不同于庐隐的鼓吹“游戏人间”,“他开出的解救社会苦难的方剂,则是宗教哲学。
”其处女作《命命鸟》刚一问世,“就以独特的宗教思想与奇异的浪漫色彩引起了轰动。
”许地山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广袤的星空中最醒目的标识是作品中馥郁的宗教色彩。
这种独特的宗教色彩也深深的吸引着我。
我感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用他独有的方式帮助解决人们心中的痛苦。
用这样的人文主义关怀底层人民的疾苦。
所以我选择了许地山。
他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作家,所以学者对他作品及思想的研究也是很广泛的,大家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作品及思想进行研究的。
其中有郭志刚的《许地山小说中的文化意识——东方式的反省》、《许地山创作中的哲理化特点》、阙良权的《略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周俟松与边一吉的《许地山传略及作品》、薛克翘的《许地山的学术成就与印度文化的联系》等等。
这些文章都对许地山作品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我受这些文章的启示是很深的。
我对他的研究是从其作品的宗教思想的显和隐两个方面认真的分析他的文学作品。
分析造成他文学作品宗教思想的来源,分析他作品的宗教思想显和隐两个方面,并分析造成许地山由显到隐变化的原因。
第一章许地山与宗教文化的渊源宗教对许地山的影响是深厚的,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深刻的。
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这种宗教色彩与他家庭的影响,特殊的人生经历,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影响许地山祖籍是台湾,台湾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
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十几种宗教。
[1]其中佛教与基督教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台湾知识界影响较大。
许地山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宗教的家庭里,其母亲和舅父都笃信佛教,使其从小就接触了佛教,受其熏陶。
他曾接受洗礼,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二、人生经历特殊的人生经历也是许地山选择宗教的原因。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全家落籍于福建龙溪。
许地山的童年与青年就是在“变乱的渊海”[2]中度过的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3],流浪的生涯,一则使她产生了“生本不乐”[4]的多苦思想。
二则使他从小就接触底层社会,了解民间疾苦,对灾难深重的贫苦百姓给予深切同情。
许地山执着于人生,向往幸福,同情弱者,富有人道主义情怀。
在这让人绝望的境地,宗教思想犹如一股温泉涌进了许地山的心灵。
“慈悲平等”,“普渡众生”,“宿命论”[5]等宗教意识对在黑暗中苦苦彷徨,探索的许地山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
许地山一时找不到通向幸福之境的正确道路,自幼就渗透在头脑中的宗教思想便乘机忽然膨胀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迫于生计,十九岁时,许地山远离家乡去缅甸仰光教书。
在抗日战争和缅甸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所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独特的异域生活经历使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异域风情。
最早注意到这个特色的是沈从文。
他在《论落华生》的一篇文章里注以很有魅力的一段文字:“作者用南方国度,如缅甸等处作为背景,缩写成的各样文章,把僧侣家庭,异域风情,介绍的那么亲切。
在作品中,咖啡与孔雀,佛法与爱情,仿佛无关系的一切联系在一处,使我们感到一种异国情调。
”充满异域文化背景的作品使他的文章具有独特之处。
三、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他于1917年至1923年在燕京大学期间,曾主持座谈会,特邀徐志摩介绍泰戈尔生平,也曾研习佛经与梵文。
1923年8月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及宗教比较学。
9月转入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等。
1926年回国途中到印度瓦拉纳西印度教徒大学研究梵文及佛学,并拜访泰戈尔。
1927至1934年在燕京大学任教,并在北大、清华等校讲授印度哲学等课程。
