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简解《梦回繁华》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自读课文。
在学习了经典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以及经典名著《昆虫记》中的节选文《蝉》之后,作为事物说明文所要了解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来学习《梦回繁华》有点尴尬,是借助课文重新复习一下说明文的知识,还是上出新意,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目标预设】1.体会结构层次的明晰美2、感受说明方法的精妙美3、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4、品味文章情感的厚重【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结构层次的明晰美、说明方法的精妙美、说明语言的典雅美2、难点:品味文章情感的厚重美【设计理念】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2、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实用心理学3、“教师可以将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相比较,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读起来非常生动、形象。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不同。
”(教师教学用书【设计思路】比较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思维,补充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从而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发现语文的美。
本课教学主要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体会结构层次的明晰美、说明方法的精妙美、说明语言的典雅美、文章情感的厚重美。
【教学过程】一、师生质疑比较之课题美(一)新课导入:围绕课题《梦回繁华》,同学和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比较?生思考并提出问题:1、题目中的“繁华”指本文说明的哪些内容?作者如何组织这些内容的?2、如果“繁华”主要指《清明上河图》所画的繁荣热闹景象,那作者又如何将这一庞大的场面有条理的介绍给我们的?3、本文是介绍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画作,那么说明语言上有什么特色?4、本文介绍《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以“梦回繁华”为题?师提出问题:1、课文中讲到张择端所处的是北宋统治者即将覆灭的时代,为什么还有“繁华”一说?2、既然讲“繁华”,为什么又写“梦回”?这幅画作背后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总结:师生所提的问题都有一个关键词:繁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说明之美单元分析: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共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
文章基本上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内容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本设计重点处理《中国石拱桥》研读说明方法和说明事物特征,通过《苏州园林》学习说明顺序。
通过《蝉》《梦回繁华》和丛书中《绿色蝈蝈》与《松鼠》研读说明语言的平实性与生动性。
本单元大作文写作训练“说明要抓住特征”。
单元目标:1. 抓住事物特征,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3. 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18.《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四、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1、什么是说明文?2、说明文的分类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
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洨(Xiǎo) 匀称(yún chèn) 鷟(zhuó) 河堤(di)2.补充解词: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
惟,特别;肖,相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解读

• 《苏州园林》为例。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 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 子林等,这些园林的 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如何从 这些面貌、风格 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 来,绝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 苏州 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从 “不同”中 把 “同”找了出来。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 的整体 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 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 没有描述某一处具 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 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 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蝉充满了同情和喜爱之 情,因此在语言上生动感。比如:“它掘土的时候,将 液汁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 加 柔软了。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烂泥挤进 干土的缝隙里。”这些语言 都很传神。
• (3)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几世纪的经验,这可 怜的母亲仍一无所知。它的 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 见这些可怕的恶人,鼓翼其旁。它当然知道有其他昆虫 跟 在后面,然而它仍然不为所动,宁肯让自己做牺牲。”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 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作者对蝉的命运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 给读者以深刻、具体的印象。
•《蝉》是法国 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 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 察和实验的记 录。文章围绕着 “蝉的地 穴”和 “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 入微的观察和分析 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 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4)摹状貌:如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 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高 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 树与常绿树相间”
(5)分类别:如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 道模样”就是分类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让你的语言更准确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让你的语言更准确—统编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项目学习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本单元学习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
所选的四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昇是桥梁专家,他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可谓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图片《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
另外,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具体的印象。
图片《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
作者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他的科学精神。
图片《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其人,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娓妮道来,引人入胜。
本单元语文能力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
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确定说明的重点。
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无论是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情分析】1.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这一个学年的语文学习,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蝙蝠与雷达》这样的科普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阅读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本掌握了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准确;获得提取信息的方法等学习能力。
《中国石拱桥》复习要点

《中国石拱桥》复习要点一、概述1.定义:石拱桥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拱形结构的桥梁。
2.历史起源:中国的石拱桥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3.发展演变: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鼎盛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特点1.结构构造:石拱桥采用拱形结构,分为拱身、拱脚和桥面三部分。
2.材料使用:主要使用石材,如花岗石、青石等。
3.工艺技术:采用石料的切割、雕刻和组装等工艺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精湛。
4.工程建设:中国石拱桥建设注重规划设计、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
代表性桥梁有洛阳桥、济州桥等。
三、重要代表作1.洛阳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拱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2.济州桥: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中国现存最长的石拱桥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巅峰之作。
3.根河大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是中国现存最北的石拱桥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相结合的代表作。
四、文化意义1.宗教文化:石拱桥常与寺庙、观音堂等宗教建筑相邻,体现了中国人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2.文学艺术:石拱桥常出现在诗歌、绘画和小说中,如《滕王阁序》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桃花流水鳜鱼肥,蓬莱文章建安骚”等描绘了桥梁美景。
3.历史文化:石拱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4.工艺技术:石拱桥的建设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工程学的成就。
五、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加强石拱桥的保护意识,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工程保护、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
2.重建修缮:加强对古老石拱桥的修缮和维护,保证其结构安全、原貌完整和功能正常。
3.传承教育:加强对石拱桥文化的传承教育,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
4.旅游开发:将石拱桥作为旅游景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六、知名学者与作品1.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提出了“皇城根与江城路”和“空间流动性”的概念,对石拱桥建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16 非连续性文本(说明文)阅读【知识梳理+达标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概括),然后再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接下来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具体)。 ②先总说后分说。《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 点,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加以分说。 ③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
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的理论就采用了从现
象到本质的顺序。
递进式 并列式 承接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 说明文。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一、知识考点梳理
类别
时密性 (修饰限制 性词语)
关联词语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 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 言准确的特点。举例:《中国石拱桥》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 ,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 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 ,准确地使用“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 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递进的句式进一步突出了“ 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
一、知识考点梳理
角度
特征
知识点4 说明文语言
作用
修辞的使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举例:《大雁归来》 中“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 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雁描写得生动 形象。
生动形象性
使用记叙、描写(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举例:《大自然 的语言》第一段用“苏醒”“萌发”“次第开放”“孕育果实 表达方式的使用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描写四季景色 ,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中国石拱桥》采用教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给学生一个例子,教给学生学习事物说明文的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苏州园林》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要抓住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使用准确周密的语言,还要理清说明顺序;《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和文中蕴涵的科学精神,体会科学性与文艺性兼顾的特点;《梦回繁华》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一步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单元目标
讲解本单元的规律性知识,即事物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通读本单元的文章,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查找资料掌握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初步感知单元的全部课文的内容及差异;分析课前导读,理清思路,试做课后习题,并圈出难以理解或者难做的题目。
重点、难点与关键
如果学生阅读速度不够,课上很难完成,预习一定要做好,因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试做了习题,就会心中有“数”,在分课学习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学有成效。
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材版本
部编版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编排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介绍说明事物为主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可谓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他的科学精神。《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其人,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说明性文章读写 文体知识梳理+基础考点精讲

3.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定义及作用
教材示例
定义: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
门别类加以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中,列举物候现
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 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就使用了分类 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条理, 别的说明方法。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突出。
下定义
定义: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华罗庚《统筹方法》中“统筹方法, 或内涵进行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一 作用:更科学、更准确地揭示 句,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确切而简要 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事理)。地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内涵。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 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 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 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
典例精讲 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 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 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 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 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 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 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 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①看标题——标题常会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明确说明对象的方法 ②看首尾段——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常会点明说明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中国石拱桥》1.文学常识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文体知识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3.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重点字词弧(hú)形拱(ɡǒnɡ)桥匀称(chèn)洨(xiáo)河桥墩(dūn)河堤(dī)混(hùn)凝土漳州(zhānɡ)饮涧(jiàn)惟妙惟肖(xiào)张鷟(zhuó)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上。
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巧妙绝伦:形容技艺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
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第19课《苏州园林》1.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3.重点字词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ɡ)蔷(qiánɡ)薇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4.艺术特色总分结合,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
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体特征。
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
全文不是笼统地说明介绍,而是始终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进行说明。
第20课《蝉》1.文学常识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文学界的“维吉尔”。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2.重点字词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寻觅(mì 跳蚤(zǎo)钹(bó)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嚣,吵闹、喧哗。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文章主旨本文两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描述了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第21课《梦回繁华》1.文学常识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2.重点字词汴(biàn)梁田畴(chóu)跋(bá)涉漕运(cáo)舳舻(zhú lú)握篙(ɡāo)摩肩接踵(zhǒnɡ)络绎不绝(luò yì)长而不冗(rǒnɡ)遒劲(qiú jìnɡ)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形容初春的寒冷。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3.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梁的生活面貌,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