其间,1933年3月再度赴印,自费研究宗教和梵文四个月,回国前访问了孟买、马德拉斯等地。
[6]这种经历使他学会了丰富的宗教知识,并有系统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还是一个基督教徒。
这样的经历和教养,会给他的尝试带来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会带来难以逾越的思想界限。
但无论如何,在当时过分传统的气氛下,这种尝试显示了特殊的意义。
独特的生活经历,加之对宗教的锲而不舍的学习使他的文章受宗教文化思想影响很深,注定了许地山的作品是独特的。
许地山先生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在求学与授课期间从未停止写作。
他的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两大部分,领域宽泛,体裁多样。
不仅有论著、译著、编著,还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创作,而且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许地山的精神天地是丰富多彩的,仅用有限的文学作品去评判他是不够的。
他是一位文学家,写过多种文学体裁,同样他也是一位宗教学者,并对宗教有很深的研究。
他编写过《佛藏子目录引》三册、《大藏经索引》、《道家思想与道教》。
《中国道教史》(上编)等多种宗教书籍。
他的《中国道教史》(下编)初稿七万多字不知去向,他应泰戈尔编纂的《梵文字典》卡片累计有五米多高。
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在其前期作品中宗教色彩表现的非常明显,后期作品中宗教色彩就表现的相当隐秘了。
第二章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一、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宗教思想对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但其宗教思想是多样的,有佛学思想,基督思想等。
(一)佛学文化思想许地山受佛教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其作品受其影响也是深刻的。
《命命鸟》是许地山的处女作,这篇文章一发表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命命鸟”一词出自佛经故事,是梵文jivajivaka的意译,音译为“耆婆耆婆迦”,因在不同的佛经中多次出现,还有一些别译,如《佛学大辞典》中所说:“《法华》、《涅槃》经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
乃一身两头之鸟也。
”[7]可知,命命鸟就是共命鸟,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鸟,两头一体,一荣俱荣,一死皆死。
佛经故事中说此鸟的二头彼此嫉妒争斗,以至食毒而死,以喻不顾整体或害人即害己的道理。
小说以此为题,既别致又给人以神秘感。
作者赋予命命鸟以新的含义,用以比喻情侣或爱人。
本文以缅甸为背景,描写了同在法轮学校的一对男女,敏明、加陵因为同窗而相爱。
却遭到家人的反对,敏明的父亲为了阻止这段爱情,不惜请来蛊师来离间他们。
加陵的父亲也不同意这对年轻人。
请来加陵日后的师傅前来游说。
面对双方父亲的反对,加陵和敏明都陷入了无比的痛苦中,尤其敏明知道自己的父亲那样的算计是何等的心情啊。
这时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虚幻,敏明进入了虚幻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敏明看见了别人说的“命命鸟”,一对“命命鸟”站在枝头,如同她和加陵一样。
“她瞧见那些花瓣越落越多,那班男女几乎被葬在底下。
有一个男子坐在对岸的水边,身上也是满了落花。
一个紫衣的女子走到他跟前说:‘我很爱你,你是我的命。
我们是命命鸟。
除你以外,我没有爱过别人。
’那男子回答说:‘我对于你的爱情也是如此。
我除了你以外不曾爱过别的女人。
’紫衣女子听了,向他微笑,就离开他。
走不多远,又遇着一位男子站在树下,她又向那男子说:‘我很爱你,你是我的命。
我们是命命鸟,除你以外,我没有爱过别人。
’那男子也回答说:‘我对于你的爱情也是如此。
我除了你以外不曾爱过别的女人。
’敏明似乎看见了自己的爱情,本来在她的心中爱情是神圣的专一的,一生一世的。
可是却没想到也是那么的可怕,这使她对自己的爱情灰心了,甚至是绝望了。
这个虚幻的梦境,让敏明对爱情、对婚姻有了另一番见解。
对于加陵的态度更不像从前了。
于是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决心到人生的彼岸寻找净土。
“女弟子敏明,稽首三世诸佛:我自万劫以来,迷失本来智性;因此堕入轮回,成女人身。
现在得蒙大慈,示我三生因果。
我今悔悟,誓不再恋天人,致受无量苦楚。
愿我今夜得除一切障碍,转生极乐国土。
愿勇猛无畏阿弥陀,俯听恳求接引我。
南无阿弥陀佛。
”得知敏明的心思后,深爱着敏明的加陵决定追随她,同她一同前往极乐世界,追求那属于他俩的精神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